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发酵生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理,活性,花色素,枯草杆菌,粪肥,核糖体,细胞。
发酵生理论文文献综述
李永清[1](2019)在《发酵粪肥对银杏生理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发酵粪肥对银杏生理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试验在田间条件下,3年生银杏苗为试材,设置对照(T1)、常规施肥(T2)、钾肥(T3)、氮肥(T4)、发酵粪肥(T5)5个处理,3次重复。结果表明:T5叶绿素a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0.36%、65.89%、62.32%、71.53%、72.59%;T5叶绿素b含量5—8月份分别比T2提高了16.67%、14.06%、18.18%、18.52%;T5花色素苷含量分别比T2提高了5.19%、9.54%、6.99%、6.92%、8.79%;T5黄酮含量分别比T2提高了21.05%、20.49%、23.46%、28.57%、23.61%;T5可溶性糖含量分别比T2提高了22.39%、25.58%、20.43%、20.00%、23.44%,T5显着高于对照;T5可溶性蛋白含量分别比T2提高了15.90%、18.26%、21.71%、21.66%、26.02%。综合以上结果,T5对提高银杏生理活性物质含量效果显着优于对照和常规施肥处理。(本文来源于《中国农学通报》期刊2019年24期)
王永杰,甘小顺,徐双贵,陈红莲,张静[2](2019)在《发酵饲料对杂交鲂鲌“皖江1号”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及养殖水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发酵饲料在规模化水产健康养殖中的应用积累资料。[方法]研究发酵饲料对杂交鲂鲌"皖江1号"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免疫指标及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发酵饲料能提高杂交鲂鲌的生长性能,优化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提高消化酶活性,从而使饵料的利用率得到提升。此外,生物发酵饲料能提高杂交鲂鲌的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能力。[结论]发酵饲料是一种新型、安全的优质配合饲料,可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6期)
张凌洪,朱春梅,张涛[3](2019)在《高温高湿条件下添加功能性油脂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生理状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旨在评估功能性油脂替代莫能菌素对高温高湿环境下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生理状态的影响。试验选择产奶期(200±50)d,平均体重(600±75)kg的荷斯坦奶牛36头,将其随机分为3组,每组12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牛,进行为期6周的试验(1周适应期,5周试验期),试验共设计3种日粮,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处理1组在基础日粮添加20 mg/kg莫能菌素,处理2组在基础日粮添加0.05%功能性油脂。试验期间环境温度、湿度和温湿度指数分别是(25±0.55)℃、(82.0±1.20)%和74.5±0.30,表明奶牛处于高温高湿环境。