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实勇:外国哲学的回顾与未来——以哲学观为中心论文

袁实勇:外国哲学的回顾与未来——以哲学观为中心论文

【哲学·政治学研究】

[摘要]哲学的走向一直是哲学发展史中的话题之一,特别是现代外国哲学与科学发展紧密相连所造成的困境也越加被反思。从哲学史中的哲学观为中心考察此类话题,从不同哲学家关注点的路径和困境进行解读,不失为一种方法。

[关键词]外国哲学;哲学观;走向

在现代哲学中,哲学观问题成为了头等重要的问题。现代哲学在重大问题上的重大分歧,基本上都和哲学观问题相关,都和哲学家如何阐释“什么是哲学”相关。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我与他人编写了《西方智慧之路》一书,试图从哲学观的视角重新审视外国哲学。1995年,我撰写和发表了论文《论西方哲学的哲学观》,系统地阐释了外国哲学观从古至今的发展变化。从那时到现在,对哲学观问题,特别是外国哲学的哲学观问题的探究,一直是我哲学研究和哲学教学的重点。我撰写和发表了十几篇有关外国哲学观研究的论文,重点研究了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康德、黑格尔、詹姆士、杜威、胡塞尔、亚斯贝尔斯、罗素、海德格尔和罗蒂等哲学家的哲学观。2007年,我校外国哲学硕士点设立,我建议增设“外国哲学的哲学观”研究方向,并开设了《西方哲学观研究》学位课程。至今,我已为2007级至2017级的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讲授了《西方哲学观研究》的课程。现在撰写本文,是想通过重点探究外国哲学中几位重要的哲学家的哲学观,进一步阐释外国哲学观自身发展、演变的逻辑,阐释现代外国哲学的哲学观的特征及困惑,以期对研讨哲学观问题,特别是研究外国哲学观问题有所启示。

哲学观在现代外国哲学中成为问题,看似根源于近代西方哲学,其重要原因是由于近代科学摆脱哲学而独立,对哲学形成了挑战。但是,追本溯源,现代外国哲学出现的重大分歧根源于古希腊哲学中,并深深影响着外国哲学的发展。

从哲学观的视角审视古希腊哲学,可见形成时期的外国哲学,哲学观就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泰勒士、赫拉克利特、德谟克利特所关注的问题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逻各斯问题,形成的是以知识为主题的自然哲学。以苏格拉底、柏拉图为代表的哲学,所关注的是形而上的自由问题,形成了以自由为主题的自由哲学。以知识为主题的哲学和以自由为主题的哲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哲学观。亚里士多德在哲学观问题上,试图把自然哲学同自由哲学合二为一,创立同时包容以上两种哲学观的哲学体系。为此,他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对哲学观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析和阐释了哲学的起源和形成条件、哲学的研究对象、哲学的本性、学科及哲学的分类等问题。可以说,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是外国哲学第一次自觉而系统地探讨哲学观问题的标志性成果,其重要意义和影响充分体现在外国哲学从古至今的发展过程中。

Monographic report: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acute ischemic stroke

通过对酒店客人身份的识别可以很快了解到客人在饮食上的习惯以及偏好,那么酒店就可以在此基础上为客人推荐比较合心意的消费项目。这样不仅可以让酒店的顾客感受到酒店的用心,同时也可以增加酒店的盈利。消费服务所针对的也是酒店的会员顾客。

在《形而上学》的开篇部分,亚里士多德说: “古今的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1](P5)仔细阅读上述这段话,亚里士多德把关于哲学的起源和形成条件的思想阐释为三个基本观点:一是哲学形成的物质生活条件;二是哲学形成的知识条件;三是哲学形成的自由条件。

