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云朵养水滴(外一首)(论文文献综述)
张姝雅[1](2021)在《1980年代以来的兵团诗歌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
王雨晴[2](2020)在《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方法与现代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城市的快速建设,导致城市景观风貌雷同,文化活力缺失,公众参与水平低等问题日益凸显。在此背景条件下,如何提升园林景观的可参与性,促进人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和参与,成为本文研究的出发点。文章以园林理景过程中的参与性设计为研究主体,从参与性设计的概念出发,在深入研究相关理论和国内外研究进展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完善和补充。依据设计过程中主客体之间的融入深度和设计结果的不同,对园林理景中的参与式造景设计进行了层次划分,将其划分为认知、互动和精神三个由表及里、由浅及深的参与层次,以此构建了参与性设计的研究体系。借助参与性设计的概念和内涵,对苏州传统园林理景过程中的参与性设计类型进行了分类,探究人的不同参与方式对园林景观产生的深入影响。研究表明,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不仅发生范围广泛,而且达到了人与景之间融会契合、精神共鸣的参与深度。为了继承和发展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精髓,将其从认知参与、互动参与、精神参与三个方面进行方法概括,得出“自然融入,应时而借”、“多感官互动”、“景境营造,借物比德”三个参与性设计方法。同样以参与性设计的概念和内涵为衡量标准,从认知层面、互动层面、精神层面三个方面剖析苏州市姑苏区现代公园景观参与性的现状问题。在此基础上,选取苏州市中心城区最大的市民公园——桐泾公园为例,进行了景观参与性优化设计实证研究,以此探究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方法对于现代景观营造的借鉴意义。
孙玉敏[3](2020)在《秦观《淮海词》名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淮海词》是北宋“婉约派一代宗师”秦观的词集,语言质朴自然,意境委婉沉郁。秦观词将日常人情和高雅情致相结合,这主要体现在词语的使用以及意象的组合上。名词是思想的源泉,情感的窗户,故将秦观《淮海词》中的名词作为研究对象,以语义为划分标准,提取名词的本义、引申义、隐含义、核心义,阐发秦观词的情感。通过词汇的分析,来归纳其语言特征,总结其创作风格。全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说明研究的思路和意义、界定《淮海词》中名词的内涵。综述前人在《淮海词》研究、专书名词研究、核心义研究、隐含义研究方面的成果,在此基础上说明研究的意义,确定《淮海词》中名词的范围,指出名词的分类原则,并对名词概况简要说明。第二部分:天文类名词研究。这部分主要对气象类名词和天体类名词进行研究,按照词的语义进行细致的分类,并以风、云、雨、烟、露、月、阳等词为对象,提取名词的本义、引申义、隐含义、核心义,再结合传统文化、人生经历等因素,概括秦观的用词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第三部分:动植物类名词研究。这部分主要对动物类名词和植物类名词进行研究,将出现频率高的鸟和马名词作为研究对象,鸟类名词再按照其蕴含的情感进行分类,即对鹧鸪、杜鹃、乌鸦、鸿进行分析,然后对马及其前后搭配的词语进行分析;对植物类名词中的柳和花进行分析,即杨柳、疏柳、落花等意象所表达的情感,概括秦观的用词特点以及所表达的情感。第四部分:建筑类名词研究。这部分主要是对具有特点的人文建筑名词及构筑物进行研究,分析单音节名词楼、阑、窗、馆的词义,提取其核心义,并结合名词的搭配以及意象的组合,来揭示名词表达的情感,概括秦观的用词特点。第五部分:结语。通过对词语的选用以及意象的组合,能够总结出秦观在词作中表达的情感,归纳秦观的用词习惯。
祝勇[4](2019)在《故宫六百年》文中认为第一章王者之城一故宫,意思是过去的宫殿。中国历史悠长,经历过无数次王朝鼎革,也就有了无数座过去的宫殿,因此"故宫"这个词,不是今天才有。《汉书》里写:"公卿白议封禅事,而郡国皆豫治道,修缮故宫。"1"故宫"这个概念,至少在汉代就有了。"故宫"的意象,也在唐诗宋词里出出入入,像唐代刘禹锡曾在《踏歌词》里写:"桃蹊柳陌好经过,灯下妆成月下歌。为是襄
