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累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积累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导读:本文包含了积累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冰盖,冰川,生物量,南极,剑桥,模型,马克思。

积累率论文文献综述写法

吴志强[1](2019)在《公有经济收入分配理论中资本积累率的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公有经济收入分配理论认为资本积累率会影响剩余生计比,从而影响收入差别。资本积累对收入差别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本文运用投资法、财政收入法、收入差额法测算了我国资本积累率,发现我国资本积累率已经较高。与此同时,我国收入差别仍然偏高。为了不损害居民的获得感,可以在尽量不提高当前资本积累率的情况下,采取推进城镇化等方式缩小居民收入差别。(本文来源于《中国商论》期刊2019年13期)

王甜甜[2](2017)在《东南极冰盖断面特征及Dome A积累率时空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冰盖探测与稳定性研究是预测未来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重要内容。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东南极冰盖同西南极冰盖一样也经历着快速变化,而认识冰盖特征及其演化历史是研究冰盖运动变化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所以东南极冰盖历史特征及其物质平衡变化机制在整个冰盖稳定性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极地科学家就东南极冰盖断面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果,如冰盖表面地形、表面积累率、冰流以及冰厚和冰下地形等。然而对于冰盖历史特征——内部等时层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本文围绕东南极冰盖断面等时层形态特征展开研究,重点关注了内部等时层与冰盖表面以及底部特征的相互作用机制。基于冰雷达探测技术,我们应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CHINARE)第 29 次(CHINARE 29,2012/13)车载高垂向分辨率和第32次(CHINARE32,2015/16)机载冰雷达数据,获取了东南极中山站至DomeA断面的详细等时层特征数据。为了使得冰雷达图像中等时层特征更加清晰以便于识别与分析,我们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冰雷达图像进行Sobel增强处理的方法。综合考虑中山站至DomeA断面的表面以及冰下地形特征,沿海岸至内陆的方向将整个断面分成了四个不同部分:海拔快速上升区域、海拔平缓区域、Lambert冰川上游区域和冰穹区域。结果显示,浅部等时层形态结构主要由表面积累率决定,而表面积累率又受到表面地形和局部气候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表面地形受长期下降风作用最显着的结果是形成光洁区,且在冰盖浅部则表现为等时层超覆。如本文研究中靠近Dome A区域的浅部等时层则出现了大范围的超覆现象,其横向延续距离达160公里,纵向埋深达1000米,且具有重复周期性。该区域位于Lambert冰川跃升为Gamburtsev山脉地形的过渡地带,其特殊的冰下地形也间接影响了表面地形的形态,使得冰盖表面长期受风吹雪作用而出现零甚至负积累。这同时说明浅部等时层的形态特征也间接受到冰下地形的影响。深部等时层形态结构则受到冰流与冰下环境的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等时层的形态结构与冰下地形起伏基本一致。然而在一些特殊的区域,如快速冰流区、峡谷以及冰川流经区域等,则会出现等时层缺失、难辨甚至扰动的异常特征。在本文研究的Lambert冰川上游区域内,从单个断面上出现了等时层波长远远小于冰下地形波长的现象。该现象是由于研究断面的垂向或交叉向断面底部存在短波冰下地形造成的,因此说明等时层形态结构是由叁维冰下环境共同决定。另外,在该断面的冰川边缘区域其深部等时层出现了扰动的异常特征。由于冰下地形决定着冰盖物质流动机制,反之冰流运动又与冰下地形相互作用,因此该边缘区域山峰与峡谷陡变产生了复杂的应力应变环境,从而造成了等时层扰动的异常特征。进一步,为了认识东南极内陆典型区域DomeA的历史演化过程,本文以六条定年等时层为输入数据,应用D-J冰盖模式重建了该区域过去16.1万年间的平均积累率时空分布特征。认识DomeA演化历史对寻找超过百万年的冰记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浅冰芯分析仅仅能够了解近期(几百或几千年间)的物质积累变化,而深冰芯钻取(正在开展中,预计2018年完成)不仅耗时长且研究区域有限。因此将连续等时层与深冰芯相结合,能够实现大范围的认识冰盖历史变化过程。利用国际DoCo计划中连接Vostok与Dome A的连续等时层,获取了 Dome A区域六条长达216公里的连续定年等时层并作为输入数据。在D-J冰盖模型的应用中,我们统计分析了其经验参数h的变化影响,并在合理范围内取800米作为计算参数值。分析表明:空间分布上,Dome A平均积累率在216公里断面上整体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趋势。过去六个不同时期(TP1:0-34.3±1.3 ka,TP2:0-39.6±0.1 ka,TP3:0-47.5± 1.7 ka,TP4:0-93.3 ±0.4 ka,TP5:0-123.5± 1.5 ka 和 TP6:0-161.4± 1.0 ka;TP 表示 Time Period)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表明了 DomeA在过去16.1万年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为了更详细了解Dome A平均积累率空间分布特征,本文以40公里为单位距离,由南向北逐段分析了平均积累率的变化。结果显示最低平均积累率出现在Dome A分段区域,其平均积累率在过去TP1、TP2、TP3、TP4、TP5和TP6期间分别为2.09,2.30,2.41,1.79,2.21和1.88厘米每年(冰当量)。时域分布上,过去TP12、TP23、TP34、TP45和TP56期间平均积累率分别为4.20、3.41、1.29、3.74和1.10厘米冰当量每年。对比分析过去不同时期的平均积累率结果,我们发现在过去3.4-4.7万年间Dome A经历了相对高的积累率时期。为了寻找Dome A经历高积累率的原因,本文将该结果与Vostok冰期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发现DomeA的相对高积累率与末次冰期的暖冰期MIS3(Marine Isotope Stage 3,2.9-5.9万年间)基本重迭。由于温度只是影响积累率的多种因素之一,所以DomeA该相对高积累率期也应该是受温度等多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7-11-01)