从超时间的绝对性标准来看,这符合西方哲学的传统。在古希腊柏拉图那里,无论是哲学还是科学,都是关于本体世界或世界本质的绝对知识,而现象世界或经验世界则是相对的、有限的、变化的,对此,人们只能得到意见,而不能获得真理。柏拉图奠定了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基础,从那以后,哲学和科学都是关于真理的绝对知识,这成为了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共同追求,也成为了西方哲学和科学的共同信念,并在黑格尔的绝对理性主义哲学中得到了最完美的体现。现代西方哲学都是从批判黑格尔的绝对主义开始的,并由此重新展开了对哲学、科学的阐释和界定。在这方面,科学主义思潮的两个基本观点也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第一,科学是关于现象世界或经验世界的知识,哲学的形而上学是关于本体世界的学问。哲学要成为科学,就必须拒绝形而上学;第二,科学知识作为经验的实证知识,孔德认为是相对的,波普认为科学是可错的。因此,超时间的绝对知识不是科学的追求,而只能是形而上学的追求。

关于哲学形成的物质生活条件,今天可以不考虑。关于哲学形成的知识条件,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开篇的第一句话是“求知是人类的本性”,似乎这就是公理。从这一公理出发,亚里士多德断言“古今的人们开始哲理探索,都应起于对自然万物的惊异”[1](P5)。可以肯定地说,一切学科,从知识层面讲,都根源于人们的好奇心,根源于求知这一人类本性。哲学与科学都产生于惊异,都根源于人类本性,为求知而从事学术。但是,哲学毕竟不同于科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哲学除了寻求知识外,更重要的是追求自由。

“粮食银行”的核心是改变传统的农民储粮、卖粮习惯,从“存粮在家”变为“存粮到库”。中粮贸易辽宁公司还联合大数据公司,通过数据化手段实现“粮食银行”流程节点全流程数字化监控。在“粮食银行”的存单上体现折干量和原始潮粮的数量,清楚标注二者的单价,农民能直观了解粮食产量及价值。通过“粮圈儿”APP实现全流程线上操作,切实帮助农户实现了“零损耗、省运费、线上卖”。

亚里士多德之后,自由的主题逐渐占据了古代西方哲学的统治地位,导致了基督教的产生。西方中世纪,自由的主题以神学的名义,否定了知识的主题。科学、哲学、艺术都成为了神学的奴仆和工具,自由是天国的自由,知识是神学的知识。文艺复兴后,知识的主题得以重新确立。近代西方哲学是随着近代西方科学的发展而发展的。知识构成了近代西方哲学的主题。无论是培根的“知识就是力量”,还是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都充分体现了近代西方哲学对科学、知识和理性的追求与推崇。

随着近代西方科学的独立和发展,哲学遇到了来自科学的巨大挑战。如何理解哲学与科学,如何理解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成为了近代哲学发展中的大问题。对此,近代两位大哲学家康德和黑格尔做出了不同的回应。康德一方面要限制知识,为信仰保留地盘;另一方面,又试图建立科学的未来形而上学,反映出康德深刻认识到西方传统哲学尤其是近代哲学的困境,试图开辟一条新的哲学道路。黑格尔则固执地坚守着西方哲学的传统,特别是柏拉图所奠定的西方理性主义哲学的传统,试图重建一个伟大的理性主义哲学体系,创立作为科学之科学的哲学。

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从人的自然本性和自由本性出发,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本体世界。他认为,现象世界属于经验领域,本体世界则属于道德理想领域,属于超经验的形而上学领域。与此相联系,康德把理性分为理论理性(认识理性)和实践理性(道德理性)。在康德看来,科学认知的对象世界只能是经验的现象世界,认识从感性经知性而达理论理性,从现象到本体。但是,理论或认识理性对本体世界无能为力。康德认为,道德理想、形而上学的对象世界是超经验的本体世界,理论理性的终点就是实践理性的起点。他说,“所谓‘实践’,我是指通过自由而成为可能的一切东西。”[2](P665)康德的实践理性既是道德理性,更是自由理性。人凭借着实践理性的能力,以本体世界为对象,追求绝对、永恒与自由。在书中,康德明确指出,本书的消极用途就是批判、限制理性,本书的积极用途就是扬弃知识。

