卧床休息对人体骨矿物质盐代谢影响的初步观察

卧床休息对人体骨矿物质盐代谢影响的初步观察

一、卧床对人体骨无机盐代谢影响的初步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董陈娣[1](2021)在《慢性肾脏病患者睡眠情况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文中研究说明

刘正平[2](2021)在《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的人体成分、中医证型、舌象的初步研究》文中提出目的:1.运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CKD3-5期非透析患者的人体成分,探讨不同分期患者体液及营养状况,为CKD中晚期容量管理及营养治疗提供一些参考依据。2.研究CKD3-5期患者中医证型分布规律,以此探索CKD中后期病机演变规律,将分期与辨证相结合,为后续用药遣方提供新思路,以期提高中医药治疗效果。3.研究CKD3-5期患者中医舌象分布规律,为舌诊客观化、标准化提供依据,为中医辨证论治及预测疾病预后提供帮助。方法:本研究纳入2020年1月至2021年1月期间就诊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肾病内分泌科,且符合本研究制定的CKD3-CKD5期纳入标准的患者95例,收集患者一般临床资料,参考2002年郑筱萸主编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慢性肾功能衰竭的辨证分型标准,对患者进行辨证分型。采用人体分析仪测量人体成分,记录人体成分指标。使用ZMT-1A中医舌象数字化分析系统相机拍摄并保存舌象照片,记录患者的舌色、舌形、苔色、苔质特征。将获得的全部数录入数据库保存,并采用SPSS20.0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探索不同分期CKD患者的中医证型、舌象分布规律及人体成分的变化特点。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95例CKD3-5期患者,纳入男性54例,女性41例,其中最大年龄为88岁,最小年龄24岁。本次研究的CKD患者,原发病构成前三名是糖尿病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高血压肾损害。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的逐渐加重,肾性贫血、肾性骨病、高钾血症、代谢性酸中毒等多种并发症的发生率逐渐增加。且在CKD5期有超过95%患者存在肾性贫血。2.CKD患者不同分期中医证型分布不同,本虚证:CKD3期以脾肾气虚证(27.6%)、肝肾阴虚证(27.6%)最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脾肾阳虚证(20.7%)、气阴两虚证(13.8%)、阴阳两虚证(10.3%);CKD4期以脾肾阳虚证(38.9%)最多见,其次排序为阴阳两虚证(27.8%)、气阴两虚证(16.7%)、肝肾阴虚证(11.0%)、脾肾气虚证(5.6%);CKD5期以脾肾阳虚证(41.7%)最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脾肾气虚证(25.0%)、阴阳两虚证(20.9%)、气阴两虚证(6.2%)、肝肾阴虚证(6.2%)。标实证:CKD3期以湿热证(38.0%)最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湿浊证(20.7%)、血瘀证(20.7%)、水汽证(10.3%)、风动证(10.3%);CKD4期以血瘀证(44.4%)最为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湿热证(22.2%)、湿浊证(16.7%)、水汽证(16.7%)、风动证(0.0%);CKD5期以湿热证(31.2%)最多见,其次排序依次为血瘀证(27.1%)、湿浊证(18.8%)、水汽证(14.6%)、风动证(8.3%)。3.不同CKD分期患者的部分人体成分存在差异:①体液指标:CKD4期的ECV%、ECV/TBW、ECV/ICV%明显高于 CKD3 期和 CKD5 期(P<0.05),且 CKD4 期和 CKD5期患者的平均浮肿指数(ECV/TBW)大于0.390,提示CKD4期、CKD5期患者体内普遍存在液体超负荷的情况。②营养指标:不同CKD分期患者的体重指数、蛋白质%、无机盐%、肌肉量%、体脂肪%、去脂体重%,身体细胞量均无显着差异(P>0.05);但不同分期患者的相位角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与CKD3期相比,CKD4期与CKD5期均显着降低(P<0.05)。提示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的加重,患者体内细胞数量及细胞膜功能受损加重,患者的营养状态也越来越差。4.人体成分与部分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身体总水分与ALB呈负相关;体脂肪与Hb呈正相关,与BUN呈负相关。BMI与Hb成呈正相关,与BUN呈负相关;细胞外水分与ALB呈负相关;细胞外水比率与ALB成负相关;相位角与Hb、ALB呈正相关;内脏脂肪面积与Hb呈正相关;腹围与Hb呈正相关。5.不同分期的CKD患者舌象分布不同:①舌色:CKD3-CKD5期患者均以青紫舌最为多见,且随着疾病进展,淡白色比例增加。②苔色:CKD3-5期均以黄苔最多见,白苔逐渐增加,焦黄苔减少。③舌形:95例CKD患者以胖舌最为多见,但随着疾病进展,瘦舌比例有所增加。不同分期的CKD患者齿痕舌、点刺舌、裂纹舌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④苔质:95例CKD患者以厚苔为主,且随着疾病进展,厚苔比例逐渐增加。纳入的CKD患者中超过一半为腻苔,且由CKD3至CKD5期,正常苔比例减少,腻苔和腐苔的比例增加。纳入的CKD患者剥苔较少见,仅有4例为剥苔。结论:1.CKD3期发展至CKD5期,本虚证由脾肾气虚证、肝肾阴虚证逐渐发展为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CKD3-5期标实证均以湿热证、血瘀证为主。2.CKD4期、CKD5期患者体内普遍存在液体超负荷的情况。随着肾功能损害加重,相位角降低,提示患者营养状态越来越差。3.人体成分与部分实验室指标具有相关性,当CKD患者ALB降低时,CKD患者身体总水分、细胞外水、细胞外水比率升高,而全身相位角降低。当患者Hb降低时,体脂肪、相位角、内脏脂肪面积、腹围均降低。但本研究未发现血肌酐水平与人体成分有相关关系。4.CKD3-5期患者舌色均以青紫舌为主,苔色以黄苔为主;CKD3期舌形以胖舌多见,CKD4、5期以舌适中多见,CKD3、4、5期患者齿痕舌、点刺舌、裂纹舌分布无显着差异;随着肾功能损害程度加重,厚苔、腻苔、腐苔比例增加。

