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热缺血论文-吴伟强

二次热缺血论文-吴伟强

导读:本文包含了二次热缺血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二次热缺血时间,肝移植,肝功能,并发症

二次热缺血论文文献综述

吴伟强[1](2017)在《肝脏二次热缺血时间对肝移植术后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肝脏二次热缺血时间长短对肝移植受体术后影响。为肝移植手术时结束无肝期的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从而改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了 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因乙肝肝硬化在浙江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肝移植治疗的109例资料完整的肝移植受体的临床资料及随访资料。根据二次热缺血时间(SWIT)长短分为3组:A:SWIT=0分钟,B:0分钟<SWIT≤30分钟,C:SWIT>30分钟,对比各组术后早期的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直接胆红素(DB),总胆红素(TB)的峰值及术后的变化情况,以及术后血管并发症、胆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以及受体术后1年、2年的生存率。采用SPSS 20.0分析处理数据,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或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计数资料均采用卡方检验进行组间差异的对比分析,不满足卡方检验条件者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检验进行分析。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A组术后ALT峰值(1309.30±1220.58 U/L)及AST峰值(3419.34±3733.02U/L)较 C 组术后 ALT 峰值(891.25±534.45 U/L)(P<0.05)及 AST 峰值(1693.71±1210.76)(P<0.01)升高,术后7天时,A、B、C组的肝功能各项指标(包括ALT,AST,ALP,DB,TB)均无显着性差异。C组的胆道并发症(7/24)及血管并发症(7/24)发生率较A组胆道并发症(7/76)及血管并发症(8/76)发生率升高(P<0.05)。叁组患者术后1年、2年生存率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肝移植时二次热缺血时间超过30分钟会增加术后胆道并发症及血管并发症发生率,无二次热缺血会显着影响术后早期的肝功能指标,但不影响术后肝功能指标的恢复,二次热缺血时间过长与无二次热缺血各有利弊,但都不影响术后1年、2年生存率。(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4-01)

李晓涛[2](2015)在《大鼠肾脏二次热缺血安全时限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一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安全时限的研究目的:建立SD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确定大鼠单次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36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实验组(热缺血组)30只,按照肾脏热缺血时间不同分为5个亚组(热缺血15min,30min,45min,60min, 75min),每组6只。对照组大鼠仅切除右肾暴露左侧肾蒂,实验组大鼠切除右肾,按照不同时间阻断左侧肾蒂血供。测定恢复血供后24小时的血肌酐、血清尿素氮值,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形态改变,综合评估各组肾功能损伤情况。结果:热缺血3Om in、15min组大鼠血清肌酐值、血清尿素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热缺血45min、60min、75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的肾功能损伤,肌酐、尿素氮值持续上升。单次热缺血45min、60min、75min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明显,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管型。单次热缺血30min、15min组仅表现为轻度肾小管和间质肿胀。结论:1.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的安全时限为30min。2.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45mmin,肾功能和组织出现损伤。3.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时间超过45mmin后,肾功能损伤和组织损伤随时间延长而加重。实验二大鼠肾脏二次热缺血安全时限的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肾脏二次热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大鼠肾脏二次缺血再灌注的安全时限。方法:取SD大鼠6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8只,实验组56只。实验组大鼠均给予切除右肾,单次左侧肾蒂热缺血30分钟。再根据第二次热缺血时间长短分为7个亚组(热缺血时间0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每组8只。两次热缺血时间间隔控制在10min。所有大鼠在肾脏持续灌注24h后处死,取静脉血检查肌酐、尿素氮,切下左侧肾脏行HE染色、免疫组化以及SOD、MDA测定。结果:对照组大鼠血清肌酐值、尿素氮值与单次热缺血30min、2次热缺血5min、10min、15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次热缺血20min组的比较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所有实验组评分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评分分值随着热缺血总时间延长而升高。对照组SOD活力值与其余各组相比,与2次热缺血20min、25rmin、30min组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OD活力下降,而与其余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缺血30min组MDA值均比对照组、2次缺血5min组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DA值与2次缺血5min、10min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次缺血15min组MDA值与对照组、单次缺血30min组、2次缺血5min、10min组的MDA值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均高于与之比较的其他组的。比较对照组和其余各组Bcl-2/Bax的比值,除与2次热缺血20min后的3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且比值下降,与其他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30min后,再次热缺血的安全时限为15min。2.二次热缺血超过20min,大鼠肾组织和功能出现明显损害。(本文来源于《昆明医科大学》期刊2015-05-01)

