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絮凝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絮凝,泥沙,机理,动力学,伊利石,含沙量,赤铁矿。
絮凝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陈啸,伍喜庆,岳涛,徐昊杰[1](2019)在《矿山尾矿水的磁种絮凝处理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磁种絮凝技术对某赤铁矿尾矿水进行处理,研究了不同磁种及絮凝剂对该尾矿水的处理效果以及影响机理。结果表明:(1)2mg/L阴离子聚丙稀酰胺(APAM)与2g/L天然磁种(体积平均粒度为22.46μm)协同作用赤铁矿尾矿水的处理效果最好。(2)添加磁种可明显增大絮凝体的粒度,产生更加致密的絮凝体。(3)原子力显微镜分析表明,磁种与尾矿颗粒之间存在长程作用力。总有机碳测试及扫描电镜分析表明,磁种可强化APAM在赤铁矿颗粒上的吸附。zeta电位测试表明,APAM在赤铁矿颗粒表面发生了吸附,主要以桥联作用为主。傅立叶红外光谱分析表明,APAM在磁种和赤铁矿颗粒表面发生了化学吸附。(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9年11期)
杨开吉,姚春丽[2](2019)在《阳离子高分子聚合物絮凝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近年来成为絮凝剂研究热点。总结了无机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天然有机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及其衍生物和合成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机理,综述了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国内外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处理废水的优势及其发展面临的问题。(本文来源于《造纸科学与技术》期刊2019年05期)
郭亚丹,宫志恒,李玲,梁平,王学刚[3](2019)在《生物聚合硫酸铁去除铅离子的絮凝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生物聚合硫酸铁絮凝剂对废水中Pb~(2+)进行絮凝实验及机理研究。探讨了pH值、Pb~(2+)初始浓度、投加量、反应时间和温度对絮凝效果的影响。最佳工艺条件为:BPFS投加量5%、pH 6、反应温度20℃及搅拌时间30 min,Pb~(2+)去除率可达到98%,絮凝性能优于传统絮凝剂。通过XRD、FT-IR及XPS表征分析絮凝机理可知,生物聚合硫酸铁絮凝剂在处理含铅废水过程中可提供大量羟基硫酸铁聚合物,Pb~(2+)会与羟基发生络合,在聚合和网捕作用下迅速脱稳聚沉。(本文来源于《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谢蔚[4](2019)在《高浊度矿物污水的预磁化-磁絮凝沉降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浊度矿物污水主要是指含有大量粒度微细、易泥化、难沉降矿物颗粒的采矿、洗矿污水,其中煤泥水是一种常见的高浊度矿物污水。煤泥水是选煤厂湿法洗煤产生的工业废水,它的沉降澄清是选煤工艺流程中的关键环节。煤泥水等粘土矿物污水进行深入研究,探索澄清处理新工艺,对高浊度矿物污水的绿色高效治理具有重要意义。高浊度煤泥水难以沉降的根本原因在于煤泥水中煤泥颗粒微细,沉降动力不足。一方面粘土矿物颗粒表面荷负电的胶粒,增大了颗粒的分散性和稳定性,导致煤泥颗粒难以凝聚长大。且矿粒表面zeta电位绝对值越高,胶体粒间的静电排斥作用就越大,胶粒间稳定性越好。另一方面矿粒表面的水化膜增加了颗粒间的水化斥力,阻止颗粒间的聚团,同时减小了颗粒和聚团的沉降末速。