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管模型论文-陈萧

流管模型论文-陈萧

导读:本文包含了流管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色流管模型,组分夸克模型,四夸克态,多高斯展开

流管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陈萧[1](2019)在《色流管模型研究四夸克态》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从Bell实验组在2003年第一次发现X(3872)以来,BaBar,Belle,BESⅢ,CDF,D0,LHCb等实验组又发现了很多其它的奇特态,即所谓的“XYZ”奇特态。在传统的夸克模型中,介子由夸克和反夸克组成,重子由叁个夸克组成。而这些“XYZ”却很难用传统的夸克模型解释。如何在夸克模型中解释这些奇特态是我们的重要工作,这个工作不仅能帮我们改进夸克模型,也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量子色动力学已经被物理学界接受为解释强相互作用的基础理论,不过众所周知由于其在低能区的非微扰性和复杂性,直接用其来研究属于低能领域的多夸克态会遇到不小的困难。QCD求和规则对强子态基态和低激发态处理的较好,但是精度有限而且无法用来研究高激发态问题。近年来,格点QCD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不过受限于当前计算机的计算水平和问题的复杂性,在研究强子间相互作用和多夸克系统时有一定的局限性。唯象的夸克模型提供了另外一种研究多夸克体系的方法,最方便而且应用最广的便是组分夸克模型,本文所应用的色流管模型便是组分夸克模型之一。由两个重味夸克和两个轻味反夸克组成的四夸克态已经引起了人们极大的注意,QQqq形式的四夸克态是稳定的还是不稳定,直接衰变成为两个Qq介子?这个问题由来已久,不过因为关于两个重夸克相互作用的强度的直接实验数据不足,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定论。2017年CERN的LHCb实验组发现的双粲重子Ξcc(夸克组成ccu,能量3621.40±0.87MeV)终于使得这个问题能有了解决的可能。随即不久,Karliner和Rosner发文声称存在稳定的bb(?)四夸克态,Eichten和Quigg也发文称存在稳定的重味四夸克态QiQjqkql。QCD格点计算表明,多夸克系统存在一种类流管的结构,夸克间的相互作用包含多体相互作用,色囚禁相互作用可以用连接夸克的流管长度之和表示,在此基础我们组构建了色流管模型。同时模型的数值计算表明采用流管长度平方和的形式可以极大简化计算并且带来的误差可以忽略不计。本文的工作即是针对重味四夸克态进行研究,采用的模型就是色流管模型,数值计算方法采用少体问题研究中的高精度方法:多高斯展开方法。我们主要针对bcud、bb(?)、ccud这叁个含重味四夸克态进行研究,由于我们主要是寻找可能的束缚态和能量较低的共振态,所以量子数限制为Jp=0+。在计算中,考虑到模型的特点,我们从diquark-antidiquark结构出发来研究四夸克态,计算中考虑了所有可能的颜色结构、自旋结构及其混合。我们通过计算系统的等效势、夸克间的均方根距离和系统哈密顿量中各项的贡献来讨论四夸克态的形成机制和结构。计算结果表明,对于I=1的bb(?)、ccud和bcud系统,不存在束缚态,可能存在颜色结构导致的共振态,共振能量分别为11170-MeV、4158 MeV和7490 MeV。而对于I=0的bcud系统,存在束缚态,能量为7090 MeV。均方根距离的计算表明这样的束缚态是一个紧致的四夸克态。系统哈密顿量中各项的贡献的计算表明束缚态的形成原因主要是π介子交换引起的,具有多体相互作用性质的颜色囚禁也有助于束缚态的形成。目前的计算仍然是初步的,没有考虑模型参数变化所引起的误差,这是下一步的工作。(本文来源于《南京师范大学》期刊2019-03-13)

陈冠中,林春阳,姜瑞忠,张伟,李强[2](2018)在《基于流管模型的裂缝性低渗透油藏井间示踪剂解释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示踪剂产出曲线与常规储层不同,存在多个峰值,需要建立针对裂缝性油藏的示踪剂解释模型。将该类储层中的裂缝系统考虑为多条裂缝条带,并将裂缝条带等效为流管束,建立示踪剂在井间流动的物理模型。基于一维对流扩散方程,沿着流管建立了示踪剂浓度分布数学模型,在生产层将各裂缝条带的浓度迭加后,得到示踪剂浓度产出表达式。敏感性分析表明,随着裂缝条带等效流管数增加,浓度产出曲线峰值下降;随着流管长度增加,生产井见剂时间增长,且峰值浓度降低;随着渗透率和注采压差增大,生产井见剂时间减小,浓度产出曲线带宽增加。现场应用表明,该模型的解释结果与数值模拟解释结果相近,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本文来源于《测井技术》期刊2018年02期)

