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抗性遗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抗性,基因,摩尔多瓦,水稻,大豆,黑斑病,稻瘟病。
抗性遗传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杜成章,龙珏臣,龚万灼,朱振东,宗绪晓[1](2019)在《蚕豆赤斑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赤斑病是世界蚕豆产区的主要病害,严重威胁蚕豆安全生产。为明确蚕豆赤斑病的抗性遗传规律,本研究用赤斑病抗性较好的蚕豆品种‘通蚕鲜8号’、‘启豆2号’分别与高感赤斑病蚕豆品种‘成胡10号’、‘成胡14号’配制杂交组合,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方法对2个组合6世代(P_1、P_2、F_1、F_2、BCP_1、BCP_2)的赤斑病抗性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蚕豆对赤斑病的抗性最适合遗传模型为E-0(两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两对赤斑病抗性的主基因加性效应值在2个组合中分别为-40.43、2.16和-36.31、-3.86,显性效应值分别为-15.22、-15.72和-5.98、-6.48。2个组合的主基因遗传率在BCP_1、BCP_2、F_2中分别是19.05%、51.99%、70.90%和19.29%、52.13%、77.35%,多基因遗传率分别为0、0、19.9%和0、0、21.06%。本试验条件下,蚕豆品种‘通蚕鲜8号’、‘启豆2号’对赤斑病抗性由2个主效基因控制,同时受多基因修饰作用,环境对其抗性影响较小。感病亲本对后代抗病性的负向影响较大,在育种实践中需适当提高感病亲本的抗病性,以提高后代的抗性水平。(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期刊2019年06期)
兰国防,俞良,柯瑷,潘斌清,唐乐尧[2](2019)在《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特青和Lemont为亲本构建的包含有148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采用田间自然接种鉴定了该RIL群体的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对其遗传变异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离分析法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黑条矮缩病抗性的最适模型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3个主基因d_a、d_b、d_c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7.43、-2.30、6.65,不同基因间i_(ab)、i_(ac)、i_(bc)、i_(abc)存在上位性互作,其效应值分别为-3.39、4.40、-4.15和8.73。RIL群体黑条矮缩病抗性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3.30%,多基因遗传率为3.75%。(本文来源于《安徽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21期)
李涛,宫超,衡周,孙保娟,黎振兴[3](2019)在《茄子青枯病抗性遗传分析及基于Super-BSA的QTL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演化Ⅰ型茄科雷尔氏菌(Ralstoniasolanacearum)引起的茄子青枯病是中国南方地区茄子生产的毁灭性病害,此病危害严重时经济损失高达50%~60%,严重阻碍了茄子产业的发展。以感病自交系‘51193’为母本(P1),抗病自交系‘06112’为父本(P2),杂交获得F1,F1自交获得F2群体,利用6世代群体P1、P2、BC1P1、BC1P2、F1、F2群体(320株)采用伤根灌根法接种(菌株为演化Ⅰ型GMI1000、SG-2、LZ-3、DG-2)5片叶的茄子植株,于接种后7、14、21、28和35 d时按照1~5级分级调查发病情况,统计发病率。接种28 d后抗病自交系‘06112’发病率为4%,感病自交系‘51193’为95.24%。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联合分析方法,开展青枯病抗性遗传分析。结果表明,以‘06112’为抗源的青枯病抗性由2对主效基因控制,符合"加性—显性"效应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对F2群体320株中抗、感极端池各35株开展Super-BSA测序的QTL定位,共获得8个QTL位点,在染色体2和3有两个抗病位点,染色体4、6、9、10各有1个抗病位点,其中EBWR2和EBWR9为主效QTL位点。分析发现,EBWR2b位于69.766~76.262 cM之间,且利用前期课题组开发的AFLP抗病标记E13M10,经Blast和标记分析,发现其序列位于2号染色体74.76cM区域内。通过茄子抗、感病亲本自交系转录组分析,第2号染色体在该QTL区间内含有398个基因,剔除52个所有组织和青枯菌处理未响应基因,剩余346个基因。进一步分析发现该QTL区间内含有8个基因的NBS-LRR和RLK串联区,及WRKY、AT-Hook、NAC等转录因子和蛋白。本研究的结果为进一步揭示茄子抗青枯病的分子机制奠定基础,将为茄子青枯病抗性的遗传改良提供基因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0-21)
