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原生生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物,基因组,单细胞,纤毛虫,宏基,原生动物,藻类。
原生生物论文文献综述
记者,文俊,通讯员,熊杰,孙慧[1](2019)在《全球首个“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在汉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日报讯 (记者文俊、通讯员熊杰、孙慧)12月30日,全球首个“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在武汉启动。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联合西藏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计划在(本文来源于《湖北日报》期刊2019-12-31)
记者,鲁伟[2](2019)在《全球首个“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报讯(记者鲁伟)12月30日,全球首个“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正式对外发布。该项目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水生所)联合西藏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旨在绘制万种(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报》期刊2019-12-31)
晨曦,刘光兴,白晓岩,史冬婉,张潮[3](2020)在《黄海南部海域不同类群微型浮游原生生物生长对亚洲沙尘和磷添加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原生生物是微食物环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食物传递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亚洲沙尘颗粒经长距离输运后沉降入黄海,会对海洋生态系统产生显着影响。本研究在黄海南部海域进行了现场模拟培养实验,分析了不同浓度沙尘和P添加对不同粒径、异养类型浮游原生生物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培养早期,P和沙尘的添加都会促进各营养类型浮游原生生物的生长,特别是对10~20μm自养型生长速率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其在高、低浓度P和高、低浓度沙尘添加组的生长速率分别为1.39、0.96、0.69和0.47 d~(-1),分别是对照组的5.35、3.69倍和2.65、1.81倍(P<0.05),表明研究海区为P潜在限制海区,沙尘对原生生物的促进作用可能和P的溶出有关;沙尘对异养型和兼养型原生生物早期是抑制作用。在培养后期,沙尘添加对各类群原生生物的生长以促进作用为主,对2~5μm异养型的促进作用最为显着,其在高、低浓度沙尘组的生长速率分别为0.84和0.40 d~(-1),显着高于对照组的-0.46 d~(-1)(P<0.05)。沙尘沉降早期对大粒径自养型原生生物生长的促进作用会加速富营养海区赤潮的发生,但对异养型的抑制作用会削弱海区物质循环和食物传递的效率;沙沉降对不同粒径和营养类型浮游原生生物生长的影响会改变黄海南部海区微型食物网的结构,影响原生生物在该海区物质转化和食物产出中的生态功能,研究结果可为深入探讨沙沉降对海洋生态系统的作用机制和生态效应提供科学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20年02期)
张灿,何剑锋,黄涛,林凌,曹叔楠[4](2017)在《加拿大海盆夏季冰区细菌和原生生物群落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表面荧光显微分析方法对2014年夏季中国第6次北极科学考察期间采集于加拿大海盆7个海冰站位的融池、冰芯和冰下海水样品进行了细菌和原生生物群落分析。结果表明,上述3类生境中的第一优势类群均为细菌(不包括ICE07站位出现水华融池的统计),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2.8%、37.8%和50.7%;第二优势类群均为鞭毛虫,分别占总生物量的40.2%、34.3%和37.5%。包含细菌、鞭毛虫和纤毛虫在内的异养生物在总生物量中占有优势,显示微食物环在其中起着重要作用。在北冰洋夏季快速融冰的背景下,3类生境总体上缺少快速生长的条件,总生物量偏低。其中ICE07站位出现融池水华和冰表自养鞭毛藻高值,推测合适的藻种和营养盐的额外补充共同促成了该站位冰表(融池)藻华的形成。(本文来源于《极地研究》期刊2017年03期)
汪光义,白默涵,谢云轩,宋智泉,谢宁栋[5](2018)在《单细胞原生生物在海洋碳汇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展望》一文中研究指出海洋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库,通过对CO~2的固定以及与大气物质和能量的交换,海洋对全球气候的变化起到关键的调控作用。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增加海洋碳汇已经成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热门研究课题和主要途径之一。海洋微型生物在海洋的固碳过程及碳循环中起到关键的作用,对海洋碳汇意义重大。本文综述了一类重要的海洋微型生物——单细胞原生生物在海洋碳汇研究中的重要性,分析了其中的代表——网粘菌门(Labyrintholomycota)原生生物在海洋碳循环和次级生产中的意义,并从清楚地认识海洋碳汇的过程和机制方面,提出未来该领域急需解决的科学问题和可能的研究方案,为丰富海洋碳汇研究的生物学基础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微生物学通报》期刊2018年04期)