赵振宙,严畅,王同光,许波峰,曾冠毓[3](2018)在《基于双盘面多流管模型立轴风轮变桨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叶片旋转一周,攻角随方位角近似呈正弦曲线变化,力矩随之上下波动。传统变桨重在改善最大攻角对应方位角的叶片性能,且改善程度随攻角减小而减弱。提出在小攻角区域采用大桨角,在大攻角区域采用小桨角,重点改善小攻角区域性能的变桨思路。以采用NACA0012,高2 m和旋转直径2 m的两叶片H型风轮为研究对象,基于双盘面多流管模型,分析变桨方案下尖速比分别为4.5和5时,攻角、切向力系数、转矩和风能利用系数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新变桨方案下小攻角区域的攻角、切向力系数、转矩,较定桨方案均有明显提高;增大了高性能区域范围,缩小低性能区域;风能利用系数在尖速比5时提高了18.9%。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及文献计算结果均吻合良好,证明了计算结果具有一定的精度。(本文来源于《机械工程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赵振宙,陈潘浩,陈景茹,王同光,许波峰[4](2017)在《基于双盘面多流管模型的升力型风轮气动性能改善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单个叶片旋转一周内存在两个方位角(0°~180°),其当地攻角为零,当地力矩为负值,当地功率输出为负值,降低了风轮整体性能。提出采用扰流来改善两个方位角叶片周围流场,进而提高风轮整体气动性能的新方法。以美国Sandia国家实验室旋转直径2 m的Φ型风轮为研究对象,基于双盘面多流管模型,分析扰流对风轮上盘面和下盘面的气动攻角和力矩以及整体气动性能的影响规律。计算结果证明:在扰流的影响下,0°方位角的气动攻角从0°提高到5°,叶素力矩从0.2 Nm提高到1.1 Nm,风轮的风能利用系数提高8%;在180°方位角增设扰流后,其气动特性提高幅度较0°方位角低,叶素力矩最大增幅为0.4 Nm,风轮的风能利用系数提高3%。经验证双盘面多流管模型计算结果与Sandia试验结果吻合良好,证明计算结果具有可参考性。(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7年09期)

王宏民,孙献静[5](2015)在《强子多重数分布的Glasma流管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考虑质子密度分布随碰撞质心能量增加而变宽的情况下,利用Glasma流管模型分别计算了在不同碰撞质心能量下赝标快度为|η|≤0.5和|η|≤1时的带电强子多重数分布。计算结果表明:利用Glasma流管模型计算的理论结果与ALICE合作组的实验数据吻合较好;但是若不考虑质子密度分布,当强子产生数m较大时,该理论结果与实验数据偏差较大。最后,从理论上对大强子对撞机在碰撞质心能量为14 TeV时的带电强子多重数分布情况进行了预测。(本文来源于《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顾煜炯,王兵兵,李佳佳,谢典[6](2015)在《一种修正的多流管模型在垂直轴风力机气动性能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垂直轴式风力发电机的气动性能,建立双向面多流管模型,因模型在求解过程中易发散,因此引入基于动量理论修正的双向多流管模型,并利用修正后的模型对垂直轴风力机的气动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修正后的模型能适应较宽尖速比范围的仿真,并能准确反映出风轮旋转过程中前方叶片对后方叶片的扰动影响。(本文来源于《太阳能学报》期刊2015年01期)

杨小军[7](2013)在《多流管模型进行流场计算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是对垂直轴风力机风轮空气动力设计的研究。首先对各型垂直轴风力机的原理和设计特点进行了分析总结;其次,以多流管模型为理论基础,编写了可用于φ型达里厄垂直轴风力机性能预测的程序,且程序的可靠性很高;最后,利用FLUENT的滑移网格技术,对设计的风轮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多流管模型应用于该风力机性能的预测精度很高。(本文来源于《科技与企业》期刊2013年17期)

贾多杰,李仁,卢一平[8](2013)在《胶球和f_J介子的扭结流管模型和质谱》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偶Ginzburg-Landau模型框架下,考虑涡旋的色流管的截面分布、库仑修正以及量子振动,借助流管对应的拓扑长径比数据,计算了部分胶球、fJ介子的质量,发现计算结果与实验结果符合得较好.(本文来源于《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3年04期)

