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国召开的第19次世界哲学大会,肯定了世界哲学在20世纪末发生了“人类学转折”,表明世界哲学开始从人类学高度关注人类问题。此后的历届世界哲学大会,几乎都与“人”有关。第24次世界哲学大会在中国召开,主题是“学以成人”,是典型的人类学问题。而就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发展而言,有学者在世纪之交总结道:50年来走了一条由本体论范式、认识论范式到人类学范式的发展道路,并且指出,马克思主义哲学原本就是一种“人类学范式”的哲学。那么,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范式是怎样的呢?
其实,早在19世纪上半叶,马克思就参与并完成了德国哲学的人类学转向。当叔本华反对以绝对理念直接解释世界,提出应根据人的生命特性即意志来解释世界,认为万事万物的本质在于其意志时,哲学就由本体论、认识论转向了以对人的理解来解释世界的人类学方向。接着是费尔巴哈,以对自然性的感性的人的理解,来解释宗教世界以及绝对理念世界,在唯物论基础上推进了德国哲学的人类学转向。马克思正是在这时走上哲坛,他直接遇到的最高哲学问题,就是如何通过对人的理解来把握世界。对此,马克思一是指出“人是对象性的存在物”,是通过自己的感性实践活动把握对象世界而生存的存在物。二是指出人对世界的理解即世界观,是建立在人自身的感性实践活动之中的。因而他明确要求要从人的“主体方面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即人的对象世界,形成世界观。但这绝不仅仅只是对人类学世界观的确立,而更是以对人的理解来把握世界的作为第一哲学的人类学哲学的确立。人类学哲学就是通过对人的人类学特性的把握,来构建关于人类生存发展运动和如何把握世界的新哲学。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马克思完成了德国哲学的人类学转向,开辟了作为第一哲学的人类学哲学(它和哲学人类学不同,它是人类性的哲学而后者是哲学性的人类学)。
当代的世界哲学再次发生的人类学转向,表明人类世界已开始进入人类学时代——即全人类和平共存协同发展的时代,全人类的问题需要哲学家们来共同关心。中国提出的“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以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和“人与自然的生命共同体”的大政方向,为全人类走向人类学时代提出了发展大纲。那一向未被认识的马克思的人类学哲学,恰恰是最关心人类世界的人类学发展的哲学。这就是我们开发这一哲学和开展这一讨论的现实原因。我们希望,马克思在19世纪中期开创的这一超越他的时代的新哲学,在全人类艰难走向人类学时代的今天,能够发挥它的世界历史引领作用,推进人类世界的人类学发展。本期发表的两篇论文,是这一目的的良好开端。
标签:人类学论文; 哲学论文; 世界论文; 马克思论文; 人类论文; 宗教论文; 哲学理论论文; 哲学流派及其研究论文; 其他哲学流派论文; 《思想战线》2019年第5期论文; 栏目主持人:苗启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