张翊哲[6](2017)在《西太平洋原生生物生态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生生物是海洋微食物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异养微型鞭毛虫(HNF)、含色素真核生物(PNE)和浮游纤毛虫又是原生生物的重要组成部分。HNF是异养细菌和微微型浮游植物的主要摄食者,浮游纤毛虫则是异养微型鞭毛虫和微型浮游植物的主要摄食者,而PNE则可以为海洋提供初级生产力。因此他们在海洋碳循环和能量循环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从2014年11月至2016年10月,3次对西太平洋海区原生生物丰度和生物量的分布规律,以及纤毛虫群落结构对不同水团的响应进行了调查。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4年11月西太平洋浮游纤毛虫主要分布在叶绿素最大层。共鉴定纤毛虫56种,无壳纤毛虫34种和有壳纤毛虫22种,并且纤毛虫优势种共有10种,最高的优势种为Strombidium epidemum。研究发现西太平洋纤毛虫丰度与深度呈显着负相关,所以推测影响表层纤毛虫分布的因素主要是光照和海流的扰动。纤毛虫在叶绿素最大层丰度最高,可能是与食物可利用性和营养元素浓度有关,深海纤毛虫分布则可能是偏喜高压低温环境。(2)2015年9月,西太平洋PNE和纤毛虫主要分布是在叶绿素最大层以上,并且深海1000米以下有PNE和纤毛虫分布,HNF数量分是随着深度的增加而减少。摄食西太平洋异养细菌的主要捕食者是粒径在2-5 m之间的HNF类群。纤毛虫粒径在20-40μm之间的为主要微型捕食者,而适合纤毛虫的食物饵料的粒径则是低于20μm为主。纤毛虫优势种共有12个,其中表层水指示种Strombidium epidemum,次表层水指示种是Strobilidum spirale,中层水指示种是Leegaagdiella sol。我们发现深度、营养盐和食物浓度会影响西太平洋PNE和纤毛虫分布。细菌丰度主要是HNF对其的下行控制有关,而深海HNF丰度则是深海细菌对其的上行控制。(3)2016年10月西太平洋HNF数量比2015年相比减少了 3-4倍左右,而纤毛虫丰度则比2015年西太平洋航次增加了 1-2倍左右。2015年和2016年HNF丰度与细菌丰度的关系为极显着正相关,说明HNF与细菌之间仍然具有较强的耦合关系。细菌分布是受到HNF的下行控制,纤毛虫则是受到食物的上行控制;在深海,HNF是受到细菌的上行控制,而纤毛虫则不受到捕食机制控制。在真光层的HNF对细菌的捕食率要比深海环境的高,而影响其捕食率的高低主要与温度的高低和捕食者数量有关。并且HNF对细菌的捕食的过程中会产生一些颗粒和溶解有机物质,有利于营养元素再循环。(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6-01)
李冉[7](2017)在《热带/亚热带海区原生生物分子多样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生生物是海洋浮游生物群落的主要组成部分,在海洋生态系统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真核藻类是海洋初级生产力的重要来源;原生动物通过摄食将物质和能量通过微食物网向更高营养层传递,原生动物摄食产生的颗粒有机碳通过物理沉降的方式埋藏于深海从而贡献于生物泵;原生动物通过改变浮游植物和细菌的群落组成,从而调节海洋生态系统平衡。因此,原生生物在海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是海洋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交流的重要纽带,在维持海洋生态系统平衡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近些年高通量测序技术的发展,使得我们用较低的成本就可以快速地获得几十万到几百万条环境样品序列,从而为更深入研究微生物群落结构、进化关系以及微生物与环境相关性等提供了条件。同时,有研究表明,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结构在RNA水平上比DNA水平上对环境变化更为敏感。本研究基于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微型真核生物18S rRNA V9区域进行测序,探讨热带/亚热带不同环境中活跃的原生生物其群落多样性、时空分布及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本研究主要结果如下:(1)对珠江口水域原生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珠江口原生生物多样性在少盐水区最低,沿珠江口盐度梯度,原生生物多样性分布模式接近经典的Remane模型。2)Stramenopiles在低盐度水区相对丰度最高,并随着盐度升高其相对丰度逐渐降低;Alveolata、Hacrobia和Rhizaria随着盐度升高相对丰度逐渐增加。3)盐度是导致珠江口原生生物群落组成差异最主要的环境因子。