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雪敏
(射洪县中医院检验科,四川射洪629200)
【摘要】输血时临床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但输血风险也同时存在,构成输血风险的因素也较多。为了降低临床输血风险,防范输血医疗纠纷。对此,本文对临床输血的风险、种类以及防范的对策等进行了综述,进而为科学输血提供科学的依据。
【关键词】输血;输血风险;输血种类;疾病;防范对策
临床输血是治疗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它是临床治疗的组成部分,输血的安全性关系到病人的身体健康与否。目前,随着社会和医学的发展与进步,对输血技术、输血模式等要求越来越高,由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也越来越多。因此,规范的输血与管理是安全输血和避免医疗纠纷的先决条件。2000年,我国卫生部颁布了第一部《临床输血技术规范》,对科学用血和输血起到了积极地推动作用。这要求医疗工作者要抓好输血管理,转变输血观念,严格掌握输血指征和履行输血协议的签署,认真做好血液检测。除此之外,一些可经血液途径传播的疾病,增加了输血的风险性。因此,只有有效的降低临床输血风险,才能有效地防范和避免输血医疗纠纷的发生。
1输血存在的风险及种类
临床中,输血在治疗疾病的同时,也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构成输血风险的因素较多,归纳起来可概括为三个领域:一是输血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二是输血的血液中相关疾病传播;三是临床输血误差。
首先,输血所引起的不良反应。主要是指输血过程中和结束后,受学者发生的用其原有疾病不能解释的、新的症状和体征。按发生的时间分,输血不良反应分为急性反应(输血当时或输血后24h内发生的反应)和迟发反应(输血24h以后)。其中,急性反应的发生率为2.56%,这种反应主要是指血管内溶血,在临床输血中,此反应病例很少。而迟发性反应,是血管外溶血,该反应的发生率较多。按输血不良发生的原因分,可分为免疫性反应和非免疫性反应。其中,输血免疫性反应包括因红细胞血型不配合引起的溶血反应、白细胞抗体引起的发热性非溶血性反应(FNHTR)、IgA抗体引起的过敏反应、血浆蛋白抗体引起的寻麻疹和紫癜(PTP)以及淋巴细胞引起的移植物抗宿主病(TA-GVHD)。而非免疫性反应主要包括循环超负荷所致的充血性心衰、细菌污染引起的发热、输血造成的溶血以及空气栓塞、出血、柠檬酸中毒和钾中毒等。可见,由于人具有血型抗原系统、白细胞抗原系统及血浆蛋白抗原系统等,使得输血不良反应容易成为最常见问题和严重问题。
其次,输血相关传染性疾病。输血是多种疾病经血液传播的一条重要途径,这主要是指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病毒、寄生虫、细菌等)通过输血使受血者感染而引起的疾病。目前,被认定的经输血传播的病毒主要包括:肝炎病毒(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D型肝炎病毒、G型肝炎病毒)、艾滋病、嗜人T细胞白血病病毒、巨细胞病毒以及原虫、寄生虫疾病等。其中,在已知通过血液传播的疾病中,最严重和危害最大的输血后传播的病毒式艾滋病和肝炎。世界卫生组织资料表明,全世界5%-10%的艾滋病感染时因为输注了染有艾滋病病毒的血液和血液制品,其危险性与输血量、输血次数呈正相关。而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乙肝病毒携带者占人群的1/10。可见这两种疾病在输血过程中的危险性。
再次,输血误差引起的风险。输血误差包括血型不合的输注、污染血液输注、输血不及时、有感染源血液输注以及错误血液(成分)的输注。具体而言,血型不合的输注主要是指配血的医务人员在工作中粗心大意、查对不严格、患者的血标本搞错等。血型不合的输血的发病机制主要是由于抗原、抗体复合物触发由免疫介导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过程,可导致受血者休克、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和急性肾衰竭。污染血液输注造成血液感染的情况很多,如采血时违反操作规程,采血后保存不当或运输中造成污染等。而输血不及时是指医务工作者擅离职守,遇到有急需输血患者时找不到血库工作人员而无法输血。延误或丧失对患者的抢救时机,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除此之外,有传染源的血液输注主要是指把带有传染源的血液输给患者,产生的严重后果。
2临床输血风险的防范对策
