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论文和设计-黄雪江

全文摘要

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包括多组由下至上堆叠连接的换热片,所述换热片包括内芯片、外芯片以及设置在内芯片和外芯片之间的翅片,所述换热片上开设介质流通通道,所述介质流通通道由对应分设在内芯片、外芯片及翅片上的介质流通孔构成,所述介质流通孔为三角形孔,所述三角形孔的其中一个顶角朝向并靠近开孔载体的其中一个端部,该顶角的两相交边至开孔载体的边缘部的距离在3mm~15mm之间。该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提升了翅片的冷却效率,同时降低了生产成本。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包括多组由下至上堆叠连接的换热片,所述换热片包括内芯片、外芯片以及设置在内芯片和外芯片之间的翅片,所述换热片上开设介质流通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流通通道由对应分设在内芯片、外芯片及翅片上的介质流通孔构成,所述介质流通孔为三角形孔,所述三角形孔的其中一个顶角朝向并靠近开孔载体的其中一个端部,该顶角的两相交边至开孔载体的边缘部的距离在3mm~15mm之间。

设计方案

1.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包括多组由下至上堆叠连接的换热片,所述换热片包括内芯片、外芯片以及设置在内芯片和外芯片之间的翅片,所述换热片上开设介质流通通道,其特征在于:所述介质流通通道由对应分设在内芯片、外芯片及翅片上的介质流通孔构成,所述介质流通孔为三角形孔,所述三角形孔的其中一个顶角朝向并靠近开孔载体的其中一个端部,该顶角的两相交边至开孔载体的边缘部的距离在3mm~15mm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角的两相交边至开孔载体的边缘部的距离在5mm~15mm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顶角的两相交边至开孔载体的边缘部的距离在8mm~12mm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孔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的两等边所形成的夹角为朝向且靠近开孔载体端部的顶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三角形的各顶角形成为圆弧过渡的顶角。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器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用以供堆叠连接的换热片安装配置,所述底板上与介质流通孔相对应的位置配设圆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机油冷却器,其特征在于:位置最上的翅片及外芯片上的介质流通孔为圆孔,且位置最上的外芯片的圆孔上设置顶板,所述顶板上设置内凹部。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油冷却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

背景技术

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是用于冷却发动机机油的一种冷却设备,目前较为常见的机油冷却器,在冷却发动机机油时,常通过设置在机油冷却器上的介质通孔来供发动机机油流入到内部的翅片上以进行冷却。

而目前,对于介质通孔的形状及结构,常采用圆形孔来设置,而圆形孔虽然具备便于加工成型的特点。但对于机油冷却器而言,其上设置的介质通孔并没有充分利用机油冷却器上的开设面积,导致介质在通过介质通孔时受到的阻力大,流通不顺畅。而为了达到所需的冷却效果,则需配置更多的翅片以实现快速冷却,为此,成本也得到相应增加。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能至少部分地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发动机机油冷却器。

本实用新型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提供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包括多组由下至上堆叠连接的换热片,所述换热片包括内芯片、外芯片以及设置在内芯片和外芯片之间的翅片,所述换热片上开设介质流通通道,所述介质流通通道由对应分设在内芯片、外芯片及翅片上的介质流通孔构成,所述介质流通孔为三角形孔,所述三角形孔的其中一个顶角朝向并靠近开孔载体的其中一个端部,该顶角的两相交边至开孔载体的边缘部的距离在3mm~15mm之间。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顶角的两相交边至开孔载体的边缘部的距离在5mm~15mm之间。距离进行优化,减少范围跨度,选取值的确定更加快速、便捷。

进一步地,所述顶角的两相交边至开孔载体的边缘部的距离在8mm~12mm之间,距离值跨度进一步减少,在该范围值内的数值更加精准,更能快速达到所需的优选要求。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角形孔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的两等边所形成的夹角为朝向且靠近开孔载体端部的顶角。等腰三角形随形所述的开孔载体的端部形状,故而更能形成孔径大的介质流通孔,进一步实现了开孔载体端部可利用的开孔面积的最大化利用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三角形的各顶角形成为圆弧过渡的顶角,达到了圆润的效果,进一步减少了介质流通的阻力,进一步提高了流通的顺畅度和流通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器还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用以供堆叠连接的换热片安装配置,所述底板上与介质流通孔相对应的位置配设圆孔,圆孔开设在底板上,相比三角形孔开设要便捷得多,且圆孔开设后所占底板开设面积较小,能满足底板支撑的强度要求。而同时因介质从圆孔上的接头端进入后就立马流入到截面积大的介质流通孔中,底板上的圆孔形状对机油冷却器内部的介质流通影响不大,介质通过介质流通孔后能快速进入到各翅片上进行冷却。

在一些实施例中,位置最上的翅片及外芯片上的介质流通孔为圆孔,且位置最上的外芯片的圆孔上设置顶板,所述顶板上设置内凹部,同样圆孔设置便捷且既能保证强度又不影响翅片上的介质流通。而顶板设置后不仅能增加强度且能形成整体性结构,而内凹部设置后则可以增加介质对该部位的冲击抵抗能力。

