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静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教研室河南安阳455000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
当前,在新课改下,《历史课程标准》对中学历史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希望培养出来的学生不仅要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有适应甚至超越时代的能力。因此,历史教师教学的着力点不只是以前的教“书”,即传授知识,而更应注重于教“学”,即传授科学的思维方法,指导学生学懂、学会,直到会学,使学生“不待教师讲而自能读书”,达到“学生能自行研究,自求解决”的目的。从而把自学引入到教学过程,把教学实践从原来只重视研究“教”转变为在教师指导下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从原来单纯传授知识转变为重视智力、能力的培养。“授人以鱼,莫若授人以渔”。那么,如何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呢?对此,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一、挖掘教材的深度是培养能力的前提
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主要阵地和途径,而钻研教材,优化教学方案则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效果。因此挖掘教材所提供的本质和精华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挖掘教材中内在的因果并列关系和历史发展的规律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把学生引入深层思维的前提。例如在学生学习“唐朝灭亡”这一史实时,我通过设计优化教学方案,来挖掘教材的深度,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具体设问有:唐朝前期政治清明,生产发展,因而社会安定,国力强盛,历史上称之为什么?而到唐玄宗天宝年间,出现了怎样的危机?造成这种危机的原因有哪些?上述危机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什么?它为什么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还有哪些因素大大削弱了唐朝的统治力量?又是什么事件瓦解了唐朝的统治?唐朝灭亡的根源和直接原因是什么?这段历史的学习,给了我们什么启示?这样安排教学,既保持了学生思维的深入,又加强了学生对唐朝“强盛——衰弱——瓦解——灭亡”这段历史的学习,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提高了学生深层思维的能力。
二、利用图表活跃学生思维,加深对史实的理解。
中学历史教材有相当数量的插图(历史地图、表格、人物画像等),在实际教学操作中充分利用它们,不仅能克服学生因强记历史人名、地名、年代、事件等单纯知识的枯燥无味等非智力因素的心理障碍,而且由于它们给教材增强了直观性、可读性、欣赏性,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学生的思维,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和记忆。利用图表可采用以下几种方式:一是直接利用课本地图,加深理解。如:《鸦片战争》一课全文插图有八幅,引导学生根据插图理解史实:哪些插图反映了英国的罪恶侵略本质?哪些插图生动地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侵略的力量和决心?哪些插图可以看出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这样利用插图让学生学习既生动深刻,又效果明显。二是补充知识网络图引导学生自学。如在学习“科学和思想的力量”一课时,我给出了如下的知识网络图:
学生根据此知识网络图自行学习,独立解决问题,然后同桌之间互相提问,给出评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做到“学生已经掌握的内容不讲,不讲也会的内容不讲。”
三、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
历史知识的整体性是通过历史知识结构体系的建立而体现出来的,因此要加强历史知识结构的教学,引导学生吃透教材,把握教材的基本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形成科学的有层次的符合教学要求的历史知识网络,揭示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客观规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维能力。例如:凡尔赛体系这个综合性很强的历史概念,就要通过建立历史知识体系从整体上加以阐述,才能全面掌握。第一,体系的结构:《凡尔赛和约》(即对德和约)连同协约国同战败国奥地利、匈牙利、保加利亚、土耳其签订的和约,这些和约一起构成了凡尔赛体系。第二,体系的作用是建立了帝国主义在欧洲、西亚、非洲统治的新秩序。第三,维系体系的国际机构是英法控制的国际联盟。第四、体系的影响:凡尔赛体系隐含着许多矛盾。对战败国的掠夺,加深了战胜国与战败国的矛盾;分赃不均,加剧了战胜国之间的矛盾;牺牲弱小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深化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与帝国主义的矛盾。这些矛盾的发展,对二三十年代的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凡尔赛体系这个知识网络的学习,学生既深化了基础知识,又增强了知识结构化的学习效果。
四、加强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学习,培养史论结合的能力。
学习历史,最根本的是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为指导,逐步学会用科学的方法揭示历史的本质,认识历史的基本过程,分析历史事件,评价历史人物,总结历史经验,探索历史发展的规律。这是历史思维能力的最高层次,也是历史学科能力的最高要求。
中学历史教材是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编写的,对历史的认识贯穿了辩证法的、历史的、唯物的观点,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理论,诸如人类社会不断向前进步;人类社会在矛盾中前进,矛盾形成历史运动;历史上的发展是渐进与飞跃的统一,是前进性与曲折性,上升性和回复性的统一,呈螺旋式上升运动;一切历史发展都有其偶然性和必然性,必然性处于支配地位;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杰出人物只能顺应而不能改变历史发展趋势,更不能主宰历史。上述基本观点在历史教材中虽无直接表述,但却渗透在具体的历史事件的叙述和分析中,教学中应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如以英法资产阶级革命为例,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统治严重阻碍了英法资本主义的发展;从理论上认识两国革命实质上是封建社会内部成长起来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同旧的封建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同上层建筑之间矛盾的必然结果;革命后两国资本主义迅速发展,表明革命后建立的新生产关系适应了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促进了生产力发展。认识和掌握这些观点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指导学生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正确解释历史现象和本质,全面分析历史原因和结果,阐述历史发展规律,掌握解决具体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比如,有人说:“如果没有韦石之变或当时全军北伐,太平天国革命本可成功。”、“如果光绪皇帝是实权皇帝,戊戌变法未尝不可取得成功。”、“如果袁世凯短寿早死,辛亥革命前后的局势恐怕也不一样”。这些观点之所以错误,是因为它只看到历史的偶然性而忽视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仅看到现象而未能抓住本质。片面夸大了历史人物的个人历史作用;只有把必然性与偶然性,现象与本质结合起来,才能抓住历史事物的本质联系,揭示历史发展的真实面目。综上所述,在历史课堂教学中,进行课堂教学改革,通过多种教学方法,强化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对历史教学的迫切要求。愿我们共同努力,把历史课堂教学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