结果 :处理1组较对照组和处理2组显着降低了干物质和有机物的摄入量(P <0.05),较对照组显着降低了粗蛋白质摄入量(P <0.05)。试验时间显着影响有机物、蛋白质摄入量及养分表观消化率(P <0.05),同时显着影响瘤胃pH、氨氮和挥发性脂肪酸含量(P <0.05)。对照组较处理2组显着降低了血清尿素含量(P <0.05),处理和时间对血清尿素含量的影响具有显着交互效应(P <0.05)。处理1组较处理2组显着降低了脂肪产量和乳脂肪含量(P <0.05)。试验时间显着影响乳成分含量及产量(P <0.05)。结论 :在本试验条件下,功能性油脂增加了乳脂产量,并且可以代替莫能菌素而不影响奶牛在高温高湿环境下的采食量、养分消化率、瘤胃发酵和生理状态。(本文来源于《中国饲料》期刊2019年14期)
刘启燕,王宇,张轶凤,李晗,齐智利[4](2019)在《发酵金针菇菌糠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发酵处理后的金针菇(Flammulina velutiper)菌糠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和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选取年龄、胎次相近的健康荷斯坦泌乳奶牛30头,随机分成2组,每组15个重复。试验组Ⅰ添加发酵菌糠后饲喂;试验组Ⅱ饲喂常规饲料,为对照组。预试期15 d,正式试验期60 d。采集乳样与血样,进行乳成分分析与血液生理指标分析。结果显示,菌糠发酵后粗蛋白提升208.33%,粗脂肪提升35.58%,且发酵料稳定性好。饲喂奶牛后奶牛产奶量较对照组显着提高1.71%(P<0.05),体细胞数显着下降55.92%(P<0.05),奶牛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综上所述,金针菇菌糠经发酵处理后蛋白含量显着提升且稳定性好,饲喂奶牛后显着提高奶牛产奶量,改善奶牛健康状况。(本文来源于《中国食用菌》期刊2019年07期)
申芬[5](2019)在《复合发酵菌液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生理生化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属茄科茄属,一年生双子叶草本植物,是继水稻、玉米和小麦之后的第四大粮食作物。2015年1月,农业部开始推进马铃薯主粮化战略。发展马铃薯种植业,防治马铃薯病害,提高马铃薯产量,是实现马铃薯主粮化战略的必然选择。由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引起的马铃薯晚疫病是全球范围的马铃薯毁灭性病害,严重威胁马铃薯的产量。利用拮抗菌及其代谢产物防治植物病害、诱导植物防御酶系和蛋白增强、促进植物生长并改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研究受到学者的关注。近年来研究发现,复合微生物制剂克服了单一拮抗菌抑菌活性不够稳定、防病效果较差等不足。本实验室前期利用4株拮抗菌(Sy11、SR13-2、ST-1和HT-6)复合发酵(复合发酵菌液CFBF-I)对马铃薯离体组织和盆栽植株进行了晚疫病的防治实验,获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但这4株菌都不是分离自马铃薯植株的菌株,可能在实际应用中难以在马铃薯植株上定殖。后来在继续分离筛选致病疫霉拮抗菌的过程中,从黑龙江克山农场感染晚疫病的马铃薯叶片上分离获得了一株拮抗菌W-7,对致病疫霉有很强的抑制作用。本论文在本实验室前期利用4株拮抗菌的基础上,增加了分离于马铃薯病叶上对致病疫霉有很强抑制作用的拮抗菌W-7菌株,并得到了复合发酵菌液(CFBF-II),以期进一步增强这几株拮抗菌的防病能力,以及促进复合菌群在马铃薯植株上的定殖能力。