刘鹏[3](2021)在《含稀土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骨修复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由口腔颌面部肿瘤、创伤、先天性疾病以及炎症导致的骨组织缺损是口腔诊疗中的常见问题,同时也是口腔医生修复骨缺损时所面临的难题之一。颌骨缺损严重影响咀嚼、吞咽、语言等重要生理功能,骨缺损治疗效果不佳或骨缺损修复失败都会直接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口腔种植修复是目前牙列缺失和牙列缺损的主要治疗方式。充足的骨量是保证种植成功的关键之一,但在复杂的咬合关系及不同的口腔环境影响下,牙齿缺失患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缺牙区牙槽骨萎缩,易引发种植失败的问题。自体骨虽被临床认为是骨移植的“金标准”,但第二术区的开辟造成的创伤较为严重,来源限制,无法随意塑形,且自体骨移植后会发生一定的并发症。异体骨也受限于原料需求和排异反应等造成价格昂贵,并且存在修复风险。“骨组织工程”概念的提出即是针对以上问题,提出的以种子细胞、细胞因子、支架为媒介代替传统的骨移植的治疗方法。利用骨修复材料与种子细胞及细胞因子的相互配合,实现骨缺损的高水平修复是针对较大骨缺损量的骨缺损治疗的必由之路。近年来随着细胞工程和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组织工程中种子细胞和细胞因子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骨组织工程里可选用的支架体系种类繁多,但其各自存在的无法避免的问题使得其应用仍然非常受限。例如,金属支架的生物惰性、力学不匹配、高分子材料降解速率可控性差、引发排异反应、传统陶瓷支架的脆性、较差的骨传导性等问题。寻找合适的材料体系,设计并制备出符合不同成骨需求的个性化支架,是骨组织工程在口腔颌骨修复从理念走向临床应用的关键。羟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HA)是骨骼和牙齿组织中天然存在的无机矿物成份,由HA制备成的支架一直被骨组织工程修复领域所推崇。然而,实验室中常用的HA主要是Ca10(PO4)6(OH)2及其它形式的磷酸钙材料,这与骨组织中的HA结晶性差、存在多种离子的梯度取代、在不同骨位置的成份差异等的实际需求相差较大。在文献里已报道的应用中,未掺杂的纯HA存在脆性大、降解效果差、与新生骨组织存在界面等问题,仍然是限制其作为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瓶颈之一。如何设计并制备出具有与人体骨组织中的矿物相类似的仿生HA骨粉材料,并且根据不同部位的骨缺损需求,个性化订制骨修复材料,是推动骨组织工程在临床应用的关键。在骨骼和牙齿中的HA主要为存在金属离子梯度掺杂的碳酸根取代的HA,碳酸根的质量分数为3-8wt%,其中碳酸根主要取代磷酸根的晶体学位置,称为B-型羟基磷灰石。碳酸根取代可以使HA结晶度变差,结构更松散,从而有利于破骨和骨重建,其松散的结构更利于与胶原及其它蛋白的结合从而降低材料的脆性,使之具有更强的塑性。因此,开发出碳酸根取代的HA材料,实现碳酸根的浓度可控取代,对于从支架方面推动骨组织工程应用于口腔临床骨缺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稀土元素由于其特征的光谱性质,可作为生物材料的荧光标记物,尤其是其离子半径与Ca2+离子接近,有很多文献已将其应用于骨植入材料在体内演化情况的荧光标记。另外,也有文献报道低剂量的稀土离子掺杂不但可以调节HA的结晶度,而且还能通过缓释的稀土离子激活钙通道,从而促进间充质细胞向成骨细胞的分化。基于以上关于HA应用于骨组织工程支架的研究现状,我们提出以碳酸根的可控取代和稀土的可控掺杂为源头,制备出系列具有不通碳酸根和稀土离子含量的B-型羟基磷灰石仿生骨粉材料,采用3D打印的方式,将其制备成支架,在细胞和动物水平上评价其促成骨效果,为骨组织工程研究提供更接近于骨组织的可个性化订制的支架体系,从而推动解决口腔颌骨修复所面临的的复杂的成骨环境和特异性成骨需求的问题。本论文主要分为(1)材料设计与可控制备,(2)细胞水平评价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的增殖、分化与关键蛋白表达,(3)动物水平评价新生骨组织形成、钙化及新骨在支架中的生长等三个部分,分别简述如下:(1)碳酸化及稀土掺杂的HA仿生骨粉的制备根据在生理环境下的钙离子、磷酸根离子、碳酸根离子的热力学平衡条件,利用Pourbaix计算并得到了B-型羟基磷灰石的矿化条件及调节参数,制备出了系列碳酸根取代的羟基磷灰石(carbonated hydroxyapatite,CHA)纳米材料,通过控制反应条件和初始碳酸根浓度,可调节产物HA中碳酸根的比例。在此基础上,将与Ca2+离子具有相近离子半径但是不同电荷的稀土离子掺杂进入HA及CHA晶格中,从而制备出系列稀土离子掺杂的HA及CHA材料。结构分析表明具有三角形构象的碳酸根阴离子在取代具有四面体构象的磷酸根离子时,以相对于c-轴呈30 o角的方式扭曲叠加在磷酸根四面体的一个较长P-O键参与的面上。随着碳酸化程度的增加,纳米棒的长径比从3.6降为2.9。稀土离子的种类可以影响B-型羟基磷灰石纳米棒的形貌,并且碳酸化并不会影响稀土在HA中的配位环境及发光性质。采用该方法得到的B-型羟基磷灰石材料与人体骨组织中的矿化成份接近,并且稀土元素可以均匀地掺杂在材料的晶格中,既可以利用其特征荧光光谱标记其在体内的变化过程,又可以作为潜在的成骨细胞分化促进剂来激活成骨过程,以实现更好的促成骨效果。(2)细胞实验检测稀土掺杂及碳酸根取代的HA材料的生物学性能选取HA、1mol%铕(europium,Eu)掺杂的HA(Eu-HA)、1mol%铽(terbium,Tb)掺杂的HA(Tb-HA)、碳酸根取代度为3.3wt%的羟基磷灰石(CHA)、1mol%Eu-掺杂的CHA(Eu-CHA)、1mol%Tb-掺杂的CHA(Tb-CHA)六组材料为代表,研究了它们对于MC3T3-E1细胞的形态、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影响。采用三维打印机将以上材料打印成支架,通过系统的细胞增殖、分化及蛋白表达测试,评价其作为骨修复材料应用于骨组织工程的潜力。六组材料都是潜在的骨修复材料,其中Tb的掺入可促进MC3T3-E1细胞的黏附增殖,尤其是Tb-CHA,在ALP染色和定量、茜素红染色、成骨相关蛋白表达实验结果中,表现出了最佳的促成骨效果,明显优于Tb-HA、HA和CHA;Eu的掺入减缓了MC3T3-E1细胞的增殖、黏附及成骨分化。(3)稀土掺杂及碳酸根取代的HA支架促大鼠颅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通过以上研究,我们发现在体外促进成骨细胞增殖、黏附和成骨分化方面,掺杂Tb的材料优于掺杂Eu的材料,CHA优于HA,故我们采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分别植入HA支架、Tb-HA支架、CHA支架和Tb-CHA支架材料,评价骨缺损的修复。经影像学及HE染色分析结果可知,术后4周,各组对骨缺损的修复均不明显。术后8周,空白对照组缺损处仅表现为少量的新骨形成,HA组未见明显愈合,Tb-HA可见缺损部位实现了一部分修复,HE染色切片可见新生骨;与HA组相比,CHA组对骨缺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修复;Tb-CHA组显示出最强的成骨效果,且可降低局部炎症反应。综上所述,本论文从应用于骨组织工程修复骨缺损支架的源头出发,通过对HA材料矿化机制的深入分析,设计并制备出了系列与人体骨组织成份最为接近的CHA材料,并且将稀土离子选择性地标记在HA结构的Ca1晶体学位置;采用3D打印技术,将模型材料打印成支架,分别在细胞水平上和动物水平上,通过系列实验手段检测了材料对MC3T3-E1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蛋白表达水平和新骨生长情况的影响,发现了碳酸根取代和稀土Tb3+离子掺杂都可促进HA材料的骨缺损修复效果。本论文的研究将从源头上把以HA为主的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引导为碳酸根取代的HA和异价金属离子掺杂HA,利用这种碳酸根和稀土离子调控的成骨性能差异,借助3D打印设备,根据不同位置的成骨需要个性化的设计支架,订制具有不同成骨需求的支架材料,从而为像口腔颌面部骨组织这种复杂的骨缺损疾病提供个性化的修复植入材料。