(2)对夏季南海断面活性原生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如下:1)表层、叶绿素最大层(DCM,Deep Chlorophyll Maxima)和深层群落结构显着不同。2)表层原生生物主要以硅藻为主,DCM层和深层主要以浮生藻纲、MAST(MarineStramnopiles)和纤毛虫为主。3)物理因子(深度、温度和盐度)是影响南海断面原生生物群落分布的主要因子。4)丰富种和稀有种丰度占比在样品中较为一致,但群落聚类并不一致,稀有种群落对环境变化的响应更为敏感。(3)对厦门近岸6个站位不同季节Nano与Pico两个粒径原生生物群落多样性及其对环境因子的响应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月份、不同站位和不同粒径,原生生物群落多样性存在显着差异。2)原生生物群落年际变化主要受温度制约。5、7、9月份,Nano粒级的原生生物主要以硅藻为主。7、9、1月份,Pico粒级的原生生物主要以绿藻为主。3)不同月份,原生生物群落受不同环境因子的制约。总体来讲,原生生物群落受到粒径、氮磷营养盐浓度、水温、pH以及生物因子(病毒丰度、细菌丰度以及聚球藻丰度)的影响。4)丰富种和稀有种的原生生物分布模式,在以月份为尺度的年际变化上存在差异。时间尺度的充分采样是研究丰富种和稀有种丰富度和多样性的基础。以上叁个研究,涉及到了热带/亚热带典型海区在空间(水平方向:河口-外海,垂直方向:表层-DCM层-深层)、时间(以月为单位的年际变化)以及粒径(Nano和Pico)的较为系统研究,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热带/亚热带海洋生态系统中活性原生生物群落多样性,并了解环境因子对原生生物群落变化的调控。(本文来源于《厦门大学》期刊2017-06-01)
苏蕾[8](2017)在《海草床底栖原生生物及黄渤海沉积物中纤毛虫的分子生态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型真核生物(原生生物和单细胞真菌)在海洋微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目前对黄渤海海域和近岸典型海岸带区域底栖环境中微型真核生物的多样性、群落结构组成和生物地理分布的研究较少,数据资料欠缺。本工作利用高通量测序、定量PCR等方法对该区域底栖真核生物群落及其特定类群开展了如下叁方面的研究工作:(1)山东荣成天鹅湖海草床系统中微型真核生物的遗传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分布规律的探讨。通过对海草床生态系统海草定植区与无海草区共10个沉积物样品进行18S rDNA的Miseq高通量测序及定量PCR实验,研究了海草床生态系统微型真核生物分子多样性及群落结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以97%序列相似性划分OTU的情况下,顶复门(Apicomplexa)原生动物Lecudina polymorpha序列占绝对优势,其平均相对丰度高达83.2%。前人研究表明该类海洋顶复门原生动物通常是海洋无脊椎动物的寄生虫,因此探测到大量该顶复门类群的序列暗示海草床沉积物中无脊椎动物的大量存在。底栖微型真核生物的OTU丰富度与重金属浓度(如Cd、As)呈显着负相关。ANOSIM分析显示草区与无草区沉积物中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结构差异显着;Simper分析表明真菌是造成海草定植区与无海草区微型真核生物群落差异的主要类群。从冗余分析(RDA)结果来看,海水盐度与沉积物孔隙水中氨氮的浓度是影响该区域底栖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的主要环境因素。为了估算L.polymorpha类群18S rDNA基因在沉积物样品中的拷贝数,专门设计了针对该类群特异性qPCR引物并应用于沉积物样品。结果表明:该顶复门类群18S rDNA基因拷贝数在草区显着高于无草区;其拷贝数与上覆水叶绿素a含量呈显着正相关,与沉积物粒径中值粒径、孔隙水中铵离子浓度显着负相关。该研究是首次对海草床沉积物中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组成、分子多样性及数量进行刻画,显示该系统中微型真核生物群落组成具有特殊性,为理解微型真核生物对海草定植的响应及相互作用积累了重要数据。(2)通过对渤海、北黄海及南黄海底栖微型真核生物18S rDNA焦磷酸测序数据的挖掘,研究了这叁个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纤毛虫群落组成及生物地理分布。结果表明:上述海域表层沉积物中纤毛虫群落主要由旋唇纲(Spirotrichea)、寡膜纲(Oligohymenophorea)及线口纲(Litostomatea)组成。BIOENV结果显示,尾柱目(Urostylida)及后口目(Apostomatida)相对丰度与沉积物中硝酸盐及亚硝酸盐浓度显着相关。该区域底栖纤毛虫α-多样性及群落结构主要受地理区域的影响,而季节性较弱。偏Mantel检验(partial Mantel test)结果显示,相比于环境因子及离岸距离,水体深度对底栖纤毛虫群落结构变化起主导作用。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表明,在已测的所有环境因子中,温度、pH、盐度、水体深度及Zn2+浓度是驱动底栖纤毛虫群落结构变化的主要因素。该研究弥补了前人研究中对底栖微型真核生物群落中特定类群分析的不足;结果表明,黄渤海纤毛虫与底栖微型真核生物具有类似的分布规律,即水体深度是决定底栖纤毛虫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素。(3)缘毛类纤毛虫ITS区间特异性引物的设计与应用。