关于哲学形成的自由条件,亚里士多德说:“只因人本自由,为自己的生存而生存,不为别人的生存而生存,所以我们认取哲学为唯一的自由学术而深加探索。”[1](P5)只因人本自由,为了追求自由而探寻世界,为了达到自由王国而建构和阐释世界,这就是哲学产生和存在的自由条件。自由可以有多种含义,但是,哲学终极意义上的自由有两个显著的特征:第一,以人为对象,或与人相关,具有文化价值的意义;第二,追求形而上学。哲学可以因为哲人惊异、好奇心探索世界,哲学更可以是哲人为了自由而建构世界。这样,在有关世界的本体论问题上,就可分为自然哲学中以求知为根源的本体论和自由哲学中以寻求自由为根源的本体论。自然哲学的本体论关注自然万物的本原和逻各斯,仅从求知的好奇心就可以得到合理解释。苏格拉底的哲学观把人作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提出哲学即是爱智慧,确立了自由的主题。柏拉图哲学以理性来把握理念,以追求知识来追寻自由,创立了一个理性主义的哲学体系,深深地影响了西方的传统哲学。而在亚里士多德的哲学中,在《形而上学》一书中,哲学既有求知的根源,也有寻求自由的根源。他想统一知识与自由,经验和超经验,但却困惑于其中。从此后,西方哲学观的演变就一直与知识、自由相关。

康德的《任何一种能够作为科学出现的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一书,是《纯粹理性批判》的简写本。从书名来看,康德似乎想构建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康德如此肯定地把科学与形而上学相联系,他认为,这种科学的形而上学是未来的。康德虽然想构建一种科学的形而上学,并不是像黑格尔哲学那样想获得绝对知识,而是为了达到一种完满、稳定的自由状态。他所想建立的科学的形而上学,只有科学之名,而无科学之实。此种形而上学不是为了绝对知识,而是为了道德、自由。

黑格尔哲学的追求是为了获得关于真理的绝对知识。黑格尔的逻辑是,哲学必定是知识,知识必然是科学,所以,哲学必然是科学。哲学如果不是科学,哲学就不是真正的知识。

面对近代西方科学的挑战,黑格尔把哲学铸造成了最高科学。在《哲学史讲演录》中,他关于哲学的定义是:“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客观科学,是对于真理之必然性的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它不是意见,也不是意见的产物。”[3](P17-18)说哲学是真理,是科学,是概念式的认识,哲学不是意见。这些观点,早在古希腊柏拉图就讲过。黑格尔继承了柏拉图哲学的传统,吸取了近代理性主义哲学家的观点,试图再建一个绝对理性主义的哲学体系。在黑格尔哲学中,哲学的真理是第一原理的真理,哲学的科学是科学之科学的最高科学。黑格尔所讲的哲学的真理,是作为其他一切事物的源泉和基础的唯一真理,是第一原理。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更是明确指出:“人们完全没认识到,在任何一门知识或科学里,即使按其内容来说可以称之为真理的东西,也只有当它由哲学产生出来的时候,才配得上真理这个名称;人们完全没认识到,其他的科学,它们虽然可以照它们所愿望的那样不要哲学只靠形式推理来进行研究,但如果没有哲学,它们在其自身是不能有生命、精神、真理的。”[4](P46)这样一来,任何科学和知识的内容,如果包含真理,那是来自哲学;任何科学之所以是科学,之所以有生命,有真理,也是来自于哲学。黑格尔心目中的哲学就成为了最高科学,成为了科学之科学。综上所述,黑格尔的“哲学是关于真理的客观科学”的哲学定义,按照黑格尔的思想,就应该修改为“哲学是关于第一原理的最高科学”。在黑格尔看来,只有哲学是能够认识和把握世界的本质“绝对精神”。因此,唯有哲学是关于第一原理的最高科学,这就是黑格尔哲学观的核心。