付千武[4](2020)在《微视频辅助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视频是指针对某一知识点而设计的时间长度5分钟左右的短视频,利用微视频辅助初中生物教学具有以下优点:促进我国生物教育改革和生物教学的高校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破生物教学中的重点与难点、提升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从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本研究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和学生使用微视频辅助教学的现状,结果显示:绝大多数教师认为微视频有很多优点,是很有必要使用的,但从使用频率上来看,一半的教师又很少在教学中使用微视频,经调查,原因有以下两点:1.本次调查的教师有近一半是老教师,老教师教学多年,相较于年轻教师来说,他们的教学风格相对固定,较难接受新兴事物,而且微视频的使用需要涉及计算机的相关操作,这对于老教师来说是很难逾越的坎;2.多数教师认为,在不同的网站上搜索与生物教学相关的微视频非常的耗时耗力;且有些视频的内容并不完全紧贴教学内容,需要教师自己对搜索的视频进行剪辑,多数教师不会操作,教师想自制合适的教学微视频也很难。针对以上难点,笔者在各大视频网站搜集微视频,发现了《生物大师》、《乐乐课堂》这两个平台设计的微视频质量很高,如《生物大师》网站上关于初中生物教学的微视频都是其团队历经100小时的头脑风暴,精心制作而成,其中包含各种有趣的纪录片和动画片段,该网站的微视频对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非常详尽,可以直接用于日常教学。因此,笔者共收集到247个微视频(《生物大师》网站制作的59个,《乐乐课堂》网站制作的188个),并将每个视频与相应的教材章节一一对应,同时将每个视频的时长,以及所涉及的知识点制作成表格,方便教师借鉴使用。利用所搜索到的微视频,笔者精心编写教案,随后选择不同层次的班级实施,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了测评,结果发现:首先,微视频确实能够显着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了学生对相关知识全面系统的掌握,锻炼了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使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和生物学成绩得到了一定的提高。其次,教师使用微视频辅助教学过程中,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提高了初中生物教师教学研究能力、学术研究能力和自身业务素养。最后,笔者发现,微视频的使用,使生物课堂变得更加有趣,使师生在和谐、融洽、欢乐、充满知识气息的环境中共同学习,共同发展。根据微视频辅助教学的具体情况,笔者建议:首先,教师可以在教学过程中适当使用微视频进行辅助教学。其次,微视频的内容应紧扣教学内容,并巧用微视频。最后,笔者认为政府应寻找更多适合于生物教学使用的微视频资源;学校应组织生物教师建立微视频资源库;生物教师应将微视频辅助教学作为教学常态。

张卓俊[5](2020)在《离子掺杂β-磷酸三钙材料制备及3D支架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敖丽萍[6](2020)在《维生素D代谢相关遗传变异对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及骨量发育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目的:了解6-17岁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vitamin D,VD)营养状况和骨量发育现状;分析6-17岁儿童青少年VD缺乏和骨量发育不足的影响因素;探讨VD代谢相关基因(DHCR7、GC、CYP2R1、CYP24A1)遗传变异对儿童青少年VD缺乏、骨量发育不足的影响。方法:基于广州市中小学生体成分与健康促进项目基线调查,于2019年4、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抽取6-17岁儿童青少年共2023人进行调查。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学生饮食和VD补充剂摄入情况、防晒物品使用情况及运动情况等;采用双能X射线测量法检测学生骨密度,对骨密度进行年龄、性别标准化计算,获得骨密度Z值进行骨量发育评价(Z值30为骨量发育正常,-1£Z值<0为骨量发育不足,Z值<-1为骨量发育严重不足)。结合全基因组关联研究文献及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筛选VD代谢相关基因的常见潜在功能性遗传变异(DHCR7 rs12785878、rs1790349、GC rs4588、rs7041、rs1155563、CYP2R1rs10741657、rs12794714、CYP24A1 rs6013897、rs2209314)。运用TaqMan实时荧光定量PCR进行基因分型检测,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血清25(OH)D水平(25(OH)D>75nmol/l为VD充足,介于50-75nmol/l为不足,25(OH)D<50nmol/l为缺乏)。应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特征研究对象的VD缺乏情况;t检验或方差分析比较不同特征人群的VD水平。采用广义线性回归分析单个遗传变异、遗传风险评分(genetic risk score,GRS)对VD水平的影响。采用log-binomial模型分析骨量发育不足的生活行为影响因素并评价遗传变异、GRS对VD缺乏和骨量发育不足的影响。结果:1.本研究最终共纳入1971名6-17岁儿童青少年,血清VD平均水平为64.97±20.36 nmol/l。各年龄组的VD平均水平以6-9岁最高,14-17岁次之,10-13岁最低(F=33.22,P<0.001);男生的VD水平高于女生(t=6.77,P<0.001)。VD充足/不足率、缺乏率分别为77.32%(1524/1971)、22.68%(447/1971)。各年龄组的VD缺乏率以10-13岁组最高,14-17岁组次之,6-9岁组最低(c2=29.84,P<0.001);男生VD缺乏率低于女生(c2=20.69,P<0.001)。水产品摄入频次33次/周、周末户外活动时间32小时/天的学生具有较高的VD水平和较低的VD缺乏率;而经常使用防晒物品的学生VD水平较低(P<0.05)。2.遗传变异与VD水平的关联分析显示,与DHCR7 rs12785878GG基因型携带者相比,GT和TT基因型携带者的VD水平分别增加3.791 nmol/l、4.757nmol/l(PFDR<0.05)。隐性遗传模型下,rs1790349CC基因型携带者的VD水平较TT+TC基因型携带者减少4.520nmol/l(PFDR=0.041)。携带GC rs7041 AC和CC基因型的个体VD水平较AA基因型携带者分别增加3.454 nmol/l、6.241nmol/l(PFDR<0.05)。相比于GC rs4588 GG基因型携带者,GT和TT基因型携带者的VD水平分别降低6.346 nmol/l、14.894nmol/l(PFDR<0.05);携带GC rs1155563 TC和CC基因型个体VD水平较TT基因型携带者分别降低3.214nmol/l、7.849 nmol/l(PFDR<0.05);CYP2R1 rs12794714 AA基因型携带者VD水平较GG基因型携带者降低7.229nmol/L(PFDR<0.05)。3.在遗传变异与VD缺乏的关联研究中发现,DHCR7 rs12785878等位基因T和GC rs7041等位基因C可使个体VD缺乏风险降低,而GC rs4588等位基因T、rs1155563等位基因C使得个体VD缺乏风险增加(PFDR<0.05)。此外,还发现携带DHCR7 rs1790349 CC基因型个体的VD缺乏风险是TT基因型携带者的1.55倍(PR=1.55,95%CI=1.10~2.10)。显性遗传模型下,CYP24A1 rs6013897等位基因突变与VD缺乏风险增加有临界统计学关联(PFDR=0.050)。4.遗传风险评分结果表明,与GRS风险等级Q1相比,Q3的血清VD降低5.939 nmol/l(P=0.002),VD缺乏的PR值为1.82(95%CI=1.12~2.99);Q4的血清VD降低10.264 nmol/l(P=1.598′10-10),VD缺乏PR值为2.30(95%CI=1.52~3.53)。5.儿童青少年骨密度随年龄增加呈增长趋势。男女生骨密度的年龄变化曲线在10岁和13岁前后出现“两次交叉”现象,10岁前和13岁后的男生骨密度水平均高于女生,而10-13岁女生骨密度水平反超男生。骨量发育正常和骨量发育不足(包括严重不足)者分别有1181人(60.04%)、786人(39.96%)。多因素分析提示,奶及奶制品摄入频次33次/周(PR=0.85,95%CI=0.77~0.95)、参与课外运动(PR=0.84,95%CI=0.76~0.94)与儿童青少年骨量发育水平存在统计学关联。年龄分层分析发现,10-13岁、14-17岁的学生VD缺乏可使得骨量发育不足风险分别增加36%(PR=1.36,95%CI=1.04~1.80)和52%(PR=1.52,95%CI=1.09~2.16)。6.遗传变异与骨量发育的关联分析结果显示:多因素分析的显性、加性遗传模型下,GC rs7041的突变等位基因C可使骨量发育不足风险增加(显性:PR=1.11,95%CI=1.00~1.23;加性:PR=1.08,95%CI=1.00~1.17),但是在FDR校正后无统计学意义。此外,在单因素分析的隐性模型下,相较于CYP2R1 rs10741657 GG+GA基因型个体,AA基因型携带者的骨量发育不足风险降低19%(PR=0.81,95%CI=0.66~0.98),经FDR校正后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利用GRS综合分析基因突变对骨量发育的累加效应,但未发现统计学关联。结论:1.儿童青少年的VD缺乏现象较为普遍。VD缺乏率随年龄增长而增加。女生、食用水产品次数少、户外活动时间短以及经常采用防晒措施者的VD缺乏率较高。2.DHCR7 rs12785878、rs1790349、GC rs4588、rs7041、rs1155563、CYP2R1 rs12794714和CYP24A1 rs6013897与血清VD水平及VD缺乏风险关联。VD代谢相关遗传变异的累加效应影响VD缺乏风险,个体携带的危险等位基因数目越多,VD缺乏风险越高。3.儿童青少年骨密度随年龄增长而增加,男女生骨密度在10岁和13岁前后出现“两次交叉”现象;食用奶及奶制品、参与课外运动、VD充足可促进人群骨量发育。4.未发现DHCR7、GC、CYP2R1、CYP24A1常见遗传变异与儿童青少年骨量发育的关联性。

