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论文和设计-姚强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结构为:固定部: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端固定有用于提升备料部的第一电动葫芦,设置有用于水槽部移动的导轨;备料部:包括吊装框架,所述吊装框架下部固定有操作平台,所述操作平台上设置有水箱,操作平台还通过料斗支撑柱支撑料斗;所述料斗出口设置有导料槽,导料槽上设置有提升闸门;在所述吊装框架一侧固定有第三电动葫芦;水槽部:包括前端的定床段和后端的动床段,在动床段出口端固定有透水挡板;堆积部:包括堆积平台,所述堆积平台下部通过支架连接有滚轮。本实用新型装置具有水槽变坡范围大、一体化程度高、安全稳定性强和可操作性强等优点。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部、备料部、水槽部和堆积部;所述固定部的结构为:设置有支撑架(7),所述支撑架(7)上端固定有用于提升备料部的第一电动葫芦(4),设置有用于水槽部移动的导轨(8);所述备料部的结构为:包括吊装框架(12),所述吊装框架(12)下部固定有操作平台(16),所述操作平台(16)上设置有水箱(19),操作平台(16)还通过料斗支撑柱(18)支撑料斗(13);所述料斗(13)出口设置有导料槽(15),导料槽(15)上设置有提升闸门(14);在所述吊装框架(12)一侧固定有第三电动葫芦(11);所述水槽部的结构为:包括前端的定床段(20)和后端的动床段(22),在动床段(22)出口端固定有透水挡板(23);所述堆积部的结构为:包括堆积平台(30),所述堆积平台(30)下部通过支架(28)连接有滚轮(29);所述第一电动葫芦(4)通过第一钢缆(3)连接到备料部的吊装框架(12),带动备料部上下运动;所述备料部的吊装框架(12)下端与水槽部的定床段(20)末端铰接,所述水槽部的动床段(22)的末端与堆积平台(30)铰接,所述滚轮(29)置于导轨(8)上,使得堆积平台(30)沿导轨(8)移动。

设计方案

1.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部、备料部、水槽部和堆积部;

所述固定部的结构为:设置有支撑架(7),所述支撑架(7)上端固定有用于提升备料部的第一电动葫芦(4),设置有用于水槽部移动的导轨(8);

所述备料部的结构为:包括吊装框架(12),所述吊装框架(12)下部固定有操作平台(16),所述操作平台(16)上设置有水箱(19),操作平台(16)还通过料斗支撑柱(18)支撑料斗(13);所述料斗(13)出口设置有导料槽(15),导料槽(15)上设置有提升闸门(14);在所述吊装框架(12)一侧固定有第三电动葫芦(11);

所述水槽部的结构为:包括前端的定床段(20)和后端的动床段(22),在动床段(22)出口端固定有透水挡板(23);

所述堆积部的结构为:包括堆积平台(30),所述堆积平台(30)下部通过支架(28)连接有滚轮(29);

