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气溶胶粒子谱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气溶胶,粒子,浓度,细粒,尺度,榆中,张掖。
气溶胶粒子谱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王指香[1](2019)在《开放环境下雾/霾天气溶胶粒子谱分布探测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雾/霾天气频繁发生,对大气环境以及人体健康影响较大。雾/霾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来源于其颗粒物的物理、光学特性,因此,探测开放大气环境下的雾滴谱、气溶胶粒子谱分布以及其微物理参量特性是十分必要的。针对目前开放环境下雾/霾天粒子谱分布探测手段的不足,提出了利用宽光谱/多波长消光+小角度前向散射数据构建雾滴及霾粒子同时探测的新方法与思路。针对所提方法,对开放环境下雾/霾天粒子谱探测关键技术展开研究,主要包含两部分工作,一是探测系统关键参数的设计,二是数据仿真与验证。本文所提方法的探测系统中关键参数是探测角度及探测波长。根据米散射理论,研究了不同角度的散射相函数与多个类型粒子谱分布之间的灵敏度关系,初步确定了角度范围为0-1.1°;接着,根据不同角度的散射相函数与多个类型粒子谱的重迭面积选择了 1.1°为前向散射角度。同时,根据不同波长核函数反映的粒子半径大小,选择了反演粒子谱的最优波段,确定了采用7个消光系数和5个前向散射系数(5β+f7α)来进行粒子谱的反演。基于正则化算法,建立了适合本文的雾滴、霾粒子谱分布的反演算法。利用叁种类型气溶胶谱和雾滴谱对算法进行了验证,同时对微物理参量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复折射率反演效果好,仅有少部分类型出现较小偏差;谱分布的最大反演误差可控制在40%,平均误差在12%。并对算法的抗噪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对各通道引入误差在1%以内时,气溶胶谱各个误差均在30%以内;在对各通道引入误差在0.5%以内时,雾滴谱各个误差均在3 0%以内。另外,对不同天气实测的气溶胶谱分布进行了反演。最后,讨论了初始的复折射率对反演的影响,得出复折射率虚部对反演结果影响较大。最终得出本文提出的利用宽光谱/多波段消光+小角度前向散射数据结合改进的正则化算法可以在不改变大气环境的前提下,实现雾/霾天气发生时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的高精度探测。(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鲁先洋,李学彬,秦武斌,朱文越,徐青山[2](2017)在《海洋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分布及其消光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海洋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时空分布和粒径谱分布特征,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期间,利用光学粒子计数器和自动气象站等设备在广州茂名海边、东海和南海海域、叁亚近海海域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对海洋大气气溶胶粒子数密度谱及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进行了测量。对不同海域不同气象条件下的谱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谱分布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海洋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分布是由一个细粒模和一个中间模组成,但近海的粒子数浓度大于远海。远海气溶胶粒子谱型稳定,海面风力是引起粒子数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东海和南海的粒子谱分为二段,小于0.5μm时用Junge谱的指数分布来描述,0.5~4μm段用对数正态分布来描述。大风天气下海洋气溶胶的消光系数明显增加,且在1~3μm波段的消光特征基本不受波长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红外与激光工程》期刊2017年12期)