在康德和黑格尔以后,实证主义和意志主义的出现与对立,标志着现代西方哲学的形成。以此为基础,现代西方哲学分离为以知识为主题的科学主义思潮和以自由为主题的非理性人本主义思潮,呈现出不断分离、对立的状况。德国哲学家施太格缪勒在《当代哲学主流》一书中,对这种状况作了分析。他认为,现代哲学的分离经历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学术的正常阶段;第二阶段,人们虽然不能在一起讨论哲学问题,但“还保持着一种互通信息的关系”;到了第三阶段,人们“甚至连互通信息的关系也没有了”,“但他至少知道,另一个哲学家也在努力追求知识和真理”;最后,到了第四阶段,“不仅一个哲学家无法理解另一个哲学家的陈述和论证,而且他对另一个哲学家所从事的是一种什么性质的工作也感到迷惑不解”。[5](P29-30)这个阶段就是分析哲学、逻辑实证主义和存在主义对峙的阶段。施太格缪勒所描述的现代哲学的分歧、分离和对立的情况,实际上,是由于哲学观的不同所造成的。现代西方哲学在哲学观上的重大分歧,分离为科学主义思潮和非理性人本主义思潮,一方面,是根源于古希腊哲学知识和自由两种不同的哲学观,是西方哲学逻辑发展的必然;另一方面,更是由于近现代科学的独立和发展,哲学的科学性和至高无上的地位受到了极大的挑战。什么是哲学、哲学与科学的关系、哲学与文化的关系等等都成为了问题。一句话,哲学观问题成为了现当代哲学的重大课题。

胡塞尔的第一个判断认定,哲学从古希腊开始便是科学,它具有实践需要。胡塞尔说得没错,西方最早的哲学是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它也是西方最早的自然科学。至于胡塞尔书中所说的可以满足最高的理论要求的哲学,应该是指柏拉图哲学。柏拉图创建了西方第一个完整的理性主义的哲学,为西方理性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胡塞尔的第二个判断认为,哲学在其发展的任何一个时期都没有成为严格的科学。他以近代哲学为例,指出尽管近代哲学试图使自己成为科学,但是,哲学仍然和过去一样缺乏严格科学的特征。在哲学中,既没有客观的观察和明确的论证,也没有明确界定的概念和完全澄清的问题、方法和理论。胡塞尔的第三个判断认为,至今为止,哲学还不是一门科学。他指出,一门学科里面是否有私人的东西,是判断它是不是科学的标准。任何学科,只要还有私人的东西,只要还缺失公共性,就不是科学。依此判断,哲学就不是科学。

胡塞尔追求的是作为科学的哲学,在《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一书的开篇,他对哲学是否科学的问题,给出了三个基本判断:第一,从最初开始,哲学便要求成为严格的科学;第二,哲学在发展中却没有能力满足成为严格科学的要求;第三,哲学作为科学还没有真正开始。[6](P1-2)

现代西方哲学从形成之初,就是对黑格尔哲学的反动,是以批判黑格尔的绝对主义开始的。现代西方哲学对黑格尔哲学的批判,实际上,是对传统的西方哲学的批判。在这一片批判或反对西方哲学的形而上学的传统、理性主义的传统、绝对主义的传统的浪潮下,胡塞尔独树一帜,撰写了《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一书,把批判的矛头指向了相对主义、怀疑主义, 试图重建绝对主义的形而上学,即他所谓的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

