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珙县岩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僰人岩画,岩画造型,图像叙事,文字
珙县岩画论文文献综述
吴梦[1](2019)在《珙县僰人岩画图像造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珙县僰人岩画是西南地区、甚至全国岩画的典型代表之一,最早(1935年)被美籍华人学者葛维汉发现。岩画为悬棺墓主而绘,两者同生共存。僰人岩画与僰人悬棺均是僰人的遗物,亦都是僰人丧葬习俗的主要形式。僰人岩画大致可以分为单体类图像造型和组合类图像造型,主要由人物图像、动物图像和几何形的符号图像构成,题材内容具有一定的程式化特征。图像采用红色和白色两种颜料绘制,主要以红色为主。造型手法以平面剪影式造型为主,部分以线勾勒或线面结合造型,图像造型简练、结构完整、动态丰富、形神兼备,兼具具象性与抽象性描绘。僰人岩画图像的造型不仅在形式层面具有艺术审美特征,在功能层面具有类似象形文字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僰人岩画承担着“文本”的角色,无声的“叙述”着这个已经消亡了的民族的记忆、信仰和文化。僰人无文字流传于世,高悬的棺木和悬棺周围的岩画是僰人遗存在悬崖峭壁之上的青壁史诗,诉说着他们曾经的兴盛与衰败。僰人岩画图像便是其记录历史的重要“图像文本”,集“图文一体”,以图言说。本文首先对僰人、僰人岩画、僰人悬棺进行了论述;其次,在此基础上,探究僰人岩画图像的造型特征及寓意;然后,结合僰人的历史文化背景和岩画的造型特征及寓意,分析僰人岩画图像的叙事功能和叙事类型;最后,对僰人岩画造型与富宁坡芽歌书和纳西族的东巴文字字形的相似性等有关僰人岩画研究的其他若干问题作以论述。僰人岩画是具有历史性、民族性和丧葬文化属性的图像。本文以美术学科为本位,从图像学和叙事学等角度,对珙县僰人岩画图像的造型及寓意进行分析,以期揭示僰人岩画这种介于图文之间的过渡形态的图像叙事属性和象形文字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10)
段绪懿,黎成田[2](2014)在《四川珙县麻塘坝岩画的审美意蕴》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珙县麻塘坝岩壁画既不同于中国北方岩画的刚健之美,也不同于中国南方岩画的阴柔之美。它既具有北方岩画的美学风格,又兼有南方岩画的审美趣旨。文章从粗犷与阴柔、简约与壮硕、对称与和谐、诙谐与庄重、闲适与英武五个方面对其美学意蕴进行探讨。(本文来源于《艺术教育》期刊2014年02期)
周萌[3](2013)在《珙县悬棺岩画与石城山僰人岩墓群石刻艺术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僰人悬棺岩画闻名于世,而僰人岩墓石刻却"养在深闺"。悬棺岩画以单色平涂为主,古朴简略,为葬仪组成部分;石刻浮雕则以准确的写实手法,再现了汉、彝、僰民族千年融合发展的历程。(本文来源于《艺术百家》期刊2013年03期)
张利群,屠朝娟[4](2010)在《珙县岩画中图像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宜宾珙县悬棺岩画是西南岩画系统的一个重要分支,岩画图案中的形象生动而神秘,其中以铜鼓、巫师、犬的形象最有代表性。以下就是对这叁种形象在珙县岩画中的分布、功能及文化内涵作一次简要的分析和研究。(本文来源于《艺术研究》期刊2010年01期)
杨剑涛[5](2007)在《四川宜宾珙县都掌蛮悬棺岩画的造型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宜宾珙县都掌蛮悬棺岩画以简洁洗练的造型、流动柔和的整体外形、随意率真的形象描绘、朴实生动的绘画语言、感性与理性兼具的图象形式,形成了独树一帜的岩画艺术风格,既在外形与观念上明显地区别于北方岩画,又在细节与内涵上拉开了与南方其他岩画的距离,有着自己鲜明的族属特征和地域特色。(本文来源于《宜宾学院学报》期刊2007年08期)
