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

马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

[摘 要]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是实施乡村振兴的总要求。乡风文明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主要组成部分,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是乡村振兴之“魂”。但是,我国在乡风文明建设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亟待从政府、社会、个人多层面齐抓共管、多措并举、多方发力,积极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进程。

[关键词]乡风文明;文化教育事业;乡村振兴战略

1 乡风文明建设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1.1 奠定文化基础

乡风文明是乡村地区社会风气的进步呈现,是乡风建设中摒弃了消极成分之后的精华,是优秀乡土文化的重要构成。离开了乡风文明,乡村振兴就难以实现,所以在新农村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中,乡风文明建设既是永恒的目标,又是富有活力的源泉。习近平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高度重视,认为优秀传统文化是国家和民族传承和发展的根本,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要想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中华文化的吸引力和国际竞争力,需要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而作为拥有悠久农耕历史文化的国家,传统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是乡土文化。因此,中国文化的复兴离不开乡村文化的振兴。乡风文明是繁荣乡村文化的重要保障。乡风文明不仅继承了优秀的村规村约、家规家风等传统文化,还涵盖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通过增强文化创新力度,增加村民喜闻乐见的文娱形式,丰富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途径等,必将大大改善乡村地区文化落后的局面,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的文化基础[1]。

1.2 助推产业兴旺

乡风文明建设助推产业兴旺,是新时期助推农村产业快速高质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存空间发生着日益明显的变化。乡村生产是实现产业融合的有效平台。城市与农村在生态环境中所呈现出的优劣态势越来越明显,城市市民向往贴近自然的田园风光,这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契机。特别是第三产业更是遇到前所未有的好机会,农(渔)家乐、乡村休闲、农耕体验等产业依靠当地人文风貌、风土人情,吸引城市居民走进农村。乡风文明为乡村第三产业的培植与发展提供重要的文化资源,赋予乡村产业特有的文化内涵,为农民拓宽致富门路[2]。

1.3 提升人才素质

长期以来,因受农村地区教育水平落后、科学技术不发达等因素的制约,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经营认识能力存在一定不足,这直接影响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效果,而完全依靠外来人才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不现实,所以,只有大力加强对广大农民的教育和培养,提高其知识文化水平,转变其经营理念,提升其自我认识水平,把广大农民培养成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农民,才能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提供有力的人才保障。所以,乡风文明建设是提高农民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技术水平的动力源泉。人民群众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后,更需要精神层面的充实感,乡风文明本身就是农民精神生活孜孜以求的目标,高素质的新时代农民必将成为乡村振兴的人力支持和智力保障[3]。

2 乡风文明建设总体现状

2.1 恶习积弊难除

随着经济的发展,农民的物质生活得到极大改善,但一些农村地区的传统习俗却没有随之发生变化,甚至有不良习俗沉渣泛起、大为泛滥的趋势。比如,农村红白喜丧操办规模越来越大,有时还成为一些人炫耀财富和拉拢关系的幌子;还有些村庄赌博恶习日益严重,参加赌博的人数逐增,由此产生的犯罪行为越来越多;在一些农村封建迷信思想死灰复燃……这些不良现象败坏乡村风气,损坏邻里关系,侵害农民身心,对农民的精神世界造成严重腐蚀,极大地阻碍了乡风文明建设。

2.1 风险识别。要实现对风险进行有效的预防前提是要对风险进行识别,风险识别是利用有效的系统、经验的技术手段和科学的方法对事故发生前各种风险的大小、风险存在的原因进行全面、联系分析的过程。风险识别包括分析风险的关键环节、风险的事故种类和风险的控制重点等。

2.2 乡风失范,伦理道德异化

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民的道德观念、价值取向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思想观念多元化趋势日趋明显。比如,在市场环境下,农民生产与经营领域不断扩大,给农民发展经济、改善家庭生活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但是农民的价值观、是非观和荣辱观发生畸变,为满足个人利益不惜冲破道德底线;以家庭为单位组织农业经济生产的活动对集体的依赖逐渐减弱,集体主义思想淡化,个人主义思想抬头,许多农民对集体组织的生产活动或公益活动态度冷漠,并且公德意识严重缺失,随意破坏公共设施和公共环境卫生。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农村文化教育事业的落后、农民伦理道德的失范,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乡村衰落。

2.3 建设主体流失严重

目前,农村的文化教育事业不容乐观。据有关部门统计,我国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程度年限不足8年,初中文化程度占比仅为44.99%。文化素质低下的农民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浪潮下,对新型农业技术和现代经营方式缺乏接纳、吸收和运用的能力,有些农民固执地沿用传统生产方式,故步自封,严重阻碍了农业现代化发展进程。因此,乡风文明在文化教育基础薄弱的农村地区很难得到提升。