胡塞尔想要建立超越时间的绝对的哲学。胡塞尔哲学的这种追求,既是柏拉图哲学的追求,也是黑格尔哲学的追求。为了永恒,为了人类的终极完善,就需要有永恒的科学。追求永恒的科学,构建超越时间的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这就是胡塞尔哲学的全部追求。但是,要达到这一目标,只有靠他的现象学。用他的话来讲,“每一门真正的认识论都必然建基于现象学之上,现象学如此地构成每一门哲学和心理学的共同基础。” “现象学的方法是一条通向科学的理性理论的真正道路”。[6](P44-45)胡塞尔关于科学的两个标准值得商榷。从公共性的标准看,不仅哲学具有私人性,人文社会科学也具有私人性。这里的私人性是由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属人性的特点所决定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的问题都与人相关,而只要是人的问题,就有意义和价值问题。价值的属人性决定了对价值问题的认识和评价所遵循的尺度是人的尺度,所以,哲学、人文社会科学表现出的观点分歧、意见不同的私人性,实质上是哲学、人文社会科学问题的价值性体现。对于哲学来说,由于价值性问题的存在,永远也不可能做到像自然科学一样的客观公共性。因此,按照逻辑实证主义、批判理性主义和库恩的科学哲学关于科学与非科学的划界标准,哲学形而上学、绝大部分人文社会科学都不是科学。确实,哲学、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是不同的,哲学、人文社会科学缺少客观的共通性和公共性。但是,哲学、人文社会科学也有某种公共性,这种公共性是对观点认同的共通性,是靠类似于詹姆士所说的信用制度支撑的。

综上所述,在胡塞尔看来,哲学虽然从开端就想成为科学,但是,它从来没有成为科学。哲学过去不是科学,今天也不是科学。为了创建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胡塞尔对科学作了符合他观点的阐释,他为科学设定了两个标准:第一,科学是概念的清晰和明白;第二,科学是绝对的。

“输血出的事儿都是大事儿,我们力争全程安全。”乐爱平在电话中告诉记者,2015年年初,科室闭环管理相关项目获得了国家创新奖,核心竞争力在于输血指标。“临床医生审核通过要求输血,不作为唯一指令。每位患者24小时内需用血800毫升以下的,要主治医师申请,副主任或以上医师签字;800毫升至1600毫升,主治医师申请,科室主任签字;超过1600毫升,主治医师申请,科主任和医务处均要审核签字。”环环相扣,有理有据,方为各环节授予并执行指令的标杆。

妊娠相关内分泌疾病临床指南中,孕前检查项并不包括甲状腺功能筛查,主要筛查项目为有高危因素的孕妇,例如有个人或者家族甲状腺疾病史,甲状腺疾病亚临床状态、甲状腺抗体阳性、有流产史、早产史等孕妇。但是单纯的筛查高危孕妇无法全部有效筛查出甲状腺功能不全患者。

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中,雅斯贝尔斯比较关注哲学观问题。对于人们在哲学观上的困惑,雅斯贝尔斯在《智慧之路》一书的开篇描述为:“哲学究竟是什么,以及它有多大价值,这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7](P1)在雅斯贝尔斯看来,人们对哲学的困惑,哲学成为众说纷纭的话题,都和科学相关。雅斯贝尔斯认为,面对科学的挑战,哲学做出了两种错误的反应:一是向科学投降,试图给哲学一种严格的科学基础,把哲学重新构建成各种科学中的一种科学。但是,雅斯贝尔斯认为,完全使用科学的思维方式和依据科学知识,哲学就不成其为哲学。哲学要求另外一种思维,在提供知识的同时,也提醒我,使我回到我自身。 二是主张哲学脱离科学,认为哲学根本不是一种科学,它建立于直觉、想象之上。雅斯贝尔斯断然宣称,没有哪种哲学定义能穷尽哲学的含义,也没有哪个哲学定义是唯一的。从哲学即是形而上学出发,雅斯贝尔斯坚信,无论在西方,还是在中国、印度,“尽管哲学思想派别繁多,尽管各派思想互相对立,彼此排斥,自命为真理,但是,在所有的哲学中都有着一个‘一’,没有人拥有这个‘一’,但一切认真的努力无论何时都为之神迷——趋向一个永恒的哲学。”[7](P7-8)上面,胡塞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观都是从研究哲学与科学的关系来探究哲学的本质。面对科学对哲学的挑战,他们都承认了哲学还不是科学的现状。但是,两人研究的结论完全不同。胡塞尔主张以现象学为基础,建立永恒的作为严格科学的哲学;雅斯贝尔斯则主张哲学就是关于人的存在的学问,即生存哲学。胡塞尔和雅斯贝尔斯哲学观是确定的,他们都明确回答了“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代表着现代西方哲学中寻求哲学具有确定性的哲学观。