张霖逸,颜鹏,毛节泰[3](2017)在《利用角散射浊度仪观测研究气溶胶细粒子谱分布》一文中研究指出气溶胶粒子谱分布是研究气溶胶辐射强迫、云、降水以及能见度的重要物理参数。本文利用2014年夏季在河北饶阳开展的"华北区域光化学立体试验"得到的气溶胶角散射系数(10-90度)和半球后向散射系数,研究获取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的反演方法,进一步结合观测期间膜采样获得的PM_(2.5)、PM_1质量浓度数据,对提出的反演方法进行检验,分析了反演结果与膜采样偏差较大的可能原因。同时,还与文献报道的粒子谱反演迭代方法进行对比,分析了不同反演粒子谱方法的适用性。观测采用ECOTech生产的商业化叁波段角散射浊度仪(Aorora 4000)。该仪器能够测量450nm、525nm、635nm波长10-90度17个角度上的角散射系数和半球后向散射系数。观测时,对进样口安装PM_(2.5)粒径切割器,并对进样气进行干燥,因此测量和反演结果反映了干气溶胶细粒子的光散射和粒子谱特征。角散射系数和半球后向散射比拟合反演粒子谱的方法是:假设气溶胶细粒子谱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建立粒子谱参数(包括中值粒径,标准偏差),半球后向散射比,相函数的查算表;寻找表中与Aurora4000叁波长浊度仪测量的10°~90°散射相函数(P_(10-90°))和半球后向散射比(b)数据相差最小的数值,表中粒子谱参数作为气溶胶谱分布的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用该方法反演的气溶胶谱分布计算的PM_1/PM_(2.5)与膜称重的PM_1/PM_(2.5)基本一致,表明该方法得到的细粒子谱分布较好的反映了测点气溶胶的粒径分布特征。但在湿度较高时,利用反演的气溶胶谱分布计算得到的PM_1/PM_2.略高于膜称重结果,这可能是由于膜采样采集的气溶胶粒子为环境条件下的粒子,在湿度较高时,粒子吸湿增长造成粒径增大,可能会导致一部分干粒径较小(小于1微米)的粒子被切割,从而导致膜采样的PM_1粒子相对减少。该方法与文献报道的迭代方法反演粒子谱分布对比发现:用两种反演方法得到的粒子谱计算的PM_1/PM_(2.5)比值与膜采样PM_1/PM_(2.5)比值在PM_1/PM_(2.5)比值较低时一致性较好,而在PM_1/PM_(2.5)比值较高时偏差较大,其中用迭代方法得到的比值偏离程度更大。反映了基于光学散射测量反演粒子谱的方法对更小粒子的探测能力有限。此外,试验还发现,用Aurora4000测量角散射系数(相函数)迭代反演得到的粒子谱与反演时采用的初始粒子谱假设关系很大,而用本文提出的方法不需要假设初始谱分布,且得到的结果相对更为稳定。(本文来源于《第十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摘要集》期刊2017-11-21)
孙丽,王普才,张晋广,赵姝慧,杨磊[4](2016)在《香河地区亚微米气溶胶粒子尺度谱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香河地区气溶胶尺度谱的基本特征,自2012年5月起,利用扫描电迁移率粒径谱仪(SMPS)对河北香河地区的亚微米(13.8~723.4 nm)气溶胶尺度谱分布进行了近2 a的测量。基于该数据集,分析了气溶胶尺度谱的季节变化和日变化特征及气象要素对气溶胶浓度的影响。结果发现,观测期间埃根核模态(20.0~100.0 nm)、积聚模态(100.0~723.4 nm),以及总的气溶胶数浓度、表面积浓度和体积浓度均值分别为7.0×103cm~(-3)、7.5×103cm~(-3)、14.9×103cm~(-3)、1125μm2·cm~(-3)和50μm~3·cm~(-3)。香河地区积聚模态的粒子数浓度接近华北地区其他污染测站的结果,但高于发达国家的测值。冬季气溶胶的平均浓度最高(18.1×10~3cm~(-3)),而春季最低(12.3×10~3cm~(-3))。不同季节,气溶胶的数谱分布主要为单峰分布,平均峰值直径约为105 nm。气溶胶浓度的日变化受机动车排放的影响显着,存在早晚两个高值中心,分别出现在早上的06:00—09:00和晚上的19:00—21:00。风速、风向对气溶胶数浓度的影响较大,低风速(<2 m/s)和南风条件,尤其是吹西南风时,气溶胶浓度的增加显着。(本文来源于《气象与环境科学》期刊2016年02期)
