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市书写论文-张海榕

都市书写论文-张海榕

导读:本文包含了都市书写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拍卖第四十九批》,托马斯·,品钦,超现实,都市景观

都市书写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榕[1](2019)在《《拍卖第四十九批》与“超现实”都市景观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托马斯·品钦在小说《拍卖第四十九批》中描绘了叁大都市景观类型:"超现实"都市模型、"拟真式"太平洋与湖滨社区以及"内爆式"都市中心,书写了美国20世纪60年代"超现实"涌入社会现实的都市异化之景。品钦一方面指出"超现实"都市景观的营造人为地破坏了加州的生态环境,另一方面揭示出"超现实"都市本质及其秘隐的消费主义意识形态与符码控制,由此展现都市人试图走出加州"超现实"都市景观地理迷宫的种种尝试与努力,验证了资本的空间生产与景观的符号控制之间的内在关联,解密了媒体借助符码制造"超现实"后现代都市的过程。(本文来源于《外国文学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畅建康[2](2019)在《《都市》六十年:书写时代性与人民性的新高度》一文中研究指出1959年春,太原文艺工作树起了新的里程碑,以宣传本土文化、展示本土写作者艺术才华的阵地与舞台——《太原文艺》创刊了!在第7期的《太原文艺》上,发表了郭沫若先生的诗歌《颂太原》;第10期发表了着名作家马烽的小说《临时收购员》。通过这个窗口与太原读者见面的(本文来源于《太原日报》期刊2019-10-25)

王梅[3](2019)在《殖民都市的空间生产与文学书写:大连“大广场”空间文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位于大连城市中心的"大广场"由俄国人设计,完成于日本殖民者手中。日本殖民者通过殖民规划与开发,将"大广场"打造成为大连的政治、经济中心,同时将异质因素边缘化,造就了以边缘滋养中心的畸形都市。殖民地旅游业的兴盛使得"大广场"成为大陆旅行者视线汇集的空间。视线的共同体将"大连""大广场"符号化,以"大广场"为想象媒介获得了"帝国"归属感和国民认同。殖民地诗人借助诗歌理论和自身人文气息发现了作为"风景"的"大广场"的文学意义,这一空间发现离不开身为宗主国殖民者的殖民思想和民族想象,从中可以窥视日本居民对"丧失"大连的恐惧与不安。(本文来源于《东疆学刊》期刊2019年04期)

郑欣宜[4](2019)在《论刘呐鸥小说的都市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新感觉派能手的刘呐鸥背井离乡,来到繁荣昌盛的东方"魔都"上海,并迅速与之融为一体,用都市人的眼光打量这个国际化大都会,反叛"五四"以来理性主义至上的认知,牢牢把握现代生活中的景观、人物特质和时代特色。本文以刘呐鸥的都市小说为研究对象,从都市叙事角度切入,通过探析刘呐鸥小说文本的内容与意象,总结刘呐鸥都市书写的叙事特征,并探析文本背后的精神文化状态。(本文来源于《名作欣赏》期刊2019年27期)

谭君[5](2019)在《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都市书写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多丽丝·莱辛是一位高产且多变的作家,被誉为英国文坛的常青树。作为小说家,她擅长描写自主女性的奋斗和衡量几代左派人物之间的鸿沟。本文通过分析莱辛眼里的都市边缘人、都市书写的特征以及都市书写的重要意义,探索莱辛小说中的都市书写。(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3期)

苗澍萌[6](2019)在《论张爱玲小说中都市女性独立意识的书写——以葛薇龙、白流苏、顾曼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张爱玲的众多小说作品中,不仅描绘了香港、上海等大都市车水马龙的景象,繁华的表面背后也揭示了其人生经历和所处的时代背景,更控诉了男权社会的黑暗和不公,以此来强烈表达女性的独立意识与诉求。本文以张爱玲部分小说作品中的叁位女性为代表,意在剖析其小说作品中有关女性独立意识的书写。(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3期)