魏斌[5](2017)在《顾城诗歌意象流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作为朦胧诗的代表人物,顾城具有天赋异禀的才情和风格多变的诗风,在其传奇而短暂的一生中留下了两千多首诗歌。在他眼里,诗即生命,为诗而死便得永恒。本文拟将诗人创作分期与意象择取的动态流变过程相结合,阐释顾城“大自然”——“逃避人世”——“幻想破灭”——“以死亡重回自然”的意象流变过程。绪论部分在已有研究成果分析汇总的基础上,结合意象的流变线索,将意象流变分为“童话时代”“后童话时代”和“海外时代”三个阶段。正文共分为三章。第一章主要论述“童话时期”的“自然意象”。抓住“童话诗人”的特质,结合顾城年少时的经历,按照空间分为“天空”“大海”和“大地”三大意象群。纠正传统评论对“童话时期”清新明快画风的片面概述,通过汇总提炼1962年至1981年的诗歌意象,完整还原诗人处于愉悦与忧伤两极分化的意象流变过程。在意象功能上,紧扣诗人的唯灵意识,分析了自然意象因灵性而产生得生命张力。第二章主要论述“后童话时代”的“城市意象”。作为顾城诗歌意象流变的过渡时期,本章以都市生活为背景,通过城市“人”与“物”意象的冲突博弈加以论述,一方面剖析了顾城在夹缝中挣扎逃离的矛盾心理,另一方面借助诗人追忆自然的心理分析了诗歌潜藏的生态意识。在意象功能上,抓住这一时代的“过渡”特点,着重分析了色彩与意象的关联。第三章主要论述“海外时期”的“死亡意象”和“虚拟意象”。承接第二章诗人的避世心理,一方面以典型“死亡意象”“刀”“斧”“鱼”为代表逐层剖析顾城步入死亡的动机和过程,另一方面借助“梦”“鬼”等虚拟意象探究了诗人对自我的终极审视和“向死而生”的死亡心理。意象功能上,本章借助“蒙太奇手法”来解读顾城本时期晦涩诡异的诗风。结语部分通过对中国意象诗学背景的简要梳理,从意象撷取、技巧、动态流变三方面总结了顾城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叶舟[6](2018)在《叶舟“丝绸之路三部曲”之敦煌本纪(第一部)》文中研究说明天留下了日月,草留下了根;人留下了子孙,佛留下了经。——敦煌民谣卷一这一门人天罡地煞,披着血衣,在河西走廊一带迎风顶罪,忠勇热烈,攒足了声名。前后六辈子爷孙,一共捐出了七颗脑袋,满腔子的血,至今仍未淌尽。清仁宗嘉庆二十四年,一个猎户在三危山迷失,误入了一座世外山坳,惊见几户人家过着桃园生计,耕读有序,一切如素。
房晓雯[7](2018)在《节气二十四帖》文中研究指明立春每年的公历2月4日左右为立春,立春位居二十四节气之首。立春表示春季的开始,万物有了勃勃生机。俗语说:"立春一年端,种地早盘算。"立春后,人们明显感到白昼长了,太阳暖了。随着气温回升,春耕大忙季节将在全国大部分地区陆续开始。然而,时序的春天虽然已经到来,冬天的寒冷却未消失殆尽。河里还结着厚厚的冰,有些地方还残留着积雪,农田里的土还是硬硬的冻土。尤其是北方,立春前后,更是一年当
董秀秀[8](2018)在《唐宋文房四宝文化与诗词创作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房四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呈现出不同的发展状况,不仅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还具有不可忽视的观赏和收藏价值。正因文房四宝具有独特的魅力,历代文人才对其爱不释手,并创作了大量与之相关的文学作品。本文以唐宋时期文房四宝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诗词作品作为研究对象。论文主体部分共分四章,主要内容和行文观点如下:第一章主要考察文房四宝在先唐时期的源流问题,探究文房四宝与唐前文人生活的关系以及相关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唐前文房四宝文化是后世文房四宝文化的源头,唐前文房四宝文学在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等方面都为后世咏赞文房四宝文学奠定了基础。第二章主要探究文房四宝名称在唐宋时期的发展流变,论述相关咏赞诗词在思想内容、艺术手法、创作风格等方面的特点。唐宋文房四宝作品在思想内容上比唐前更加广泛和深入,在艺术手法的使用上更加多样性,唐宋文房四宝作品更因时代、文体等的不同,在风格的表现上也有差异性。第三章主要论述唐宋诗词中的文房四宝意象,重点选取“翰墨”、“笺,”等意象加以研究,同时涉及唐宋诗词中的文房四宝意象和其他意象的组合关系。唐宋诗词中的文房四宝意象寄予了作者独特的思想感情,此外,文房四宝意象和其他意象的组合,既有助于诗词塑造人物形象,又为诗词营造审美意境提供了方便。第四章主要探究唐宋时期文房四宝的文化意蕴与时代风貌,追寻文房四宝诗词产生的原因。文房四宝在唐宋时期能够大量出现在诗词中,不仅与文房四宝独特的文化意蕴有关,还和当时的社会风貌密不可分。