主要研究内容:(1)采用平板划线法和对峙培养法,明确5株菌能否共培养以及复合发酵方式并获得复合发酵菌液(CFBF-II),探究其对致病疫霉菌体在生理生化方面的影响;(2)应用浸泡、浇灌和平板计数法等方法,探究用复合发酵菌液处理马铃薯离体组织和马铃薯植株后,对晚疫病的预防效果、对植株的促生作用及根际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以及复合发酵菌液处理后对马铃薯叶片中叶绿素含量的影响;(3)通过考马斯亮蓝法、SDS-PAGE电泳法等,探究复合发酵菌液对马铃薯抗晚疫病过程中可溶性蛋白和防御相关酶活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5株拮抗菌之间无明显拮抗作用,可进行复合发酵,在与致病疫霉同时对峙培养至第11天时,与5株菌中抑菌活性最强的单一HT-6菌液相比,CFBF-II的抑菌作用较强,抑菌率为83.8%,与CFBF-I有显着性差异(P<0.05);CFBF-II处理的病菌菌丝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对照下降了72.8%,也明显低于CFBF-I的处理,但与CFBF-I间无显着性差异;镜检发现菌丝体畸变率达73.96%,明显优于CFBF-I(39.76%)的处理;对孢子囊的直接萌发和游动孢子释放的抑制率分别达到了33.4%和32.5%,与CFBF-I达到显着性差异。2、CFBF-I和CFBF-II对种薯萌芽的促进作用明显优于Control和HT-6菌液的作用,且CFBF-II处理后的萌芽最高可达17.0mm,种薯萌发率为41.18%,明显优于CFBF-I(29.41%);CFBF-II对马铃薯离体块茎和叶片上晚疫病的预防效果最好,分别为63.8%和80.0%,优于CFBF-I的25.0%和10.9%;与LB对照相比,CFBF-II表现出了对马铃薯生长的促进作用,在马铃薯成株期的第55天,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主根长和须根数分别增加了14.8%、26.5%、16.6%、32.9%、33.7%和25.1%;此外,CFBF-II处理后的第50天,马铃薯根际土壤中细菌数量增加、真菌、尖孢镰刀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减少;CFBF-II还能显着提高叶片叶绿素a+b的总含量;3、CFBF-II处理后能使马铃薯块茎中可溶性蛋白含量相对升高,显着优于CFBF-I的促进作用,尤其是预先用CFBF-II诱导处理后再接种致病疫霉,可更大幅度地增加块茎切片中蛋白质的含量;利用SDS-PAGE对马铃薯块茎中可溶性蛋白电泳结果显示,在较抗晚疫病马铃薯品种(大白花)中,用3种菌液既诱导又接种致病疫霉的处理组与只用菌液诱导不接菌的对照组之间,在电泳后显现的蛋白质条带数量和亮度方面均无明显差异;在易感晚疫病的马铃薯品种(费乌瑞它)中,电泳后首先发现不论是否用菌液诱导处理,其中蛋白质条带的数量比在大白花中的要少许多,包括用LB液体培养基的处理也如此,另外部分条带的亮度也弱了许多;其次,用CFBF-I、HT-6菌液诱导(LB液体培养基作为对照)后再挑战接种致病疫霉的处理,与只诱导不接菌的处理相比位于14.4 KD~24 KD之间和97.4 KD~100 KD之间这两个区域的部分条带亮度下降甚至消失,唯独用CFBF-II菌液诱导后再挑战致病疫霉的处理组,在这两个区域的各个条带的亮度要比只诱导不接菌提高了许多,表明CFBF-II可能与致病疫霉侵染有某种关联,而CFBF-I和HT-6中这种可能性并不存在;且用CFBF-II菌液诱导处理后,还能显着提高块茎切片中POD、PPO和PAL叁种抗性相关酶的活性,尤其是CFBF-II诱导结合挑战接种致病疫霉的处理,能更大幅度地提高这些酶的活性,其中POD酶活在诱导后第6天达到峰值,而PPO和PAL酶活均在诱导后第4天达到峰值,说明POD酶可能先于PPO和PAL酶发挥作用。主要研究结论:(1)5株拮抗菌之间无拮抗作用,CFBF-II在抑制致病疫霉方面比HT-6单一菌株和CFBF-I表现出更优的效果,导致菌体更高的畸变率,并显着降低致病疫霉菌体中蛋白质的含量;(2)CFBF-II对马铃薯离体块茎、叶片无不良影响,在预防晚疫病上能够达到良好的效果;(3)CFBF-II对马铃薯植株株高、茎粗、叶片数、叶面积和根系等方面有显着的促生作用,并能改善根系微生物群落;(4)CFBF-II在马铃薯诱导、抗病过程中,能够提高可溶性蛋白含量和POD、PPO和PAL防御酶的活性,其中POD在诱导后第6天发挥作用,而PPO和PAL在第4天发挥作用。(本文来源于《河北大学》期刊2019-06-01)