涂朝娟[6](2004)在《珙县僰人岩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珙县悬棺岩画是西南岩画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对它的研究不但要从考古学、人类学的角度,亦要从美术学的角度来研究。笔者在进行岩彩画创作的过程中对岩画产生浓厚的兴趣。在不断寻求新技法、新材料的今天,希望对此有所贡献。 全文共分6个部分: 第一部分:导言。通过对珙县岩画研究现状的审视,揭示对珙县岩画尤其焚人宗教崇拜支撑下的岩画图像研究的意义,并对所采取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加以说明。 第二部分:简述珙县岩画主人——僰人的族属。对僰人的族属问题的阐述有利于下一步具体和深入的分析。 第叁部分:分析珙县岩画所处的地理环境及其分布规律,并通过多种角度来对珙县岩画断代。 第四部分:结合对珙县岩画中的颜料的化学分析,探讨其对重彩画的启示,揭示其采用这种材料的背景,从而有助于艺术资源的共享,以期在技术层面、视觉层面和精神层面的探索。 第五部分:通过对珙县岩画中的铜鼓、犬和巫师图像的分析,结合文物资料、文献资料,运用考古学的知识,揭示其具有的文化内涵,从而深入理解僰人的原始宗教崇拜。 第六部分:分析珙县岩画的艺术特色。 由此,从对珙县岩画的材料、图像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处处都可体现古代少数民族——僰人的宗教信仰。即这些岩画作品也正是他们生活状况和精神世界的生动反映。对其材料的研究和对其艺术特色的分析有利于我们重彩画创作中颜料的取舍、画面的保存,更重要的是拓展想象空间、寻求新语言、丰富表现力。(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期刊2004-04-01)
崔陈[7](1993)在《珙县悬棺岩画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珙县悬棺岩画,主要集中在洛表乡麻塘坝,分布在麻塘坝东西两侧长约5公里的山崖上,岩画大部份以朱砂作颜料,画面呈朱红色,少数系白色和黑色颜料绘成,共有各种图像200多个。内容非常丰富,有各式各样的人物和动物画,以及一些图案符号等。岩画大部份绘于悬棺周围的岩壁上和岩洞内,虽经长期风雨浸蚀,仍色彩鲜艳,清晰可见,其画面古朴,形象生动,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于岩画与悬棺的关系,1974年,四川省博物馆从邓家岩、白马洞两处崖壁上取下10具棺(本文来源于《四川文物》期刊1993年02期)
沈仲常[8](1982)在《珙县“僰人悬棺”岩画中的球戏》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珙县县城西南六十五公里的洛表公社,“僰人悬棺”及其岩画皆集中在这里,它是四川省1956年公布的第一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这里“僰人悬棺”的岩画,早已作了摹绘,并已发表了《四川珙县“僰人悬棺”岩画调查记》 (以下简称“调查记”)(《文物资料丛刊》2)。(本文来源于《贵州民族研究》期刊1982年02期)
沈仲常[9](1980)在《岩画、“阿旦沐”、都掌蛮——关于珙县悬棺葬墓主的族属》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川珙县悬棺葬墓主的族属问题值得探讨。悬棺傍崖壁的铜鼓图案、墓主"打牙"的习俗和"阿旦沐"的名字为我们的探讨透露了若干消息。在悬棺的岩画中可以认为是铜鼓图像的,有: (1)麻塘坝棺材铺岩画中的图案。 (2)麻塘坝狮子岩的图案。 (3)麻塘坝九盏灯的图案。(本文来源于《文物》期刊1980年11期)
珙县岩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四川珙县麻塘坝岩壁画既不同于中国北方岩画的刚健之美,也不同于中国南方岩画的阴柔之美。它既具有北方岩画的美学风格,又兼有南方岩画的审美趣旨。文章从粗犷与阴柔、简约与壮硕、对称与和谐、诙谐与庄重、闲适与英武五个方面对其美学意蕴进行探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珙县岩画论文参考文献
[1].吴梦.珙县僰人岩画图像造型研究[D].西南大学.2019
[2].段绪懿,黎成田.四川珙县麻塘坝岩画的审美意蕴[J].艺术教育.2014
[3].周萌.珙县悬棺岩画与石城山僰人岩墓群石刻艺术的比较研究[J].艺术百家.2013
[4].张利群,屠朝娟.珙县岩画中图像的研究[J].艺术研究.2010
[5].杨剑涛.四川宜宾珙县都掌蛮悬棺岩画的造型特征[J].宜宾学院学报.2007
[6].涂朝娟.珙县僰人岩画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4
[7].崔陈.珙县悬棺岩画初探[J].四川文物.1993
[8].沈仲常.珙县“僰人悬棺”岩画中的球戏[J].贵州民族研究.1982
[9].沈仲常.岩画、“阿旦沐”、都掌蛮——关于珙县悬棺葬墓主的族属[J].文物.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