所述第一电动葫芦(4)通过第一钢缆(3)连接到备料部的吊装框架(12),带动备料部上下运动;所述备料部的吊装框架(12)下端与水槽部的定床段(20)末端铰接,所述水槽部的动床段(22)的末端与堆积平台(30)铰接,所述滚轮(29)置于导轨(8)上,使得堆积平台(30)沿导轨(8)移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备料部与水槽部之间的铰接单元、水槽部与堆积部之间的铰接单元具体结构为:在备料部、水槽部和堆积部的铰接处分别固定有铰接圆管(17),所述铰接圆管(17)内穿入铰接圆杆(33),两相邻铰接圆杆(33)的两端分别用连接头(34)固定。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操作平台(16)的侧面固定有第一栏杆(9)。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槽部的定床段(20)和动床段(22)的两侧都为透明有机玻璃(21)。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水槽部,位于定床段(20)和动床段(22)一侧固定有楼梯(26)。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梯(26)一侧固定有第二栏杆(27)。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楼梯(26)下方设有桁架(25),所述桁架(25)下端两侧各设置有2个桁架支撑柱(24)。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设置有高速摄像机(31)和三维激光扫描仪(32),所述高速摄像机(31)和三维激光扫描仪(32)固定在堆积平台(30)上。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7)由6根立柱和1根横梁组成,所述立柱下端固定在地面(1)上,靠近承重墙(2)的两根立柱固定于墙面,横梁位于楼梯(26)外侧的正上方。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架(7)的横梁上设置有能够水平移动的第二电动葫芦(5)。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泥石流模拟装置领域,特别是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泥石流是指在山区或其他沟谷深壑,地形险峻的地区,因为暴雨、暴雪或其他自然灾害引发的山体滑坡并携带有大量泥沙以及石块的特殊洪流。其与一般洪水的根本区别是含有大量固体碎屑物,因此比洪水更具有破坏力,往往会造成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泥石流爆发需具备物源、降水、地形地貌三大条件。2008年汶川地震后,我国西南山区爆发了大量的沟道型泥石流,不同泥石流沟爆发的物源和降水条件各不相同且十分复杂,但作为描述地形地貌的关键指标沟道坡度却具有一定规律,其中“宽缓”沟道型泥石流沟道坡度大多分布在0~15°之间,“窄陡”沟道型泥石流沟道坡度大多分布在15~45°之间。因此,系统开展不同沟道坡度条件下泥石流运动与堆积模型试验对揭示泥石流致灾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开展泥石流相关试验研究主要通过水槽模型试验的方法进行,以水槽模拟泥石流沟道,通过人工配制不同性质的泥石流研究其在不同沟道坡度和沟床条件下的运动及在出口处的堆积过程,并通过人工或自动化设备监测记录泥石流的几何、运动和动力参数。不同于模拟河道水流运动的水槽试验,泥石流具有沟道长、断面宽、坡度变化范围大的特点,因此对水槽模型试验系统的变坡范围、安全稳定性、系统一体性和可操作性都有较高的要求。目前常用的泥石流模拟以定床模型为主,水槽尺寸长度为3m~8m,宽度为0.2~0.5m,高度为0.2~0.5m,多数为固定不可变坡模型,少数可以实现20°以内的小范围变坡。

现有技术方案1:成都理工大学大型多功能泥石流模拟系统,为目前国内最大的泥石流模拟系统。主要参数为:泥石流试验主水槽长18m,上段长8m,下段长10m,宽0.35m,高0.5m,上下端可以分别实现变坡。上段水槽入口高度不变,上段水槽通过位于出口处的液压千斤顶顶升改变坡度,下段水槽通过位于入口处的液压千斤顶顶升改变坡度,其上下段变坡原理均为一端固定一端改变高度由此改变水槽坡度。整个水槽变坡范围为3~22°,其主要用于开定床模型泥石流运动模拟。

详细内容可参考:http:\/\/www.sklgp.cdut.edu.cn\/yqpt\/ztqk.htm,http:\/\/www.sklgp.cdut.edu.cn\/info\/1005\/2233.htm;

现有技术方案2:已授权发明专利CN 106223259 B《利用沟道泥石流模拟实验系统确定沟道泥石流启动流量阈值的方法》:其模拟的是水槽中固体物源在清水冲刷作用下泥石流的启动,通过水泵提供清水,用液压升降机构调整水槽坡度,该水槽主要用于泥石流静床模型试验。

现有技术方案3:已授权实用新型专利CN 202522557 U《液压升降导轨式变坡水槽试验装置》:其水槽下段安装有滚轮并与固定在地面的导轨配合使用,另一端通过液压油缸实现水槽的坡度改变。

现有技术方案4:已公布发明专利CN 109253937 A《一种可变坡度的大角度边坡模拟冲刷试验水槽》,由移动式底座、千斤顶组、冲刷槽、溢流槽、引流板、供水模块、模拟降雨模块和回收槽组成。其与水槽相连的上端供水模块和下段的回收槽均为分离式,其变坡方式通过主液压千斤顶的顶升作用实验过程中千斤顶、供水模块等各部分的位置均需随着水槽坡度的改变逐一做位置调整,该装置在水槽位于大坡度时动床段铺设存在较大不便。