王大刚,陈圣男,黄志平,于国宜,吴倩[4](2019)在《皖豆33对SMV株系SC3的抗性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定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花叶病毒(soybean mosaic virus, SMV)病严重影响我国大豆产量及品质。本研究利用抗病高产稳产大豆品种皖豆33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接种SMV优势株系SC3,研究皖豆33的抗性遗传方式及其与不同品种抗性基因间的等位性关系。结果表明:接种SC3后,抗感组合(Williams 82×皖豆33)及(皖豆33×南农1138-2)的F1单株均表现抗病,卡方测验结果显示F2群体符合3抗∶1感的分离比,F2∶3家系分离比符合1抗∶2分离∶1感,表明皖豆33对SC3的抗性由1对显性基因(命名为RSC3(w))控制;抗×抗组合科丰1号、齐黄1号和大白麻×皖豆33的抗性基因等位性研究显示,科丰1号与皖豆33携带对株系SC3的抗性基因是等位的或紧密连锁的,齐黄1号、大白麻与皖豆33携带抗SC3的基因是不等位且独立遗传。利用皖豆33×南农1138-2的392株F2群体将皖豆33携带SC3的抗性基因RSC3(w)定位在大豆2号染色体SSR标记BARCSOYSSR_02_0610和ZL-5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0.29 cM和0.35 cM,物理距离约为175 kb。(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廖建杰[5](2019)在《砧用瓠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遗传分析及嫁接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瓠瓜[Lagenaria siceraria(Molina)Standl.]是瓜类蔬菜嫁接栽培的重要砧木之一,其主要作用是防治土传病害,提高瓜类果实产量和品质等。国内外有关砧用瓠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鉴定及抗性遗传研究鲜见报道。本试验以39份砧用瓠瓜种质资源为材料,鉴定筛选抗瓠瓜枯萎病的种质,研究抗病性与幼苗生长生理指标的相关性。采用不同遗传分析方法研究抗性数量遗传规律。以西瓜为接穗进行嫁接应用研究,为选育高抗杂种砧木提供理论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苗期伤根灌注接种方法对39份砧用瓠瓜种质进行瓠瓜枯萎病的抗病性鉴定,鉴定出抗病(R)种质12份,占参试种质的30.77%,中抗(MR)种质14份,其余13份种质表现感病(S)。通过分析病情指数与幼苗生长生理指标的相关性,结果表明:抗病性与幼苗株高、植株体内MDA含量呈极显着正相关,与幼苗下胚轴粗度、总根长、根系表面积、叶绿素总量和类胡萝卜素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2.抗性数量遗传分析表明,砧用瓠瓜世代群体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由多基因控制,抗性遗传符合“加性-显性”模型,以加性效应为主,且抗病对感病表现为部分显性。不同家系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遗传模型为“加性-显性-上位性”,抗病亲本中显性基因多于隐性基因。抗性狭义遗传力为77.68%,表明砧用瓠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病性能稳定传递给子代。3.抗病性配合力效应分析结果表明,种质H041负向一般配合力最高(-8.595),其组配的杂交组合具有较强的抗病性,特殊配合力效应值较好,在杂交育种工作中应重点利用。12个杂交组合中有7个组合表现为抗病,10个杂交组合表现负向中亲优势,其中组合H041×H12同时表现负向中亲优势(-51.48%)、超高亲优势(-22.56%)和超标优势(-22.56%),杂种优势表现最强。4.采用砧用杂交瓠瓜嫁接西瓜,进行瓠瓜枯萎病菌接种实验,结果表明瓠瓜杂交砧木显着提高了西瓜嫁接苗的抗病性,防病效果为47.03%~80.75%。嫁接苗的地上部(砧木茎、接穗茎粗和接穗长度)和地下部(总根长、根系表面积)生长显着优于西瓜自根嫁接苗。随着瓠瓜枯萎病菌侵染时间延长,瓠瓜杂交砧木嫁接苗叶片中光合色素含量无显着变化,维持正常的光合作用;植株体内的MDA积累量较低,抗氧化系统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和过氧化氢酶(CAT)均保持较强的活性,而多酚氧化酶(PPO)活性为先升高后降低。相反,西瓜自根嫁接苗的叶片光合色素含量不断降低,植株体内的MDA积累量相对较高,且SOD、CAT、POD、PPO的活性均表现为接种前期升高,中后期降低,从而出现叶片发黄、枯萎甚至死亡的现象。5.田间栽培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瓠瓜杂交组合(H041 ×H05、H05×H041、H041XH10、Hl10XH041、H12×H041、H12×H10)嫁接西瓜的果实产量显着高于对照砧木(对照瓠瓜、白籽南瓜)嫁接西瓜和西瓜自根嫁接,果实品质均显着优于白籽南瓜嫁接。