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上海201620)
摘要:近几年来,国产青春电影在“IP+流量”的模式下,收获了不错的票房,但在口碑上彼此却大相径庭。本文从生产模式、剧作与主旨等几方面来探讨这些国产青春电影的优点与缺点。
关键词:国产青春电影;IP;流量
这几年来,国产电影从产量、质量到票房都有了可喜的变化,新人导演慢慢成熟起来,文艺片、剧情片时有惊喜出现,类型也渐渐完备,票房也不再像以往是古装动作片和喜剧片二分天下的单一局面,从喜剧片、动作片、主旋律电影、爱情片、青春片、动画片、奇幻动作片、悬疑惊悚片、犯罪探案片都有了口碑可喜的作品。国产电影目前虽然还不曾呈现让人惊喜的佳作井喷的状态,但较之十年前,慢慢开始步入一个良性发展的新时代。尤其是在这些电影里,我们惊喜发现,青春电影作为中国电影一个缺失以久的类型,又重新复活了起来,尤其以去年的《闪光少女》和今年的《快把我哥带走》这两部口碑相当不错的青春电影的,让我们看到了国产青春电影的未来和希望。
讲述青春的电影,在国产电影中并不少,第五代的青春伤痕故事到第六代的叛逆少年困境,但是这种残酷青春故事,并不属于传统类型片范畴内的以讲述青春和成长为主要母题的青春电影。倒是上世纪80年代,曾出现过一批如《红衣少女》《女大学生宿舍》《豆蔻年华》这样清新质朴的主流青春电影。进入新世纪,在国产电影票房不断攀上新高峰的刺激之下,各种类型的电影作品纷至沓来,作为最容易引起年轻人共鸣的,最容易吸引年轻人进入电影院的青春电影再度卷土重来。从2013年开始,是国产电影尤其是国产青春电影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年份。这一年,国产电影在票房和口碑上都得到了不错的评价,尤其是全年票房前十的作品,有八部都是国产电影,这在全世界影坛都是难得一见的繁荣景象。这一年,赵薇推出了导演处女作《致青春》、郭敬明也以《小时代》赚得盆满钵满怀,老导演陈可辛改编自新东方创始人真实故事的《中国合伙人》,这三部电影的成功,尤其是“大IP+流量明星”的成功模式刺激了其后一批青春电影接棒而来。不仅有改编自网络小说的《匆匆那年》、《微微一笑很倾城》、《左耳》、《秘果》,流行歌曲《同桌的你》、《桅子花开》、《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甚至来自中学英文课本的人名李雷和韩梅梅也能成为IP,被改编成电影。
青春电影是面向年轻人的电影,必须对对时代热点、潮流风向和年轻人的内心追求,有着非常敏锐的感知和细致入微的把握,在一点上,我们发现,很多青春电影是有偏差的。首先是认为年轻观众易冲动、喜欢追逐流量,认定有“大IP+流量明星”就能带来高票房。在这一点上,《小时代1》的票房成功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功不可没。虽然人们都批评它故事矫揉造作,场景华丽空洞,镜头表现力幼稚呆板,但却仅凭着网络小说天王郭敬明的名气和一众流量明星的吸引力,一举拿下4.88亿票房。而更夸张的是,《小时代1》上映44天之后,《小时代2》提档乘胜出击,继续抢下了2.96亿票房,令评论界一片哗然。如果把这两部电影票房放在一起,《小时代》才应该是2013年年度票房亚军,仅次于周星驰的《西游降魔篇》。2014年以《小时代3》为首的大IP大流量电影全面铺开,赢得了票房却完全失去了观众的口碑,这一年可以看作国产青春电影的过渡年。这些浮华空洞的青春电影败坏了青春片的名声,直到2017年《闪光少女》才终于让人看到了国产青春片的希望。可惜由于之前众多“IP+流量”的青春片过度消费,使这部电影上映时,即使发行方“下跪求排片”,票房仅有6479万,惨列当年票房第110位。
《致青春》、《小时代》、和《中国合伙人》的成功有着复杂的因素。电影的改编,胜在生活化的细节,且不说那些来自改编自流行歌曲的青春电影了,网络小说本身就是一种速食文学,改编成电影作品,要将那些必须按电影的语法规则进行大刀阔斧的修改,这当中,首当其冲编剧的功力是其中致胜的重要一环。《中国合伙人》的导演是香港老导演陈可辛,他也是香港北上导演中适应性最佳的一位。而作为IP作品,同样是改编自网络小说,《致青春》背后的编剧是金牌编剧李樯,他是这十年来中国最优秀的编剧,而《匆匆那年》《微微一笑很倾城》等并没有李樯那样深厚、绵密的编剧功力,而《中国合伙人》干脆有三个编剧,其中林爱华是与陈可辛长期合作的编剧林爱华,而主要编剧则是宁浩导演的老搭档周智勇。《七月与安生》则一口气请了包括原作者安妮宝贝在内的五位编剧,显示出制作方对剧本的慎重。
这些青春片的失利,除了制作者心态浮躁,盲目追求流量外,最大的问题是创作者对当下年轻人心态不熟悉更不了解。他们所表现的青春,是70后、80后的青春,是站在成人角度上读解的青春,这种青春电影本身就有着某种错位。所以,我们青春片中大量出现追忆过往的情景,以这种成年人的视角,来逃避制作者对当下青春的陌生。青春电影的成长主题,在这些电影的表现就是早恋、逃课、打架、车祸、堕胎,说好的青春那淡淡的哀伤和对未来的迷惘呢?直到《闪光少女》和《快把我哥带走》,才又看到属于当下的、属于年轻人的世界,那由细细密密的小细节和小冲动罗织起来的熟悉的生活味道,这也是两部电影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国产青春片之前失利因素里,更让人不适的,是作品里那种对成年人世界观的认同,对成功人士对阶级上升的毫不避讳的向往甚至追求,几乎绝大多数青春电影里的主人公后来都成为成功人士衣锦荣归,《小时代》系列更把这种浮华和势利的世界观推向了顶点。青春电影一贯的反叛和寻找的主题,在这些电影里尽数化为了对社会主流价值观的趋附甚至投降,甚至在《闪光少女》都免不了生硬地为“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这样的教条大声疾呼,《快把我哥带走》也隐隐有少为二胎政策背书的意义在里面。这样的青春观和世界观,总让人觉得多少有点投机主义,有些丧气,有些暮气沉沉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