陶为群[3](2017)在《社会再生产最优平衡增长的平均利润率与积累率——剑桥方程式的一个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剑桥方程式是指明经济增长率等于平均利润率与利润积累率乘积的一个等式,马克思两大部类社会再生产的平衡增长状态满足剑桥方程式。这对于研究平均利润率理论提供了新的启示:平均利润率与经济增长的状态有关。应用剑桥方程式,可以获得具有理论意义的社会再生产最优平衡增长的平均利润率与积累率。在第Ⅰ部类利润率高于、低于第Ⅱ部类条件下,最优平衡增长的平均利润率分别是动态的最高、最低平均利润率。借助马克思《资本论》中的一个举例,计算验证了社会再生产最优平衡增长的平均利润率与利润积累率。(本文来源于《海派经济学》期刊2017年03期)

唐学远,孙波,张占海,张向培,崔祥斌[4](2012)在《东南极冰盖Dome A的浅层古积累率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冰盖内部的等时层结构和浅层积累率是数值模拟末次冰期冰盖演化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之一。通过对2004/05年度中国21次南极考察队在DomeA获取的高频雷达数据的分析,示踪出叁条内部等时层,利用Vostok冰芯定年,得到层上相应的深度-年代关系。利用该关系作为参数,通过数值模拟的方式可以反(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2》期刊2012-10-16)

李冬生,李萍萍,王纪章,赵青松[5](2012)在《温室作物生物量积累率二阶差分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温室作物生物量积累的变化过程,本文构建了一类二阶差分模型,该模型具有有界性、单调性与全局渐近稳定性.对实验数据的模拟表明,该模型能很好解释温室黄瓜生物量轨迹运动趋势与干重积累率增长特性,比原有的生长模型拟合效果好.(本文来源于《生物数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陶为群[6](2011)在《马克思再生产模型中的最高、最低积累率》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的两部类再生产模型中的各部类和全社会最高与最低积累率问题,是尚未获得完满解决的难点问题。本文运用单调函数的性质和求函数最大、最小值方法,通过解析,给出了静态意义下的各部类和全社会最高及最低积累率与两个部类结构参数的函数关系式。并且引用和借鉴《资本论》中的举例,对给出的函数关系式做了算例验证。(本文来源于《巢湖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4期)

焦红兵,吴冀徽[7](2011)在《带有时滞中性技术进步资产投资系统的积累率的辨识》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一类带有时滞的中性技术进步的资产投资系统,运用积分方程和泛函分析理论,讨论了此非线性资产投资系统的积累率的辨识问题.利用Banach空间理论,得到了辨识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本文来源于《数学的实践与认识》期刊2011年08期)

埃尔多干·巴基尔,艾尔·坎贝尔,陈人江,许建康[8](2011)在《新自由主义、利润率和积累率》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刊《科学与社会》2010年7月号刊登了美国学者埃尔多干.巴基尔和艾尔·坎贝尔题为《新自由主义、利润率和积累率》的文章。该文认为,世界资本主义近30年来的资本利润率与积累率之间的落差不断扩大,这是新自由主义时期较先前经济阶段一个明显的结构性变化。新自由主义条件下利润以利息形式从非金融部门向金融部门的大规模转移,这表现在美国的实际利率、企业负债、流向金融部门的净利息支出、非金融部门剩余的可分配收益、红利支出以及金融部门的规模扩大这六个方面的(本文来源于《国外理论动态》期刊2011年02期)