黄颖荷[7](2020)在《20(S)羟基胆固醇与辛伐他汀启动Raf/MEK/ERK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的研究》文中指出研究背景辛伐他汀(Simvastatin,SVA)及羟基胆固醇(Hydroxycholesterol,OHC)都是小分子物质,已获得市场准入。辛伐他汀是降低胆固醇的药物,而羟基胆固醇是经胆固醇代谢途径的中间产物之一,是含氧的胆固醇衍生物。辛伐他汀已被认为具有成骨诱导性,但存在剂量依赖性、物种个体差异、用药途径差异、衰减、抑制干细胞增殖等问题,同时也降低了有利于成骨活性的羟基胆固醇水平,因此不完全有利于成骨[1-6]。羟基胆固醇是成骨诱导因子,其中20(S)羟基胆固醇促进成骨作用尤为显着,同时可刺激内源性细胞诱导因子BMP-2的分泌[7,81。辛伐他汀对干细胞后期增殖有抑制作用,可通过促进成骨分化来增强成骨效能,羟固醇可促进干细胞的早期增殖,同时促进成骨分化。辛伐他汀和20(S)羟基胆固醇对成骨效能都存在显着影响,其作用机理存在相似及互补性,并且可能激活与成骨密切相关的ERK/MAPKs细胞信号通路[5-7,9,10]。由此推测,辛伐他汀中添加20(S)羟基胆固醇可能通过中和辛伐他汀对干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或存在成骨相关信号通路的协同调控机制,从而进一步增强骨原细胞增殖活性及成骨分化,促进骨再生和骨愈合。研究目的探讨SVA与20(S)OHC联合应用对体外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增殖、凋亡和成骨分化的影响;探讨SVA与20(S)OHC复合Bio-Oss骨粉修复兔颅骨缺损的成骨效应及特征;研究SVA与20(S)OHC对BMSCs细胞活性和成骨分化的调控机制。研究方法1.SVA与20(S)OHC联合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增殖和成骨分化的影响:大鼠BMSCs分别在四组含不同浓度SVA诱导液中培养,7天采用MTT法、PCR方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OCN、BMP的mRNA水平;以20(S)OHC与SVA各自最合适浓度设置四个实验组,在培养的第3、7天通过MTT和膜联蛋白V凋亡检测评估各组对BMSCs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在细胞培养的第3、7、14天进行茜素红染色及PCR方法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OCN、BMP 的 mRNA 水平。2.SVA与20(S)OHC复合Bio-Oss骨粉修复兔颅骨缺损的动物实验:选取新西兰健康雄性白兔14只,约6月龄,体重2.5-3kg,按实验方案设置四个实验组;于术后4、6周处死各组动物,取出兔颅骨标本进行大体形态学和影像学研究新骨形成的特征;对4周标本进行脱钙切片,采用HE染色、免疫组化染色(BMP-2)和马松染色检测缺损修复情况。3.SVA与20(S)OHC对BMSCs成骨效能的调控机制研究: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Ras-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各组细胞培养液中加入或不加入U0126抑制剂,并以等量的DMSO作为实验对照组,共设置8个实验组,3天、7天后终止培养。检测评估各组对BMSCs的细胞增殖和细胞凋亡的影响,及检测成骨相关基因ALP、OCN、BMP-2及BMP-9的mRNA水平。研究结果1.SVA存在剂量依赖性,高浓度的SVA(0.25和1.0 μM)可增强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但衰减细胞的活性。添加5μM 20(S)OHC后,可以中和SVA对BMSCs的抑制作用。2.组织学检查证实联合应用SVA和20(S)OHC可协同促进兔颅骨缺损模型骨再生。3.同时添加SVA和20(S)OHC可显着增强BMSCs的ALP活性、钙沉积、成骨相关基因(ALP、OCN和BMP-2)表达,成骨效应可被抑制剂U0126抑制减弱,表明Raf/MEK/ERK信号通路发挥重要作用。研究结论SVA/20(S)OHC联合应用激活Raf/MEK/ERK信号通路,促进内源性骨诱导因子BMP-2的增加,同时协同增强干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SVA/20(S)OHC配方可作为骨诱导药物促进骨愈合,具有骨再生的临床应用前景。

李孝倩[8](2020)在《高效降解菌DNB-S1的荧光标记示踪及其固定化菌剂对DBP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文中认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DBP)是公认的世界上使用最普遍的增塑剂之一,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农业产品中,经常在土壤、水、大气和其他环境介质中被检测到。近年来,因为工业和农业的急速发展导致塑料制品的广泛使用,DBP引起的土壤污染急剧增加,已成为一种土壤中广泛存在的污染物,造成严重污染甚至威胁人类健康和生态安全,其潜在环境危害引起了人们的关注。研究发现采用微生物降解的方式可以有效去除农业土壤中的DBP去除。本研究以实验室前期筛选的DBP高效降解菌Pseudomonas sp.DNB-S1为研究对象,通过三亲本接合转移法构建GFP荧光标记降解菌GFP-DNB-S1,借助其绿色荧光蛋白的表达实时观察降解菌活性及动态,以海藻酸钠(SA)与纳米羟基磷灰石(n-HAP)为载体材料、Ca Cl2为交联剂,采用包埋-交联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制备荧光标记降解菌GFP-DNB-S1固定化菌剂,并检验该菌剂在DBP污染土壤中的修复效果。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采用三亲本接合转移法构建GFP荧光标记的降解菌GFP-DNB-S1。通过培养供体菌p ET28-EGFP及辅助菌S17,采用三亲本接合转移法将供体菌株携带的GFP质粒导入到菌株DNB-S1中,成功构建了荧光标记降解菌GFP-DNB-S1,结果表明目的菌株同时具备卡那霉素与氨苄霉素两种抗生素耐受性,并且可以在蓝色激发光照射下表达出绿色荧光,充分证明了外源导入的GFP质粒已经在荧光标记降解菌GFP-DNB-S1中稳定遗传。(2)制备SA与n-HAP/SA固定化菌剂,借助扫描电镜、红外光谱等进行性能表征。为了强化DBP降解菌的生物性能,采用包埋-交联固定化微生物技术,以SA及n-HAP/SA分别作为载体材料制备固定化菌剂。结果表明,载体材料SA与n-HAP配比为3:2时n-HAP/SA固定化菌剂更易成型,与单一SA固定化菌剂相比,水溶膨胀率和破碎率分别降低了8.61%、15.88%,机械性能与化学稳定性更高。此外,n-HAP/SA固定化菌剂中的n-HAP成分增加了微球内部的孔隙结构,微球表面变得粗糙。在Ca Cl2与SA进行交联固定化时,n-HAP的Ca2+参与了配位反应,n-HAP/SA固定化菌剂包含的SA与n-HAP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3)通过以DBP为唯一碳源培养固定化菌剂,分别探究SA与n-HAP/SA两种固定化菌剂对DBP降解效能的影响。测定了降解菌的生长曲线、降解曲线及培养液p H值变化,对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n-HAP/SA固定化菌剂可以达到95.1%的DBP降解率,降解效果明显优于SA固定化菌剂和游离菌。培养液p H值在48 h后出现下降趋势,扫描电镜观察游离菌、SA固定化菌剂的菌体细胞遭到损伤,影响降解菌活性;而n-HAP/SA固定化菌剂培养液维持在p H 6.08左右,避免了酸性环境胁迫减少了细胞损伤,促进了DBP的高效降解。此外,通过对固定化菌剂中的降解菌进行荧光示踪发现,GFP-DNB-S1均匀分布在固定化菌剂表面及内部结构中,在MSM中培养时降解菌GFP-DNB-S1从固定化颗粒释放并均匀分散生长于培养液中。(4)n-HAP/SA固定化菌剂能够有效去除土壤中DBP,改善土壤理化性质。通过与游离菌GFP-DNB-S1比较发现,在DBP初始浓度为20 mg·kg-1的污染土壤施加n-HAP/SA固定化菌剂,DBP降解率可达93.34%,显着高于游离菌处理组的78.72%,证明了n-HAP/SA固定化菌剂对污染土壤中的DBP去除效果比游离菌更加明显和彻底。此外,n-HAP/SA固定化菌剂的载体材料可以稳定土壤p H值,提高土壤中有机碳、有效磷含量,进而增加土壤肥力。