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将磁处理方法引入煤泥水的沉降过程,以改善矿粒表面性质和沉降动力。粘土是煤泥水中的主要杂质成分,为模拟煤泥水的溶液特性,以高岭土、膨润土为原料配制了高浊度粘土污水。利用强磁场分别对水(溶液)、粘土污水进行预处理实验并利用粉煤灰磁珠为磁种对粘土污水进行磁絮凝实验。通过研究预磁化对粘土污水沉降尾泥高度和上清液透光率的影响、磁絮凝的工艺参数、及强磁场对水的类晶堆积结构及粘土矿粒的表面特性的影响,揭示磁化对矿物污水理化特性的影响规律和高浊度矿物污水磁场辅助沉降机理,探讨磁絮凝沉降的原理,为高泥化污水的绿色高效澄清处理提供理论支持。研究表明:1、对于实验所用250ml质量分数为4%的高岭土溶液,最佳的凝聚剂添加量为6 ml,最佳的絮凝剂添加量为4 mL。预磁化后粘土污水混凝沉降的效果明显优于普通的混凝沉降。在相同药剂添加量条件下,预磁化后混凝沉降的尾泥高度减少了 7%,可以降低尾泥成本,透光率上升了 11.7%。2、分别以水、盐溶液、粘土溶液为研究对象,以溶液的电导率、pH值、透光率及zeta电位及化合物的结晶为对照指标,研究磁场对粘土污水的作用机理。研究表明,磁场对水溶液的作用分为两种作用机制。一是“离子机制”,磁场对水分子和溶解在溶液中的离子做功,影响了水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的变化。通过磁场的磁化作用,自来水及去离子水的pH和电导率有增大的趋势,且自来水的变化大于去离子水的变化;盐溶液的pH、电导率也有增大趋势,且盐溶液的变化大于水溶液的变化,盐溶液的透光率也有明显的变化。磁作用还对CaCO3沉淀的成核过程有所影响,在磁场作用下CaCO3沉淀生成了文石沉淀。二是磁场的“表面机制”,磁场可以影响颗粒的表面电荷,通过磁场作用降低粘土污水中的颗粒矿物表面Zeta电位,减小粘土颗粒间静电斥力,从而降低颗粒表面的水化膜作用。这两种机制同时作用,因此在磁场作用下的高浊度污水的沉降效果有了明显的提高。3、通过磁絮凝作用,粘土絮团的沉降动力大大提高,粘土污水的沉降速度和澄清效果显着提高。高岭土颗粒中粒径<2.30 μm的占比为50%,粒径<4 μm的占比为75%,由于其中的细粒物含量较高,溶于水后泥化程度高,高岭土污水很难依靠重力快速自然沉降。在质量分数为0.1%的PAM溶液用量为0.035 g/L、1mol/L的CaCl2溶液用量为0.003 mol/L、磁场强度为196 mT、磁种粒径为10.66μm、磁种用量为2 g的条件下,高岭土污水的磁絮凝沉降效果最佳,磁絮凝沉降速率为2.675 cm/g,尾泥高度稳定在3 cm左右,上清液透光率可达到93%。(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3)
王党伟,吉祖稳,盛玉明,刘俊秀[5](2019)在《水库泥沙絮凝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水体泥沙絮凝的作用力主要来源于颗粒表面的电荷作用,其絮凝的基本原理可以采用DLVO理论分析研究。以叁峡水库中的水体环境因素为基础,通过DLVO理论量化了颗粒之间的作用能和作用力。通过对颗粒之间位能曲线上特征值与泥沙颗粒相对运动具有的动能之间的对比,得到了泥沙颗粒能够形成絮凝的水动力条件。对比叁峡水库具体的水动力因素发现,坝前水深较大,当泥沙处于水体的中层时更容易产生絮凝;水库中泥沙的絮凝体均较为疏松,颗粒之间相互作用力较小,容易在水流中被剪切破坏。最后通过力的平衡关系得到了絮凝体的极限下沉速度,沉速等于絮凝体极限下沉速度的单颗粒泥沙粒径即为絮凝临界粒径,约为0.019 mm,小于临界粒径的单颗粒泥沙的沉速需要考虑絮凝因素而进行修正。(本文来源于《泥沙研究》期刊2019年03期)
