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救国思想论文-李丽娟

道德救国思想论文-李丽娟

导读:本文包含了道德救国思想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道德救国,道德起源,道德标准,道德修养

道德救国思想论文文献综述

李丽娟[1](2010)在《康有为道德救国思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康有为是我国戊戌时期着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在民族危亡最严峻的时刻他勇敢地担当起救国和思想启蒙的重任,在发起政治救国、教育救国、物质救国的同时也有着深刻的道德救国思想。他的道德救国思想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大体以辛亥革命为界。前期康有为站在了时代的最前端,他援西学入儒学望以资产阶级新伦理道德来救国:他深入探讨了道德的起源及其作用;主张道德规定应该重时、重顺,提倡重智、主平等的道德观念;主张去苦求乐的道德标准以及心存仁爱的道德修养。然而康有为道德救国思想最终陷入了困顿。前期康有为道德救国思想理论本身就有着自相矛盾与困惑之处,表现在:道德决定论与物质救国论的矛盾,自然人性论与“不忍人之心”的矛盾,平等的伦理观与礼之序的矛盾,理欲观与心存仁爱的矛盾,据乱还是升平——康有为对世事估计的困惑。后期康有为对辛亥革命后的新道德进行了大量的批判并倡立孔教望以恢复封建伦理道德来挽救国家危亡。正是康有为自大又自卑的心理原因与当时缺乏伦理变革充分条件的时代原因造成了康有为道德救国思想的困顿。康有为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种自大又自卑的心理与性格,前期康有为自大的心理占主导,造成了其伦理道德理论的自相矛盾,后期康有为的心理由于政治上的受挫等原因渐趋自卑,正是这种自卑的心理导致了康有为封建伦理思想的回归;当时的时代缺乏伦理变革的充分条件,中西文化冲突激烈,先进知识分子思想难以稳定。西方社会弊端的呈现影响了先进知识分子学习西学的积极性。当时中国的首要任务是民族独立问题,且经济、文化发展不成熟。虽然康有为道德救国思想陷入了困顿,但仍有着重要的不可抹杀的历史地位和非常珍贵的历史启示。(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0-06-30)

赵炎才[2](2006)在《清末陈天华道德救国思想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中,陈天华欲求振作之方,行救国之实,比较“注重精神上的学问”。他揭露批判国民寡廉鲜耻、自私自利,官吏贪恋官位、畏死无为,留学生空谈救国、言行相悖,汉奸丧灭天良、助纣为虐等堕落人格。围绕道德救国,他系统阐述了在价值取向上以爱国为核心,在公私关系上强调公德私德、义务权利统一,在道德内涵上国民应具有独立自由平等、合群团结尚武之精神,在人格范型上崇尚近代国民人格等思想,并积极诉诸实践,最终以蹈海殉国方式使这一道德救国思想获得升华。(本文来源于《江汉大学学报》期刊2006年03期)

赵炎才[3](2004)在《试论清季民初梁启超的道德救国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清季民初 ,梁启超深入揭露和批判了社会上道德沦丧、吏无廉耻、士无名节、重私轻公、名实相悖等社会陋习。为阐释其道德救国思想 ,他围绕理论上界定道德概念、近代道德核心为爱国民族精神、近代道德内涵体现为近代私德公德统一、其形成源于理性把握中外道德实质、而主旨在于塑造近代人格等方面作了比较全面系统论证 ,主张通过立志与修身结合、教育与引导并举、改造与育人互动、道德与制度统一达到塑造新国民 ,实现救国之目的(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5期)

赵炎才[4](2004)在《试论“五四”前陈独秀的道德救国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前陈独秀围绕落后道德必然导致社会不幸、封建伦理道德危害社会甚巨、人格堕落为国亡种灭根源、宗教难以救国等方面论证了道德救国的必要性。在具体诠释中,他主张在理论上以新道德取代旧道德、在内涵上使中国传统精华与西方近代积极学理有机结合、在人格模式上提倡中国近代健全人格,并提倡借破坏、教育、示范和近代团体等方法塑造近代新国民,实现道德救国之目的。(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4年05期)

赵炎才[5](2004)在《革命派与清末民初的道德救国思想——以雷铁崖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清末民初雷铁崖揭露批判封建伪道德杀人祸国,伪道德导致清末民众公德沦丧、私德扭曲,吏无官德、士无人格及民国初期道德愈坏、邪恶肆虐,理论上主张斟酌时宜,变通旧说,创“适合国民心理之学说”,“尽以铸造新国民,以竞争新世界”;内涵上以爱国为核心,提倡国与民、家、地方统一,在价值取向上崇尚近代理想人格;在具体规范上继承与吸收中外积极美德;方法上主张立志、修身与践履结合,磨厉志士精神,刻苦其志气,早振同胞于水深火热之中。(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04年03期)

赵炎才[6](2003)在《二十世纪初刘师培道德救国思想刍议》一文中研究指出在 2 0世纪初资产阶级思想启蒙中 ,刘师培的道德救国思想颇具特色。他将传统文化的合理因子与西方近代民主学说相结合 ,从学理上辨析了五伦、叁纲、孔学、后儒之学的区别与联系 ,揭露后儒诠释的“叁纲之说”为“巫说” ,主张融合中西伦理道德之精华 ,藉改造家族伦理 ,用平等取代等级使个体成为“完人” ,继之逐步培育近代社会、国家伦理 ,最后通过近代修身之道与发展近代政党等达到塑造新国民 ,以实现救国之目的。(本文来源于《天府新论》期刊2003年05期)

李娟[7](2001)在《补天的悲剧——论吴趼人的“道德救国”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内忧外患的晚清社会 ,吴趼人提出“恢复我固有之道德” ,即道德救国的主张 ,企图用道德来补封建社会之天 ,这种思想一直贯穿于他创作的始终 ,但是晚清社会已是病入膏肓 ,所以 ,他的补天愿望在那个时代只能以悲剧收场。(本文来源于《徐州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01年03期)

道德救国思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中,陈天华欲求振作之方,行救国之实,比较“注重精神上的学问”。他揭露批判国民寡廉鲜耻、自私自利,官吏贪恋官位、畏死无为,留学生空谈救国、言行相悖,汉奸丧灭天良、助纣为虐等堕落人格。围绕道德救国,他系统阐述了在价值取向上以爱国为核心,在公私关系上强调公德私德、义务权利统一,在道德内涵上国民应具有独立自由平等、合群团结尚武之精神,在人格范型上崇尚近代国民人格等思想,并积极诉诸实践,最终以蹈海殉国方式使这一道德救国思想获得升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道德救国思想论文参考文献

[1].李丽娟.康有为道德救国思想研究[D].西北大学.2010

[2].赵炎才.清末陈天华道德救国思想刍议[J].江汉大学学报.2006

[3].赵炎才.试论清季民初梁启超的道德救国思想[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4

[4].赵炎才.试论“五四”前陈独秀的道德救国思想[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

[5].赵炎才.革命派与清末民初的道德救国思想——以雷铁崖为中心[J].天府新论.2004

[6].赵炎才.二十世纪初刘师培道德救国思想刍议[J].天府新论.2003

[7].李娟.补天的悲剧——论吴趼人的“道德救国”思想[J].徐州教育学院学报.2001

标签:;  ;  ;  ;  

道德救国思想论文-李丽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