王超[9](2020)在《基于中医脉诊客观化对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的脉象研究》文中提出目的将现代科学技术与传统的中医脉诊理论相结合,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通过对人体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进行多普勒超声血流图观察,比较其差异性,探索其对胃肠道阻滞的诊断意义以及胃肠道阻滞程度在其相关血流图上的反映。并以辟谷状态下的人群为对象,利用现代生理检测仪器和脉诊仪,观察胃肠道虚实状态下人体相关生理指标、主观感觉与脉象的关系,从而探索中医脉诊的科学意义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根据《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历史文献论述,明确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研究一: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分别测试正常人群与肠胃积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组的人迎脉、寸口脉和趺阳脉的多普勒血流图,进行统计分析,观察其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三处多普勒血流图指标的特征,分析其差异。研究二:对正常组、肠胃积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组同一部脉的血流图指标进行统计分析,分别比较正常人与肠胃积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在寸口脉、人迎脉、趺阳脉三部脉多普勒血流图指标间的差异性。研究三:借助研究二能够反映出正常组与肠胃积热型功能性便秘患者组不同的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数据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探索其对于胃肠道内部阻滞程度的诊断意义。研究四:统计分析辟谷者在辟谷前、辟谷中和辟谷后三次检测的数据,包括体重、骨量等身体成分、血压、脉搏、血氧饱和度、血流灌注量等生理指标数据及睡眠状况、精力评价、疲劳感等人体主观感觉状态,探索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人体生理性指标及主观感觉状态上的反映。研究五:采用Matlab软件对辟谷前,辟谷中,辟谷后三次检测分别筛选其中两期数据的特征性参数进行分析,探索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结果研究一:通过研究发现所有正常组的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的比较中,多普勒血流图的搏动指数(PI)、舒张期末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P)、阻力指数(RI)、血管内径(D)、循环血流周期(ET)各项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在患者组的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的比较中,多普勒血流图除ET无显着差异,PI、Vd、Vm、Vp、RI、D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研究二:正常组与患者组人迎脉多普勒血流图的PI、RI值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Vm值有差异(P<0.05),Vd、Vp、D、E均无显着性差异。正常组与患者组寸口脉多普勒血流图的PI、RI各项指标均有显着性差异(P<0.01),Vd、Vm、Vp、D、ET 比较均无显着性差异;正常组与患者组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的PI、RI、Vd、Vm、Vp各项指标均有差异(P<0.05),D、ET比较无显着性差异。研究三:非严重性便秘患者组与严重性便秘患者组在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的PI、RI、Vp、Vd、Vm均有显着性差异。研究四:辟谷前、辟谷中和辟谷后的体重、BMI(身体质量指数)、收缩压、舒张压、心率、基础代谢率、骨量、内脏脂肪指数均具有显着差异(P<0.01),辟谷前、辟谷中和辟谷后的血氧饱和度、血流灌注、身体水分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研究五:辟谷者在辟谷前与辟谷后的脉诊信息差异极其显着,对各类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可以进行准确的分类,LS识别二者准确率为80.64%,Lasso判决准确概率是72%;辟谷者在辟谷前与辟谷中的脉诊信息差异较为显着,对各类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可以进行准确的分类,LS识别二者准确率为80.48%,Lasso判决准确概率是67.57%;辟谷者在辟谷中与辟谷后的脉诊信息有差异但并不显着,对各类数据进行整体分析,可以进行准确的分类,LS识别二者准确率为75.99%,Lasso判决准确概率是58.33%。结论通过研究,可以得出以下结论:利用多普勒超声检测技术,通过人体研究发现: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的多普勒超声血流图有着显着性差异性;相比较于人迎脉与寸口脉的血流图,作为足阳明胃经原穴的趺阳脉的血流图数据对于胃肠道内部阻滞情况有着更加明确的反映;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对胃肠道阻滞程度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且胃肠道内阻滞程度越高内容物越充盈时,代表脉力的多普勒血流图搏动指数(PI)越高,表示趺阳脉脉力越有强。利用现代客观化生理检测仪器以及脉诊仪,通过人体研究发现: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人体生理性指标、主观感觉状态以及脉象有着不同的反映,当胃肠道内容物处于充盈状态时,体重、BMI、血压、基础代谢率、骨量、内脏脂肪指数以及排便量、排尿量等人体生理性指标偏高一些,且精力主观感觉状态充盛,疲劳感觉状态偏低,寸口脉象偏于赢实有力的状态;当胃肠道内容物处于虚羸状态时,体重、BMI、血压、基础代谢率、骨量、内脏脂肪指数以及排便量、排尿量等人体生理性指标明显偏低,且精力主观感觉状态低下,疲劳感觉状态升高,寸口脉象偏于虚羸无力的状态。结合文献研究及现代客观化检测仪器,本文从一个崭新的角度解释了传统的:“阳道实,阴道虚”理论,即当胃肠道内容物充盈时,会出现脉象偏赢实的“阳脉”,身体整体状态处于亢奋的“阳明”状态;当胃肠道内容物虚羸时,会出现脉象偏虚弱的“阴脉”,身体整体状态处于虚弱的“太阴”状态。综上所述,中医学脉诊具有丰富的科学内涵和研究价值;趺阳脉、寸口脉与人迎脉三者具有不同的诊断意义;趺阳脉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胃肠道虚实状态,对于阳明胃肠壅实的诊断和治疗具有突出的应用价值;胃肠道内容物处于壅实的状态,人体脉象会出现“阳脉”,胃肠道内容物处于虚羸的状态,人体脉象会出现“阴脉”。