刘馥雯[6](2019)在《PDM改性伊利石絮凝除藻效果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氮、磷等营养物质大量排入湖泊水库,造成水体富营养化,蓝藻等藻类迅速繁殖,使水质恶化,进而影响饮用水供水安全,威胁人类健康。粘土絮凝法是一种安全高效且被认为是较具潜力的藻类去除方法。本文以蓝藻中的水华微囊藻为研究对象,采用聚二甲基二烯丙基氯化铵(PDM)改性伊利石絮凝除藻,考察了粒径、投加量、复合比、初始pH值、藻类生长期、胞外分泌物(EOM)、搅拌时间、静沉时间等因素对除藻效果的影响;通过对生长期、投加量、复合比和静沉时间等因素进行正交实验分析,优化实验条件,并与实际水体中藻的去除效果相比较,分析实际应用的可行性;从伊利石改性前后的表征、藻絮体形态和Zeta电位分析等方面揭示PDM改性伊利石除藻机理。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单独伊利石除藻效果表明,伊利石对藻的去除率仅约5%。分别采用高温、超声波、盐酸、氢氧化钠、硫酸亚铁以及PDM对伊利石进行改性,结果表明,PDM改性伊利石的处理效果最优,浊度、藻密度、叶绿素a(Chl-a)的去除率分别为93.96%、96.84%、98.27%。故选用PDM作改性剂对伊利石进行改性。(2)研究单独PDM对藻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PDM投加量为2.6 mg/L时,浊度、藻密度、Chl-a的去除率分别为89.91%、93.89%、95.45%,且对水体pH的适应性也较好;但所得絮体较松散且易上浮。(3)通过不同因素对PDM改性伊利石除藻效果影响研究表明,PDM改性伊利石粒径80目、投加量25mg/L、复合比1:15、藻液初始pH值7~8、藻生长期为对数期时,浊度、藻密度、Chl-a、UV_(254)、DOC的去除率分别为95.96%、99.34%、100%、84.21%、50.32%,所得絮体大且密实,抗扰动能力强。达到最佳处理效果时,未移除EOM和移除EOM时PDM改性伊利石的投加量分别为25 mg/L、12 mg/L,EOM会减少絮凝剂的有效投加量。EOM在低浓度(DOC<20 mL)下可发挥高分子的架桥作用从而利于絮体凝聚,在高浓度(DOC>60 mL)下由于EOM的电负性过强从而阻碍絮凝。在此基础上当搅拌时间15min,静沉时间40min时,浊度、藻密度、Chl-a去除率分别为95.98%、98.77%、99.87%。(4)正交实验结果表明,藻类生长期、投加量、复合比、静沉时间对除藻效果的影响均较小,PDM改性伊利石除藻效果稳定性好。最佳除藻工艺条件为对数期、投加量25mg/L、复合比1:15、静沉40min,此时浊度、藻密度、Chl-a、UV_(254)去除率分别为96.06%、99.75%、100%、86.03%。PDM改性伊利石处理实际水体中的藻类时,投加量为45 mg/L时四者去除率分别达到92.70%、94.17%、98.50%、81.67%,故PDM改性伊利石在实际藻污染处理中同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5)对PDM改性伊利石絮凝除藻进行机理分析。伊利石改性前后的表征结果表明,经PDM改性后,伊利石表面结构发生了变化,比表面积增大。藻絮体形态分析表明,PDM改性伊利石将絮体凝结成团,呈球状;PDM的架桥与伊利石的网捕作用将絮体粘结在一起,得到以伊利石为凝结核心的藻絮体,絮体粒径增大,水扰稳定性增强。Zeta电位结果表明,水体pH值<8条件下,PDM改变伊利石的Zeta电位为正,与带负电荷的藻细胞电性中和,使藻细胞脱稳而相互碰撞,聚集沉降。PDM改性伊利石絮凝除藻主要机理为电性中和、架桥和网捕作用。(本文来源于《江西理工大学》期刊2019-05-01)
刘俊秀[7](2019)在《动水条件下细颗粒泥沙絮凝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黏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问题是泥沙运动力学中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近年来,随着水库泥沙淤积、床面底泥内源污染等泥沙和生态环境问题的日益凸显,淡水环境中细颗粒泥沙的絮凝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目前关于絮凝问题的室内试验中,主要研究成果多集中在静水沉降领域,由于动水絮凝问题的复杂性,开展室内动水絮凝的工作较少。