张立勋,张松,郭健,尉越啸,焦启飞[9](2013)在《Darrieus垂直轴风力机的双盘面随动流管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现有垂直轴风力机流管模型中未经充分实验验证的流管假设,提出了一种针对垂直轴风力机的空气动力模型———双盘面随动流管模型.模型整体采用双盘面单流管模型,局部采用随动流管模型,同时考虑了叶片的动态失速效应,并结合了Gormont动态失速模型.其中,双盘面单流管模型假设风轮的上下盘面均具有各自恒定的来流风速;随动流管模型假设叶片的相对局部风场中存在随动流管,流管方向与叶片相对风速方向一致,并随叶片实时运动.在Matlab中建立了模型并进行了系统计算,通过与实验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该模型可较好地预测风力机的整体气动性能.同时研究结果表明:为了较准确地预测风力机在低尖速比范围内的气动性能,动态失速效应是不可忽略的.(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陈双[10](2012)在《基于流管模型的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矿井开采深度不断延伸,矿井集约化程度及开采规模不断提高,矿井瓦斯涌出量也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瓦斯隐患和事故也逐渐增多,其中采空区漏风是造成工作面上隅角瓦斯超限和采空区遗煤自燃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利用基于网络解算的采空区漏风分布计算模式对采空区的流场分布进行模拟,然后分析采空区的瓦斯浓度场分布,可以对采煤工作面的安全生产提供重要的安全指导数据。本文通过对采空区瓦斯浓度场分布规律的研究分析,研究了采空区瓦斯涌出源、采动卸压瓦斯运移和积聚规律及瓦斯的扩散运动规律,对瓦斯浓度场数值模型的建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流管模型始于19世纪60年代,主要应用于水流和油气田开发,在采空区瓦斯浓度场的数值模拟方面却较少应用,本文利用其流管模型简明的概念和思路,建立采空区流场已知的浓度场求解公式,同时绘制了采空区浓度场的流线及流场,根据监测到的有限点瓦斯浓度数据,更加直观的展现采空区瓦斯浓度场的分布规律。最后以煤矿实例,结合本文的采空区漏风场的计算和流管模型进行了采空区的流场及瓦斯的浓度场的计算分析。(本文来源于《西安科技大学》期刊2012-06-30)

流管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裂缝性低渗透油藏的示踪剂产出曲线与常规储层不同,存在多个峰值,需要建立针对裂缝性油藏的示踪剂解释模型。将该类储层中的裂缝系统考虑为多条裂缝条带,并将裂缝条带等效为流管束,建立示踪剂在井间流动的物理模型。基于一维对流扩散方程,沿着流管建立了示踪剂浓度分布数学模型,在生产层将各裂缝条带的浓度迭加后,得到示踪剂浓度产出表达式。敏感性分析表明,随着裂缝条带等效流管数增加,浓度产出曲线峰值下降;随着流管长度增加,生产井见剂时间增长,且峰值浓度降低;随着渗透率和注采压差增大,生产井见剂时间减小,浓度产出曲线带宽增加。现场应用表明,该模型的解释结果与数值模拟解释结果相近,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流管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陈萧.色流管模型研究四夸克态[D].南京师范大学.2019

[2].陈冠中,林春阳,姜瑞忠,张伟,李强.基于流管模型的裂缝性低渗透油藏井间示踪剂解释模型[J].测井技术.2018

[3].赵振宙,严畅,王同光,许波峰,曾冠毓.基于双盘面多流管模型立轴风轮变桨方法研究[J].机械工程学报.2018

[4].赵振宙,陈潘浩,陈景茹,王同光,许波峰.基于双盘面多流管模型的升力型风轮气动性能改善分析[J].太阳能学报.2017

[5].王宏民,孙献静.强子多重数分布的Glasma流管模型[J].装甲兵工程学院学报.2015

[6].顾煜炯,王兵兵,李佳佳,谢典.一种修正的多流管模型在垂直轴风力机气动性能分析中的应用[J].太阳能学报.2015

[7].杨小军.多流管模型进行流场计算的应用[J].科技与企业.2013

[8].贾多杰,李仁,卢一平.胶球和f_J介子的扭结流管模型和质谱[J].西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

[9].张立勋,张松,郭健,尉越啸,焦启飞.Darrieus垂直轴风力机的双盘面随动流管模型[J].哈尔滨工程大学学报.2013

[10].陈双.基于流管模型的采空区瓦斯浓度分布规律研究[D].西安科技大学.2012

标签:;  ;  ;  ;  

流管模型论文-陈萧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