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善县第一人民医院31410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分析临床合理用药情况。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用抗菌药物治疗的200例患者。统计不同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结果:抗真菌类药物2~3次/天(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或1次/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1次/天;β-内酰胺药物3~4次/天(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或1次/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大环内酯内药物3~4次/天(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或1次/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喹诺酮类药物1~2次/天。无1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结论:临床上,应根据抗菌药物的特性,选择合适的给药时间,以实现合理用药。
关键词:抗菌药物;给药时间;临床合理用药
目前,抗真菌类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β-内酰胺药物、大环内酯内药物、喹诺酮类药物是临床应用比较广泛的抗菌药物。其中,抗真菌类药物、β-内酰胺药物、大环内酯内药物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喹诺酮类药物属于浓度依赖型抗菌药物[1]。不同抗菌药物的抗菌后效应(PAE)、药物代谢动力学/药物效应动力学(PK/PD)不同,因此,其给药时间也要有所不同。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8年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的200例患者,所有患者均应用抗菌药物治疗。所有患者均为单一用药。男115例,女85例;年龄18~84岁,平均(55.54±11.23)岁;用药类型:抗真菌类药物42例,氨基糖苷类药物40例,β-内酰胺药物38例,大环内酯内药物41例,喹诺酮类药物39例。
1.2方法
统计患者的抗菌药物用药情况,评估药物的作用机理,并观察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2.1抗真菌类药物
抗真菌类药物的主要作用是抑制真菌、杀灭真菌。42例应用抗真菌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中,20例应用咪唑类药物;22例应用氟胞嘧啶类药物。咪唑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抑制真菌细胞膜麦角固醇的生物合成,氟胞嘧啶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为通过真菌细胞的渗透酶系统进入细胞内,将其转化为氟尿嘧啶[2]。
1.2.2氨基糖苷类药物
氨基糖苷类药物可直接作用于细胞核糖体,可阻断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达到抑菌、抗菌效果[3]。
1.2.3β-内酰胺类药物
β-内酰胺类药物可抑制胞壁粘肽合成酶,阻碍细胞壁粘肽合成,使细菌胞壁缺损、菌体膨胀裂解。38例应用β-内酰胺类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中,20例应用青霉素类药物18例应用头孢曲松。
1.2.4大环内酯内药物
大环内酯内药物为生长期抑制剂,可作用于细菌细胞核糖蛋白体50s亚单位,阻碍细菌蛋白质合成。41例应用大环内酯内药物进行治疗的患者中,25例应用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等半衰期较短的药物;16例应用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等半衰期较长的药物。
1.2.5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药物的抗菌机制为抑制DNA螺旋酶作用,阻碍DNA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2.结果
抗真菌类药物2~3次/天(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或1次/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氨基糖苷类药物1次/天;β-内酰胺药物3~4次/天(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或1次/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大环内酯内药物3~4次/天(半衰期较短的药物)或1次/天(半衰期较长的药物);喹诺酮类药物1~2次/天。无1例出现严重不良反应。
3.讨论
3.1抗真菌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
目前,咪唑类药物、氟胞嘧啶类药物是较为常用的抗真菌类药物。咪唑类药物的半衰期较长,可达7~14个小时,同时其AUC/MIC(24小时用药时曲线下面积与最小抑菌浓度的比值)>20,因此可采取单次给药法,即1次/天。氟胞嘧啶类药物的半衰期较短,3~4小时血药达到高峰,因此需要多次给药,即2~3次/天,此外,氟胞嘧啶类药物若口服给药,可能出现首过效应,降低血药浓度,从而降低疗效,因此临床上应采取静脉滴注的给药途径。
3.2氨基糖苷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
氨基糖苷类药物的PAE(抗菌后效应)相对较长,且其若是一天多次给药或持续静脉滴注,便会产生较强的耳毒性、肾毒性,因此多采取单次给药法,即1次/天。有研究指出,其单次给药后,峰浓度、AUC/MIC始终较高,疗效较好[4]。同时,单次给药也可以避免首过效应,缩短药物、致病菌间的接触时间,可以预防耐药性。
3.3β-内酰胺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
β-内酰胺类药物属于时间依赖型抗菌药物,青霉素类药物、头孢曲松等是临床上较为常用的β-内酰胺类药物。青霉素类药物的半衰期低于2个小时,因此需要多次给药,即3~4次/天;头孢曲松的半衰期大于2个小时,且PAE较长,因此可减少给药次数,采取单次给药法,即1次/天。
3.4大环内酯内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
大环内酯内药物的给药时间,应根据半衰期、PAE的不同来进行确定。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的半衰期低于2个小时,因此需要多次给药,即2~3次/天;阿奇霉素、罗红霉素的半衰期较长,且血药浓度可产生叠加抗菌后效应(PAE),因此可单次给药,即1次/天。
3.5喹诺酮类药物的临床合理用药
喹诺酮类药物的血药浓度、药物作用呈正比,即血药浓度越高,其抗菌效果越好。但由于喹诺酮类药物的PAE较长,且浓度值、PAE呈正相关,所以高浓度会带来一定的不良反应。临床应用喹诺酮类药物时,不适合大剂量应用,应单次给药,即1次/天。
参考文献:
[1]秦晓君,刘敏.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47):151.
[2]王振远,郭玉华.分析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以及临床合理用药情况[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8,18(03):98.
[3]常怡勇.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用药分析[J].海峡药学,2017,29(09):240-241.
[4]符琴.常用抗菌药物的给药时间及临床合理选择的研究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7,15(05):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