现有技术方案5:已公布发明专利CN 109540462 A《一种模拟泥石流运动的实验装置及其实验》,该装置主要用于定床泥石流试验,此外,该专利描述水槽的坡度调节角度为0°~90°之间,但并没有提出具体变坡解决方案。

现有技术方案6:已公布发明专利CN 108287229 A《一种泥石流沟道侵蚀模拟试验系统》,其采用六台升降机组成的升降系统调节三段流通槽的坡度及高度,控制泥石流的运动坡度、跌水高度和陡坎坡度,模拟不同流通区坡度、跌水高度、陡坎坡度和不同厚度侵蚀基床条件下泥石流流体对沟道基床的侵蚀过程。当坡度较大时,该系统动床段铺设存在较大困难;此外,在水槽尺寸较长河变坡范围较大的情况下,该系统中控制水槽坡度的六台升降机组不仅需要调整升降高度,其所处的水平位置也需要进行逐一调整才能满足各段水槽能够正常衔接,操作不便。

现有技术方案7:已公布发明专利CN 108489697 A《一种双储料仓及可变宽度水槽的泥石流冲击试验装置》,其包括自动上料部分、储料仓、水槽部分及测试部分;其上料部分采用链条式提升,水槽出口高度不变,在靠近入处通过螺栓式升降杆实现倾斜角度改变。该装置储料仓、水槽相互分离,且储料仓高度固定,在一定程度上会限制水槽坡度改变的范围,此外水槽在大范围变坡时其无法保证与水槽相连的下料仓始终正好处于给其供料的溜筒的正下方顺利完成供料。

泥石流水槽模型试验系统一般具有沟道长、断面宽、坡度变化范围大的特点,现有的水槽模型试验系统的在保证尺寸规模的条件下,存在变坡范围小、一体化程度低、安全稳定性差、可操作性弱等不足。具体如下:

1、变坡范围小:1)从变坡范围来看,目前能够实际用于开展泥石流模型试验的水槽模型变坡区间大多数在5~25°区间内,变坡范围只有20°,不能完全满足泥石流模型试验坡度变化0~45°的范围要求。部分现有专利中提出的可以实现无极限连续变坡,但均未对具体变坡实施方案和可行性做详细说明。2)从变坡设备来看,目前以液压升降设备为主,集中在液压千斤顶和液压升降机。但由于用于开展泥石流模型试验的水槽规模和质量均较大,必须使用较大吨位的液压设备。以液压千斤顶为例,目前用于实践的液压千斤顶最大行程(最大顶升距离)在2m左右,若采用常见的保持水槽的一端高度不变,一端升降的方案,对于8m长的水槽,其最大变坡范围为arctan(2\/8)=14°,技术层面不能完全满足试验要求;此外,以液压升降机为例,让8m长的水槽实现最大45°的坡度变化,升降距离最少为8*sin45°=5.7m,目前能够提升3吨高度6m的液压升降机价格在2万人民币左右,成本是同吨位且可以实现提升同样高度的链条升降电动葫芦的10倍左右,从成本角度考虑并不经济。

2、一体化程度低:目前技术采用的方案大多是保证水槽入口和出口一端高度不变另一端升降来改变水槽坡度,或水槽两端高度同时改变来改变坡度。这样试验水槽总有一端或者两端是不能始终保持在同一高度的,若泥石流储料仓和堆积平台高度保持不变,在长水槽大范围变坡的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储料仓中的泥石流无法平稳连续进入水槽或水槽中的泥石流无法平稳连续堆积到堆积平台上,否则就需要对储料仓和堆积平台等其他多处设备的高度和平面位置进行逐一调整。此外,目前技术水槽上端没有高度可变的操作平台,不方便人员操作。因此,如何保持实验系统的一体性,在改变水槽坡度的同时让其与系统的其他部同时移动调整并位保持顺畅连接是目前技术方案面临的又一难点。

