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近衍射极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窄线宽,激光器,光激射器,电子器件
近衍射极限论文文献综述
杨依枫,沈辉,陈晓龙,全昭,郑也[1](2016)在《全光纤化高效率、窄线宽光纤激光器实现2.5kW近衍射极限输出》一文中研究指出高亮度、窄线宽光纤激光光源在相干通信、激光雷达、相干/光谱合成、高能粒子加速器、聚变点火和激光冷却等领域具有重大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然而,光纤中的非线性效应以及大模场光纤的模式不稳定(MI)效应是保证光谱纯度和光束质量的同时进行输出功率定标放大的主要限制因素,因此,采用创新技术手段突破这两个限制因素是现阶段窄线宽光纤激光的研究焦点,引起国内外主流研究机构的重点关注。最近,2015年,德国Jena大学实现了45 GHz线宽,输出功率2.3 k W的近衍射极限光纤激光,光-光转换(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6年04期)
刘广柏,杨依枫,雷敏,胡曼,郑也[2](2015)在《1.5kW近衍射极限全光纤窄带超荧光光源》一文中研究指出搭建了一个全光纤主振荡功率放大(MOPA)近衍射极限输出的超荧光源,线宽为亚纳米量级,最大输出功率为1509 W,输出斜率效率达到85.2%,光束质量因子稳定在M2=1.4。后向回光功率与输入功率呈线性关系,系统很好地抑制了受激布里渊散射(SBS),并且对环境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在整个输出功率范围内,没有观察到自脉冲和弛豫振荡现象。(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5年12期)
陶汝茂[3](2015)在《高功率窄线宽近衍射极限光纤激光放大器热致模式不稳定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窄线宽近衍射极限光纤激光是指谱线宽度小于或在0.1nm量级、M~2因子小于或等于1.5的光纤激光光源,具有相干性好、光束质量高等优点,在地球科学、原子物理、非线性频率转换、光束合成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采用大模场面积光纤和光谱展宽技术抑制非线性效应,窄线宽近衍射极限光纤激光的输出功率已经达到千瓦量级。然而,随着输出功率的提升,窄线宽光纤激光器中会出现热致模式不稳定,导致输出激光的光束质量突然退化。目前,热致模式不稳定是限制高光束质量窄线宽掺镱光纤激光输出功率进一步提升的主要因素之一,也是国际上高功率光纤激光领域的研究热点。论文基于掺镱窄线宽全光纤放大器,对窄线宽近衍射极限光纤激光模式不稳定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探索适用于全光纤窄线宽光纤激光的模式不稳定抑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建立了窄线宽光纤激光模式不稳定的新理论模型。从经典模式耦合理论出发,综合考虑大模场面积光纤的模式特性以及光纤中温度分布特性,建立了窄线宽光纤激光模式不稳定的半解析理论模型,获得了模式非线性耦合系数的解析公式,揭示了不同物理参数与光纤激光模式不稳定之间的关系。2.定量分析了光纤结构参数、激光系统参数等对光纤激光模式不稳定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纤芯直径减小、泵浦包层尺寸增加、纤芯数值孔径减小,光纤激光模式不稳定出现的阈值增加;随着注入信号光功率增加、信号光中初始高阶模比例减小、信号光强度噪声减小、泵浦光波长偏移976nm,光纤激光模式不稳定阈值增加;采用后向泵浦、双端泵浦、多波长泵浦也可以提高光纤激光模式不稳定阈值;掺杂浓度、制冷方式、偏振特性对热致模式不稳定无明显影响。3.研究了全光纤窄线宽光纤激光模式不稳定的物理表征及影响因素。对热致模式不稳定的光束质量“饱和”现象进行了分析;首次提出通过探测散射光功率来研究光纤激光模式不稳定的方法,并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与理论仿真基本吻合。4.研究了增加高阶模抑制、增加增益饱和和同带泵浦等方法对全光纤窄线宽光纤激光模式不稳定的抑制效果。首次提出利用915nm泵浦提高光纤激光模式不稳定阈值的方案,并进行了实验验证。理论分析了利用弯曲选模、改变泵浦光波长和采用同带泵浦抑制光纤激光热致模式不稳定的可行性。