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集集地震论文_张政,胡记磊,刘华北

导读:本文包含了台湾集集地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台湾,断层,汶川,基线,位移,峰值,序列。

台湾集集地震论文文献综述

张政,胡记磊,刘华北[1](2018)在《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缓坡场地震液化侧移评估——以台湾集集地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贝叶斯网络方法,综合考虑了地震液化侧移的13个影响因素及其不确定性,建立了适用于缓坡场地的地震液化侧移贝叶斯网络评估模型。通过我国台湾集集地震液化灾害的算例分析,验证了地震液化侧移的贝叶斯网络评估模型的准确可靠性,并通过分析模型性能的评估指标和人工神经网络模型进行了对比。本文建立的地震液化侧移贝叶斯网络评估模型不仅可以预测场地是否会发生液化,而且可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评估场地液化引起的侧移量等级。(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董林,王兰民,夏坤,袁晓铭[2](2017)在《基于台湾集集地震数据的CPT与SPT液化判别方法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集集地震静力触探试验(CPT)数据,对基于CPT测试的Robertson液化判别方法和Olsen方法进行了检验,两个方法对液化点判别成功率分别为82.61%和80.43%,对非液化点判别成功率分别为31.82%和44.32%。CPT液化判别方法对液化点判别基本可靠,但对非液化点判别准确性较差。对集集地震标准贯入试验(SPT)数据,美国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EER)推荐的SPT液化判别方法对液化点和非液化点判别成功率分别达到92.41%和94.35%。SPT方法判别成功率非常高,整体准确性远高于CPT方法。另一方面,CPT的土分类图可以同时反映土的种类与强度,甚至可以对集集地震液化土与非液化土进行区分。对于细粒土的液化初判,CPT土分类图也优于SPT方法中的黏粒含量指标。因此,土分类图是CPT的优势所在。(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7年12期)

黄蓓[3](2015)在《逆冲型地震强地面运动特性的研究——以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走滑型和正断型地震,逆冲型地震具有更强的地表作用,相应的潜在地震灾害也严重得多。具有极大破坏性的逆冲型大地震一般发生于大洋板块的俯冲边界或大陆碰撞边界,而罕见于陆内构造环境。作为特例,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均发生于陆内逆断层上。其中,汶川地震发生在高倾角的铲形逆断层上,是更加特殊的震例。由于地震规模巨大,震区人口密集,这两次地震都造成了严重的地震灾害和大量人(本文来源于《国际地震动态》期刊2015年08期)

柳春光,夏春旭[4](2015)在《台湾集集地震近断层多脉冲地震动分类及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基于小波方法的考虑近断层多个脉冲地震动的分析方法(multiple pulse analysis,MPA),选取COSMOS地震动数据库台湾集集地震事件中断层距小于30km的83组水平向地震动的数据,阐述了MPA方法的原理与实现,并利用MPA方法识别与分析了63组属于脉冲波的地震动速度时程。结果表明,考虑多个脉冲波对分析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特性的必要性,并讨论了断层距对近断层脉冲震动最强方向与理论方向差值,以及显着小波个数的影响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论文》期刊2015年09期)

黄蓓[5](2014)在《逆冲型地震强地面运动特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对于走滑型和正断型地震,逆冲型地震具有更强的地表作用,相应的潜在地震灾害也严重得多。具有极大破坏性的逆冲型大地震一般发生于大洋板块的俯冲边界或大陆碰撞边界,而罕见于陆内构造环境。作为特例,1999年台湾集集7.6级地震和2008年四川汶川8.0级地震均发生于陆内逆断层上。其中,汶川地震发生在高倾角的铲形逆断层上,是更加特殊的震例。由于地震规模巨大,震区人口密集,这两次地震都造成了严重的地震灾害和大量人员伤亡。以往研究表明,地震造成的大部分直接和间接灾害都与地表强烈的强地震动密切相关,特别是近断层的近场强地震动是造成建筑和工程结构破坏的重要因素,也是造成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的最重要因素,因而研究和认识逆冲型地震近场强地震动的影响因素是减轻地震灾害的重要方面。近20多年以来,中国大陆和台湾地区的强震动观测台网发展迅速,随之1999年集集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的强震动过程得以详细地记录。这些强震动数据十分宝贵,为研究和对比逆断层震害分布机制提供了契机。本研究对1999集集地震和2008汶川地震的地震灾害进行了对比分析,总结了两次地震灾害和强震动数据的分布特点。为准确地量化分析强地震动分布与震源构造的关系,本研究系统总结了近断层加速度记录校正的发展历程和方法,详细介绍了积分校正方法,对近场强震动记录的积分漂移现象进行了分析。我们采用前人改进的积分校正方法对两次地震的地震动数据进行校正,在此基础上分析比较两次地震的近场和远场地震动特性,综合发震构造、破裂过程等阐述了逆断层构造特征对强地面运动的控制作用。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1)对于震中距,断层距更适于研究大地震近断层地震动的衰减规律。(2)随着断层距的增加,逆断层两盘峰值加速度、峰值速度和峰值位移均发生衰减,而且上盘衰减趋势比下盘缓慢。(3)集集地震上盘强地震动区域分布较广,影响到远离发震断裂车笼埔断层的地区;相对地,汶川地震上盘强地震动区域十分狭窄,集中分布在龙门山断裂带以内靠近发震主断裂映秀—北川断裂的地区;这种差别可能是不同几何结构的发震断层所导致的。(4)两次地震的上盘峰值加速度均明显大于下盘峰值加速度;汶川地震的峰值加速度在龙门山断裂带内的没有明显的衰减现象,带外发生急剧衰减。(5)集集地震主断层两侧峰值加速度的水平分量大于其垂直分量,与之相反,汶川地震主断层两侧峰值加速度的垂直分量大于其水平分量。(6)汶川地震主断层两侧中场峰值加速度水平分量的衰减趋势比垂直分量衰减趋势更快,在远场则反之。(7)集集地震上下盘台站地震动的峰值位移与永久位移存在正线性相关性,下盘永久位移随峰值位移的变化更显着。(8)当峰值位移小于一定阈值时,永久位移几乎为零。(9)集集地震上下盘台站位移差值的最大值的东西水平分量分布离散,而南北水平分量和垂直分量分布比较集中,位移差最大值沿主断层走向由北向南逐渐减小,呈现一致的变化规律,永久位移差则没有相应特点。(10)集集地震上下盘峰值位移差明显小于地震动位移差的最大值。本研究说明,地震动大小和分布规律不仅与场地条件有关,还受到发震断层几何结构的控制;逆断层地震存在明显的地震动上下盘效应,总体而言,上盘地震动的增强效应更显着,其效应随断层距的衰减趋势更缓慢;利用峰值变量、永久变量如上下盘最大峰值位移差、永久位移差等极值变量,有可能过低预测地震灾害的程度,地震动时程中上下盘场地震动的动态差异应引起足够重视。(本文来源于《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期刊2014-06-01)