唐学远[9](2010)在《基于雷达等时层的东南极Dome A冰层断代与晚更新世古积累率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极冰盖作为地球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重建地球气候演化历史和调查海洋环流变异及海平面变化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角色。位于东南极冰盖中心的冰穹-Dome A(昆仑站)由于其独特的环境要素,是一个有助于深入理解南极冰盖演化、稳定性和找寻地球气候久远记录的理想地点。目前,Dome A作为可能存在超过百万年古气候记录的理想深冰芯钻探位置,成为南极研究的焦点之一。本文从南极冰盖气候演化历史研究的最新进展入手,深入讨论在Dome A开展深冰芯钻探的可能性和战略,通过对东南极Dome A中心区域的中国第21次和第24次地面雷达数据以及最近AGAP (Antarctica's Gamburstev Province project)计划和德国AWI的机载雷达数据(DoCo)的综合分析,结合Vostok、Dome C、Dome Fuji冰芯数据和Dome A气象数据,揭示典型区域的冰流动力学特征;构建冰盖数值模式尝试理解东南极中心区域的冰盖演化与冰流特征。我们得到如下结果:1、模拟出冰层等时线上的水平平均积累率,反演出过去至少8.5万年的古积累率分布;2、模拟出冰盖雷达断面上的积累率空间分布,揭示Dome A的长时间尺度演化特征;3、描述等时线空间分布,揭示冰盖内部冰流动力学机制;4、模拟冰盖雷达断面上的深度-年代关系,为深冰芯钻探可能地点的选取提供理论依据。通过中国第21次(CHINARE 21,2004/05)南极科学考察期间在Dome A中心区域及其外围200km内获得的一条冰雷达典型断面,得到Dome A附近冰盖内部的雷达等时层分布。分析表明:在冰盖浅层(0-500m)内部等时层局部出现向斜层(syncline)和背斜层(anticline),总体比较平坦。在冰盖深部(500-2000m),内部等时层水平分布很不规则,在冰下地形波长小于冰厚或与冰厚可比较时,分布呈现显着的褶皱现象,追踪并趋向于平行冰下地形;而当其冰下地形波长为长波并大于冰厚时,内部等时层覆盖了冰下地形,并不随着冰下地形的起伏而起伏;在冰下局部出现单个或两个地形剧烈变化的山峰附近的内部等时层被冰下地形强烈扰动。Dome A中心区域深部的雷达等时层存在不连续性以及褶层曲率较大的现象,但在小尺度内抑制了内部等时层的剧烈形变。另外,结合冰盖厚度数据,找出了3个供选择构建预测冰芯钻探点年代-深度关系的地点。通过对雷达数据的分析,揭示出Dome A的叁维冰下和表面特征,发现其下方存在一个东北向的马鞍形槽谷。最大的冰厚已经超过了3000m(昆仑站的下方),最高处的表面高程达到4092m。典型向斜层和背斜层的出现表示那里的表面物质积累存在空间分布的不均匀性。内部等时层存在局部的断裂,冰盖底部的内部等时层有时由于反射信号的衰减或者雷达波不能穿透至底部而出现信号盲区。冰盖内部的等时层结构和浅层积累率是数值模拟末次冰期冰盖演化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之一。通过对2004/05年度中国21次南极考察队在Dome A获取的高频雷达数据的分析,示踪出叁条内部等时层,利用穿越Dome A内部等时层与Vostok冰芯钻取位置的交定年,得到层上相应的深度-年代关系。将深度-年代关系作为输入,使用一个一维冰流模式计算了Dome A过去8.46万年以来叁个不同阶段的古积累率,揭示了Dome A地区在相应历史时期的古积累时间与空间变化。结果显示Dome A核心区域的古积累率有着一致的分布特征,且在过去32.6kyr,44.6kyr, 84.6kyr这叁个晚更新世的不同时期, Dome A核心区域的平均积累率较低,分别为0.020m/yr, 0.023m/yr, 0.018m/yr,发现在距今3.5-4.5万年间存在一个相对较为湿润的时期;此外,给出了沿着Dome A中心区域向其外围积累率的空间变化。本文也介绍冰盖和冰川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基本理论,推导了浅冰近似下的冰盖演化方程组。同时,介绍叁维的冰盖耦合模式-GLIMMER模式并在EISMINT下做了固定边界和移动边界的两个实验,得到了反应冰盖物质平衡和能量平衡的一系列温度、速度和物质通量特征曲线。同时为了描述冰穹位置的物理特征,以及为了检验Dansgaard-Johnsen冰流模式,我们做了该模式的二维冰流情形的简化和改进。实验的结果与冰盖基本理论是吻合的。(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期刊2010-10-25)