2.4 文化教育事业较为落后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对乡村的聚集效应也日渐凸显,乡村资源特别是人才资源进一步向城市聚拢,绝大多数的青壮年劳动力为谋求更好的生存空间选择外出打工,致使农村发展失去新鲜血液,严重制约农村经济发展。虽然外出务工人员的资金回流在一定程度上拉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发展,改变了当地的物质面貌,但是年轻一代劳动力的外流,使乡村振兴失去了最宝贵的人力财富。在农村,如果连基本劳动力都保障不了,那么进行乡风文明建设也只是纸上谈兵,农村建设主体的流失已成为乡风文明建设取得突破的很大难题。

3 加强乡风文明建设的路径选择

3.1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提升乡风文明,关键看基层党组织是不是坚强有力,是不是敢于担当、切实履行领导职责。首先,基层党组织要做好顶层设计,着眼于整个新农村建设,为乡风文明建设规划蓝图、指引方向、夯实制度,使乡风文明建设有条不紊、有规可依地进行。其次,加大对党员干部履职情况的监督力度。一方面进行制度监督,把乡风文明建设工作纳入干部的奖惩考核中,通过切实可行的奖惩机制,激发党员干部干实事、讲实效的工作热情;另一方面接受群众监督,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广大农民群众是最有发言权的,党员干部应虚心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及时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干群一条心,合理推进乡风文明建设[4]。

首先,加大资金投入。各级政府部门要设立农村乡风文明建设专项资金,加大涉农资金监管力度,做到专款专用,不得挪为他用。同时,通过多种渠道吸纳各类投资主体到农村进行生产经营,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增加当地就业机会,削弱城镇化、空巢化趋势的加剧,减少劳动力外流,激活当地劳动活力。其次,加大物质投入。乡风文明建设是以物质资源为重要基础的,因为只有有了必要的物质资源,才有建设乡风文明的场所。当地各级政府要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通过公益募捐、结对帮扶等方式加大对农村的物资投入。

3.2 加大投入,补齐短板

应根据职业资格考试的相关要求指导学生在校内参加各项实践实训活动。结合职业资格考试的实践教学有利于学生收获就业所必需的职业技能,也有利于提高学生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因此,应明确社会发展和职业岗位对人才需求的变化,从而及时调整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针对性。

3.3 提升主体素质,打牢文化基础

农村地区的文化教育事业普遍落后于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农民外迁,这些都成为乡风文明建设的不利因素。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围绕“人”这一核心要素做文章。首先,要重视农村的义务教育,提高农民的整体文化水平。改善农村办学环境,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其次,加强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提高广大农民的道德素质和科技能力。一方面重视对农民群众的思想引领,大力宣传表彰家风优良的家庭,以家风带民风,以民风促乡风,使村民自觉抵制不良社会风气和陈规陋习,养成良好的道德风尚;另一面重视科技投入,通过多种形式对农民进行长流水不断线科技培训,提高农民的科学技术水平[5]。

乡村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之“魂”,乡村兴则国家兴,乡村强则国家强。在两个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在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指引下,科学把握乡风文明建设的重大意义和推进措施,一定会进一步改善农民精神面貌和乡村社会文明程度。

(2)从逐年增长的视角上看,TFP变化(SR)依次呈现明显的下降(2008—2011年)、上升(2012—2013年)、下降(2013—2015年)、上升(2016年)趋势,科技进步贡献率(SRR)基本保持与SR相同的变化趋势。其中第1次下降主要是政府主导的输入型创新驱动增长造成的,其余波动趋势主要受产业结构调整、市场环境巨变、“放管服”市场化改革等市场因素的驱动,是市场主导的内生型创新驱动增长造成的。

参考文献

[1]朱启臻.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所在[J].乡村振兴大家谈,2017(1):33-34.

[2]刘志平.推进乡风文明建设要把握好的几个关系[N].赣南日报,2017-08-27(003).

[3]郑自立.“十三五”时期乡风文明建设的推进策略[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16(6):104-107.

[4]吴理财,刘磊.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J].政策,2018(4):50.

[5]李铜山.论乡村振兴的政策底蕴[J].中州学刊,2017(12):1-6.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7909(2019)25-17-2

基金项目:2019年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依托山东省优秀文化资源建设乡风文明的策略及路径研究”(19CPYJ69)。

作者简介:马琳(1975—),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韩春妹(1965—),女,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精神文明建设;朱邦辉(1963—),男,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学生人文素养培养。

标签:;  ;  ;  ;  ;  ;  ;  ;  ;  ;  ;  ;  ;  ;  ;  

马琳: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风文明建设研究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