徐丹,邓孺孺,陈启东,秦雁,梁业恒[5](2015)在《基于CE318观测的广州市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CE318太阳光度计观测数据,采用消光法对广州市2011年全年的气溶胶粒子体积浓度、数浓度、体积谱、数浓度谱的全年总体特征,季节性特征及日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广州市气溶胶粒子体积浓度年均值为0.45μm3/μm2,春季最高,夏季最低;且粒子体积浓度与浑浊度的相关系数达到0.956。2)广州市气溶胶体积谱为双峰型,数浓度谱为单峰型。半径<0.1μm的细粒子为气溶胶主控粒子,主要由水溶性粒子和煤烟组成。3)广州市的气溶胶污染主要与工业、交通等人为污染有关;其主要成分为水溶性粒子和煤烟,此外还存在少量的沙尘和海洋气溶胶粒子。4)一天当中气溶胶粒子体积浓度随着人类活动增加逐步上升,T 12:00―15:00时段细粒子的体积浓度为一天中最高。(本文来源于《热带地理》期刊2015年01期)
蒋哲,陈良富,王中挺[6](2012)在《细粒子气溶胶光学厚度和谱分布偏振的反演》一文中研究指出细粒子气溶胶物理和光学参数定量卫星遥感反演一直是环境和气候领域研究人员关注的重要课题。气溶胶参数卫星业务遥感产品主要是反演气溶胶光学厚度,它体现大气中气溶胶总含量的信息,而获取气溶胶谱分布函数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气溶胶物理特性,并提高气溶胶其他参数的遥感探测精度。目前,陆地气溶胶卫星反演面临两个关键问题:一是气溶胶模式;二是地表反射贡献的去除,偏振遥感在这两方面有其独有的优势。本文以多角度偏振方法,采用RT3辐射传输模型建立矢量查找表,利用法国PARASOL探测器一级数据反演了京津唐地区的细粒子气溶胶光学厚度和谱分布参数,并使用AERONET地基观测数据对反演结果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偏振方法能较高精度地实现细粒子气溶胶光学厚度反演,而谱分布的反演还需进一步改进。(本文来源于《地球信息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尚倩,李子华,杨军,濮梅娟[7](2011)在《南京冬季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分布及其对能见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2009年11~12月采用宽范围气溶胶粒径谱仪(WPS)、自动气象站和能见度仪等高分辨率仪器对南京北郊气溶胶粒子的谱分布特征与气象因子的关系及其对大气能见度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浓度谱呈双峰分布,主峰集中在0.04~0.1μm;质量浓度谱的2个主峰位于0.5~0.7μm和2.7μm左右;表面积谱的2个主峰分别位于0.1~0.5μm和0.5~0.9μm之间.气溶胶浓度存在明显的日变化和日际变化,日变化主要与人类活动及大气边界层状况有关,而日际变化主要受降水、风、相对湿度等气象条件的影响;粒子数浓度分布受相对湿度(RH)的影响较显着,当RH<54%时,随着RH增大,直径<1μm的粒子数浓度增加,而直径>1μm的粒子数浓度几乎无变化,当相对湿度>54%时,随着RH增大,0.01~0.2μm和2.7~10μm范围内粒子数浓度降低,0.5~1.5μm之间的粒子数浓度明显增加;雨、雾、晴和灰霾天气状态下气溶胶粒子谱分布各异,雨天各尺度档数浓度与晴天相比都有减少,雾天0.01~0.3μm和2.7~10μm范围的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比晴天低,而0.3~2.7μm之间的粒子数浓度高于晴天,降雨和浓雾对粗粒子的清除作用依次比核模态和积聚态粒子大;灰霾天气溶胶粒子谱的峰值略向大粒径方向偏移,0.03~0.1μm之间的粒子数浓度比晴天低,而0.1~2.7μm范围内粒子数浓度高于晴天;根据Mie理论,对能见度和不同粒径段气溶胶粒子的表面积浓度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0.1~2μm之间的粒子表面积浓度与能见度相关性较好,是导致南京地区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1年09期)
徐鑫强,王鑫,黄建平[8](2011)在《张掖及兰州榆中地区沙尘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的观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选取张掖和兰州榆中两地春季沙尘气溶胶连续观测资料,主要对2008年5月发生的一次强沙尘天气过程中气溶胶粒子浓度变化和谱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此次沙尘天气过程的发生与锋面过境有关;对比分析背景天气下气溶胶浓度,发现榆中站气溶胶浓度主要受人为源的影响,而张掖站主要受自然源的影响。两地沙尘过程的发生时间与物理属性不完全相同。通过对气团轨迹的分析,发现此次沙尘气溶胶有多个来源。由于受河西走廊一带地理位置和地形的影响,张掖地区沙尘天气比兰州榆中地区更为频繁和严重。(本文来源于《高原气象》期刊2011年01期)