付真,张海明,蔡永恩[6](2013)在《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震后地表变形的力学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震后450天的GPS观测资料显示了几十到几百毫米的地表位移.下地壳的震后黏性松弛和断层无震蠕变产生的震后滑动是用来解释地表震后变形的两个主要机制.本文利用接触问题的黏弹性有限元(LDDA)方法,以GPS观测数据作为约束,分别考察了黏性松弛和震后滑动机制对地表震后变形的影响.计算结果表明,黏性松弛机制产生的地表位移与观测数据吻合较好,通过试错法由震后GPS观测约束得到的下地壳黏度为1017Pa.s,而上地幔黏度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考察震后滑动机制对地表变形的影响时,在LDDA方法中结合了速率状态摩擦定律,结果显示震后滑动机制不能很好地解释震后450天的观测数据,它产生的地表变形只在震后50天内与观测大致吻合,之后位移值基本不随时间变化.这些结果有助于增进对集集地震震后变形机制的认识.(本文来源于《地球物理学报》期刊2013年08期)

唐昭荣,袁仁茂,胡植庆,郑清泉[7](2012)在《台湾集集地震九份二山滑坡发生机制的叁维数值模拟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台湾九份二山滑坡体积约4×107m3,是1999年集集地震所诱发的大型滑坡之一。该滑坡造成了巨大的生命财产损失,引起了众多研究者的关注,但由于地质地貌条件等多因素的影响,对该滑坡的研究特别是有关滑行机制问题等还有许多争议。本文作者基于颗粒体离散元素法,对九份二山滑坡的传送与堆积过程进行了仿真模拟,并由此分析探讨了滑坡的崩滑机制。模拟分析结果表明:滑坡体滑动时的摩擦系数为0.05,其最快速度可达50m.s-1;由于受地貌地形的影响,滑坡体滑行距离并不长,最大为1148m。滑坡过程模拟同时显示:该滑坡由于受滑坡前缘和滑坡面的几何形状影响,滑坡的崩滑机制并非单一的剪出破坏或拱曲作用,而是在滑坡体西南部区域以拱曲作用为主,在滑坡块体的东北部以剪出作用为主,并非二维模拟结果所显示的那样仅仅是拱曲破坏机制。本实例研究表明在分析大型山崩滑坡的崩滑机制时,除了要考虑崩塌物的特性及构造特征外,还需要考虑滑坡体周边的地形地貌特征和滑动面的几何特征。(本文来源于《工程地质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刘杨,朱守彪[8](2010)在《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1999年9月21日发生在台湾集集的M_W7.6地震是20世纪台湾岛内破坏性最大的地震,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汶川县的M_S8.0地震是21世纪初影响中国大陆最大的地震。汶川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断裂带上。龙门山断裂带长约500km,宽30~50km,地貌梯度大,在水平距离约100km范围内,(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叁次学术大会论文集》期刊2010-10-17)