3、安全稳定性差:由于开展泥石流试验的水槽设备多、规模大,目前技术没有从设备布置和操作环节对如何提高设备稳定性和安全性提出具体措施。

4、可操作性弱:1)水槽变坡可造作性弱:想实现水槽大范围变坡,现有技术从设备方面的可操作性均存在不足。2)动床铺设可操作性弱:现有技术水槽动床段铺设无法实现实时在特定角度下的铺料操作。如不借助其他设备,只能先将水槽放置于水平位置,待铺料完成后再改变水槽坡度至特定角度,在变角度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对已经铺好的动床段产生扰动;若先将水槽调整到特定坡度,则动床段铺料需要额外增加可移动的脚手架或升降平台供人员站在其上面铺料使用,经济性和安全性都得不到有效保障。3)试验监测可操作性弱:现有技术在水槽入口、槽身、出口处没有可以同步随水槽角度变化而变化的可供人员操作的平台,因此泥石流入口控制和试验现象监测只能依靠架设在水槽系统外的移动或固定设备,无法实现对泥石流的精确控制和监测,尤其是对水槽中特定断面泥石流运动细节的监测。

相关术语

沟谷型泥石流:多发生在山区沟谷中,流域呈狭长条形,固体物质来源较分散,水源较丰富,沟床物质在泥石流束流冲刷作用下侵蚀严重;

定床模型:指模型地形在泥石流等动力条件作用下不发生变形的模型;

动床模型:指模型床面铺有适当厚度的松散固体物源,其在泥石流的动力作用下发生冲淤变化的模型。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解决现有泥石流水槽模型试验系统存在的变坡范围小、一体化程度低、安全稳定性差、可操作性弱等问题。提升水槽变坡、动床铺设、试验监测的可操作性;实现通过改变装置某一部分的位置而实现其他部分位置同步改变,并保证各部分的顺畅连接和泥石流运动与堆积过程的连续性。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包括固定部、备料部、水槽部和堆积部;

所述固定部的结构为:设置有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上端固定有用于提升备料部的第一电动葫芦,设置有用于水槽部移动的导轨;

所述备料部的结构为:包括吊装框架,所述吊装框架下部固定有操作平台,所述操作平台上设置有水箱,操作平台还通过料斗支撑柱支撑料斗;所述料斗出口设置有导料槽,导料槽上设置有提升闸门;在所述吊装框架一侧固定有第三电动葫芦;

所述水槽部的结构为:包括前端的定床段和后端的动床段,在动床段出口端固定有透水挡板;

所述堆积部的结构为:包括堆积平台,所述堆积平台下部通过支架连接有滚轮;

所述第一电动葫芦通过第一钢缆连接到备料部的吊装框架,带动备料部上下运动;所述备料部的吊装框架下端与水槽部的定床段末端铰接,所述水槽部的动床段的末端与堆积平台铰接,所述滚轮置于导轨上,使得堆积平台沿导轨移动。

进一步的,备料部与水槽部之间的铰接单元、水槽部与堆积部之间的铰接单元具体结构为:在备料部、水槽部和堆积部的铰接处分别固定有铰接圆管,所述铰接圆管内穿入铰接圆杆,两相邻铰接圆杆的两端分别用连接头固定。

进一步的,所述操作平台的侧面固定有第一栏杆。

进一步的,所述水槽部的定床段和动床段的两侧都为透明有机玻璃。

进一步的,在水槽部,位于定床段和动床段一侧固定有楼梯。

进一步的,所述楼梯一侧固定有第二栏杆。

进一步的,在所述楼梯下方设有桁架,所述桁架下端两侧各设置有2个桁架支撑柱。

进一步的,设置有高速摄像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所述高速摄像机和三维激光扫描仪固定在堆积平台上。