本实用新型的发动机机油冷却器,整体结构简洁、紧凑,与现有技术相比,将介质流通孔设置为三角形孔,也就是说随行开孔载体两端的形状,实现了对换热片上的开孔面积的充分利用,在保障强度的前提下,尽量最大化地开设,使得介质流通孔尺寸增加,使得介质在流经介质流通孔时油阻降低,介质能快速通过介质流通孔而流经翅片进行有效冷却,从而获得优良的冷却效果,换句话说,也是提升了翅片的冷却效率,这样在同等冷却要求的前提下,则可有效减少翅片的使用数量,进而有效降低机油冷却器的整体生产成本。

附图说明

下面,参考附图更详细地并且通过非限制性的示例方式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和精神的透彻理解。需要说明的是,各个附图所示的特征和结构并不一定代表相应的部件和元件的实际形状和尺寸,而是仅仅是用以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原理。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的换热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的上层换热片中的内芯片和下层换热片中的外芯片之间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的底部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的顶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1内芯片,2外芯片,3翅片,4介质流通孔,5底板,6顶板,7内凹部,8配装块;d 顶角的两相交边至开孔载体的边缘部的距离。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示例的方式来详细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

应当理解,附图仅仅是示意性的并且未按比例绘制。还应当理解,相同的附图标记贯穿附图用于指示相同或相似的部分。

应当理解的是,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不局限于以下所列举的示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利用本实用新型的原理或精神可以对所描述的各实施例进行修改和变型,得到形式不同的其它实施例,显然,这些实施例都落入本实用新型要求保护的范围。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参考的附图是为了说明和解释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的需要,附图所体现的每个部件的形状、尺寸以及不同部件之间的连接仅仅用于示意性地说明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的限制。

对于附图1、4所展示的实施例中,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包括多组由下至上堆叠连接的换热片,所述换热片包括内芯片1、外芯片2以及设置在内芯片1和外芯片2之间的翅片3。所述内芯片1和外芯片2均包括板本体和设置在板本体四周的围板部,在本实施例中,所述内芯片1的开口端朝上设置,而所述的外芯片2的开口端朝下设置,外芯片2内扣在内芯片1上,内扣后两者之间存在放置空间以放置所述的翅片3。

在附图2所展示的实施例中,上层换热片上的内芯片1于介质流通孔4的顶角处配设向下的配装块8,而下层换热片上的外芯片2则于介质流通孔4的顶角处配设向上的配装块8。配对的配装块8之间贴靠以连接。从而实现上下换热片之间的连接。该连接结构配设便捷,且在配装过程中,采用贴靠的方式便于定位配装,同时配装后也稳定、可靠。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片上开设介质流通通道,所述介质流通通道由对应分设在内芯片1、外芯片2及翅片3上的介质流通孔4构成。其中所述介质流通孔4为三角形孔,所述三角形孔的其中一个顶角朝向并靠近开孔载体的其中一个端部,该顶角的两相交边至开孔载体的边缘部的距离d为10mm。

当然,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的距离d值除了为10mm外,还可以在3mm~15mm之间,甚至5mm~15mm之间,更甚于8mm~12mm之间。其中距离d值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可以是3mm、5mm、12mm、13mm、15mm等数值的选择。也即是说,控制在3mm~15mm之间都理应在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之内。

在附图1所展示的实施例中,所述三角形孔的形状为等腰三角形,该等腰三角形的两等边所形成的夹角为朝向且靠近开孔载体端部的顶角,实现了对换热片上的开孔面积的充分利用,也就是说在保障强度的前提下,尽量最大化地开设。

在该实施例中,为尽量减少介质流通阻力,所述三角形的各顶角形成为圆弧过渡的顶角。

在附图3所展示的实施例中,所述发动机机油冷却器还包括底板5,所述底板5用以供堆叠连接的换热片安装配置,所述底板5上与介质流通孔4相对应的位置配设圆孔。需要说明的是,底板5为了节约用材,实现了分体式设计,即每个介质流通孔处配设一块,各底板互不连接。

在附图4所展示的实施例中,位置最上的翅片3及外芯片2上的介质流通孔4为圆孔,且位置最上的外芯片2的圆孔上设置顶板6,所述顶板6上设置内凹部7。

以上已经参照附图详细描述了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但是,应该注意的是,上述实施例用来举例说明而不是限制本实用新型,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将能够设计许多替代性实施例而并未脱离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在权利要求中,词语“包括”并未排除除了权利要求中所列举的那些之外的元件或步骤的存在。元件之前的词语“一”或“一个”并未排除多个这样的元件的存在。某些特征被记载在相互不同从属权利要求中这一纯粹事实并不意味着这些特征的组合不能被有利地使用。

设计图

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1681625.3

申请日:2019-10-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7(宁波)

授权编号:CN209621428U

授权时间:20191112

主分类号:F01M 5/00

专利分类号:F01M5/00

范畴分类:28A;

申请人:宁波路润冷却器制造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宁波路润冷却器制造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5151浙江省宁波市海曙区鄞江镇澄浪潭路555号

发明人:黄雪江;徐涛;徐泉国

第一发明人:黄雪江

当前权利人:宁波路润冷却器制造有限公司

代理人:彭鼎辉

代理机构:33228

代理机构编号:宁波市鄞州甬致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一种发动机机油冷却器论文和设计-黄雪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