瓠瓜杂交砧木嫁接的果实可溶性蛋白含量均与对照砧木嫁接无显着差异,果实固酸比为36.35~75.96,最高为H041×H12。H05×H041和H12×H041的嫁接果实可溶性糖含量与自根嫁接无显着差异。果实游离氨基酸含量最高为H041×H05(0.631mg/g),除H041×H12和H10XH12嫁接的果实游离氨基酸含量低于对照砧木嫁接外,其余瓠瓜杂交砧木嫁接均与对照砧木嫁接无显着差异。瓠瓜杂交砧木嫁接与对照砧木嫁接、自根嫁接的果实番茄红素含量均无显着差异。综合各项指标,瓠瓜杂交组合H041×H05和H041×H10抗病性强,嫁接西瓜具有显着的增产效果,并对果实品质具有提升作用。(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周萌萌,田丽波,商桑,邹凯茜,潘琼玉[6](2019)在《苦瓜白粉病病原菌和生理小种的鉴定及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海南省苦瓜白粉病的病原菌、生理小种及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规律,结合形态学鉴定和分子鉴定解析白粉病菌及生理小种种类,通过显微镜观察白粉病菌侵染过程,并应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分析法探讨苦瓜对白粉病的主要抗性遗传规律。结果表明:采集自海南省6个市(县)的苦瓜白粉病病原菌均为单囊壳白粉菌Sphaerotheca fuliginea,属生理小种2F,该菌在侵染苦瓜叶片时有4个关键时期:接种后4 h为分生孢子萌发高峰期,8 h为附着孢形成高峰期,16~24 h为次生菌丝形成高峰期,5 d为分生孢子梗形成高峰期。将其接种于苦瓜抗、感品系,对白粉病的抗性符合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模型,主基因和多基因共同控制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其中以主基因遗传为主,且会受到环境变异的影响。根据苦瓜抗性遗传规律,F2代主基因遗传率最高,受环境影响最小,在苦瓜的白粉病抗性育种中,以早期世代F2代作为有效选择世代。研究表明白粉病菌侵染叶片的前2 d是白粉病防治的最佳时期,所以在白粉病易发的物候期,可将防治时间提前1~2 d。(本文来源于《植物保护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欧承刚,曹琼文,赵志伟,任怀富,李成江[7](2019)在《胡萝卜黑斑病抗性的动态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加性-显性遗传模型,利用19份橘色胡萝卜试材配制63个杂交组合,研究3个发病时期下黑斑病抗性的动态遗传规律。结果表明,各时期的遗传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在发病中期和晚期(V_A=0.656和0.551)达到显着水平,并且在发病中期显着增加,说明该时期是挖掘相关抗病基因的适宜时期;显性效应在发病晚期显着增加,达到最高值(V_D=0.311)。黑斑病抗性存在显着的狭义遗传率和广义遗传率,最高为0.574和0.827,说明通过选择抗性亲本可以提高后代的抗病性。获得5份可以显着增加后代黑斑病抗性的亲本材料P12、P14、P15、P16、P17。(本文来源于《中国蔬菜》期刊2019年04期)
刘洁[8](2019)在《西瓜抗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遗传分析与抗性基因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瓜(Citrulluslanatus)是葫芦科(Cucurbitaceae)西瓜属中的栽培种,重要经济作物之一,属于世界十大水果之列。随我国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西瓜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已居世界首位。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Cucumber green mottle mosaic virus,CGMMV)是侵染西瓜主要病毒病之一,是典型的种传病害,近几年田间发病较严重。西瓜植株受到CGMMV病毒侵染后会出现花叶、畸形叶、植物生长受阻、果实瓤色变紫等症状,导致产量降低和商品品质下降,严重时甚至绝产。本研究以抗CGMMV的野生西瓜种质'PI595203'和高感的栽培种'M1511-3'为亲本获得的F2遗传分离群体,分析了 CGMMV抗性遗传规律,利用基于全基因重测序的BSA方法初步定位了西瓜抗CGMMV的候选基因。主要结果如下:1)野生西瓜种质'PI595203'和栽培种'M1511-3'的抗性鉴定经机械摩擦接种CGMMV,通过调查'PI595203'和'M1511-3'病情指数、病毒基因的表达和ELISA检测分析,结果表明'P1595203'对CGMMV表现为抗性,'M1511-3'对CGMMV表现为高感。2)西瓜抗CGMMV基因的遗传分析以西瓜抗、感自交系'PI595203'和'M1511-3'为亲本,构建F2群体。对Fi(30株)、F2(320株)群体进行CGMMV机械摩擦接种鉴定抗性,Fi群体植株表现为感病,F2群体表型出现性状分离且呈正态连续分布,结果表明西瓜CGMMV抗性为数量性状,由多对隐性基因控制。3)西瓜抗CGMMV基因定位选取F2群体中感抗样品构建感病池和抗病池,并对其进行重测序。关联分析获得了 1个与抗病性状相关1.01Mb的候选区域,对该区域进行功能注释,共获得56个编码基因。(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01)