王帅[9](2018)在《新时期以来湖南诗歌的巫性审美特征》文中指出中国现代诗歌在本质上是在向西方诗歌学习的现代语境中诞生的,个人的解放是包括现代诗歌在内的整个现代文学的重要主题。随着国家话语的兴起,中国现代诗歌的政治意识形态色彩不断加强,在上个世纪50-70年代达到高峰。80年代开始的新时期以来,随着社会重大转型的出现,人的解放的文学主题又一次获得广泛关注,民间个性,文化传统,地域品质成为个性表达的重要资源。新时期以来的湖南诗人,秉承了湖南人独特的个性精神,在诗歌创作上表现出独特的追求,这种追求就是与湖南地域中鲜明而强烈的巫文化密切关联的巫性审美。自古以来,湖南巫文化盛行,巫文化是湖湘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湖湘文化的源头是楚文化,楚文化的浪漫主义传统又与楚地盛行的巫神、巫术等巫傩文化有着直接关系。湖南诗人面对从未消亡的民间原始资源,将奇异的巫性思维与诗歌的审美相结合,使得新时期以来的湖南诗歌在整体上呈现出明显的巫性审美特征。这种特征表现在热衷于灵异事件的叙述,热衷于能指言语的放纵,热衷于夸饰意象的创造。本论文除绪论和结语,共分为三章:绪论部分对“巫”、“巫文化”进行理论界定,梳理巫文化在湖南的起源、发展以及对精神文化、诗人、诗歌产生的影响,并肯定巫文化在新时期湖南诗歌中回归的可能,为后文展开研究提供文化背景。第一章,在灵异的民间巫俗浸染之下,湖南诗人在心理上表现出对灵异事物的敏感与好奇并热衷于对怪异的事件叙述,通过整首叙述或穿插的形式,制造诗歌的神秘感。从灵异事件所对应的主体,幽灵或具有幽灵特征的主体、穿越的叙事模式及推动事件进展的行为动作三个方面来考察。第二章,巫咒语依靠语言自身的魔力实现其在民间信仰中的神奇功效。不重意义重形式,韵律、节奏等语言的能指要素使巫咒语具有强大的效力,湖南诗歌语言如巫咒语一般,运用语言自身的惯性自由滚动,语境和话语方式、语言和言语随意切换、名词形容词随意堆积,构建一个放纵的言语世界。第三章,巫术仪式是通过脱离日常生活而进入神秘世界的途径。在巫术仪式上,巫师的表情、行为、语言、装饰、表演场景的布置都极尽夸张之能事。湖南诗人脱离日常生活最基本的方法就是对日常生活进行夸饰变形。在新时期湖南诗歌中,意象的夸饰性体现在扭曲的表情、奇异的服饰、神秘的环境等方面。结语部分总结新时期以来湖南诗歌巫性审美的鲜明特征,并指出湖南诗歌巫性审美的意义与局限。
何存中[10](2018)在《在河之洲》文中研究指明楔子一、夜梦缘来醒世花人生无非睡醒之间。梦是醒世的花。何括过了"耳顺"之年,到了父亲生前所说的,前三十年睡不醒,后三十年睡不着的年纪。不管睡得早,还是晚,清晨三点左右必得醒来,回忆刚才所做的梦。叫何括惊奇的是,一连几个晚上竟然做着同一个梦。那梦不深不浅,界于冥醒之间。梦中的何括竟能张开双臂,像鸟儿一样从山顶上朝下飞,走的是捷径,落到江湖的水面上,又能踏波而行。
二、云朵养水滴(外一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云朵养水滴(外一首)(论文提纲范文)
(2)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方法与现代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城市化快速发展,文化活力消减 |
1.1.2 优化人居环境的现实需求 |
1.1.3 景观参与性热度增加,深度欠缺 |
1.2 研究对象界定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论文研究目的 |
1.3.2 课题研究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概况 |
1.4.1 国内研究现状 |
1.4.2 国外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1.6 研究框架 |
1.7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参与性设计相关理论研究和案例分析 |
2.1 相关概念 |
2.2 参与性设计基本特点 |
2.2.1 人本性 |
2.2.2 互动体验性 |
2.2.3 体现个性化 |
2.3 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层次划分和相关案例分析 |
2.3.1 认知层面的范式参与 |
2.3.2 互动层面参与性设计 |
2.3.3 精神层面参与性设计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类型与方法 |
3.1 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者 |
3.2 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类型 |
3.2.1 观赏性参与 |
3.2.2 娱乐性参与 |
3.2.3 生产性参与 |
3.2.4 情感参与 |
3.3 苏州传统园林理景参与性设计方法归纳 |
3.3.1 认知参与——自然融入,应时而借 |
3.3.2 互动参与——多感官互动 |
3.3.3 精神参与——借物比德,景境营造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苏州市姑苏区现代公园景观参与性现状调查与分析 |