本文在归纳总结大量文献的基础上,针对黏性细颗粒泥沙,设计并实施了室内动水絮凝试验,利用单一变量法和统计学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探讨了动水条件下细颗粒泥沙絮凝产生的内在机理,取得了较好的结论和成果。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和成果如下:(1)全面梳理了细颗粒泥沙絮凝研究的理论基础、研究方法和主要研究成果,现有研究以絮凝动力学理论、胶体稳定性理论、分形理论为基础,运用室内试验、现场观测、模型模拟的方法,在细颗粒泥沙絮凝的影响因素、絮团的沉降特性、细颗粒泥沙的絮凝机理等方面取得了长足进展。本文结合工程实际和环境问题,明确了细颗粒泥沙絮凝研究的方向,絮团微观结构、细颗粒泥沙絮凝影响因素等方面的研究仍需要进一步加强,无机絮凝以及生物絮凝等领域需要拓展研究。(2)以水流运动、含沙量、泥沙初始级配等影响因素为基础,开展了细颗粒泥沙在动水条件下的絮凝试验研究,针对较低水流剪切流速梯度(G<50s-1)下的情况,分析了水流运动对絮团平均粒径和级配变化的影响。通过与单颗粒泥沙特性的对比,证实了细颗粒泥沙在动水条件下的絮凝现象,明确了细颗粒泥沙的絮凝过程是一个先快速发展后稳定的过程。通过试验数据分析,得到了水流运动强度与泥沙絮凝之间的对应关系,在水流剪切流速梯度小于50s-1的情况下,随着水流剪切强度的增大,絮团平均粒径增大,细颗粒泥沙絮凝程度越大。(3)利用单一变量法分析了水流运动、含沙量、及初始颗粒级配在泥沙絮凝过程中对絮团平均粒径以及絮团级配的影响。对于本次试验结果而言:①细颗粒泥沙的絮凝临界粒径值在29~34 μ m之间,大于此粒径的泥沙不会发生絮凝现象。②细颗粒泥沙静水条件下的絮凝度在1.2~11.5之间,本次动水条件下的絮凝度基本在1.2~3.5之间,水流运动降低了细颗粒泥沙的絮凝度。③在水流剪切流速梯度较低情况下(G<50s-1),泥沙絮凝度与剪切流速梯度和含沙量之间都呈现正相关关系,其中泥沙絮凝度与剪切流速梯度之间为幂函数关系,泥沙絮凝度与含沙量之间是对数关系。在水流强度及含沙量相同的情况下,初始级配越细,细颗粒泥沙的絮凝程度越大。(4)以细颗粒泥沙絮凝度和粒径组质量占比变化百分数为评价指标,统计分析了水流剪切流速梯度、含沙量及泥沙级配与泥沙絮凝程度的相关性、多因素方差,得到了影响泥沙絮凝的主要影响因素。在本次试验条件下,细颗粒泥沙絮凝的主要的因素是泥沙初始级配,其次是含沙量大小,水流运动的影响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期刊2019-05-01)
张宇卓[8](2019)在《基于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的粘性泥沙絮凝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河流与海洋交界的河口地区,存在着大量的粘性泥沙,我国大陆的海岸线约有25%为淤泥质海岸,长江、黄河、海河等大河河口也皆以粘性泥沙为主,粘性泥沙絮凝沉降及输移过程对于港口航道的冲淤过程乃至河口海岸演变等都有重要影响,因此对粘性泥沙絮凝机理及沉降规律的研究对于更好的解决河道整治与维护、水库与港口航道淤积、水体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治理以及滩涂的发育等一系列问题及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基于自行设计的粘性泥沙沉降试验平台,利用图像处理与编程软件,结合吸附等温方程,推导出了含有电解质浓度参数的粘性泥沙群体沉速公式,同时利用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对粘性泥沙的絮凝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模拟静水及紊动水流条件下粘性泥沙的絮团形态,探究了不同因素影响下粘性泥沙的絮凝机理。