进一步的,所述支撑架由6根立柱和1根横梁组成,所述立柱下端固定在地面上,靠近承重墙的两根立柱固定于墙面,横梁位于楼梯外侧的正上方。

进一步的,在所述支撑架的横梁上设置有能够水平移动的第二电动葫芦。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1、水槽变坡范围大:变坡范围在0~45°,并且技术经济可行;2、一体化程度高:系统各部分连在一起,只需变动一个装置位置其他装置同步运动,同时保证泥石流连续顺畅运动。3、安全稳定性强:设有固定装置用于增强试验系统的安全稳定性,通过增强试验系统的一体性也进一步增强了试验系统的安全稳定性。4、可操作性强:水槽变坡、动床铺设、试验监测的可操作性均比现有技术有所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之固定部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之备料部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之水槽部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之堆积部结构示意图;

图5是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中铰接圆管示意图;

图6是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中铰接圆杆示意图;

图7是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中铰接单元示意图;

图8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整体示意图(水槽倾斜0度);

图9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整体示意图(水槽倾斜15度);

图10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整体示意图(水槽倾斜30度);

图11是本实用新型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整体示意图(水槽倾斜45度);

图12为采用本实用新型装置的试验流程图。

图中:1-地面;2-承重墙;3-第一钢缆;4-第一电动葫芦;5-第二电动葫芦;6-第二钢缆;7-支撑架;8-导轨;9-第一栏杆;10-第三钢缆;11-第三电动葫芦;12-吊装框架;13-料斗;14-提升闸门;15-导料槽;16-操作平台;17-铰接圆管;18-料斗支撑柱;19-水箱;20-定床段;21-透明有机玻璃;22-动床段;23-透水挡板;24-桁架支撑柱;25-桁架;26-楼梯;27-第二栏杆;28-支架;29-滚轮;30-堆积平台;31-高速摄像机;32-三维激光扫描仪;33-铰接圆杆;34-连接头。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1)图1为固定部:支撑架7由6根立柱和1根横梁组成,所有立柱下端固定在地面1上,靠近承重墙2的两根立柱固定于墙面,横梁位于楼梯26外侧的正上方,由承重墙2、地面1可以分别从水平与竖直两个方向对支撑架7进行加固,增强其安全稳定性;第一电动葫芦4固定在支撑架7靠近承重墙2的4根立柱顶端中间部位,其钢缆(第一钢缆3)下端与备料部的吊装框架12顶部中间部位固定;第二电动葫芦5安装在支撑架7的横梁上,并且可以沿横梁方向移动,可以把用于铺设动床段的材料运输到楼梯26上方便进行人工铺料;导轨8固定在地面上,用于支撑滚轮29在其上滚动。

2)图2为备料部:吊装框架12通过固定在支撑架7上的第一电动葫芦4可以进行上下升降;操作平台16四个角的缺口尺寸与周围支撑架7的4根立柱尺寸相同,可以将整个操作平台16约束在4根立柱中间,避免水平方向移动;操作平台16设有第一栏杆9,防止高空坠物;吊装框架12一侧安装有第三电动葫芦11,通过钢缆(第三钢缆10)将砂石和水从地面1提升到操作平台16上;操作平台16设有一个水箱19;料斗13通过料斗支撑柱18固定在操作平台16上;料斗13下方为导料槽15,用于将泥石流导流到试验水槽中;导料槽15靠近出口处设置有以竖向的提升闸门14,通过控制闸门开口大小可以控制水槽中泥石流流量的大小;操作平台16一边设有铰接圆管17,用于与位于水槽部上端的铰接圆管17铰接。

3)图3为水槽部:水槽两侧为透明有机玻璃21;水槽底部分为定床段20和动床段22,动床段22底面低于定床段20的高度为铺料厚度,定床段20底面为平面,动床段22底面设有凹槽防止铺料后物料在泥石流作用下沿底面整体滑动失稳;水槽出口处设有透水挡板23,高度与铺料厚度一致;水槽旁边固定有楼梯26,方便在水槽处于特定坡度时进行铺料操作,也可用于泥石流运动过程中水槽特征断面观测,楼梯26边设有第二栏杆27;楼梯26梯步在水槽位于30°坡度时处于水平状态;水槽上端有铰接圆管17,用于与操作平台16的铰接圆管17铰接;水槽下端有铰接圆管17,用于与位于堆积平台30的铰接圆管17铰接;水槽与楼梯26下方设有桁架25,增强架构安全稳定性,桁架25下端两侧各设置2个桁架支撑柱24,避免水槽位于水平时桁架25与直接接触到导轨8。