丁明虎[10](2010)在《中山站至Dome A断面雪积累率空间变化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国际横穿南极科学考察计划(International Trans Antarctica Science Expedition)的一部分,中国南极考察队在东南极冰盖中山站至Dome A断面实施了多次穿越考察,实测了大量冰川物理学参数,安装了多个自动气象站,并多次测量了花杆高度变化。通过实验室内矫正,得到了该区域宝贵的冰川化学、冰川物理学和气象气候学资料。利用这些资料,分析了东南极冰盖中山站之Dome A断面近十年来雪积累率的空间变化特征。通过花杆网阵积累特征和微地形统计比较分析发现,局地多样性对雪积累有重要的影响,单个花杆或者冰雪芯的空间代表意义有限。局地多样性主要和强烈的消融作用有关,高降水量或较弱的风是保证短期内雪积累率稳定的两个有效因素。过去十年中,Lambert冰川流域东侧雪积累率处于稳定状态,但是近岸地区积累率正在减少,内陆地区正在增加。距海岸250-400km范围内,积累率在过去十年中呈现降低趋势;在东南极冰盖四周类似海拔的许多地区也发现一致的趋势。主要原因是:全球变暖背景下,大洋表面蒸发作用加剧,大气传输能力增强,来源于中低纬的水汽更容易进入南极并抵达冰穹地区;同时由于中低纬气团传输能力增强,与近海气团在特定海拔处(距海岸250-400km)辐合,造成该处雪积累率降低。(本文来源于《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10-09-03)