王耀宗[10](2020)在《多孔n-HA/PGS -M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材料学特性和体内外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骨缺损疾病的治疗始终是困扰临床骨科医生的一大难题。尽管目前采用自体骨或同种异体骨填充骨缺损进行重建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其来源受限以及取材部位并发症等缺点限制其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随着骨组织工程等学科在天然材料改进或人工合成材料制备等方面的发展为用于骨缺损治疗的移植材料选择方面提供了希望。利用人工合成有机和无机材料制备成的复合支架材料有多方面的性能优势,如生物相容性好,可降解性和韧性高等而受到研发以及临床工作者的广泛重视。人工合成高分子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且可降解,复合材料在完成其功能之后,直接在体内降解,避免了二次手术。聚癸二酰甘油酯(PGS)是一种可降解的高分子材料,因具有良好的体内相容性和生物活性,在临床研究中广泛被应用。马来酸酐(MAH)能通过为复合物提供羧基和羟基促进成骨细胞的粘附、增殖和分化,促进组织形成和生长,提升复合物的性能。纳米羟基磷灰石(n-HA)作为骨和牙齿最主要的无机成分,这种材料不会引发明显排异反应,但由于其脆性限制了其应用范围。将聚癸二酰甘油酯(PGS)接枝马来酸轩(MAH)制备成一种可降解的新型高分子材料(PGS-M),促进成骨细胞粘附、增殖和分化,进一步将PGS-M与n-HA制备成兼具两者优点的复合支架材料,弥补PGS-M在力学性能上的不足,提高n-HA的生物学性能。方法:用高温真空等步骤制备PGS、PGS-M有机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用核磁共振仪和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的化学结构。用扫描电镜观察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的形态表征和孔隙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和热分析系统检测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材料热学性能。用浸泡质量丢失法测定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的降解性能。用万能材料试验机测试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的力学性能。用CCK8检测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对AD-MSCs的增殖能力的影响。用QPCR、WB和IF检测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对AD-MSCs的成骨分化能力相关基因指标的影响。用QPCR检测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对AD-MSCs的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用扫描电镜和能量色散X射线谱检测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的钙磷沉淀能力。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的薄层三维CT和组织学HE染色法检测动物体内PGS-M支架和PGS-M-n-HA-0.6复合支架的成骨诱导分化能力。结果:PGS-M支架制备后检测到PGS的癸二酸的亚甲基(CH2)和甘油部分的质子信号以及马来酸轩上双键的质子信号,43%的羟基被马来酸酐取代。PGS-M-n-HA-0.4、PGS-M-n-HA-0.5、PGS-M-n-HA-0.6系列复合支架制备后,检测到在1036 cm-1有吸收峰代表n-HA的C-O形成的羟基团。从SEM图片看多孔复合支架的孔径可达150-300μm,支架的孔隙率极大,支架内部的大量的孔洞也利于细胞的迁移和粘附。PGS-M-n-HA-0.4、PGS-M-n-HA-0.5、PGS-M-n-HA-0.6复合支架的孔隙率分别为90.13%,88.21%和84.56%。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的玻璃化转变温度(Tg)在-25℃-30℃之间,表明了复合支架在室温保存或体温下植入都处于高弹态,具有较好的高弹形变的性能。在仪器测试的温度范围内(-50℃-150℃),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没有观察到的结晶峰,氧化峰和熔融状态的吸收峰的出现。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的质量加热到250℃后质量开始下降,到600℃时PGS支架质量变化接近100%,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质量变化至40%60%。PGS-M支架和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降解呈线性关系,8周时PGS-M支架降解的质量丢失百分比最大,降解了33.26%;PGS-M-n-HA-0.4、PGS-M-n-HA-0.5、PGS-M-n-HA-0.6复合支架分别降解了25.21%、21.57%、16.34%。PGS-M-n-HA-0.4、PGS-M-n-HA-0.5、PGS-M-n-HA-0.6复合支架的压缩强度随着n-HA含量比例的提高而提高。AD-MSCs与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共培养后相较于PGS-M支架的增殖能力增加。相较于PGS-M支架,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促进AD-MSCs成骨分化相关基因Runx-2、Osteocalcin和CollagenI的表达。相较于PGS-M支架,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抑制AD-MSCs炎症因子的释放。相较于PGS-M支架,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在模拟体液中浸泡后有更多的钙磷沉积。大鼠颅骨动物模型三维CT和组织学HE的检测结果显示相较于PGS-M支架,PGS-M-n-HA-0.6复合支架在体内具有更强的促成骨能力。结论:通过高温熔融法我们成功的制备了PGS-M-n-HA-0.4、PGS-M-n-HA-0.5、PGS-M-n-HA-0.6系列复合支架材料。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材料孔径、孔隙率极大利于细胞的迁移和粘附。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材料在室温和体温下都处于高弹态,能表现出较好的弹性,且有较好的热稳定性。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降解时间上呈线性关系,利于新骨逐渐长入,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材料随n-HA比例提高,压缩强度和弹性模量不断提升。PGS-M-n-HA系列复合支架材料促进AD-MSCs的增殖和成骨分化相关因子的释放,可降低炎症反应。PGS-M-n-HA-0.6复合支架具备促进体内成骨的能力。

二、卧床对人体骨无机盐代谢影响的初步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卧床对人体骨无机盐代谢影响的初步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2)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的人体成分、中医证型、舌象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学认识
        1 慢性肾脏病中医病名的认识
        2 慢性肾脏病病因病机的认识
        3 慢性肾脏病的中医证型分布
        4 慢性肾脏病舌象特征研究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生物电阻抗法在慢性肾脏病的运用
        1 生物电阻抗法的原理
        2 生物电阻抗法在慢性肾脏病的运用
        3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研究方法
        1.6 统计方法
    2 研究结果
        2.1 患者的基本资料
        2.2 患者的CKD分期情况
        2.3 CKD中医证型分布情况
        2.4 CKD不同分期人体成分的变化情况
        2.5 CKD不同分期舌象分布情况
    3 讨论
        3.1 患者一般情况分析
        3.2 CKD不同分期人体成分情况
        3.3 CKD不同分期中医证型分布
        3.4 CKD不同分期的舌象特征
结语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3)含稀土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骨修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1.1 口腔颌面部骨的形成和缺损修复
        1.1.1 口腔颌面部骨的形成与自修复过程
        1.1.2 口腔颌面部骨缺损疾病的治疗方法
    1.2 口腔颌面部骨组织工程概述
        1.2.1 骨组织工程中的种子细胞
        1.2.2 骨组织工程中常用的生长因子及其功能简介
        1.2.3 骨组织工程中常用的支架体系
    1.3 骨缺损修复材料简介
        1.3.1 骨修复材料的研究现状及性能要求
        1.3.2 天然及人工合成的骨修复材料
        1.3.3 骨组织中的羟基磷灰石
        1.3.4 用于骨再生的支架材料
        1.3.5 稀土在生物医学材料中的作用
    1.4 本论文的设计思路和技术路线
        1.4.1 设计思路
        1.4.2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碳酸化及稀土掺杂的羟基磷灰石仿生骨粉的制备
    2.1 引言
    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1 仪器
        2.2.2 试剂
    2.3 实验方法
        2.3.1 钙-磷-碳酸体系的热力学平衡相图计算
        2.3.2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纳米骨粉的制备
        2.3.3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纳米骨粉的结构表征
        2.3.4 碳酸根取代度的确定
        2.3.5 形貌与化学组成分析
        2.3.6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纳米骨粉的稀土荧光标记检测
    2.4 结果与讨论
        2.4.1 模拟生物矿化环境下的钙-磷-碳酸根热力学平衡相图与矿化因素
        2.4.2 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结构
        2.4.3 碳酸化及矿化环境调控对羟基磷灰石形貌的影响
        2.4.4 碳酸根取代度的确定
        2.4.5 稀土离子标记的碳酸化羟基磷灰石可控制备及光谱性质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实验检测稀土掺杂及碳酸根取代的羟基磷灰石材料的生物学性能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试剂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MC3T3-E1 细胞培养
        3.3.2 使用荧光染色观察细胞形态
        3.3.3 使用CCK-8 法检测细胞增殖
        3.3.4 使用活细胞/死细胞染色检测细胞的生长活性
        3.3.5 使用碱性磷酸酶染色检测ALP活性
        3.3.6 使用ALP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ALP活性
        3.3.7 茜素红染色检测细胞形成的钙结节
        3.3.8 Western blot检测各组材料对细胞成骨分化的影响
        3.3.9 使用三维打印机打印支架
        3.3.10 支架的形貌及成份表征
        3.3.11 扫描电镜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黏附
        3.3.12 使用CCK-8 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
        3.3.13 使用活细胞/死细胞染色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生长活性
        3.3.14 使用ALP染色检测支架上细胞的ALP活性
        3.3.15 统计学分析
    3.4 结果与讨论
        3.4.1 MC3T3-E1 细胞的培养
        3.4.2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形态的影响
        3.4.3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增殖的影响
        3.4.4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生长活性的影响
        3.4.5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ALP染色的影响
        3.4.6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ALP活性影响的定量分析
        3.4.7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体外矿化的影响
        3.4.8 各组材料浸提液对细胞分泌成骨特异性蛋白的影响
        3.4.9 三维打印支架的宏观外形
        3.4.10 三维打印支架的微观形貌、组分表征
        3.4.11 细胞在各组三维打印支架上的黏附
        3.4.12 细胞在各组三维打印支架上的增殖
        3.4.13 细胞在各组三维打印支架上的生长活性
        3.4.14 细胞在各组三维打印支架上的ALP活性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稀土掺杂及碳酸根取代的羟基磷灰石支架促大鼠颅骨缺损修复的实验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试剂
        4.2.2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建立及分组
        4.3.2 术后大体观察
        4.3.3 术后影像学观察
        4.3.4 组织学观察染色
        4.3.5 Masson染色
        4.3.6 体内生物安全性评价
    4.4 结果与讨论
        4.4.1 大鼠临界骨缺损模型的建立
        4.4.2 动物处死后标本的获取
        4.4.3 动态Micro-CT观察缺损颅骨的修复
        4.4.4 术后组织学检测
        4.4.5 Masson染色表征
        4.4.6 支架促血管再生
        4.4.7 支架的体内安全性结果分析
        4.4.8 支架促成骨性能讨论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5.2 全文结论
    5.3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4)微视频辅助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范围与内容
    1.3 实验对象与方法
    1.4 研究技术路线
    1.5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第2章 文献综述
    2.1 相关概念界定
    2.2 微视频应用于教学的理论基础
    2.3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3章 微视频在初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调查与分析
    3.1 初中生物教师辅助微视频教学的现状调查及分析
    3.2 学生问卷调查及分析
第4章 微视频素材来源与整理
    4.1 微视频素材的来源
    4.2 微视频素材的整理
    4.3 素材的选择建议
第5章 微视频辅助初中生物教学的案例
    5.1 教学案例
    5.2 微视频辅助教学的建议
第6章 初中生物微视频辅助教学效果评价分析
    6.1 微视频辅助教学实践后学生问卷调查
    6.2 学生成绩进行评定
    6.3 教师自身专业提升
第7章 结论与建议
    7.1 结论
    7.2 论文创新点
    7.3 建议
    7.4 不足之处
参考文献
附录 1 微视频辅助初中生物教学的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 2 学生接受微视频辅助教学现状的调查问卷
附录 3 微视频辅助初中生物课堂教学效果调查
附录 4 微视频素材整理表
致谢

