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栋: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思想旨趣论文

李栋: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思想旨趣论文

摘 要: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通过分析伊壁鸠鲁和德谟克利特自然哲学的差别,高度肯定了“自我意识哲学”。然而,不同于青年黑格尔派成员纯粹的哲学思辨,马克思认为,德国古典哲学的发展方向在于通过理论批判实现现实变革,并提出了“哲学世界化”和“世界哲学化”的思想。

关键词:马克思;博士论文;自我意识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创作于马克思理论探索的初期,当时,德国正处于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统治之下,黑格尔哲学走向解体。马克思通过比较德谟克利特和伊壁鸠鲁的自然科学的差别,高度肯定了“自我意识哲学”所折射出的自由主义精神。《博士论文》体现了当时德国的时代精神,论文所表现的哲学见解对马克思一生的理论创作具有深远影响。

在党培养的40多年里,他始终以一个共产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按照党纪规定,规范自己的行为,专业地面对工作,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得到了上级党委的肯定和好评。

一、马克思《博士论文》选题的社会背景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马克思的博士论文准备工作开始于1839年初,写作于1840年下半年,1841年3月底结束。这个时期,德国思想解放、政治运动急剧发展,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取得长足发展,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成为德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障碍,德国普鲁士政府的专制统治成为德国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政治障碍,自由与解放成为时代精神。19世纪30年代初,受到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冲击,德国资本主义经济取得长足进步,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最大障碍,德国资产阶级先进势力迫切要求普鲁士政府取消封建等级和贵族特权,确保资产阶级分享政权。然而德国资产阶级本身自产生开始就表现出软弱性和妥协性,马克思指出:“资产阶级甚至连自己的公民自由和自己的统治所必需的起码的生存条件都没有来得及取得就卑贱地做了君主专制制度和封建制度的尾巴……以奴婢的身份出现,并为对自己暴君的利益实行反革命……为了不让人民胜利而自己甘愿受人摆布。历史上没有比德国资产阶级更可耻更下贱的角色了。”[1](241)德国资产阶级的不幸一方面来自于其产生之初受到普鲁士封建专制政府的强力压制;另一方面,英法两国的无产阶级革命使得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峙已经形成,这就使得德国资产阶级处于革命和保守的矛盾之中。19世纪初,在德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之时,欧洲资产阶级革命的时代已经逐渐成为过去,无产阶级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已经逐渐形成。因此,当德国资产阶级同普鲁士封建专制形成对抗之时,德国资产阶级已经与无产阶级形成对峙,德国资产阶级先进分子将目光转向意识形态斗争。然而,当时的德国是一个宗教占绝对统治地位的国家,实行严格的思想统治和书报检查制度,哲学只允许在神学领域为宗教进行论证。因此,资产阶级必须对德国现存的宗教观念和意识形态进行批判分析,才能澄清德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于是,自由与解放就成为当时德国社会的现实诉求。

Zeitwerk系列所有表款搭载的专利恒定动力擒纵系统设于发条盒与摆轮之间,负责调整数字盘的运作,使其每隔一分钟推进一格。装置同时确保摆轮在整个动力储存期间,不论腕表上链装置状态为何、切换程序如何耗费能量,皆由恒定能量所驱动,保持速率稳定。