下面分析的这两位哲学家的哲学观,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在哲学观问题上的困惑。从确定性到困惑,这是哲学观问题研究的深化,充分显示了在现代哲学中,哲学观问题的多样性、复杂性,更显示了明确回答哲学观问题的巨大困难。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英国哲学家罗素及其思想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在哲学观问题上,罗素的思考是困惑的,胡塞尔和雅斯贝尔斯的哲学观在他的哲学中都有所体现,形成了罗素特有的两个哲学观:一个是体现着罗素科学主义的哲学观,即“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的哲学观;另一个是把哲学阐释为“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的哲学观。

罗素认为,哲学的任务是获取知识,构建知识的基础,哲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其目的是要获得知识。但是,从哲学的发展来看,它往往比其他各门学科要求得多,而获得的成果少。现在,是结束这种无法令人满意状态的时候了。通过逻辑分析,哲学将重获新生。

读过罗素《西方哲学史》的人,都会对绪论开篇关于哲学观的如下一段话留下深刻的印象。罗素认为,随着时代的进步,科学开始独立,一门学科,只要它的知识能够成为确切的知识,它就不再属于哲学。但是,仍会有一些残存于哲学中的问题,如宇宙是否有计划和目的;意识是不是宇宙中永恒的现象,等等。在罗素看来,哲学的一部分责任就是继续思考这些问题,保持对世界、宇宙的兴趣。他的哲学观有追求无限、自由,以达到与至善的宇宙同在的形而上学的另一面。

《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一书,是最能代表罗素科学主义哲学观的。罗素以物理学的发展为例,阐明是伽利略在物理学中成功运用了实验和数学方法后,物理学才真正成为了科学。同理,逻辑方法的运用,也会让哲学成为科学。罗素满怀信心地说:“在我看来,新逻辑给哲学带来了与伽利略给物理学带来的同样的进步,使我们终于能够知道,哪些问题有可能解决,哪些问题是超乎人类能力,必须抛弃的。”[8](P45)罗素这种极力推崇逻辑分析方法的观点,贯穿于他的思想的始终。在后期的《西方哲学史》中,在论述逻辑分析哲学时,罗素把逻辑分析方法与科学方法相提并论,认为只有逻辑分析方法才能解决哲学问题。他坚定地宣称:“我毫不怀疑,只要可能有哲学知识,哲学知识非靠这样的方法来探求不可;我也毫不怀疑,借这种方法,许多古今以来的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9](P395)这就是罗素的“逻辑是哲学的本质”[8](P24)的哲学观。

综上所述,在罗素哲学中,确实存在着两种哲学观。罗素说的构成哲学的两种因素中,宗教和伦理的观念,实际上就是自由的主题,而科学的因素则构成了知识的主题。对知识的追求,最终形成了罗素关于“逻辑是哲学的本质”的哲学观;对自由的追求,则形成了罗素关于哲学是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东西的哲学观。

如果说,罗素的两种哲学观体现了现代西方哲学在哲学观问题上的困惑,那么,海德格尔哲学观的变化、发展,则表明在哲学观问题上,现代哲学仍需继续探究。 海德格尔作为现代西方哲学的大家,广泛、深入地思考了哲学观问题,以回应现代哲学在哲学观问题上所碰到的种种挑战。纵观海德格尔一生的哲学思想,他的哲学观是发展、变化的,从最初的“哲学是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发展到最后,海德格尔对“什么是哲学”的问题也感到非常困惑。