陈义珍,柴发合,魏强[9](2006)在《北京市冬季气溶胶粒子尺度谱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2000年12月和1980年代中期北京市近地面气溶胶尺度谱的观测数据,进行了分析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粒子尺度谱上,粒子分布向更细粒子位移;0.1~2.0μm的积聚模态粒子,其峰中心在0.12μm处。在粒子体积(质量)尺度谱上,粒径小于2μm的细粒子约占26.9%,粗粒子约占73.1%,表现出细粒子浓度增加的趋势。气溶胶发生源结构的变化,使原生粒子减少,再生粒子增加。这部分粒子对人的危害更大,更难于治理。(本文来源于《安全与环境学报》期刊2006年01期)
桑建人,杨有林[10](2003)在《银川市初夏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美制APS 3310A型激光粒谱仪,在中国西北城市银川对大气气溶胶粒子进行现场观测,结合气象条件,并通过理论计算分析,给出了银川市初夏大气气溶胶的日变化特征、3种不同粒径粒子分布特点及飘尘谱分布特征,以期为银川市大气污染总量控制方案及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沙漠》期刊2003年03期)
气溶胶粒子谱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海洋大气气溶胶粒子数浓度时空分布和粒径谱分布特征,2014年8月至2016年3月期间,利用光学粒子计数器和自动气象站等设备在广州茂名海边、东海和南海海域、叁亚近海海域以及太平洋和印度洋海域对海洋大气气溶胶粒子数密度谱及大气温度、湿度、气压、风速等进行了测量。对不同海域不同气象条件下的谱分布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并对谱分布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海洋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分布是由一个细粒模和一个中间模组成,但近海的粒子数浓度大于远海。远海气溶胶粒子谱型稳定,海面风力是引起粒子数浓度变化的主要原因。东海和南海的粒子谱分为二段,小于0.5μm时用Junge谱的指数分布来描述,0.5~4μm段用对数正态分布来描述。大风天气下海洋气溶胶的消光系数明显增加,且在1~3μm波段的消光特征基本不受波长的影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气溶胶粒子谱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王指香.开放环境下雾/霾天气溶胶粒子谱分布探测方法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2].鲁先洋,李学彬,秦武斌,朱文越,徐青山.海洋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分布及其消光特征分析[J].红外与激光工程.2017
[3].张霖逸,颜鹏,毛节泰.利用角散射浊度仪观测研究气溶胶细粒子谱分布[C].第十叁届全国气溶胶会议摘要集.2017
[4].孙丽,王普才,张晋广,赵姝慧,杨磊.香河地区亚微米气溶胶粒子尺度谱分布特征[J].气象与环境科学.2016
[5].徐丹,邓孺孺,陈启东,秦雁,梁业恒.基于CE318观测的广州市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特征[J].热带地理.2015
[6].蒋哲,陈良富,王中挺.细粒子气溶胶光学厚度和谱分布偏振的反演[J].地球信息科学学报.2012
[7].尚倩,李子华,杨军,濮梅娟.南京冬季大气气溶胶粒子谱分布及其对能见度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1
[8].徐鑫强,王鑫,黄建平.张掖及兰州榆中地区沙尘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的观测研究[J].高原气象.2011
[9].陈义珍,柴发合,魏强.北京市冬季气溶胶粒子尺度谱分布研究[J].安全与环境学报.2006
[10].桑建人,杨有林.银川市初夏气溶胶粒子谱分布特征[J].中国沙漠.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