本文的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基于自行设计的粘性泥沙沉降试验平台,引入Image-Pro Plus图像处理软件与MATLAB编程软件,采用自动定义阈值与盒计维数计算方法,得到了不同泥沙浓度及电解质浓度下的絮凝体孔隙率ε与分形维数D;结合吸附等温方程,建立了含有电解质浓度参数的粘性细沙絮凝体的沉速公式,并用实测沉速值对本文公式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计算值与实测值符合良好。(2)基于介观尺度下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通过构造作用力场势函数,模拟计算了不同电荷量及泥沙浓度条件下粘性泥沙的絮凝过程,得到了在范德华力、静电力以及氢键力作用下,负电性泥沙颗粒絮团的形成过程及叁维结构形态。结果表明:在颗粒粘结过程中,絮团颗粒数目增大,非键能与分形维数呈减小趋势;泥沙负电荷量较高时的絮团分形维数大于较低电荷量时絮团分形维数;泥沙颗粒表面的负电荷量越大,形成絮团的时间越长,非键能越大;絮团内部非键能的变化是导致絮团外部形态变化的内在原因;随着体系内粘性沙浓度的增大,最终体系中絮团个数减小,絮团结构更为密实;不同泥沙浓度条件下,粘性沙颗粒粘结过程中非键能均呈减小趋势。(3)基于介观尺度下的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建立了包含力场势函数的均匀各向同性的紊流模型。结果表明:随着剪切率的增大,体系中絮团初始出现的时间先急剧减小,后经短暂平稳过渡,又迅速增大,最后基本保持不变;水体剪切率较小时,非键能减小速度较快,随着剪切率进一步增大,非键能减小速度逐渐变缓,体系稳定性逐渐降低;当剪切率较小时,絮团形态更为致密,分形维数逐渐增大;随着剪切率的进一步增大,伴随有多个小絮团出现,分形维数逐渐减小,最终保持在1.12左右;在紊动剪切条件下,体系中絮团一直处于碰撞、絮凝、破碎的动态过程。(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张严[9](2019)在《铁电絮凝产羟自由基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铁电絮凝(EC)技术因构造简单、成本较低、处理范围广而广泛应用于污水处理领域。目前铁电絮凝主要被认为是一种分离技术,其主要作用机理是吸附和沉淀。然而铁电絮凝中存在污染物的转化现象,按污染物类型的不同,其作用机制被解释为无机变价污染物通过Fe(II)还原或Fe(II)活化氧气产生Fe(IV)导致的氧化转化,而有机污染物则被阳极析氯氧化或阳极直接氧化。相对于无机污染物,有机污染物在铁电絮凝中的降解机制更为复杂,目前依然缺乏对其机理阐释的充分证据。本研究基于中性条件下Fe(II)活化氧气产生活性氧化物的过程,提出了铁电絮凝产羟自由基氧化机制。本文所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以及结论如下:(1)以苯胺为探针化合物,验证了苯胺在铁电絮凝中的去除机制不是传统的吸附、沉淀以及阳极析氯氧化和阳极直接氧化,而是电解产生的Fe(II)与溶解氧相互作用产生的活性氧化物导致的氧化降解。继而通过淬灭实验证明了对苯胺起主要作用的活性氧化物为·OH,另外在碳酸氢盐体系中·OH/HCO_3~-反应生成CO_3~(-·)也有部分贡献。(2)本文对影响铁电絮凝产羟自由基氧化降解苯胺的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碳酸氢钠体系中,溶液pH值的升高(6.5~8.5)有利于苯胺的氧化降解,而在氯化钠和硫酸钠体系中则呈现相反的趋势;Fe(II)-碳酸盐络合物有利于Fe(II)活化O_2产生活性氧化物,提高碳酸氢钠的浓度(10~50 mmol?L~(-1))对苯胺氧化效率的提升效果微乎其微;随着电流强度的提升(10~90 mA)苯胺的降解效率随之提升;苯胺初始浓度的增加(0.1~1 mg?L~(-1))促进更多的苯胺被氧化降解,但苯胺的降解率随之降低;向电絮凝体系中投加有机配体可能会影响Fe(II)活化O_2产生活性氧化物,草酸钠和EDTA能够明显促进铁电絮凝体系·OH的生成,提高铁电絮凝对苯胺的降解效果。(3)通过研究典型环境下铁电絮凝对有机污染物的降解情况,在模拟磺胺污染地下水和模拟苯酚废水中发现了相同的氧化机理和规律。在研究铁电絮凝处理模拟As(III)和磺胺污染的地下水时,发现铁电絮凝在产羟自由基氧化降解磺胺的同时能够生成Fe(Ⅳ)氧化去除As(III)。