王国维先生在《玉溪生诗年谱会笺序》中说“是故由其世以知其人,由其人以逆其志,则古诗虽有不能解者寡矣”,笔者察其世、逆其志,最终更为认同“燕与雁”之释。以下从三个方面进行阐释:

“哲学是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这是海德格尔在《存在与时间》中对哲学的基本看法。这时的海德格尔,年轻气盛,心傲自信,以为凭借胡塞尔的方法和自己的思想创造,可以构建一个全新的、称之为“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的哲学体系。他深受胡塞尔现象学的影响,胸怀大志,试图以现象学为方法,创建一种全新的哲学体系。这种新哲学是存在论的,因为它以探寻存在为己任;这种新哲学又是现象学的,因为它以现象学还原为方法。在《存在与时间》一书的前面和后面,海德格尔两次提到现象学与存在论的结合,构建一种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在书的后面,他强调说:“我们更是应当把导论中道出的那个命题确定为一切哲学探索的准则了;这一命题是:哲学是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10](P511)这种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是以探寻存在本身、澄清存在的意义为己任的。

“哲学活动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作超乎寻常的发问”,[11](P15)这句名言出自海德格尔的《形而上学导论》。这本书是他1935年的讲稿,它更加关注哲学观问题,比较集中地阐释了海德格尔1930年后哲学观的变化。第一,他不再武断地坚持哲学是普遍的现象学存在论。第二,他不再简单地认为,哲学观问题是自明的,他开始更多地思考哲学观问题,从多角度为未来哲学寻找出路。

对于高职院校建筑类专业学生而言,需要加强专业英语的学习,英语课程的设置与课程内容需要更具有实践性,通过学习专业英语的理论知识将其更好地运用到日后的实际工作中,避免专业英语教学内容与社会需求脱轨问题出现,重构英语课程模块,为学生提供丰富知识。

支架置入术对锁骨下动脉及椎动脉起始部狭窄患者狭窄两端血管内压力差的影响…………………………………………………………… 高宇海,石进,陈大伟,等 37

《形而上学导论》开篇的第一句话是“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10](P3)这就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作超乎寻常的发问。所谓超乎寻常的东西,就是说,哲学关注的对象、问题不是日常事物,不在日常秩序中。哲学的追求和思考,超越了日常事物和日常秩序。海德格尔认为,“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的问题,是真正专属于哲学的问题。进行哲学活动就必须要追问“究竟为什么在者在而无反倒不在”,哪里有这种活动,哪里就有哲学。他认为,只有诗享有与哲学同等的地位,因为诗也谈论无。由此,在海德格尔看来,哲学与科学不是并列的,哲学绝不可能通过科学产生。特别是在今天,科学越来越成为一种传授和获取知识的技术的、实用的事务。这样的科学根本不可能唤醒精神,倒是这种关乎技术和实用的科学自身需要唤醒,需要精神。相反,哲学位于科学之先,优于和高于科学,一切科学的运思都是从哲学衍生出来的。哲学可以唤醒科学,哲学可以唤醒精神。

