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之江校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校区,聚落,生态,形态,建筑,因子,建筑风格。
之江校区论文文献综述
何政,钟燕,王冰心,戴仕炳[1](2018)在《牺牲性保护在南方历史清水墙材料修复中的应用——以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立面修复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地区历史建筑清水墙受南方地区亚热带季风性气候影响呈现出独特的劣化病害特征。以杭州市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为例,通过对其清水墙的病害特征、病害机理分析,提出牺牲性保护修复材料体系的方案,包括清洁、牺牲性修复、满足使用功能的憎水保护等等。(本文来源于《建筑科技》期刊2018年01期)
沈弘[2](2011)在《京杭大运河、之江校区和灵隐寺——记美国慈善家大来先生的杭州情结》一文中研究指出上海大来轮船公司的老板大来先生是20世纪初美中贸易的大力提倡者和参与者。出于做生意的需要,他经常来往于太平洋的两岸,穿梭于美国与中国之间,为美、中民间交流和友谊穿针引线。他同时也是一位慈善家,在中国参与过许多慈善活动。本文根据大来先生自己刊印出版的日记和回忆录,以及别人对于他的回忆,试图探讨他成为杭州之江大学和灵隐寺赞助人的前因后果,以及一直隐藏在他心中的那个杭州情结。(本文来源于《文化艺术研究》期刊2011年01期)
王婷[3](2010)在《历史旧迹中的校园剪影》一文中研究指出背依着月轮山六和塔西侧的秦望山,丘陵台地之上,一幅笔墨浓重、恢弘大气的丹青在缓缓铺开,这是一座掩映在水光岚气之中的校园——曾经的之江大学,后来的浙江大学叁分部,现在的浙大之江校区。 4年前,这个校园整体被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同年(本文来源于《中国建设报》期刊2010-12-06)
李丛笑,张永青[4](2010)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近代建筑及环境的分析与感悟》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原之江大学)的近代建筑群是中国近代建筑领域里一个生动而丰富的缩影。该文着重分析研究近代之江校区的规划和典型建筑实例,发掘蕴藏其中的建筑创作思想与风格,为今后的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和帮助。(本文来源于《华中建筑》期刊2010年10期)
李咏华,赵宁[5](2008)在《生态敏感区建筑遗产群保护规划方法探索——以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任何程度的扩建和增建都可能对生态敏感区内的建筑遗产本身,或其所在的生态环境造成损失.本文将以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为例,对生态林保护区、建筑遗产群环境及其相互关系进行客观评价.评价基于ArcGIS分析平台,利用多因子迭加评价体系,分析和评估建筑遗产群所处的生态环境,在保证对生态环境、原有规划格局以及建筑遗产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发展计划,提出空间引导与管制方案,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的潜质并从中获得最大效益.(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08年06期)
赵宁,李咏华[6](2007)在《位于生态敏感区的建筑遗产群保护规划方法探索——以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生态敏感区内对建筑遗产群进行扩建、增建具有很大的难度,因为任何程度的扩建和增建都可能对建筑遗产本身,或其所在的生态环境造成损失。本文将以位于西湖风景名胜区的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为例,探索在高生态敏感度环境中,对具有重大价值的森林保护区和建筑遗产群环境进行客观评价。评价中建立数学评价模型,利用ArcGIS等分析软件以及多因子迭加方法,分析和评估建筑遗产群所处的生态环境安全水平,在保证生态环境、原有规划格局,以及建筑遗产不受破坏的前提下,结合学校发展计划,为建筑遗产群的保护、扩建与增建设计提供安全格局。(本文来源于《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营造》第四辑)》期刊2007-06-15)