在研究铁电絮凝处理模拟苯酚废水时,投加草酸钠和EDTA能显着提高苯酚的降解率。本研究表明,在中性条件下铁电絮凝能产生羟自由基导致有机污染物的氧化降解,而Fe(II)-碳酸盐络合物的存在能促进羟自由基的产生。本研究为解释污染物在铁电絮凝体系中的转化或降解行为提供了新的理论证据,有助于提高人们对铁电絮凝的理论认知。(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高雪,吕建波,苏润西,郝雅荣,杨金梅[10](2019)在《电絮凝法去除水中四环素的效能及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讨电絮凝法去除水中四环素的效能及机理,分别研究了电极材料、电流强度、电导率和四环素初始浓度等参数对电絮凝去除四环素的影响;并通过氧化性能评估实验、UV-vis光谱分析、X射线衍射(XRD)等方法探究电絮凝去除四环素的性能。结果表明:使用铁电极(面积300 mm×80 mm,厚2 mm),对初始浓度0.05 mmol·L-1的四环素模拟废水进行处理,在电流强度为0.3 A、电导率为1 000μS·cm-1、电解15 min时,四环素和总有机碳(TOC)的去除率分别可达99.6%和79.8%,并且约41.9%的四环素通过氧化降解作用从水中被去除。使用铁电极电絮凝技术能够快速高效地去除四环素,具有高氧化率、低成本的特点。(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絮凝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近年来成为絮凝剂研究热点。总结了无机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天然有机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及其衍生物和合成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的絮凝机理,综述了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国内外应用研究进展,分析了阳离子高分子絮凝剂处理废水的优势及其发展面临的问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絮凝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陈啸,伍喜庆,岳涛,徐昊杰.矿山尾矿水的磁种絮凝处理及机理研究[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9
[2].杨开吉,姚春丽.阳离子高分子聚合物絮凝机理及应用研究进展[J].造纸科学与技术.2019
[3].郭亚丹,宫志恒,李玲,梁平,王学刚.生物聚合硫酸铁去除铅离子的絮凝机理研究[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谢蔚.高浊度矿物污水的预磁化-磁絮凝沉降机理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9
[5].王党伟,吉祖稳,盛玉明,刘俊秀.水库泥沙絮凝机理研究[J].泥沙研究.2019
[6].刘馥雯.PDM改性伊利石絮凝除藻效果及机理研究[D].江西理工大学.2019
[7].刘俊秀.动水条件下细颗粒泥沙絮凝机理研究[D].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2019
[8].张宇卓.基于耗散粒子动力学方法的粘性泥沙絮凝机理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9].张严.铁电絮凝产羟自由基氧化降解有机污染物的机理研究[D].武汉科技大学.2019
[10].高雪,吕建波,苏润西,郝雅荣,杨金梅.电絮凝法去除水中四环素的效能及机理[J].环境工程学报.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