4.1 场地选择 |
4.2 场地调研概况 |
4.2.1 认知层面 |
4.2.2 互动层面 |
4.2.3 精神层面 |
4.3 桐泾公园景观参与性问卷调查与分析 |
4.3.1 区位概况 |
4.3.2 设计现状 |
4.3.3 问卷设计及发放 |
4.3.4 使用人群分析 |
4.3.5 景观满意度评价 |
4.3.6 使用者提升需求分析 |
4.4 苏州市姑苏区现代公园景观参与性现状问题总结 |
4.4.1 设计过程缺少使用者参与 |
4.4.2 使用主体与景观客体互动性不足 |
4.4.3 景观缺乏文化意趣,参与深度受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应用探究——苏州桐泾公园景观参与性优化改造设计 |
5.1 景观参与性提升策略 |
5.1.1 优化功能分区,满足公众需求 |
5.1.2 完善基础设施,促进公众参与 |
5.1.3 营造互动景观,丰富参与体验 |
5.1.4 深化环境教育,实现精神参与 |
5.2 桐泾公园景观参与性改造设计方案 |
5.2.1 总体方案 |
5.2.2 认知层面优化提升 |
5.2.3 互动层面优化提升 |
5.2.4 精神层面优化提升 |
5.2.5 活动策划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图表目录 |
攻读学位期间的成果 |
附录 桐泾公园使用情况调研问卷 |
致谢 |
(3)秦观《淮海词》名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起及研究价值 |
二、研究现状 |
(一)《淮海词》研究现状 |
(二)专书名词研究现状 |
(三)核心义研究现状 |
(四)隐含义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目的及意义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三)《淮海词》名词研究目的及意义 |
四、《淮海词》名词的确定 |
第二章 天文类名词研究 |
第一节 气象类名词 |
一、风 |
二、云 |
三、雨 |
四、烟 |
五、露 |
第二节 天体类名词 |
一、月 |
二、阳 |
第三章 动植物类名词研究 |
第一节 动物类名词 |
一、鸟 |
二、马 |
第二节 植物类名词 |
一、柳 |
二、花 |
第四章 建筑类名词研究 |
一、楼 |
二、阑 |
三、窗 |
四、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后记 |
(4)故宫六百年(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王者之城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第二章天地之心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第三章午门以深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第四章太和千秋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第五章文华风流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第六章内阁长夜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第七章乾清疑云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第八章后宫芳华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第九章一座书城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第十章天府永藏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第十一章养心垂帘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十二章寻延书屋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十一 |
十二 |
十三 |
第十三章宁寿孤影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第十四章永别神武 |
一 |
二 |
三 |
四 |
五 |
六 |
七 |
八 |
九 |
十 |
(5)顾城诗歌意象流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章 化作泥土的童话时代 |
第一节“天空”“大海”意象群 |
第二节“大地”意象群 |
第三节 意象之“灵” |
第二章 无处生根的后童话时代 |
第一节 城市意象之“物” |
第二节 城市意象之“人” |
第三节 意象之“色” |
第三章 生死平常的海外时期 |