(6)维生素D代谢相关遗传变异对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及骨量发育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骨质疏松与骨量发育
    1.2 儿童青少年骨量发育现状
    1.3 骨量发育的影响因素
    1.4 儿童青少年VD营养现状
    1.5 VD缺乏的影响因素
    1.6 VD代谢相关基因遗传变异关联研究
课题思路
第二章 研究对象与材料方法
    2.1 研究对象来源
    2.2 研究资料的收集
        2.2.1 问卷调查
        2.2.2 血液样本采集
        2.2.3 人体学测量
        2.2.4 骨密度检测
    2.3 遗传变异筛选
    2.4 实验材料与方法
        2.4.1 实验试剂、实验设备及耗材
        2.4.2 血清25(OH)D检测
        2.4.3 人血液基因组DNA提取
        2.4.4 基因分型实验
    2.5 质量控制
    2.6 统计学分析
        2.6.1 研究对象基本特征、VD营养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2.6.2 骨量发育水平及影响因素关联分析
        2.6.3 遗传变异与VD营养状况、骨量发育关联分析
        2.6.4 遗传风险评分与VD营养状况、骨量发育关联分析
第三章 结果
    3.1 研究对象的基本特征
    3.2 儿童青少年血清VD营养状况
        3.2.1 儿童青少年的血清VD水平
        3.2.2 儿童青少年血清VD缺乏情况
    3.3 遗传变异的基本情况
        3.3.1 遗传变异分型情况
        3.3.2 遗传变异连锁不平衡检验
    3.4 遗传变异与血清VD的关联分析
        3.4.1 遗传变异与血清VD水平的关联分析
        3.4.2 遗传变异与血清VD缺乏的关联分析
    3.5 遗传风险评分与血清VD营养状况的关联分析
    3.6 儿童青少年骨密度水平
    3.7 儿童青少年骨量发育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
    3.8 儿童青少年VD缺乏与骨量发育的关联分析
    3.9 遗传变异与骨量发育的关联分析
        3.9.1 遗传变异与骨量发育的关联分析
        3.9.2 遗传风险评分与骨量发育的关联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儿童青少年VD营养状况及生活行为影响因素
    4.2 VD代谢基因遗传变异与VD水平/VD缺乏关联性
    4.3 儿童青少年骨量发育及生活行为影响因素
    4.4 VD代谢基因遗传变异与骨量发育关联性
    4.5 创新点与局限性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20(S)羟基胆固醇与辛伐他汀启动Raf/MEK/ERK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牙槽骨的骨再生修复
    2.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
第一章 20(S)羟基胆固醇与辛伐他汀联合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细胞活性和成骨分化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20(S)羟基胆固醇与辛伐他汀复合骨粉修复兔颅骨缺损的成骨效应及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20(S)羟基胆固醇与辛伐他汀协同对Raf/MEK/ERK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
    1. 材料与方法
    2. 实验结果
    3. 讨论
    4 .本章小结
全文总结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表
成果
致谢