以上输血存在的风险容易产生医疗纠纷,而输血医疗纠纷是指医院在给患者输血过程中,由于对血型检查、血液品质检查等存在的缺陷,以及对患者输血后出现的反应与症状未给予及时观察与处理,从而致使患者出现于输血相关的并发症而产生的医患行为。因此,有效科学的输血管理制度,不仅可以降低或避免输血风险的发生,而且还能防范输血医疗纠纷的发生。
2.1提高对血液管理的重视。我国政府先后制定和颁布了一些列相关法律、法规及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血站管理办法》、《临床输血技术规范》等。这些法律、法规及规范的制定和完善,从根本上加强了对血液的管理,降低了输血传播疾病的风险,从而保障了我国输血管理步入了正轨。同时,近年来,国家各级政府和卫生部门十分重视血液质量监管,全国采供血机构得到了进一步规范和良好管理。
2.2改进监测技术和方法,大力开展成分输血。我国投入了大量资金专门用于加强各级采供血机构建设和从业人员培训。各级采供血机构不断改进血液检测技术和方法,力求实现实验室全过程自动化,以减少人为因素对血液质量的影响。同时,大力推行成分输血,在确定需要输血时要选择适当的血液成分或血液制品。成分输血时现代输血治疗的总趋势,其不良反应少。全血中的成分复杂,应根据患者的需要,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缺多少补多少的原则,进行输血治疗,这可以减少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因此,在输血治疗过程中,医生要改变传统的错误观念,必须按照患者的病情需要,选择针对性强的血液成分输注。
2.3严格筛选献血者,从低危险性献血者(即发生血源性传染病危险性较低的人群)中采集血液。《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明确规定国家实行无偿献血制度。因此,各级相关管理部门要积极宣传血液生理知识,动员更多健康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者队伍中来。相关部门和个人不得以获得经济利益为目的的无偿献血,这从源头上保证了血液质量,在很大程度上降低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性。同时,对献血者进行严格筛查、身体检查和血液检查等。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从低危险人群中采血的安全性,才能从血液的源头上保证血液安全的可靠性。
2.4完善临床输血制度。首先,医院应成立输血机构,定期组织和召开输血会议,不断健全各项输血制度,把制度落实到每例输血患者。其次,定期开展输血培训和讲座,各科室之间多进行交流和沟通。同时定期开展输血相关的理论知识的培训和讲座,保证做到安全、高效和科学的用血。除此之外,当医生确立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治疗时,要与签署输血同意书,,明确告知输血的目的和可能发生的危险等,以充分发挥输血治疗的作用。
除此之外,为了降低和减少输血的风险,还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防范,比如:加强血制品制备的无菌技术操作;对血液、血液成分实施病原体灭火处理;去除血液中的白细胞,减少白细胞引起的不良反应,等等。
参考文献
[1]邓硕曾.新世纪血液保护的展望[J].临床麻醉学杂志,2001,6.
[2]李金明.如何提高输血安全[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6):264.
[3]Theadministrationofbloodandbloodcomponentsandthemanagementoftransfusedpatients.BritishCommitteeforStandardsinHaematology,BloodTransfusionTaskForce.RoyalCollegeofnursingandtheRoyalCollegeofSurgeonsofEngland[J].TransfusMed,1999,9(3):227-228.
[4]高峰.必须重视血液细菌污染的预防和控制[J].中国输血杂志,2003,17(4):221.
[5]王红艳,张晰,等.安全输血研究进展[J].白求恩军医学院学报,2005,(1):47.
[6]BROJERE,GRABRACZYKP,LISZEWSKIG,etal.CharacterizationofHBVDNA+/HBsAg-blooddonorsinPolandidentifiedbytriplexNAT[J].Hepatology,2006,44(6):1666.
[7]杨成民,李家增,等.基础输血学[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