朱新华,潘军平,施晓雷,吴亚夫,丁义涛[3](2013)在《延长胆道二次热缺血时间的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探讨建立延长胆道二次热缺血时间的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方法将112只SD大鼠分为延长胆道热缺血0min、10min、20min、40min实验组,建立了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并加以技术改进,并且分别观察四组大鼠术后一周生存率。于术后6小时、24小时、3天留取血和肝脏样本,进行肝功能、胆管上皮细胞凋亡和常规病理检查。结果各组大鼠的肝脏热缺血时间、无肝期和胆道外引流手术时间均无显着差异。术后一周生存率统计中延长胆道热缺血40min组的大鼠术后一周内死亡4例,其中因肺部感染死亡3例,与其余3组相比有显着差异。随着胆道热缺血时间的延长,肝功能中胆系酶谱各项指标均显着升高,胆管上皮细胞凋亡指数增加,且常规检查提示大鼠汇管区炎症增加,胆(本文来源于《2013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3-11-01)

胡明星,刘振文,秦涛,王玉柱,张莉[4](2011)在《胆管二次热缺血对胆管上皮细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二次热缺血对胆管上皮细胞结构改变及术后移植肝功能的变化。方法:30例肝移植患者根据胆管二次热缺血时间差异分为A,B组,分别于吻合供肝前和肝动脉吻合完成开放血流30 min取供肝肝外胆管作为研究标本,采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胆管上皮细胞的变化,记录胆管二次热缺血时间;术后随访观察患者肝功能变化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吻合供肝前,2组所取胆管标本胆管上皮病理形态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动脉吻合30 min后所取胆管标本中,B组胆管上皮受损较A组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胆管二次热缺血可导致胆管上皮细胞损伤加重,但二次热缺血时间<60 min时,胆管上皮受损为可逆性的,不增加患者术后胆管并发症发生率。(本文来源于《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1年05期)

纪旭[5](2007)在《不同冷缺血时间供肝胆道耐受二次热缺血损伤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供肝胆道在不同冷缺血时间情况下,经历二次热缺血损伤后胆管上皮细胞结构改变及移植术后肝功能的变化,为供肝冷保存及术中选择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开放顺序提供理论依据。材料和方法30例肝移植病人根据供肝胆道冷保存时间的不同分为A、B两组。A组18人,冷缺血时间<12h;B组12人,冷缺血时间>12h。分别于门静脉、下腔静脉开放前和肝动脉开放前两个固定时间点取供肝肝外胆道作为研究标本,行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观察胆道上皮细胞结构变化。术后第1、2、3、7、15、30、60天取外周血测定谷丙转氨酶(ALT)、总胆红素(TBIL)及γ-谷氨酰转移酶(γ-GT)数值。随访病人1年内胆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门静脉、下腔静脉开放前所取胆道标本上皮细胞结构变化两组无明显差异。肝动脉开放前所取胆道标本中,B组胆道上皮细胞损伤程度较A组严重,差异显着。研究观察到胆道上皮细胞肿胀、细胞核皱缩、胞浆空泡变性、微绒毛断裂、基底层分离等受损变化,并且Hert1积分A、B两组间差异显着(p<0.05)。两纽ALT及r-GT数值没有显着差异,但B组术后TBIL明显高于A组(p<0.05),且恢复至正常的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同时,A组有两例发生术后胆道并发症,B组有一例发生术后胆道并发症。结论胆道冷缺血时间的延长经二次热缺血后能够导致胆道上皮细胞损伤加重;术后TBIL数值升高明显,且恢复至正常所需时间延长,表明冷缺血时间延长会使胆道耐受二次热缺血能力降低,从而使胆道所受损伤加重。因此,尽量减少供肝冷保存时间,对于供肝冷保存时间不可避免延长的受体,术中选择门静脉和肝动脉同时开放术式可以减轻胆道损伤程度。虽然随访结果显示并未增加病人术后胆道并发症发生机率,但因病例数所限,还需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期刊2007-06-04)

