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波前梯度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梯度,光学,自适应,方根,相位,算法,元件。
波前梯度论文文献综述
黄金勇,赵恒,胡庆,高胥华[1](2019)在《大口径平面光学元件波前梯度数控抛光》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改善光学元件的波前梯度均方根指标,在总结面形精度及面形分布对波前梯度指标影响规律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匀滑面形拟合加工的方法,给出了该方法的基本思想和工作流程。首先,对原始面形数据进行扫描计算,标记波前突变数据。然后,采用NURBS拟合算法重构相邻面形突变点之间的数据,生成用于指导加工的面形数据。最后,根据待加工面形数据选择相应参数进行面形加工。采用多件610mm×440mm口径K9材料平面反射镜进行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使用该方法进行数控加工,在2~3个加工周期内可使波前梯度均方根指标从11nm/cm收敛至7.7nm/cm以内,且面形几乎保持不变。(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王斌,马良,杨慧珍,龚成龙[2](2018)在《成像掩模探测器信号与波前相位平均梯度平方和线性关系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模型的无波前探测自适应光学系统具有收敛速度快、校正效果好的优势,在实时波前校正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成像掩模探测器信号S_(MD)与波前相位的平均梯度平方和S_(MG)之间的线性关系是系统控制算法设计的基础。为了验证S_(MD)和S_(MG)之间的线性关系,使用37单元压电变形镜、CCD相机和哈特曼传感器等主要元件建立自适应光学系统实验平台,其中利用变形镜产生波前畸变信息,利用CCD探测远场光强分布,利用哈特曼获取波前信息。基于获得的光强信息和波前畸变信息,分别计算S_(MD)值和S_(MG)值。实验结果验证了S_(MD)和S_(MG)之间的线性关系,且线性值为0.018,非常接近理论值1/(4π~2)。(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8年06期)
黄晚晴,张颖,刘兰琴,耿远超,王文义[3](2015)在《高功率光学元件校正波前的梯度均方根指标》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中,光学元件波前经过变形镜校正后的梯度均方根指标开展了研究。建立了变形镜校正效果的等效分解方法,分析了校正波前的部分相干迭加特性,对校正波前的梯度均方根与焦斑尺寸的对应关系进行了研究。解决了在有变形镜校正时,如何制定元件波前梯度均方根指标的问题。研究结果对高功率固体激光装置的光学元件波前指标制定有指导意义。(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15年05期)
王卫兵,王挺峰,郭劲[4](2014)在《自适应光学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波前整形规律仿真(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介绍了基于Zernike模式的SPGD算法对大气湍流畸变波前的整形原理,通过推导得到了关于性能指标的简明表达式,使SPGD算法收敛速率得到明显提升。然后建立了自适应光学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波前整形系统模型,主要对SPGD算法收敛速率、整形能力和整形效果随波前畸变量和变形镜模型的变化规律作了较为详细的仿真研究,整体定性结果表明:叁者的变化规律有一定的相似性,同时利用最小二乘法得到了关于整形能力和整形效果变化规律的定量表达式,若从自适应光学波前整形系统的实时性和简单性考虑,在保证一定整形效果的情况下,选择37单元变形镜对畸变波前的3~27(25)阶Zernike像差进行整形即可。(本文来源于《中国光学》期刊2014年03期)
隋元明,刘鹏,刘钦晓,张磊,余飞鸿[5](2012)在《波前编码双共轭梯度平方稳定解码算法及其TMS320DM642平台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波前编码是一种新型的光学-数字混合二步成像系统,采用叁次光学编码相位板可以得到系统的非对称点扩散函数和相当景深内模糊程度一致的中间图像.本文利用空间域光学成像模型,结合反镜像边界束缚条件以及矩阵的直积分解,提出一种基于双共轭梯度平方稳定算法(Bi-CGSTAB)的图像复原算法实现波前编码系统的数字解码.该算法具有计算量小、计算速度快,几乎没有边界效应等优点.在此基础上结合TMS320DM642平台并行计算的特点,将新的算法重新优化并移植到TMS320DM642平台上.整个平台由图像采集模块、图象显示模块以及外部存储器等模块组成.通过专门设计的光学系统,分别对物距为1m、5m和10m处的物体以及人像进行成像.对中间模糊像的恢复实验结果表明,新的算法在TMS320DM642平台上图像复原速度快,效果好,为波前编码系统的真正便携和实用提供了可能.(本文来源于《光子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王叁宏,梁永辉,龙学军,于起峰,谢文科[6](2009)在《基于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的多级波前校正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基于随机并行梯度下降(SPGD)算法的高分辨率自适应光学(AO)系统的有效校正带宽,提出了分级SPGD波前校正的方法。在每一级SPGD波前校正中,将高分辨率波前校正器的控制单元按位置分成多组,每一组都施加相同的控制电压作为一个控制变量。采用的校正级越高,独立的控制变量的数目也越多。多级SPGD自适应光学系统按从低到高的等级顺序对畸变波前进行校正。以一个具有16×16控制单元的分立活塞式波前校正器为基础建立了基于3级SPGD波前校正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数值模型,并针对大气湍流引起的某一帧随机相位屏做了模拟校正实验。结果表明采用分级波前校正后收敛速度提高了23%,此方法确实提高了基于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有效校正带宽。(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09年05期)