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搭建实验平台,利用弯曲选模,实现1.5kW近衍射极限线偏激光输出,并验证了近衍射极限光纤激光功率目前仅受限于合束器的承受功率;利用915nm泵浦时,实现了1.26kW近衍射极限线偏激光输出。5.建立了含LP_(11)模式的窄线宽光纤激光自由空间传输模型,修正了传统M~2因子。修正后的M~2因子克服了传统M~2因子受LP01模式与LP_(11)模式间相对相位影响的不足,可以用于评价基于低数值孔径、大模场面积光纤的窄线宽光纤激光的模式成分。研究了含LP_(11)模式的窄线宽光纤激光的自由空间传输特性,首次发现LP01模式与LP_(11)模式间相对相位对目标上桶中功率无影响。若利用自适应系统矫正模式间相对相位导致的远场光斑峰值与目标靶面中心的偏移,桶中功率随模式间相对相位变化存在最优值,最优的相对相位为π/2。(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5-03-01)
杨晔,刘云,张金龙,李再金,单肖楠[4](2011)在《850nm高亮度近衍射极限锥形半导体激光器(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制备了具有低红暴优势的850 nm大功率高亮度锥形半导体激光器,获得了近衍射极限的激光输出。当连续输出功率为200 mW时,光束质量因子M2仅为1.7,亮度高达16.3 MW.cm-2.sr-1;当功率提高到1 W时,M2因子和亮度仍分别达到2.8和9.9 MW.cm-2.sr-1。此外,研究了锥形激光器的功率、光谱、远场分布等特性,并分析了不同脊形波导长度对锥形激光器自聚焦现象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1年10期)
彭跃峰,魏星斌,王卫民,李德明[5](2010)在《近衍射极限腔内光参量振荡2.7μm激光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1064 nm激光抽运KTP晶体内腔光参量振荡(OPO)技术获得了近衍射极限的2.68μm激光输出,对实验结果开展了详细的分析。抽运源为声光调QNd:YAG激光器,光参量振荡器谐振腔采用双谐振结构,将两块相同的KTP晶体光轴相向放置以补偿走离效应,KTP晶体按φ=0°,θ=62°切割以获得波长2.7μm激光输出,采用Ⅱ类相位匹配(o→o+e)以利用较大的非线性系数。在808 nm激光二极管抽运功率为330 W,声光Q开关工作频率为7 kHz的条件下,获得平均功率7.6 W,波长2.68μm激光输出,光束质量因子M2小于1.6,对应信号光1.765μm激光输出功率约14 W。(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0年09期)
魏星[6](2006)在《近衍射极限高功率锥形半导体激光器》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功率高光束质量的半导体激光器在固体激光器的光泵浦,光纤通讯系统,材料加工和医疗等领域日益得到广泛的应用,锥形半导体激光器(即单片集成主振功率放大器)能够获得高功率以及近衍射极限光束质量的光输出,因而日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论文首先介绍了锥形半导体激光器的理论模型,并采用光束传播法对锥形半导体激光器进行了理论分析,计算了其在不同条件下的输出功率和输出光束的近场、远场分布。在数值分析的基础上,分析了外延结构对光束质量的影响,以及对锥形半导体激光器的器件结构进行了设计。制作出锥形半导体激光器,并对器件特性进行测试,其阈值电流为900mA、斜率效率为0.75W/A、电光转换效率为30%、水平发散角为3.9°、垂直发散角40°,实验结果表明锥形半导体激光器具有良好光束质量。 最后讲述了M~2因子的测量与计算原理并搭建了远场及近场测量装置,测量出锥形半导体激光器的M~2因子,其最小值为1.1,器件最大连续输出功率达到了4.5W并获得了连续输出功率达2.5W以上的近衍射极限光束质量的输出,此时M~2因子为1.3。实验结果表明锥形半导体激光器是人们期望的高连续功率、高光束质量的器件。(本文来源于《长春理工大学》期刊2006-12-01)
吴晓冬,陈军,葛剑虹[7](2005)在《0.02nm带宽近衍射极限输出的双外腔反馈半导体激光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研究了宽接触条形双外腔反馈半导体激光器,在该激光器的输出表面镀增透膜,反馈是由高反射率平面镜和闪耀光栅组成,通过调整平面镜和光栅的倾斜角度,使得特定的空间模式和纵模注入半导体激光器,使之产生振荡,并抑制了激光腔内振荡的其他横模和纵模数,从而输出单瓣近衍射极限的激光束。同时在腔内插入标准具,使得输出激光线宽达到0.02 nm,输出功率在150 mW。输出光束的光束质量因子M2为1.16。(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05年11期)