二、马克思《博士论文》选题的理论背景

回顾马克思的思想史,黑格尔对于马克思的思想转变曾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然而马克思并非一开始就是黑格尔主义者。1837年,马克思在给父亲的信中说,要想在包括法学在内的任何科学领域取得真正的进步,就必须首先确立一种现实而具体的哲学世界观。在马克思看来,黑格尔哲学深沉晦涩的背后隐藏着丰富而深刻的辩证法,而辩证法思想正是联系现实世界与哲学的桥梁。在青年黑格尔思想的影响下,马克思逐渐摆脱康德的主观唯心主义而转向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然而,马克思并非原封不动地墨守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而是主张以新的时代精神来发展黑格尔哲学。由于受到黑格尔辩证法思想的影响,马克思始终以发展的观点来考察哲学与现实世界的关系,并试图探索黑格尔哲学的发展方向。马克思《博士论文》创作期间,黑格尔哲学面临解体,青年黑格尔派以更加激进的自由与理性,在德国意识形态领域掀起一场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黑格尔哲学继承了德国古典哲学中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并加以系统化,但德国资产阶级的保守性与革命性的矛盾同样体现在以黑格尔为代表的资产阶级哲学体系中。首先,黑格尔以理性把握绝对精神,将理性提高到信仰之上,却将宗教和哲学一同看作绝对精神的体现,试图以理性论证宗教,旨在调和宗教和哲学的矛盾;其次,黑格尔哲学体系高度肯定国家理念,认为国家是以自身为目的的伦理理念的实现;但同时黑格尔的辩证法又论证了改革的必要性,从而否定了现存制度的合理性。黑格尔哲学体系自身的矛盾和德国资产阶级寻求政治变革思想的日益高涨导致了黑格尔哲学的解体,青年黑格尔派与老年黑格尔形成鲜明反差,青年黑格尔派坚持将黑格尔哲学的辩证法和保守体系区别开来,反对原封不动墨守黑格尔体系,要求用新的时代的精神发展黑格尔哲学。马克思认为,黑格尔哲学面临解体与希腊哲学在亚里士多德以后的发展有一定的历史相似性,一方面,新的时代精神给黑格尔哲学提供新的时代课题;另一方面,德国现实社会对于自由与解放的诉求促使黑格尔哲学本身实现革新。在理论与现实的双重影响下,马克思将目光转向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马克思希望通过比较两种自然哲学的差别,能够回应德国现实对于自由与解放的时代诉求。总之,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一方面来源于哲学探索的理论诉求,同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反思与批判。可见,《博士论文》的选题已经体现了马克思对于现实与哲学关系的独特理解。

三、马克思博士论文的思想旨趣

马克思和恩格斯称德谟克利特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和虚空分别代表存在和非存在,二者共同构成世界的本原。伊壁鸠鲁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认为万物是由原子和虚空构成的,并进一步修正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分析了两种原子论的差别,他认为,德谟克利特原子学说的缺陷主要表现在对原子直线下降的规定,直线下降的原子只是虚空中运动的点,缺乏自身的形式规定性。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指出,原子不能仅有被动的运动,还应有自发性的运动,他借亚里士多德的话指出:“对于断言那原始物体永远在虚空中和无限中运动的留基波和德谟克利特,应该说,是哪一种运动和什么样的运动适合于这些物体的本性。因为如果每一个元素都是被另一个元素强行推动的,那么必然的,每一个元素除了强迫的运动之外还有一种自然的运动;而这个最初的运动应该不是强迫的运动,而是自然的运动。否则就会发生无止境的递进。”[2](217)相比于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提出了原子偏斜说,马克思认为偏斜运动的原子是自我意识的原型,包含着独立性和个体性。在这里马克思将直线下降运动比作原子纯粹物质性的规定,表现为原子运动的外在制约性,将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设定为直线下降运动的对立面,赋予了原子否定自身的原则。直线运动和偏斜运动构成了伊壁鸠鲁原子的内在矛盾,正是这种内在矛盾突破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原子论,赋予原子的自我能动性。德谟克利特原子学说局限性还表现在将原子仅仅规定为物体的质料,由于原子本身缺乏能动性和创造性,导致德谟克利特一方面无法解释原子如何发生碰撞形成万物,另一反面也无法解释从本质世界到现象世界、从原子到具体自然的过渡过程。伊壁鸠鲁克服了德谟克利特的机械片面性,认为作为世界本原的原子,内含质料因素和始基因素,作为始基的原子和作为质料的原子是同一个原子的不同规定性:在本质世界,原子构成世界的本原,具有自我能动性;在现象世界,原子作为构成物质的质料存在。同一个原子的内在矛盾导致其做偏离直线的偏斜运动,从而解释了原子碰撞产生万物的原理,也就解决了从本质世界到现实世界的过渡。