彭浩[7](2008)在《随机并行梯度下降波前控制算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机并行梯度下降(SPGD)算法有望解决传统最优化方法收敛速度慢、不能应用于实时校正大气波前畸变的自适应光学中的问题。论文首先应用功率谱反演法模拟了服从Kolmogorov统计规律的静态大气湍流相位屏,从传统的梯度下降算法引出了SPGD算法;然后选择斯特列尔比(SR)作为系统性能评价函数,以大气湍流引起的畸变波前作为校正对象,建立了基于SPGD波前控制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的测试模型,其中波前校正器为37单元连续面形压电陶瓷变形镜。模拟结果显示,虽然迭代过程中所施加的扰动和收敛过程都具有随机性,但系统性能评价函数总体趋向于极值,说明了算法的有效性;算法的随机扰动幅度σ和迭代步长γ都存在最优的取值范围;固定单元数的变形镜对强弱不同的大气湍流校正能力不同。在SPGD基本算法的基础上,实现了全局耦合算法的模拟,结果表明它可以提高算法的收敛速度。通过对SPGD波前控制算法的研究,为基于系统性能评价函数直接优化的自适应光学系统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8-05-01)
张丽莎,张蓉竹[8](2007)在《光束波前畸变的模拟及其相位梯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口径光学元件的表面制造误差会使透射或反射波前产生畸变,这是天文光学系统以及ICF激光系统关心的问题。文章使用了一个随机相位屏来模拟光学制造误差导致的光束波前畸变,并利用波前相位梯度这个参数来对波前畸变进行定量化分析。介绍了波前相位梯度的定义和算法,通过数值计算得到了一维和二维波前畸变的梯度分析结果,并对不同畸变情况的模拟结果进行了比较。(本文来源于《激光杂志》期刊2007年05期)
靳冬欢[9](2006)在《基于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的波前校正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详细研究了随机并行梯度下降(SPGD)算法的数学基础及其发展历程,推导了算法的迭代公式,讨论了算法的收敛性、改进措施以及它在无模型自适应光学系统中的应用。理论分析表明,SPGD算法具有形式简单、收敛速度快等优点,适用于解决多变量最优化问题。在此基础上,本文构造了一种简便直观的系统性能评价函数,以变形镜的静态“自引入像差”作为校正对象,建立了SPGD波前控制算法的模拟测试模型。测试结果表明:该算法对系统性能评价函数的极大化和极小化均非常有效;算法的搜索步长和控制参量的随机扰动幅度等参数存在最优的取值范围;通过采取对系统性能评价函数添加惩罚项及实行搜索步长的自优化等措施可以进一步改善算法的性能。本文的工作表明,在基于系统性能评价函数直接最优化的自适应光学系统中,SPGD算法的快速收敛特性及改进潜力将会大大提高系统的实时响应能力。(本文来源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06-11-01)
柴立群,许乔,石琦凯,邓燕[10](2005)在《光学元件波前梯度的数值计算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惯性约束聚变系统中光学元件的波前梯度均方根是一个关键参数,对其数值计算涉及到的空域处理、频域滤波及梯度算法等关键技术进行了理论分析。分别采用最简单差分算法、中心差分算法、最小二乘拟合算法、“五点法”对实测波前数据进行了梯度均方根值计算。结果表明波前数据的空域处理采用Quadflip技术较为合适;频域滤波器的选用上应着重考虑滤波的有效性。对于原始波前,4种算法计算梯度均方根值的差别小于0.01λ/cm(λ=632.8nm);而对于截止频率为0.0303线/mm的低通滤波后波前,其差别小于0.001λ/cm,该差别对计算结果的影响可以忽略。(本文来源于《强激光与粒子束》期刊2005年06期)
波前梯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模型的无波前探测自适应光学系统具有收敛速度快、校正效果好的优势,在实时波前校正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成像掩模探测器信号S_(MD)与波前相位的平均梯度平方和S_(MG)之间的线性关系是系统控制算法设计的基础。为了验证S_(MD)和S_(MG)之间的线性关系,使用37单元压电变形镜、CCD相机和哈特曼传感器等主要元件建立自适应光学系统实验平台,其中利用变形镜产生波前畸变信息,利用CCD探测远场光强分布,利用哈特曼获取波前信息。基于获得的光强信息和波前畸变信息,分别计算S_(MD)值和S_(MG)值。实验结果验证了S_(MD)和S_(MG)之间的线性关系,且线性值为0.018,非常接近理论值1/(4π~2)。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波前梯度论文参考文献
[1].黄金勇,赵恒,胡庆,高胥华.大口径平面光学元件波前梯度数控抛光[J].光学精密工程.2019
[2].王斌,马良,杨慧珍,龚成龙.成像掩模探测器信号与波前相位平均梯度平方和线性关系验证[J].中国激光.2018
[3].黄晚晴,张颖,刘兰琴,耿远超,王文义.高功率光学元件校正波前的梯度均方根指标[J].强激光与粒子束.2015
[4].王卫兵,王挺峰,郭劲.自适应光学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波前整形规律仿真(英文)[J].中国光学.2014
[5].隋元明,刘鹏,刘钦晓,张磊,余飞鸿.波前编码双共轭梯度平方稳定解码算法及其TMS320DM642平台的实现[J].光子学报.2012
[6].王叁宏,梁永辉,龙学军,于起峰,谢文科.基于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的多级波前校正技术[J].中国激光.2009
[7].彭浩.随机并行梯度下降波前控制算法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8
[8].张丽莎,张蓉竹.光束波前畸变的模拟及其相位梯度分析[J].激光杂志.2007
[9].靳冬欢.基于随机并行梯度下降算法的波前校正技术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6
[10].柴立群,许乔,石琦凯,邓燕.光学元件波前梯度的数值计算方法[J].强激光与粒子束.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