刘阿文[6](2019)在《桑葚果酒发酵工艺条件及生理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桑葚,又名桑果、桑枣等,是多年生木本植物,在中国被广泛种植。其富含多酚、花青素、黄酮、多糖及矿物质等多种活性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抗诱变、抗衰老、抗肥胖、降糖等多种生理活性。桑葚果酒是以桑葚为主要原料,利用酿酒酵母发酵酿制而得的低酒精度果酒,不仅保留了桑葚果实中丰富的活性成分,且其酒体颜色清亮饱满,果香浓郁,口感柔和醇厚,逐渐被人们所广泛喜爱。本研究中分别选取初始糖度(24°Brix、26°Brix、28°Brix)、发酵温度(15℃、18℃、20℃)为控制条件制作桑葚果酒,通过对pH、糖度、酒精含量等理化指标的测定及感官特性的评价,研究桑葚果酒的发酵工艺,测定陈酿4个月桑葚果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以及在发酵15天内总酚、黄酮含量,DPPH·、ABTS·+的清除率和铁离子还原能力的变化,并分析总酚、黄酮含量与抗氧化能力的相关性;桑葚果酒的抗癌效果初探以HepG2和HT29细胞抑制率为评价依据;桑葚果酒的抑菌效果初探以MIC为评价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桑葚果酒发酵工艺的研究:初始糖度为26°Brix,发酵温度为18℃,酵母添加量为0.08%,硫代硫酸钠添加量为80 mg/kg。此条件下制作的桑葚果酒口感醇厚柔和,色泽明亮清透,没有杂质,果香酒香协调,风味饱满,具有桑葚典型风味。陈酿4个月的桑葚果酒的挥发性香气成分共有34种,其中醇类物质共11种,含量为0.4629mg/mL,相对含量占67.98%;酯类物质共11种,含量为0.1207 mg/mL,相对含量占17.72%;醛酮类物质共5种,含量为0.01878 mg/mL,相对含量占2.75%;酸类物质共5种,含量为0.07676 mg/mL,相对含量占11.27%;其他物质相对含量占0.28%。2、使用本研究得出的工艺条件下发酵的桑葚果酒在发酵15天中:总酚含量呈上升趋势,第15天时,总酚含量达到2050.13 mg/kg;黄酮含量呈上升趋势,第15天时,黄酮含量达到274.83 mg/kg。桑葚果酒的DPPH·清除率呈上升趋势,第15天DPPH·的消除率最高,为63.09%;桑葚果酒的ABTS·+清除率呈缓慢上升趋势,第15天ABTS·+的消除率最高,为50.6%;桑葚果酒在发酵过程中铁离子还原能力呈现上升趋势,为0.54。桑葚果酒表现出较好的抗氧化性,且与总酚、黄酮含量表现出显着相关性。3、通过MTT实验,利用HepG2细胞和HT29细胞抑制率对桑葚果酒的抗癌性进行初探,发现桑葚果酒冻干粉溶液在高浓度时对这两种细胞都具有较好的抑制效果。通过MIC实验,发现桑葚果酒对大肠杆菌(1682)、金黄色葡萄球菌(503)有抗菌性,对变形链球菌(3289)没有抗菌性。(本文来源于《延边大学》期刊2019-05-27)
曾艳,朱玥明,张建刚,岳晓平,孙媛霞[7](2019)在《大豆发酵食品中的活性肽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来源于大豆发酵食品的活性肽,被证实具有抗氧化、抗高血压、抗糖尿病、抗肿瘤等生理活性功效,而其功能与大豆发酵时所用微生物菌株及发酵工艺密切相关。然而,我国针对来源于大豆发酵的功能食品及活性肽的生产与应用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针对这一现状,对国内外的大豆发酵食品加工现状及其来源的大豆活性肽在预防治疗新陈代谢疾病中的应用潜力进行了概述,并对这一领域后续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我国大豆发酵食品及其活性肽的研究与开发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9年01期)