杨斯淇[7](2019)在《苍凉下的上海——论张爱玲的都市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张爱玲的文学作品同她的传奇人生一样,美丽而苍凉。作为中国近现代史上的一个特殊城市,上海与张爱玲的文学创作密不可分,甚至可以说张爱玲与上海是相互成就的。作品中不论是悲剧意识的体现还是都市欲望的侧写都脱离不开这座孤岛。张爱玲以一种"苍凉"的底色描绘着身处上海这个都市的弱势个体所遭遇的生存悲剧,用她的文学创作折射沦陷区的上海人民特别的心理,以上帝的视角去诉说着那个特殊的动乱年代弱势个体的无奈与悲恸。(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23期)

通讯员,王艺融[8](2019)在《昌都市书写“五彩纷呈”党建工作新篇章》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通讯员 王艺融)今年来,昌都市牢牢把握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聚焦责任落实、基层组织、基层队伍、党员队伍、服务中心五个方面,精心书写“五彩纷呈”的党建工作新篇章。念好“叁字诀”,精耕党建工作“责任田”。念好“考”字,昌都圆满完成2018年县(本文来源于《昌都报》期刊2019-07-02)

莫利婷[9](2019)在《新感觉派文学中的都市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新感觉派,因其刻意追求小说形式技巧的实验和题材内容的现代性、都市性独树一帜(1),被称为“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2),这个流派的代表作家为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3)鲁迅在《〈十二个〉后记》中写道:“我们有馆阁诗人,山林诗人,花月诗人,而没有都市诗人。”(4)古老中国的文学多是家国情怀的主流话语,山水田园的归隐情节,以及花前月下纤细而精致的感情,真正将笔墨触及都市题材的少之又少。新感觉派不仅找到了适合都市书写的手法,更深入都市内部,体验并展示了都市真正的内涵,使“中国不仅有了都市,而且有了都市文学”。新感觉派作家操着“怪、新、奇”的艺术手法,描绘了一幅幅五光十色的现代都市文化图景,他们从民族启蒙的“庞大”话语中抽身而去,转而关注都市人生“微小”的内心世界,用独特的现代性手法展示了都市人身上由现代与传统、摩登和保守、都市与乡土碰撞所导致的困惑和焦虑。尽管这叁位作家在创作道路和创作的价值取向上有所差异,但是作为一个统一的文学流派,他们具备共同的现代主义创作特色。都市书写的研究因为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空间研究的转向而产生了新的生长点。当我们将目光置于上世纪二叁十年代“物包围人”的上海都市时,摩登消费的都市文化气息不仅造就了现代市民阶层,其具象化的商业街区、电影院、百货公司等消费空间更催生了其价值观念及生活方式的转变,上海第一次以物质现代性想象的形式进入到新感觉派文学书写的世界。在“欲望已有了不言而喻的合法性,在写作中畅行无阻”(5)的当下,回顾当时风气先开的上海,正是混杂、流动的社会文化氛围提供了现代都市男女生命热忱发挥的可能,也促成了新感觉派对于性爱现代性的思考,性爱领域得以成为管窥都市人个性、个体、家庭种种问题的原点。尽管新感觉派是以描绘五光十“色”的都市空间而见长,但是自其诞生之日起,传统文化与现代主义、乡土与都市的矛盾就一直伴随着它,在新感觉派的都市书写中,代表现代文明的“显性”的上海都市周围一直对照存在着一个代表传统农业文明的“隐性”的乡村社会,乡村空间常常呈现出牧歌情调而被都市人视为“灵魂息壤”之所在,但随着都市文明的侵入,传统文明本身所存在的卑劣精神的被揭示,田园牧歌被证明也只是一种幻想。都市的摩登并不仅仅在于有着现代化的建筑和面貌,更在于它内在的现代精神,而这些精神则主要是由生活在都市中的人的行为体现出来的。致力于展现上世纪二叁十年代“现代性”在上海发生发展的新感觉派,还着力于记录都市人在现代社会诸多压力下产生的“现在时”体验,他们第一次用现代人的眼光打量都市中生活的人。如果深受都市文明浸染,具有感性欲望的“都市尤物”是城市光影外表的话,那么“无家可归”的人则是城市厚重的内里,这种都市特有的感受拖着每一个热闹场里的人“跑得筋疲力尽,最后颓然倒闭在急行列车的路上”(1)。相比穆、刘二人而言,施蛰存多将目光投向陋室里弄,无限情感与笔墨观照来自于乡镇的异乡人,探究他们在到达大都市后的生存困境及精神困惑,展示这些异乡人身上乡土意识与都会意识的失调和撞击,最终揭示出在“明日的都市”和“昨日的故乡”中,感受到的双重“他者”、“异己”感,才是今日的异乡人们真正压抑的状态。新感觉派都市书写中对于现代人在都市化进程中的生存状态和情感体验的观照,直接反映了作家对于现代人的人本主义关怀。就新感觉派接受现代主义的视野和影响来看,将流派置于颓废主义影响的大背景中进行认识,更有利于理解新感觉派体现出来的审美现代性的艺术品格。颓废主义鄙弃绝对的肯定艺术,以“否定性激情”向现代派的审美风格靠拢,颓废主义在内涵上呈现出相对性特点:一方面出于对进步观念、物质世界的迷恋,表现为“物质性颓废主义”;另一方面,在高度繁荣的物质性满足后,产生出的失落感、异化感以及对都市文明抱否定性情绪,表现为“精神性颓废主义”。正是这种丰富驳杂而非单一纯然的审美意识、审美情感、价值判断,使新感觉派作家在接受并最终转化为小说创作时,呈现出一种“颓废”风格。颓废主义追求一种“有意味的形式”,注重“刹那”的生命感悟,从否定性维度出发,直面人性和生活中晦暗真实的一面,对忧郁、痛苦、神秘、偶然等现代质素的重视,不仅丰富了现代文学的表现内容,也为新感觉派审美艺术的现代性转化提供了启示。本论文立足于对新感觉派叙事文本的细致解读,从现代多元都市空间的营造,摩登压抑都市人的刻画以及都市书写中“颓废”风格的体现叁个方面展开论述,力图还原新感觉派文学发生的现场,通过对都市景观和都市人生的双重观照,透析人与城之间复杂微妙的关系,以期对新感觉派都市书写丰富性内涵和现代性审美意识有一个较为全面和深入的探讨。(本文来源于《上海师范大学》期刊2019-06-01)