李宁,李林[7](2007)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建筑聚落演变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的前身为20世纪初创办的之江大学。其中建筑聚落的内涵和感染力是历经百年沧桑逐渐生长和积淀而成的,已成为校园风景的一部分。着重分析了之江校区的总体布局和不同时期的建筑实例,并对建筑聚落的演变特征进行讨论。(本文来源于《新建筑》期刊2007年01期)
田轶威[8](2004)在《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历史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历史景观,是指具有一定历史文化内涵,富有一定历史遗存,综合了自然、人文与人工构筑物的景观。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剧的今天,中国众多的历史景观遗存都遭遇到了生存与发展的危机。本文写作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研究保护与更新的内容与方法,为历史景观应对现代发展找到出路。 浙江大学之江校区是中国近代建筑领域留下的一个生动而丰富的缩影,其历史景观是本文研究的载体,通过借鉴法国圣米歇尔山历史景观保护与更新项目的经验,寻找到对它进行保护与更新的方法。 本文的结论是,严格的保护是之江校区历史景观存续的保证,而对于历史建筑的更新应该有所限制,在维护和加强历史景观特征的前提下,只有进行科学而谨慎的更新,才可以使之江校区历史景观以一种主动的姿态适应、融入并且引导杭州滨江地区的现代生活。 由此实例出发,希望能够为其他历史景观保护与更新工作提供一些有益的思路与参考。(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4-04-01)
董丹申,李宁,李丛笑[9](2002)在《因势造形 因形成景——浙江大学之江校区的建筑环境分析与感悟》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的近代建筑群落依山面水、错落有致。文章着重分析研究近代之江校区的规划和典型建筑实例,发掘蕴藏其中的建筑创作思想与风格,为今后的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和帮助。(本文来源于《建筑史论文集》期刊2002年02期)
董丹申,李宁,李丛笑[10](2002)在《因势造形 因形成景——浙江大学之江校区的建筑环境分析与感悟》一文中研究指出浙江大学之江校区的近代建筑群落依山面水、错落有致。文章着重分析研究近代之江校区的规划和典型建筑实例,发掘蕴藏其中的建筑创作思想与风格,为今后的建筑创作提供借鉴和帮助。(本文来源于《建筑史论文集(第16辑)》期刊2002-06-01)
之江校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上海大来轮船公司的老板大来先生是20世纪初美中贸易的大力提倡者和参与者。出于做生意的需要,他经常来往于太平洋的两岸,穿梭于美国与中国之间,为美、中民间交流和友谊穿针引线。他同时也是一位慈善家,在中国参与过许多慈善活动。本文根据大来先生自己刊印出版的日记和回忆录,以及别人对于他的回忆,试图探讨他成为杭州之江大学和灵隐寺赞助人的前因后果,以及一直隐藏在他心中的那个杭州情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之江校区论文参考文献
[1].何政,钟燕,王冰心,戴仕炳.牺牲性保护在南方历史清水墙材料修复中的应用——以浙江大学之江校区钟楼立面修复为例[J].建筑科技.2018
[2].沈弘.京杭大运河、之江校区和灵隐寺——记美国慈善家大来先生的杭州情结[J].文化艺术研究.2011
[3].王婷.历史旧迹中的校园剪影[N].中国建设报.2010
[4].李丛笑,张永青.浙江大学之江校区近代建筑及环境的分析与感悟[J].华中建筑.2010
[5].李咏华,赵宁.生态敏感区建筑遗产群保护规划方法探索——以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为例[J].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2008
[6].赵宁,李咏华.位于生态敏感区的建筑遗产群保护规划方法探索——以浙江大学之江校区为例[C].全球视野下的中国建筑遗产——第四届中国建筑史学国际研讨会论文集(《营造》第四辑).2007
[7].李宁,李林.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建筑聚落演变分析[J].新建筑.2007
[8].田轶威.浙江大学之江校区历史景观的保护与更新研究[D].浙江大学.2004
[9].董丹申,李宁,李丛笑.因势造形因形成景——浙江大学之江校区的建筑环境分析与感悟[J].建筑史论文集.2002
[10].董丹申,李宁,李丛笑.因势造形因形成景——浙江大学之江校区的建筑环境分析与感悟[C].建筑史论文集(第16辑).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