本研究针对缘毛类纤毛虫ITS区设计了特异性引物,并结合已有的引物序列,对来自表层水和沉积物的4个环境样品进行了引物特异性扩增和克隆文库构建,通过文库序列的系统进化分析确定引物的特异性。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得缘毛类纤毛虫ITS区引物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克隆文库结果显示,缘毛类纤毛虫在表层水和沉积物中具有不同优势物种,群落结构差异明显。所得结果基础上,分别比较了缘毛类纤毛虫18S rDNA V9区和ITS1,ITS2,ITS,28S rDNA,ITS+28S rDNA区序列间的遗传距离及其相关性,以筛选适用于缘毛类纤毛虫多样性研究的分子标记。序列相关性比较表明,ITS2区间序列变异性最高,且与18S rDNA有较好的相关性,为研究环境样品中缘毛类纤毛虫多样性与生态学研究提供了新的分子标记。(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期刊2017-06-01)
艾榆青[9](2017)在《原生生物质体(叶绿体)的成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原生生物质体(叶绿体)是植物的重要器官,会受到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叶绿体的调控机制与发育过程十分复杂,会受到各类因素的影响,其中涉及质体基因表达、核编码质体蛋白输入、质体-细胞核信号调控等。主要针对原生生物质体(叶绿体)的成因与调控过程进行分析。(本文来源于《技术与市场》期刊2017年01期)
付娆,龚骏,张倩倩[10](2016)在《土霉素对扇形游仆虫(原生生物)种群生长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抗生素作为一类环境污染物在海岸带生境中广泛存在,它们对海洋原生生物遗传多样性的影响还不清楚.本工作以一种海洋纤毛虫原生生物(扇形游仆虫(Euplotes vannus))为例,研究了一种常见四环类抗生素(土霉素)对其生长的影响,并通过单细胞(个体)分析,探索了抗生素对其大核基因组中核糖体小亚基RNA基因(SSU r DNA)序列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3个土霉素处理组(1,10和20μg/m L)中纤毛虫的自然增长率随土霉素浓度升高显着降低,细胞大小则呈增大趋势.SSU r DNA序列单倍型多样性、核苷酸多样性和GC含量随抗生素浓度升高呈现降低趋势.序列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的碱基转换频率远高于颠换,但随土霉素浓度升高,颠换频率呈增加趋势.在20μg/m L处理组中,SSU r DNA序列中胸腺嘧啶(T)突变为胞嘧啶(C)的频率显着升高,而腺嘌呤(A)突变为鸟嘌呤(G)的频率显着降低.这表明,海岸带抗生素污染对纤毛虫表型与生理产生显着影响的同时也导致基因组内r DNA遗传结构的变化,显示纤毛虫原生生物可通过基因组高度的可塑性来快速适应抗生素胁迫.(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生命科学》期刊2016年09期)
原生生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报讯(记者鲁伟)12月30日,全球首个“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正式对外发布。该项目由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以下简称中科院水生所)联合西藏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兰州兽医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基因组研究所和华中科技大学等单位共同发起,旨在绘制万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原生生物论文参考文献
[1].记者,文俊,通讯员,熊杰,孙慧.全球首个“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在汉启动[N].湖北日报.2019
[2].记者,鲁伟.全球首个“万种原生生物基因组计划”启动[N].中国科学报.2019
[3].晨曦,刘光兴,白晓岩,史冬婉,张潮.黄海南部海域不同类群微型浮游原生生物生长对亚洲沙尘和磷添加的响应[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
[4].张灿,何剑锋,黄涛,林凌,曹叔楠.加拿大海盆夏季冰区细菌和原生生物群落特性分析[J].极地研究.2017
[5].汪光义,白默涵,谢云轩,宋智泉,谢宁栋.单细胞原生生物在海洋碳汇研究中的重要性和展望[J].微生物学通报.2018
[6].张翊哲.西太平洋原生生物生态特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7
[7].李冉.热带/亚热带海区原生生物分子多样性研究[D].厦门大学.2017
[8].苏蕾.海草床底栖原生生物及黄渤海沉积物中纤毛虫的分子生态学研究[D].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7
[9].艾榆青.原生生物质体(叶绿体)的成因分析[J].技术与市场.2017
[10].付娆,龚骏,张倩倩.土霉素对扇形游仆虫(原生生物)种群生长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J].中国科学:生命科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