付凯茜[10](2019)在《都市人的焦虑书写——浅析电影《一一》中的城市空间叙事》一文中研究指出影片《一一》既是杨德昌导演风格的一次集中体现,也延续了其城市场景的选择。通过分析《一一》中的城市空间叙事,以转喻空间、异化空间、女性空间叁个层面来理解都市人的焦虑书写。(本文来源于《北极光》期刊2019年05期)

都市书写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1959年春,太原文艺工作树起了新的里程碑,以宣传本土文化、展示本土写作者艺术才华的阵地与舞台——《太原文艺》创刊了!在第7期的《太原文艺》上,发表了郭沫若先生的诗歌《颂太原》;第10期发表了着名作家马烽的小说《临时收购员》。通过这个窗口与太原读者见面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都市书写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海榕.《拍卖第四十九批》与“超现实”都市景观书写[J].外国文学研究.2019

[2].畅建康.《都市》六十年:书写时代性与人民性的新高度[N].太原日报.2019

[3].王梅.殖民都市的空间生产与文学书写:大连“大广场”空间文化研究[J].东疆学刊.2019

[4].郑欣宜.论刘呐鸥小说的都市书写[J].名作欣赏.2019

[5].谭君.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都市书写研究[J].青年文学家.2019

[6].苗澍萌.论张爱玲小说中都市女性独立意识的书写——以葛薇龙、白流苏、顾曼桢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9

[7].杨斯淇.苍凉下的上海——论张爱玲的都市书写[J].北方文学.2019

[8].通讯员,王艺融.昌都市书写“五彩纷呈”党建工作新篇章[N].昌都报.2019

[9].莫利婷.新感觉派文学中的都市书写[D].上海师范大学.2019

[10].付凯茜.都市人的焦虑书写——浅析电影《一一》中的城市空间叙事[J].北极光.2019

标签:;  ;  ;  ;  ;  

都市书写论文-张海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