“哲学的终结和思的任务”,是海德格尔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所写的一篇文章。在这篇文章里,他明确地探讨了哲学终结的问题,并试图为未来哲学寻找出路。 事实上,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起,关于什么是哲学,什么是形而上学的问题,一直困扰着海德格尔。作为过去的哲学和形而上学,他自认为是明白清楚的,就是柏拉图哲学、柏拉图主义。但是,对于现在和未来的哲学与形而上学,他是困惑的,他还在苦苦探索。在文章一开头,海德格尔就说:“自1930年以来,我一再尝试更其原始地去构成《存在与时间》的课题。而这意味着,要对《存在与时间》的问题出发点作一种内在的批判。……所以,《存在与时间》这个任务的标题也将改变了。我们问:一、哲学如何在现时代进入其终结了?二、哲学终结之际为思留下了何种任务?”[12](P68)海德格尔对哲学终结的思考,其结论就是,他认为随着科学从哲学中的分化和独立,哲学解体了,哲学成为了各式各样的科学,而这就是哲学的合法的完成,哲学在今天正在走向终结。在分析完哲学终结的问题后,海德格尔问“哲学终结之际为思留下了何种任务?”这实际上是在讨论哲学的未来。未来会有哲学吗?未来如果还有哲学,则未来的哲学是什么?对于这些问题,海德格尔也感到困惑。他试图解答这些问题,但又不敢确定答案。所以,他只能尝试着从多个角度来描绘哲学的未来。思想、主体性、澄明和语言,这就是海德格尔阐释哲学未来的几个关键词,是他对有没有一种既不是形而上学又不是科学的思想的探索,这些不确定的答案,表明对于未来的哲学,海德格尔还在思考、探求中。

哲学的终结和哲学的未来带给海德格尔的困惑,反映出哲学确实如他所说“是对超乎寻常的东西作超乎寻常的发问”。既然都是超乎寻常的,那么,哲学的未来是什么?其答案也不会是简单的,而是超乎寻常的。面对哲学的现状和未来,罗素困惑了,维特根斯坦困惑了,海德格尔也困惑了,这些当代的大哲学家都困惑了。因此,今天学习和研究哲学的人,是不是应该追问一下什么是哲学?是不是应该思考一下哲学的未来,是不是应该特别关注哲学观的问题。从哲学与科学的关系看,哲学会变得越来越科学吗?哲学会成为某种确切的知识吗?从哲学与文化的关系看,哲学是对文化进行分析和批判,还是会成为文化的形而上学?这些或许与哲学的未来相关,但是,仍不确定。最后,以笔者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西方智慧之路》中写的一段话作为本文的结语,“今日的西方哲学呈现出复杂多变、失去导向的状况。现在很难对未来西方哲学发展的状况和趋势做出肯定性的结论。”[13](P8)

参考文献

[1]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M].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59.

[2] (德)伊曼努尔·康德.纯粹理性批判[M].韦卓民,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 (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一卷)[M].贺麟,王太庆,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1.

[4] (德)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上卷)[M].贺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9.

[5] (德)施太格缪勒.当代哲学主流[M].王炳文,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6] (德)胡塞尔.哲学作为严格的科学[M].倪梁康,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7] (德)雅斯贝尔斯.智慧之路[M].柯锦华,范进,译.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88.

[8] (英)罗素.我们关于外间世界的知识[M].陈启伟,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

[9] (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下卷)[M].何兆武,李约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76.

[10] (德)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陈嘉映,王庆节,译.北京:三联书店,1987.

[11] (德)海德格尔.形而上学导论[M].熊伟,王庆节,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

[12] (德)海德格尔.面向思的事情[M].陈小文,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

[13] 袁实勇.西方智慧之路[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1994.

Review and Prospect of Foreign Philosophy——Focusing on Philosophy View

YUAN Shi-yong

(School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 Yunnan Normal University, Kunming 650500, Yunnan)

Abstract: The trend of philosophy has always been one of the topics in the history of the development of philosophy, and the predicament caused by the close connection between modern foreign philosoph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ce has also been reconsidered. It is a method to examine such topics from the view of philosophy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and to interpret it from the path and predicament of different philosophers.

Keywords: foreign philosophy; the outlook on philosophy; trend

[中图分类号]B0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193(2019)01-072-06

[收稿日期]2018-11-15

[作者简介]袁实勇(1956-),男,云南昆明人,云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外国哲学与管理哲学。

DOI:10.13467/j.cnki.jbuss.2019.01.009

(责任编校马亚利)

标签:;  ;  ;  ;  ;  ;  ;  ;  ;  ;  ;  ;  

袁实勇:外国哲学的回顾与未来——以哲学观为中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