第一节 死亡意象 |
第二节 虚拟意象 |
第三节 意象之“视”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硕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
后记 |
(6)叶舟“丝绸之路三部曲”之敦煌本纪(第一部)(论文提纲范文)
卷一 |
卷二 |
卷三 |
卷四 |
卷五 |
卷六 |
卷七 |
卷八 |
卷九 |
卷十 |
卷十一 |
卷十二 |
卷十三 |
(8)唐宋文房四宝文化与诗词创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意义与研究范围 |
第二节 研究现状 |
第三节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一章 先唐文房四宝源流考论 |
第一节 唐前文房四宝源流考 |
第二节 文房四宝与唐前社会生活的关系 |
第三节 先唐咏赞文房四宝作品特征论 |
第二章 唐宋咏赞文房四宝诗词研究 |
第一节 文房四宝称谓在唐宋的流变 |
第二节 唐宋咏赞文房四宝诗词的思想内容 |
第三节 唐宋咏赞文房四宝诗词的艺术特征 |
第四节 唐宋咏赞文房四宝诗词的风格比较 |
第三章 唐宋诗词中的文房四宝意象研究 |
第一节 唐宋诗词中的“翰墨”意象 |
第二节 唐宋诗词中的“笺”意象 |
第三节 有关文房四宝的其他意象 |
第四节 文房四宝意象与其他意象的组合 |
第四章 唐宋时期文房四宝的文化意蕴与社会风貌 |
第一节 唐宋时期文房四宝的文化意蕴 |
第二节 唐宋时期文房四宝文化与社会风貌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
(9)新时期以来湖南诗歌的巫性审美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1章 灵异的事件 |
1.1 幽灵主体 |
1.1.1 真幽灵 |
1.1.2 准幽灵 |
1.2 穿越模式 |
1.2.1 生死穿越 |
1.2.2 人神穿越 |
1.3 诡异动作 |
1.3.1 轻悄性动作 |
1.3.2 攻击性动作 |
第2章 放纵的言语 |
2.1 语句的滚动 |
2.1.1 排比 |
2.1.2 顶真 |
2.2 话语的切换 |
2.2.1 语境的转换 |
2.2.2 语言和言语的转换 |
2.3 类词的堆积 |
2.3.1 动词堆积 |
2.3.2 名词堆积 |
第3章 夸饰的意象 |
3.1 扭曲的表情 |
3.1.1 表情夸张 |
3.1.2 表情僵硬 |
3.2 奇异的服饰 |
3.2.1 色彩 |
3.2.2 质地 |
3.3 极端的环境 |
3.3.1 动物 |
3.3.2 植物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新时期以来湖南诗人名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在河之洲(论文提纲范文)
楔子 |
一、夜梦缘来醒世花 |
二、谁在空中吟诗唱 |
第一章 |
一、甜到极时必是苦 |
二、记得河桑叶肥时 |
三、晨风夹路两篱花 |
四、乳燕飞来旧人家 |
五、河畈成街古沙垒 |
第二章 |
六、雾霭窗棂油灯亮 |
七、山歌本是古人留 |
八、稻麦青黄畈飘香 |
九、金光灿烂万年历 |
十、黄龙乌龙古战场 |
十一、端阳暄在酵母里 |
十二、浪花飞出欢乐歌 |
第三章 |
十三、浑浊初开上学堂 |
十四、乱花渐欲迷人眼 |
十五、水边孩子识河性 |
十六、悠远辽阔铜锣声 |
十七、浪清浪浊水里鱼 |
第四章 |
十八、鲤鱼山上歌如潮 |
十九、汛退滩白夜似银 |
二十、梦儿青涩在水里 |
二十一、自古击掌无戏言 |
二十二、一河活水走白帆 |
第五章 |
二十三、一条大鱼幸福多 |
二十四、乌鸦疯狂铺天来 |
二十五、青在河滩野尽头 |
二十六、青竹锄柄闪金光 |
二十七、男儿骑浪去又回 |
二十八、乳燕纷飞试翅时 |
四、云朵养水滴(外一首)(论文参考文献)
- [1]1980年代以来的兵团诗歌发展研究[D]. 张姝雅. 石河子大学, 2021
- [2]苏州传统园林理景中的参与性设计方法与现代应用研究[D]. 王雨晴. 苏州大学, 2020(02)
- [3]秦观《淮海词》名词研究[D]. 孙玉敏. 河北师范大学, 2020(07)
- [4]故宫六百年[J]. 祝勇. 当代, 2019(06)
- [5]顾城诗歌意象流变研究[D]. 魏斌. 西北师范大学, 2017(02)
- [6]叶舟“丝绸之路三部曲”之敦煌本纪(第一部)[J]. 叶舟. 芳草, 2018(06)
- [7]节气二十四帖[J]. 房晓雯. 黄河, 2018(05)
- [8]唐宋文房四宝文化与诗词创作研究[D]. 董秀秀. 南京师范大学, 2018(01)
- [9]新时期以来湖南诗歌的巫性审美特征[D]. 王帅. 湖南理工学院, 2018(01)
- [10]在河之洲[J]. 何存中. 芳草,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