范琼,赵敏,金明坤[8](2019)在《何首乌经枯草杆菌发酵后体外生理活性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何首乌经枯草杆菌发酵炮制后的生理活性变化,为研究何首乌的有效发酵炮制方法及开发何首乌炮制产品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枯草杆菌对何首乌生品进行发酵,考察何首乌生品和发酵品不同提取液(水和70%乙醇)的1,1-二苯基-2-叁硝基苯肼(DPPH)清除率、亚硝酸盐清除能力、酪氨酸酶抑制率及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抑制效果,评价何首乌发酵前后的抗氧化性、抑制黑色素和抗高血压等体外生理活性变化情况。【结果】何首乌生品和发酵品乙醇提取液的DPPH清除率分别为86.61%和96.24%,发酵品不同提取液的DPPH清除率均高于生品,且极显着高于人工抗氧化剂丁基羟基茴香醚(BHA)和二丁基羟基甲苯(BHT)(P<0.01,下同);何首乌生品和发酵品的亚硝酸盐清除率随pH降低而升高,p H为1.2时何首乌发酵品和生品乙醇提取液的亚硝酸盐清除率分别为97.74%和92.38%,二者间差异极显着;何首乌生品和发酵品乙醇提取液的酪氨酸酶抑制率分别为89.38%和97.04%,发酵品不同提取液的酪氨酸酶抑制率极显着高于生品;何首乌发酵品水和乙醇提取液的ACE抑制率分别为32.41%和35.67%,极显着高于生品(22.96%和31.43%)。【结论】何首乌经枯草杆菌发酵其后体外生理活性均增强,且以有机溶剂乙醇溶液提取的生理活性效果更佳,该发酵方法是一种安全、可靠、有效的炮制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和推广前景。(本文来源于《南方农业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王靓[9](2018)在《ε-聚赖氨酸产生菌的育种、发酵及高产机制的初步生理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ε-聚赖氨酸(ε-poly-L-lysine,ε-PL)是一种由25-35个L-赖氨酸单体通过α-COOH和ε-NH_2脱水缩合而成的天然高分子聚合物。由于其易溶于水、对热稳定、可被生物降解、抑菌谱广泛、安全性高和临床疗效良好等优点,ε-PL被作为食品防腐剂、药物载体、食疗剂、乳化剂和水凝胶等在日本、韩国、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广泛应用。本文以Streptomyces sp.G67为出发菌株,首先利用多轮复合诱变、基因组重排结合核糖体工程,依次筛选出了的单重和多重抗性突变株菌,大幅提高了ε-PL摇瓶产量,并从生理角度解释了高产机制。随后,构建并比较了高产菌与原始菌的ε-PL合成代谢途径,进一步分析了高产机制。最终建立了一种具有工业化应用潜力的酸性pH冲击-溶氧调控策略(PS-PAD),并考察了该策略在5 L补料-分批发酵过程中引起的生理变化。具体研究内容如下:(1)紫外(UV)、常温常压等离子体(ARTP)和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叁种方法中,ARTP和EMS的诱变效果明显好于UV诱变,因此选择这两种方法对G67进行复合诱变。六种作用于核糖体的抗生素中,只有与核糖体工程相关的链霉素、庆大霉素和利福霉素抗性能提高ε-PL产量,其中链霉素抗性(Str~r)菌ε-PL产量提高幅度最大,故选择链霉素作为复合诱变的抗性标记。经过3轮“复合诱变+Str~r”筛选,获得了单重抗性高产菌GS-1,摇瓶产量由1.9 g·L~(-1)提高到2.81 g·L~(-1),提高了47.9%。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FLP)分析表明“复合诱变+Str~r”的育种方法能增加突变株的基因多态性,促使其ε-PL产量的快速提高。(2)利用基因组重排结合庆大霉素抗性(Gen~r)选育多重抗性菌株。首先,采用ARTP诱变构建“Gen~r突变库”,经过叁轮递推式基因组重排,获得Str~rGen~r双抗突变株GSG-1,摇瓶产量为3.56 g·L~(-1),较G67提高了87.3%。AFLP分析表明“基因组重排+Gen~r”育种方法比诱变更能促进突变株菌基因的多样化。