朱守彪,蔡永恩[9](2009)在《强震后地表变形的动力学机制研究——以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强震后地表变形的动力学机制是地球动力学研究的重要方面,现在普遍认为震后变形主要由断层的震后余滑或由介质的黏弹性松弛所至.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GPS观测系统记录到了空前的资料,为研究震后变形的动力学机制提供了难得的机会.本研究认为集集地震后地表变形由震后断层余滑、下地壳/上地幔的黏弹性松弛、震源区介质的破裂、孔隙弹性回跳、地下流体的运移、介质孔隙度及孔隙压的变化等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决定.为抓住重点,研究中将介质的破裂、地下流体的运移和孔隙弹性回跳等因素等效为震源区介质的物性变化.文中运用黏弹性有限单元模型(麦克斯威尔体)、利用GPS观测的时间序列资料对震后余滑、地壳/地幔黏度以及等效的震源区介质物性变化进行了反演.反演模型给出了震后余滑的分布及变化特征,反演结果初步显示台湾地区的下地壳/上地幔的黏度分别为2.7×1018,4.2×1020Pa·s.此外,反演结果还给出每种影响因素对地表变形的贡献大小,在集集地震后的450d时间里,断层的震后余滑引起的地表变形占总变形的44.6%,下地壳/上地幔的黏性松弛占34.7%,等效的震源区介质的物性变化占20.7%.(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期刊2009年09期)

马国凤[10](2009)在《地震动力:由巨观到微观——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一文中研究指出决定地震发生时的断层破裂能量和了解一个断层带的孕育与发展都需要地震和地质数据的结合.在一个大地震的发生过程中,藉由地震仪的记录分析,了解地震断层破裂过程中其断层的几何破裂行为及其机制,甚至分析其运动学上的灾害行为.在地震源分析中文章作者将以上行为分析称为地震的巨观分析.而地震的微观分析,则是以探讨当地震断层及破裂前缘持续向前前进时,其所需的破碎能量及其形成的极小颗粒之断层泥的物理化学机制.此断层滑移带中的断层泥之物理机制、化学组成及地震断层滑移带厚度,皆为了解地震滑移时摩擦行为及能量释放的重要参数.地震的巨观及微观行为的结合分析,为地震学上重要的突破,使人们得以进一步了解地震破裂过程中的摩擦行为、温度及压力的变化,并探讨地震时造成的地表位移、速度及加速度行为.但断层滑移带的断层泥并不易获得,除非有清楚的深部断层几何,并能以深钻的方式取得断层泥材料进行分析.1999年7.6级的台湾集集大地震产生地表或近地表8—12m的滑移,此近地表的滑移是钻井容易达成的,因此提供一次难得的机会,得出大地震滑移带的断层泥了解大滑移断层的动力机制.而2008年四川汶川地震为另一了解此巨观与微观机制的地震.(本文来源于《物理》期刊2009年07期)

台湾集集地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集集地震静力触探试验(CPT)数据,对基于CPT测试的Robertson液化判别方法和Olsen方法进行了检验,两个方法对液化点判别成功率分别为82.61%和80.43%,对非液化点判别成功率分别为31.82%和44.32%。CPT液化判别方法对液化点判别基本可靠,但对非液化点判别准确性较差。对集集地震标准贯入试验(SPT)数据,美国地震工程研究中心(NCEER)推荐的SPT液化判别方法对液化点和非液化点判别成功率分别达到92.41%和94.35%。SPT方法判别成功率非常高,整体准确性远高于CPT方法。另一方面,CPT的土分类图可以同时反映土的种类与强度,甚至可以对集集地震液化土与非液化土进行区分。对于细粒土的液化初判,CPT土分类图也优于SPT方法中的黏粒含量指标。因此,土分类图是CPT的优势所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台湾集集地震论文参考文献

[1].张政,胡记磊,刘华北.基于贝叶斯网络的缓坡场地震液化侧移评估——以台湾集集地震为例[J].自然灾害学报.2018

[2].董林,王兰民,夏坤,袁晓铭.基于台湾集集地震数据的CPT与SPT液化判别方法比较[J].岩土力学.2017

[3].黄蓓.逆冲型地震强地面运动特性的研究——以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和2008年汶川地震为例[J].国际地震动态.2015

[4].柳春光,夏春旭.台湾集集地震近断层多脉冲地震动分类及特性研究[J].中国科技论文.2015

[5].黄蓓.逆冲型地震强地面运动特性的研究[D].中国地震局地质研究所.2014

[6].付真,张海明,蔡永恩.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震后地表变形的力学机制[J].地球物理学报.2013

[7].唐昭荣,袁仁茂,胡植庆,郑清泉.台湾集集地震九份二山滑坡发生机制的叁维数值模拟分析[J].工程地质学报.2012

[8].刘杨,朱守彪.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与2008年汶川地震余震序列的比较研究[C].中国地球物理2010——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六届年会、中国地震学会第十叁次学术大会论文集.2010

[9].朱守彪,蔡永恩.强震后地表变形的动力学机制研究——以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为例[J].中国科学(D辑:地球科学).2009

[10].马国凤.地震动力:由巨观到微观——1999年台湾集集地震[J].物理.2009

论文知识图

时段速度场矢量图时段速度场矢量图时段速度场矢量图(重心基准)时段速度场矢量图(重心基准)时段速度场矢量图时段速度场矢量图

标签:;  ;  ;  ;  ;  ;  ;  

台湾集集地震论文_张政,胡记磊,刘华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