二次热缺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实验一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安全时限的研究目的:建立SD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确定大鼠单次热缺血的安全时限。方法:36只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6只,实验组(热缺血组)30只,按照肾脏热缺血时间不同分为5个亚组(热缺血15min,30min,45min,60min, 75min),每组6只。对照组大鼠仅切除右肾暴露左侧肾蒂,实验组大鼠切除右肾,按照不同时间阻断左侧肾蒂血供。测定恢复血供后24小时的血肌酐、血清尿素氮值,光镜下观察肾脏病理形态改变,综合评估各组肾功能损伤情况。结果:热缺血3Om in、15min组大鼠血清肌酐值、血清尿素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热缺血45min、60min、75min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大鼠均出现明显的肾功能损伤,肌酐、尿素氮值持续上升。单次热缺血45min、60min、75min组大鼠肾脏病理改变明显,肾小管上皮空泡变性,管型。单次热缺血30min、15min组仅表现为轻度肾小管和间质肿胀。结论:1.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的安全时限为30min。2.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45mmin,肾功能和组织出现损伤。3.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时间超过45mmin后,肾功能损伤和组织损伤随时间延长而加重。实验二大鼠肾脏二次热缺血安全时限的研究目的:通过建立大鼠肾脏二次热缺血再灌注模型,探讨大鼠肾脏二次缺血再灌注的安全时限。方法:取SD大鼠64只,随机分成对照组8只,实验组56只。实验组大鼠均给予切除右肾,单次左侧肾蒂热缺血30分钟。再根据第二次热缺血时间长短分为7个亚组(热缺血时间0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每组8只。两次热缺血时间间隔控制在10min。所有大鼠在肾脏持续灌注24h后处死,取静脉血检查肌酐、尿素氮,切下左侧肾脏行HE染色、免疫组化以及SOD、MDA测定。结果:对照组大鼠血清肌酐值、尿素氮值与单次热缺血30min、2次热缺血5min、10min、15min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2次热缺血20min组的比较存在差异,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与所有实验组评分都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且评分分值随着热缺血总时间延长而升高。对照组SOD活力值与其余各组相比,与2次热缺血20min、25rmin、30min组的结果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SOD活力下降,而与其余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次缺血30min组MDA值均比对照组、2次缺血5min组的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MDA值与2次缺血5min、10min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次缺血15min组MDA值与对照组、单次缺血30min组、2次缺血5min、10min组的MDA值比较,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均高于与之比较的其他组的。比较对照组和其余各组Bcl-2/Bax的比值,除与2次热缺血20min后的3组差异有统计学差异外(P<0.05)且比值下降,与其他组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大鼠肾脏单次热缺血30min后,再次热缺血的安全时限为15min。2.二次热缺血超过20min,大鼠肾组织和功能出现明显损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次热缺血论文参考文献

[1].吴伟强.肝脏二次热缺血时间对肝移植术后影响[D].浙江大学.2017

[2].李晓涛.大鼠肾脏二次热缺血安全时限的初步研究[D].昆明医科大学.2015

[3].朱新华,潘军平,施晓雷,吴亚夫,丁义涛.延长胆道二次热缺血时间的大鼠自体原位肝移植胆道外引流模型的建立[C].2013中国器官移植大会论文汇编.2013

[4].胡明星,刘振文,秦涛,王玉柱,张莉.胆管二次热缺血对胆管上皮细胞的影响[J].中华实用诊断与治疗杂志.2011

[5].纪旭.不同冷缺血时间供肝胆道耐受二次热缺血损伤的研究[D].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医进修学院.2007

标签:;  ;  ;  ;  

二次热缺血论文-吴伟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