积累率论文开题报告范文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冰盖探测与稳定性研究是预测未来全球海平面变化的重要内容。近期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东南极冰盖同西南极冰盖一样也经历着快速变化,而认识冰盖特征及其演化历史是研究冰盖运动变化的重要前提与基础,所以东南极冰盖历史特征及其物质平衡变化机制在整个冰盖稳定性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我国极地科学家就东南极冰盖断面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重要成果,如冰盖表面地形、表面积累率、冰流以及冰厚和冰下地形等。然而对于冰盖历史特征——内部等时层仍缺乏足够的认识。因此本文围绕东南极冰盖断面等时层形态特征展开研究,重点关注了内部等时层与冰盖表面以及底部特征的相互作用机制。基于冰雷达探测技术,我们应用中国南极科学考察(Chinese National Antarctic Research Expedition,CHINARE)第 29 次(CHINARE 29,2012/13)车载高垂向分辨率和第32次(CHINARE32,2015/16)机载冰雷达数据,获取了东南极中山站至DomeA断面的详细等时层特征数据。为了使得冰雷达图像中等时层特征更加清晰以便于识别与分析,我们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对冰雷达图像进行Sobel增强处理的方法。综合考虑中山站至DomeA断面的表面以及冰下地形特征,沿海岸至内陆的方向将整个断面分成了四个不同部分:海拔快速上升区域、海拔平缓区域、Lambert冰川上游区域和冰穹区域。结果显示,浅部等时层形态结构主要由表面积累率决定,而表面积累率又受到表面地形和局部气候等因素的共同影响。其中表面地形受长期下降风作用最显着的结果是形成光洁区,且在冰盖浅部则表现为等时层超覆。如本文研究中靠近Dome A区域的浅部等时层则出现了大范围的超覆现象,其横向延续距离达160公里,纵向埋深达1000米,且具有重复周期性。该区域位于Lambert冰川跃升为Gamburtsev山脉地形的过渡地带,其特殊的冰下地形也间接影响了表面地形的形态,使得冰盖表面长期受风吹雪作用而出现零甚至负积累。这同时说明浅部等时层的形态特征也间接受到冰下地形的影响。深部等时层形态结构则受到冰流与冰下环境的影响较大。通常情况下,等时层的形态结构与冰下地形起伏基本一致。然而在一些特殊的区域,如快速冰流区、峡谷以及冰川流经区域等,则会出现等时层缺失、难辨甚至扰动的异常特征。在本文研究的Lambert冰川上游区域内,从单个断面上出现了等时层波长远远小于冰下地形波长的现象。该现象是由于研究断面的垂向或交叉向断面底部存在短波冰下地形造成的,因此说明等时层形态结构是由叁维冰下环境共同决定。另外,在该断面的冰川边缘区域其深部等时层出现了扰动的异常特征。由于冰下地形决定着冰盖物质流动机制,反之冰流运动又与冰下地形相互作用,因此该边缘区域山峰与峡谷陡变产生了复杂的应力应变环境,从而造成了等时层扰动的异常特征。进一步,为了认识东南极内陆典型区域DomeA的历史演化过程,本文以六条定年等时层为输入数据,应用D-J冰盖模式重建了该区域过去16.1万年间的平均积累率时空分布特征。认识DomeA演化历史对寻找超过百万年的冰记录具有重要意义。对此浅冰芯分析仅仅能够了解近期(几百或几千年间)的物质积累变化,而深冰芯钻取(正在开展中,预计2018年完成)不仅耗时长且研究区域有限。因此将连续等时层与深冰芯相结合,能够实现大范围的认识冰盖历史变化过程。利用国际DoCo计划中连接Vostok与Dome A的连续等时层,获取了 Dome A区域六条长达216公里的连续定年等时层并作为输入数据。在D-J冰盖模型的应用中,我们统计分析了其经验参数h的变化影响,并在合理范围内取800米作为计算参数值。分析表明:空间分布上,Dome A平均积累率在216公里断面上整体呈现由南向北逐渐增加的趋势。过去六个不同时期(TP1:0-34.3±1.3 ka,TP2:0-39.6±0.1 ka,TP3:0-47.5± 1.7 ka,TP4:0-93.3 ±0.4 ka,TP5:0-123.5± 1.5 ka 和 TP6:0-161.4± 1.0 ka;TP 表示 Time Period)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一致,表明了 DomeA在过去16.1万年间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为了更详细了解Dome A平均积累率空间分布特征,本文以40公里为单位距离,由南向北逐段分析了平均积累率的变化。结果显示最低平均积累率出现在Dome A分段区域,其平均积累率在过去TP1、TP2、TP3、TP4、TP5和TP6期间分别为2.09,2.30,2.41,1.79,2.21和1.88厘米每年(冰当量)。时域分布上,过去TP12、TP23、TP34、TP45和TP56期间平均积累率分别为4.20、3.41、1.29、3.74和1.10厘米冰当量每年。对比分析过去不同时期的平均积累率结果,我们发现在过去3.4-4.7万年间Dome A经历了相对高的积累率时期。为了寻找Dome A经历高积累率的原因,本文将该结果与Vostok冰期特征进行了详细的对比分析,发现DomeA的相对高积累率与末次冰期的暖冰期MIS3(Marine Isotope Stage 3,2.9-5.9万年间)基本重迭。由于温度只是影响积累率的多种因素之一,所以DomeA该相对高积累率期也应该是受温度等多种影响因素的共同作用结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积累率论文参考文献

[1].吴志强.公有经济收入分配理论中资本积累率的测算[J].中国商论.2019

[2].王甜甜.东南极冰盖断面特征及DomeA积累率时空变化研究[D].武汉大学.2017

[3].陶为群.社会再生产最优平衡增长的平均利润率与积累率——剑桥方程式的一个应用[J].海派经济学.2017

[4].唐学远,孙波,张占海,张向培,崔祥斌.东南极冰盖DomeA的浅层古积累率重建[C].中国地球物理2012.2012

[5].李冬生,李萍萍,王纪章,赵青松.温室作物生物量积累率二阶差分模型[J].生物数学学报.2012

[6].陶为群.马克思再生产模型中的最高、最低积累率[J].巢湖学院学报.2011

[7].焦红兵,吴冀徽.带有时滞中性技术进步资产投资系统的积累率的辨识[J].数学的实践与认识.2011

[8].埃尔多干·巴基尔,艾尔·坎贝尔,陈人江,许建康.新自由主义、利润率和积累率[J].国外理论动态.2011

[9].唐学远.基于雷达等时层的东南极DomeA冰层断代与晚更新世古积累率重建[D].中国海洋大学.2010

[10].丁明虎.中山站至DomeA断面雪积累率空间变化特征[C].第七届全国优秀青年气象科技工作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0

标签:;  ;  ;  ;  ;  ;  ;  

积累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