随后,通过叁轮核糖体工程育种,进一步提高了双抗突变株的利福霉素抗性(Rif~r),构建了Str~rGen~rRif~r叁抗突变株GSGR-1,摇瓶产量为4.23 g·L~(-1),是G67产量的2.23倍。(3)首先比较突变株与出发菌G67在菌体形态、培养特征、ε-PL摇瓶与5 L罐发酵水平、抗生素抗性与突变位点等方面的差异。随后,通过分析突变株在合成ε-PL时菌体的生理变化,包括菌体死活,ε-PL合成代谢途径中的关键酶活性及转录水平,从生理水平上初步阐释突变株的高产机制。(4)对原始菌S.albulus M-Z18和双重抗性高产菌Streptomyces sp.GSG-1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和功能注释,利用KEGG分析构建了ε-PL合成代谢图谱。随后,比较M-Z18和GSG-1在ε-PL合成代谢途径与核糖体蛋白上的差异,并推测了GSG-1的高产机制:GSG-1与M-Z18的ε-PL生物合成途径大体相同,由于乙酰-CoA连接酶(EC 6.2.1.13)、葡萄糖脱氢酶(EC 1.1.1.47)、L-Lys 6-氨基转移酶(EC 2.6.1.36)和L-Lys氨基变位酶(EC5.4.3.2)的缺失,促使GSG-1的TCA循环通量增大,副产物(如β-D-葡萄糖,酒精)合成量减少,L-Lys的分解途径减弱。最终造成了GSG-1中心代谢途径的增强和胞内L-Lys的积累,以及ε-PL产量的增加。在5 L发酵罐上进行了分批发酵实验,验证了上述结论。(5)建立了pH冲击-溶氧调控(pH shock-pH asisted DO control strategy,PS-PAD)策略,成功解决了突变株在补料-分批发酵后期菌株呼吸活力减弱,ε-PL产率快速下降的问题,大幅度提高了突变株的5 L罐补料-分批发酵水平。具体步骤是:(1)预培养阶段:pH被设定在5.5并维持10 h;(2)pH冲击阶段:pH自然从4.0下降至3.3,维持5 h;(3)恢复阶段:将pH值设定为3.8,促进菌株快速合成ε-PL。(4)补料阶段溶氧上升时,通过微调pH(3.8-4.2),将溶氧控制在15%-30%之间直至发酵结束。应用该策略,突变株GSGR-1在5 L发酵罐的补料-分批发酵水平达到了82.3 g·L~(-1),为目前文献报道的最高水平。为探索PS-PAD策略对ε-PL合成代谢的影响,比较了PS-PAD策略与恒定pH策略下GSGR-1的生理变化,发现PS-PAD策略下细胞呼吸活力、呼吸链活力以及ε-PL合成代谢途径和中心代谢途径的关键酶活全部被强化,并维持到发酵结束。这证明了pH溶氧调控策略能长期维持由酸性pH冲击带来的菌体活力和ε-PL产率的提升,初步揭示了GSGR-1大量合成ε-PL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8-12-01)
黄鲁燕[10](2018)在《利用Caco-2细胞模型评价益生元发酵上清生理功效方法的优化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益生元多为一种在胃肠道上段不易消化的碳水化合物,它通过对菌群结构的调节来产生有利于人体健康的作用。益生元已被报道具有多种生理功能,例如通便、抗癌、促进矿物质吸收、调节脂质代谢和改善免疫作用的健康功效等。目前体外评估益生元的方式主要有两种1)体外发酵模型;2)体外细胞模型。通过上述两种模型的结合,我们不仅可以观察益生元对发酵菌群结构以代谢产物的调整,而且可以揭示发酵产生的代谢产物的生理功效。然而,在使用细胞模型方面仍存在稍许不足:首先,现有测定方法无法实现对细胞反应的动态监测;其次,关键的实验因素如上样体积和作用时间尚未确定。为了解决上述不足,本研究引进一种新的技术平台——细胞实时功能分析(RTCA SP)系统。该系统的核心是底部整合有微电子传感器的细胞检测板。细胞反应以基于微电极阻抗的细胞指数的形式呈现。它具有实现数据自动采集和实时分析的优势。为了标准化基于RTCA SP系统以Caco-2细胞模型评估益生元时的上样体积以及作用时间,我们设计了如下实验:1)测定3种不同SCFAs混合液对Caco-2细胞生长的影响;2)对低聚果糖(FOS)和抗性淀粉(RS)发酵上清的动态测定。我们发现Caco-2细胞对SCFAs混合液的耐受范围为0-8 mmol/L。据此设定益生元发酵上清的上样体积为6.3%(v/v)。