刘宏展,刘立人,徐荣伟,栾竹,滕树云[8](2005)在《近衍射极限半导体激光束波面检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星间半导体激光通信系统中,如何检测发射光束波面的质量是个较难处理的问题,为了较好地解决这一问题,在简单介绍白光横向双剪切干涉仪的基础上,报道了用此干涉仪对近衍射极限半导体激光光束波面的检测,在此基础上推导出计算远场发散度的公式。实验测得近场光束的波高差为0.2λ,通过夫朗和费衍射求得光束的发散度仅为64.8μrad,这表明光束接近光学衍射极限。同时,表明双剪切干涉仪灵敏度高、实用性好。(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05年04期)
葛剑虹,陈军,Andreas,Hermerschmidt,H,J[9](2004)在《单瓣近衍射极限输出的带外腔半导体激光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研究了带外腔反馈注入的宽接触条形激光器 ,并用光线传输矩阵分析了该外腔结构。利用闪耀光栅及耦合输出反射镜对表面未镀增透膜的半导体激光器构成外腔 ,选择一定模式的激光反馈注入回激光器 ,从而限制了其他模式在半导体激光器内的振荡 ,压缩了激光器输出激光的光谱宽度。当激光器驱动电流为 2 7倍阈值电流时 ,获得 2 30mW输出功率 ,0 6nm谱宽 ,单瓣近衍射极限的激光输出。用一平面镜代替光栅作为外腔反射镜 ,获得了 32 0mW输出功率 ,1 5nm谱宽的单瓣近衍射极限的激光输出。(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04年07期)
[10](2001)在《定角衍射光栅分布反馈激光器输出近衍射极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功率连续波半导体激光器从未产生过衍射极限光束。实现单模运转的方法之一是使用定角衍射光栅分布反馈 (α - DFB)激光器 ,将衍射光栅刻在激光腔内 ,与腔面成一定角度。美国海军研究实验室用这种方法已由 3.4μm附近α - DFB激光器产生近衍射极限输(本文来源于《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期刊2001年01期)
近衍射极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搭建了一个全光纤主振荡功率放大(MOPA)近衍射极限输出的超荧光源,线宽为亚纳米量级,最大输出功率为1509 W,输出斜率效率达到85.2%,光束质量因子稳定在M2=1.4。后向回光功率与输入功率呈线性关系,系统很好地抑制了受激布里渊散射(SBS),并且对环境具有很好的抗干扰能力。在整个输出功率范围内,没有观察到自脉冲和弛豫振荡现象。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近衍射极限论文参考文献
[1].杨依枫,沈辉,陈晓龙,全昭,郑也.全光纤化高效率、窄线宽光纤激光器实现2.5kW近衍射极限输出[J].中国激光.2016
[2].刘广柏,杨依枫,雷敏,胡曼,郑也.1.5kW近衍射极限全光纤窄带超荧光光源[J].中国激光.2015
[3].陶汝茂.高功率窄线宽近衍射极限光纤激光放大器热致模式不稳定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15
[4].杨晔,刘云,张金龙,李再金,单肖楠.850nm高亮度近衍射极限锥形半导体激光器(英文)[J].发光学报.2011
[5].彭跃峰,魏星斌,王卫民,李德明.近衍射极限腔内光参量振荡2.7μm激光器[J].中国激光.2010
[6].魏星.近衍射极限高功率锥形半导体激光器[D].长春理工大学.2006
[7].吴晓冬,陈军,葛剑虹.0.02nm带宽近衍射极限输出的双外腔反馈半导体激光器[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
[8].刘宏展,刘立人,徐荣伟,栾竹,滕树云.近衍射极限半导体激光束波面检测[J].中国激光.2005
[9].葛剑虹,陈军,Andreas,Hermerschmidt,H,J.单瓣近衍射极限输出的带外腔半导体激光器[J].中国激光.2004
[10]..定角衍射光栅分布反馈激光器输出近衍射极限[J].激光与光电子学进展.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