杨丽丽,牛早柱,魏建国,陈展,赵艳卓[9](2019)在《‘摩尔多瓦’与‘红地球’葡萄杂交后代对霜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欧美种葡萄‘摩尔多瓦’与欧亚种葡萄‘红地球’杂交组合的160个F1代群体为试材,采用室外自然发病和室内离体叶盘接种两种鉴定方法,研究杂交群体各单株对霜霉病的抗性并分析其遗传特征。结果表明:母本‘摩尔多瓦’的病情指数为0.42,表现高抗霜霉病;父本‘红地球’的病情指数为91.6,表现为高感霜霉病。杂交群体后代的抗病性发生显着分离,表型表现出免疫、高抗、中抗、感病和高感共5个级别。其中,中抗占比最大,免疫占比最小,表现出数量性状遗传的特征。另外,室内离体接种霜霉病抗性与当年田间抗性调查趋势大体一致,但群体后代中各抗性级别所占比例存在差异。本试验中杂交群体后代发现了部分免疫霜霉病单株,为选育出优质抗霜霉病品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外葡萄与葡萄酒》期刊2019年02期)
张柱坚,林艳,田大刚,周元昌[10](2019)在《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谷丰A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子鉴定及遗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谷丰A是一个优良的抗稻瘟病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利用它已配制出多个优良杂交水稻品种,并且已成为选育抗稻瘟病不育系的重要亲本之一。本研究利用Pigm、Pi9、Pi2、Piz-t、Pi-d2、Pi-d3、Pit、Pi5、Pii、Pib、Pi-ta等11个抗稻瘟病基因的特异分子标记,检测和分析了谷丰A的抗稻瘟病基因型。结果表明,该不育系中含有稻瘟病抗性基因Pi-d2、Pi-d3和Pigm。进一步分析确定了这3个基因都来源于其亲本之一地谷A。用8个稻瘟病菌田间接种鉴定表明,谷丰A比福伊B及单基因系谷梅4号、IRBLKs-Ka (Pik)、IRBL9-W (Pi9)、IRBLta-K1 (Pi-ta)等广谱高抗的材料具有更好的抗性。(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05期)
抗性遗传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特青和Lemont为亲本构建的包含有148个家系的重组自交系为材料,采用田间自然接种鉴定了该RIL群体的黑条矮缩病发病率,对其遗传变异与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进一步采用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离分析法对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进行遗传模型分析。结果表明,黑条矮缩病抗性的最适模型为3对主基因+多基因模型,3个主基因d_a、d_b、d_c的加性效应值分别为-7.43、-2.30、6.65,不同基因间i_(ab)、i_(ac)、i_(bc)、i_(abc)存在上位性互作,其效应值分别为-3.39、4.40、-4.15和8.73。RIL群体黑条矮缩病抗性的主基因遗传率为83.30%,多基因遗传率为3.75%。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抗性遗传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杜成章,龙珏臣,龚万灼,朱振东,宗绪晓.蚕豆赤斑病抗性的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J].植物保护.2019
[2].兰国防,俞良,柯瑷,潘斌清,唐乐尧.水稻黑条矮缩病抗性的遗传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19
[3].李涛,宫超,衡周,孙保娟,黎振兴.茄子青枯病抗性遗传分析及基于Super-BSA的QTL定位[C].中国园艺学会2019年学术年会暨成立90周年纪念大会论文摘要集.2019
[4].王大刚,陈圣男,黄志平,于国宜,吴倩.皖豆33对SMV株系SC3的抗性遗传分析及分子标记定位[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9
[5].廖建杰.砧用瓠瓜对瓠瓜枯萎病的抗性遗传分析及嫁接应用研究[D].广西大学.2019
[6].周萌萌,田丽波,商桑,邹凯茜,潘琼玉.苦瓜白粉病病原菌和生理小种的鉴定及苦瓜对白粉病的抗性遗传分析[J].植物保护学报.2019
[7].欧承刚,曹琼文,赵志伟,任怀富,李成江.胡萝卜黑斑病抗性的动态遗传分析[J].中国蔬菜.2019
[8].刘洁.西瓜抗黄瓜绿斑驳花叶病毒病遗传分析与抗性基因定位研究[D].浙江大学.2019
[9].杨丽丽,牛早柱,魏建国,陈展,赵艳卓.‘摩尔多瓦’与‘红地球’葡萄杂交后代对霜霉病抗性的遗传分析[J].中外葡萄与葡萄酒.2019
[10].张柱坚,林艳,田大刚,周元昌.水稻细胞质雄性不育系谷丰A稻瘟病抗性基因分子鉴定及遗传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