我们也发现益生元发酵上清作用于Caco-2细胞生长模型和肠屏障模型的时间范围分别是0-16h和0-72h。所以在比较FOS和RS的生理功效时我们挑取的数据分别来自16h(Caco-2细胞生长)和72h(Caco-2单细胞层屏障功能)。FOS和RS在两种营养条件下(PBS体系和BCM体系)与新鲜粪便进行厌氧发酵。采用RTCA SP系统以及上述实验参数评估FOS和RS的发酵上清。我们发现FOS和RS均可以刺激Caco-2细胞生长和增强Caco-2单细胞层屏障功能;特别是在PBS体系,FOS和RS(发酵24h和72h)的上清可以显着地促进Caco-2细胞生长。为了验证上述结果的准确性,我们对对响应益生元的关键OTUs丰度以及发酵上清中SCFAs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发现FOS和RS发酵上清的生理功能同益生元富集的SCFAs产生菌Faecalibacterium和Roseburia呈显着正相关;同潜在致病菌Oscillibacter,Bilophila,Escherichia/Shigella和Streptococcus呈显着负相关。FOS和RS发酵上清对Caco-2单细胞层屏障功能的增强作用同乙酸、丙酸、丁酸和总酸的含量呈显着正相关;同异丁酸的含量呈负相关。综上所述,本研究将RTCA SP系统引入到对益生元发酵上清作用效果的评估中,并确定了Caco-2细胞模型在该系统中的评估体系的上样体积和作用时间,在此基础上对FOS和RS发酵上清的生理功效了进行评估。根据FOS和RS发酵上清的生理功效与发酵液的菌群结构的改变及发酵上清中SCFAs含量的关联分析,揭示了FOS和RS通过调整发酵菌群的群落结构而影响其代谢产物,进而刺激Caco-2细胞生长和增强Caco-2单细胞层屏障功能。本研究表明了利用RTCA SP系统对益生元作用功效进行体外评估的可靠性。(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期刊2018-09-01)
发酵生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发酵饲料在规模化水产健康养殖中的应用积累资料。[方法]研究发酵饲料对杂交鲂鲌"皖江1号"生长性能、消化酶活性、免疫指标及养殖水质的影响。[结果]发酵饲料能提高杂交鲂鲌的生长性能,优化肠道中的微生物菌群,提高消化酶活性,从而使饵料的利用率得到提升。此外,生物发酵饲料能提高杂交鲂鲌的非特异性免疫和抗病能力。[结论]发酵饲料是一种新型、安全的优质配合饲料,可以促进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发酵生理论文参考文献
[1].李永清.发酵粪肥对银杏生理活性物质含量的影响[J].中国农学通报.2019
[2].王永杰,甘小顺,徐双贵,陈红莲,张静.发酵饲料对杂交鲂鲌“皖江1号”生长性能·生理生化指标及养殖水质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2019
[3].张凌洪,朱春梅,张涛.高温高湿条件下添加功能性油脂对奶牛生产性能、瘤胃发酵和生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饲料.2019
[4].刘启燕,王宇,张轶凤,李晗,齐智利.发酵金针菇菌糠对泌乳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生理指标的影响[J].中国食用菌.2019
[5].申芬.复合发酵菌液预防马铃薯晚疫病的生理生化机制探讨[D].河北大学.2019
[6].刘阿文.桑葚果酒发酵工艺条件及生理活性研究[D].延边大学.2019
[7].曾艳,朱玥明,张建刚,岳晓平,孙媛霞.大豆发酵食品中的活性肽及其生理功能研究进展[J].大豆科学.2019
[8].范琼,赵敏,金明坤.何首乌经枯草杆菌发酵后体外生理活性的变化[J].南方农业学报.2019
[9].王靓.ε-聚赖氨酸产生菌的育种、发酵及高产机制的初步生理解析[D].江南大学.2018
[10].黄鲁燕.利用Caco-2细胞模型评价益生元发酵上清生理功效方法的优化及应用[D].上海交通大学.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