4)图4为堆积部(包括及监测装置):滚轮29位于导轨8上;支架28下端与滚轮29连接,上端与堆积平台30连接;铰接圆管17位于堆积平台30上;高速摄像机31和三维激光扫描仪32分别固定在堆积平台30上,并可以升降高度和转动角度,高速摄像机31用于记录泥石流在水槽中的运动及在堆积平台30的堆积过程,三维激光扫描仪32用于对泥石流运动前后的动床段形态进及对泥石流在堆积扇的堆积形态进行扫描纪录。

5)图8~图11为本实用新型装置整体结构示意图,其中水槽坡度分别为:图8:水槽坡度为0°;图9:水槽坡度为15°;图10:水槽坡度为30°;图11:水槽坡度为45°。

本实用新型装置的固定部保证整个水槽模型试验系统在试验过程中的稳定安全;第一电动葫芦4通过第一钢缆3提升备料部的吊装框架12,改变其高度,由此同步带动堆积平台30的滚轮29在导轨8上滑动,实现0~45°范围内任意坡度的改变;整个过程监测装置相对堆积水槽出口和堆积平台30的相对位置保持不变;通过第二电动葫芦5实现动床铺设物料的提升运输,操作人员可以在楼梯26上进行铺料。

如图12所示,本实用新型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实验步骤如下:

1、试验准备:

1)确定相似比:根据相似理论确定模型试验相似比;

2)准备材料:计算并准备配置泥石流所需的固体和液体材料性质及用量,同时准备铺设动床所需的材料性质及用量。

2、试验开展:

1)调整坡度:调整水槽至试验所需坡度。

2)铺设动床:铺设动床段22,铺设结束后人工在动床段洒水模拟泥石流爆发前的前期降雨过程,然后静置1h;

3)配制泥石流:配置一定数量的试验所需的泥石流材料。

4)调整闸门:调整位于导料槽的提升闸门14至一定高度,然后将泥石流倒到料斗中让其开始下泄。

5)试验监测:用高速摄像机31用于记录泥石流在水槽中的运动及在堆积平台30的堆积过程,用三维激光扫描仪32用于对泥石流运动前后的动床段形态进及对泥石流在堆积扇的堆积形态进行扫描纪录,还可以在位于水槽侧面的楼梯上安装相机对水槽特定断面的泥石流运动过程进行记录。

3、试验分析:

1)运动分析:分析在不同坡度下泥石流在定床和动床段22各自运动的流速、流深、流量等参数。

2)冲刷分析:分析在不同坡度下泥石流对动床段22的冲刷断面,提取最大冲刷深度和冲刷量等关键信息。

3)堆积分析:分析泥石流在不同坡度的动床上运动后的堆积长度、宽度、高度等堆积形态信息。

4、继续试验:

从第步骤1开始,继续开展不同泥石流性质、不同动床条件、不同水槽坡度下的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

本实用新型装置中堆积部可以替换为河道模拟装置,用于开展泥石流堰塞河道模型试验研究,可以替换为桥墩模拟装置,用于开展泥石流冲击桥墩模型试验研究,可以替换为公路模拟装置,用于开展泥石流淹没及磨蚀公路模型试验研究。

设计图

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815742.8

申请日:2019-05-3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745520U

授权时间:20191206

主分类号:G01M10/00

专利分类号:G01M10/00

范畴分类:申请人:四川大学

第一申请人:四川大学

申请人地址:610065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一环路南一段24号

发明人:姚强;纪杰杰;李洪涛;罗登泽;胡德茂;肖雨莲;王协康

第一发明人:姚强

当前权利人:四川大学

代理人:裴娟

代理机构:51284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禾创知家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51284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泥石流动床水槽模型试验装置论文和设计-姚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