(8)高效降解菌DNB-S1的荧光标记示踪及其固定化菌剂对DBP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英文摘要
1 前言
    1.1 邻苯二甲酸酯(PAEs)简介
        1.1.1 PAEs的来源及性质
        1.1.2 PAEs的污染与危害
    1.2 DBP概述
        1.2.1 理化性质
        1.2.2 毒理特性
        1.2.3 环境影响
    1.3 环境中DBP的去除方法
        1.3.1 氧化法降解
        1.3.2 吸附法去除
        1.3.3 生物降解法
    1.4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1.4.1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的定义
        1.4.2 微生物固定化的方法
        1.4.3 微生物固定化材料的选择
        1.4.4 固定化微生物的特点及优势
        1.4.5 固定化微生物在污染土壤中的应用
    1.5 研究目的及内容
        1.5.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2 研究内容
        1.5.3 技术路线
2 材料方法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2.1.1 供试药品
        2.1.2 仪器设备
        2.1.3 试验菌株
        2.1.4 培养基的配制
        2.1.5 供试土壤
    2.2 GFP标记DBP降解菌的构建
        2.2.1 三亲本接合法构建目的菌株
        2.2.2 质粒遗传稳定性验证
        2.2.3 质粒压力研究
    2.3 固定化菌剂的制备
        2.3.1 固定化菌株的扩大培养
        2.3.2 SA固定化菌剂的制备流程
        2.3.3 n-HAP/SA固定化菌剂制备
    2.4 固定化菌剂的性能表征
        2.4.1 机械性能
        2.4.2 化学稳定性
        2.4.3 固定化菌剂微观形貌观察
        2.4.4 固定化菌剂表面官能团分析
    2.5 固定化菌剂对DBP的降解效能研究
        2.5.1 试验设置
        2.5.2 不同状态降解菌的生长状况
        2.5.3 不同状态降解菌培养过程中的pH值测定
        2.5.4 不同状态降解菌的降解性能测定
        2.5.5 不同状态降解菌的形貌观察
    2.6 固定化降解菌GFP-DNB-S1的荧光示踪
        2.6.1 固定化菌剂中GFP-DNB-S1的分布
        2.6.2 n-HAP/SA固定化菌剂中GFP-DNB-S1的释放迁移
    2.7 n-HAP/SA固定化菌剂对DBP污染土壤的修复试验
        2.7.1 DBP污染土壤的制备
        2.7.2 试验设置
        2.7.3 土壤中DBP含量的检测
        2.7.4 固定化菌剂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2.8 数据统计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GFP标记DBP降解菌的性能验证
        3.1.1 受体菌DNB-S1的抗生素耐受性分析
        3.1.2 GFP标记DNB-S1菌株的筛选及荧光表达稳定性
        3.1.3 目的菌株GFP-DNB-S1的生长情况及DBP降解性能
    3.2 固定化菌剂的制备及性能表征
        3.2.1 n-HAP/SA固定化菌剂的制备条件
        3.2.2 固定化微球的水溶膨胀性及机械性能
        3.2.3 固定化菌剂的化学稳定性比较
        3.2.4 固定化菌剂的表面形貌变化
        3.2.5 FT-IR分析表面官能团
    3.3 固定化菌剂对DBP的降解特性研究
        3.3.1 固定化降解菌GFP-DNB-S1 的生长特性分析
        3.3.2 不同处理中培养液的pH值变化
        3.3.3 不同处理下降解菌GFP-DNB-S1对DBP的降解能力
        3.3.4 不同处理下降解菌的形态变化
    3.4 固定化降解菌GFP-DNB-S1 的荧光追踪
        3.4.1 固定化菌剂中GFP-DNB-S1 的分布情况
        3.4.2 固定化菌剂中GFP-DNB-S1 的释放迁移
    3.5 固定化菌剂对DBP污染土壤中修复研究
        3.5.1 污染土壤中DBP降解效果
        3.5.2 土壤阳离子交换量的测定分析
        3.5.3 土壤中pH值的变化
        3.5.4 土壤中有机碳的含量变化
        3.5.5 土壤中有效磷的含量变化
4 讨论
    4.1 GFP标记技术的选择及应用
    4.2 固定化技术对DBP降解的影响
    4.3 固定化材料n-HAP的应用及其对土壤的影响
5 结论
    5.1 总结
    5.2 创新点
    5.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9)基于中医脉诊客观化对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的脉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中医脉诊的传承与现代客观化研究进展
        1 古代中医脉诊的传承与发展
        2 中医脉诊现代客观数据化发展历程
        3 中医脉诊客观化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4 总结
    综述二 对于《黄帝内经》“大小肠皆属于胃”的理论研究
        1 中医学关于胃与肠在解剖结构上的认识
        2 胃、大肠、小肠三者生理功能特点
        3 胃与肠的中医理论论述与临床实践应用
        4 总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的脉象研究
    1 胃肠道虚实状态研究的古代论述
    2 脉诊的古代认识
    3 胃肠道虚实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
第三部分 临床研究
    研究一 寸口脉、趺阳脉、人迎脉的多普勒超声血流图的差异性分析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二 人迎脉、寸口脉、趺阳脉多普勒超声血流图对胃肠道阻滞的诊断意义研究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三 趺阳脉多普勒血流图对胃肠道阻滞程度的指导意义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四 通过现代客观化仪器研究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人体生理指标及主观感觉状态上的反映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研究五 通过现代客观化脉诊仪研究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在脉象上的反映
        1 目的
        2 资料与方法
        3 结果
        4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个人简历
附录

(10)多孔n-HA/PGS -M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材料学特性和体内外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前言
    1.2 骨缺损主要原因
    1.3 骨缺损主要治疗材料
    1.4 骨组织工程的发展前景
    1.5 骨组织工程的免疫研究
    1.6 本论文目标内容及创新
第2章 材料制备及表征
    2.1 前言
    2.2 实验材料和仪器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方法
        2.3.1 制备PGS-M
        2.3.2 制备PGS-M-n-HA
        2.3.3 氢核磁共振谱(H-NMR)分析化学结构
        2.3.4 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分析化学结构
        2.3.5 扫描电镜(SEM)检测材料表面形态孔隙,液体置换法测定孔隙率
        2.3.6 热学性能测试
        2.3.7 降解性能测试
        2.3.8 力学性能测试
    2.4 结果
        2.4.1 PGS-M-n-HA的化学结构特点
        2.4.2 PGS-M-n-HA的孔隙结构特点
        2.4.3 PGS-M-n-HA的热学性能特点
        2.4.4 PGS-M-n-HA的降解性能
        2.4.5 PGS-M-n-HA的力学性能特点
        2.4.6 讨论
    2.5 结论
第3章 体外细胞实验检测n-HA/PGS-M复合支架材料生物学性能
    3.1 前言
    3.2 实验材料和仪器
        3.2.1 实验材料
        3.2.2 实验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细胞分离、培养和鉴定
        3.3.2 细胞悬液制备
        3.3.3 接种细胞
        3.3.4 材料处理
        3.3.5 CCK-8 实验
        3.3.6 RNA提取
        3.3.7 q PCR实验
        3.3.8 WB检测蛋白表达
        3.3.9 免疫荧光
        3.3.10 细胞支架材料在模拟体液中的生物活性检测
        3.3.11 结果统计
    3.4 生物学性能检测的结果
        3.4.1 PGS-M-n-HA复合材料的细胞活性检测
        3.4.2 PGS-M-n-HA复合材料的成骨分化能力
        3.4.3 PGS-M-n-HA复合材料引起的炎症反应
        3.4.4 PGS-M-n-HA复合材料引起的细胞凋亡情况
        3.4.5 PGS-M-n-HA复合材料的钙磷沉淀能力
    3.5 讨论
    3.6 结论
第4章n-HA/PGS-M复合支架体内促进成骨功能
    4.1 前言
    4.2 实验材料和仪器
        4.2.1 实验材料
        4.2.2 实验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动物模型的建立
        4.3.2 肉眼大体观察
        4.3.3 薄层三维CT扫描
        4.3.4 组织学观察染色
    4.4 实验结果和讨论
        4.4.1 大体观察与颅骨取材时外观
        4.4.2 CT检测骨缺损处新骨生成和灰度值统计
        4.4.3 HE组织切片的观察
        4.4.4 讨论
    4.5 结论
第5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科研成果
致谢

四、卧床对人体骨无机盐代谢影响的初步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慢性肾脏病患者睡眠情况的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D]. 董陈娣.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1
  • [2]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的人体成分、中医证型、舌象的初步研究[D]. 刘正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含稀土碳酸化羟基磷灰石材料的制备及其应用于骨修复的实验研究[D]. 刘鹏. 吉林大学, 2021(01)
  • [4]微视频辅助初中生物教学课堂实践研究[D]. 付千武. 西南大学, 2020(05)
  • [5]离子掺杂β-磷酸三钙材料制备及3D支架性能研究[D]. 张卓俊.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20
  • [6]维生素D代谢相关遗传变异对儿童青少年维生素D营养及骨量发育的影响研究[D]. 敖丽萍. 广东药科大学, 2020
  • [7]20(S)羟基胆固醇与辛伐他汀启动Raf/MEK/ERK信号通路促进成骨的研究[D]. 黄颖荷.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8]高效降解菌DNB-S1的荧光标记示踪及其固定化菌剂对DBP污染土壤的修复研究[D]. 李孝倩. 东北农业大学, 2020(05)
  • [9]基于中医脉诊客观化对胃肠道虚实不同状态的脉象研究[D]. 王超.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10]多孔n-HA/PGS -M复合支架的制备及其材料学特性和体内外生物学特性的实验研究[D]. 王耀宗. 吉林大学, 2020(08)

标签:;  ;  ;  

卧床休息对人体骨矿物质盐代谢影响的初步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