可见,马克思选择伊壁鸠鲁时期的希腊哲学作为研究对象有其深刻的考虑,首先,马克思博士论文创作时期,黑格尔哲学面临解体,青年黑格尔成员试图以新的时代精神继承和发展黑格尔哲学,这与伊壁鸠鲁时期的古希腊哲学存在着某种历史的类似:古希腊哲学在亚里士多德时期近乎完美,而德国古典哲学在黑格尔时期达到顶峰,面临新的时代困境,包括马克思在内的青年黑格尔派成员试图探索并确定黑格尔哲学的发展方向。其次,在马克思看来,伊壁鸠鲁哲学和青年黑格尔思想运动都在追求“自我意识哲学”,这正是当时德国时代精神的体现。1838年,鲍威尔以人的自我意识代替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即神的自我意识,提出“自我意识”是世界历史的真正动力,宗教是“自我意识”的异化产物,从而否定了圣经故事的历史真实性。紧接着科本在《弗里德里希大帝和他的敌人》一书中借用希腊自我意识哲学论证自由思想,在《博士论文》中,马克思指出:“只是现在,伊壁鸠鲁派、斯多葛派和怀疑派体系为人理解的时代才算到来了。他们是自我意识哲学家。”[2](286)在马克思以前,黑格尔在他的哲学史中也对伊壁鸠鲁派哲学做了概括性论证,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指出:“虽然黑格尔大体上正确地规定了上述诸体系的一般特点,但由于他的哲学史——一般说来哲学史是从它开始的——令人惊讶的庞大和大胆的计划,使他不能深入研究个别细节。另一方面,黑格尔对于他主要地称之为思辨的东西的观点,也妨碍了这位伟大的思想家认识上述那些体系对于希腊哲学史和整个希腊精神的重大意义。”[2](189)但马克思认为,伊壁鸠鲁哲学并未随古希腊时代的衰落而衰落,而恰恰是理解古希腊历史的钥匙,是古希腊哲学的延续与完成。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虽然同属于原子虚空说,马克思却敏锐地意识到,伊壁鸠鲁并不是完全重复德谟克利特的原子学说,而是在其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他的“原子偏斜说”赋予了原子以自我能动性,是“自我意识哲学”的体现,更是当时希腊追求自由的时代精神的体现。

《博士论文》创作于马克思思想的启蒙时期,此时的马克思仍然是客观唯心主义者,对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论证大体是以黑格尔唯心主义辩证法为依据的。在思维与存在关系问题上,马克思将原子作为世界的本原,逻辑地推演出现实世界,即便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都是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者,马克思在分析二者自然哲学的差别时,显然是系统地发挥了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然而,《博士论文》的诸多思想对马克思后期的理论探索具有重要意义。在个体的独立与自由问题上,马克思批评了伊壁鸠鲁抽象的自由观,同时认为自由必须客观化并通过必然而实现,只有充分肯定外部世界的合理性,才能达到“定在的自由”。在后来的理论探索中,马克思始终拒绝脱离现实社会空谈自由与解放,面对资产阶级与封建专制、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双重矛盾,马克思敏锐地察觉到无产阶级在实现人类自由与解放过程中的历史使命,然而,纯粹的理论批判无法改变无产阶级的生存状况,只有将“批判的武器”和“武器的批判”结合起来,才能彻底实现现实社会的变革,而现实的社会革命正是个体实现自由与解放的前提。

马克思的《博士论文》选择研究德谟克利特与伊壁鸠鲁自然哲学的差别,目的是通过分析二者原子学说的差别,论证自我意识的主观能动性。然而,《博士论文》并非纯粹的理论探索,它是以“自我意识哲学”为载体,折射出自由与理性的时代精神,表达了马克思对德国普鲁士专制统治的不满,对于这一点,马克思在《致斐·拉萨尔》中曾指出:“在古代的哲学中,伊壁鸠鲁(尤其是他),斯多葛派和怀疑论者,我曾专门研究过,但与其说出于哲学的兴趣,不如说出于(政治)的兴趣。 ”[3](527)然而,即使高度肯定伊壁鸠鲁原子学说体现的自我意识哲学,马克思自始至终拒绝将自我意识绝对化,马克思认为,自我意识哲学体现的自由精神不应该和现实世界的合理性相对立,而应该是一致的。对黑格尔以后的哲学发展方向,马克思认为不能局限于哲学本身论证自由,而应该将自我意识哲学转化为意志去改变外部世界。可见,《博士论文》创作期间已经显示出马克思对哲学的独特理解,即通过哲学创作批判和改变现实世界。这一点对于马克思的理论创作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在完成《博士论文》创作之后,马克思便积极投身于《莱茵报》的政治实践,亲身体验德国社会面临的现实问题,并以现实问题为切入点,不断开展理论探索。在马克思思想转变的过程中,费尔巴哈的人本学唯物主义曾经对马克思产生重大影响,但在接触费尔巴哈思想之初,马克思便批评费尔巴哈“过多地强调自然,而过少强调政治”,这也导致两人哲学探索的分野:费尔巴哈一生沉迷于纯粹的理论批判,而马克思则紧密结合无产阶级的政治实践,以坚定的无产阶级立场为反对资产阶级的斗争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8.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3]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61(2019)04-0008-03

收稿日期:2018-09-17

作者简介:李栋(1989-),男,河南省三门峡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标签:;  ;  ;  ;  ;  ;  ;  ;  ;  ;  ;  ;  ;  ;  

李栋:马克思《博士论文》的选题背景及思想旨趣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