脉络丛前动脉论文_姜恒,谢拥军,聂政,马大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脉络丛前动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动脉,脉络,造影,肿块,外径,动脉硬化,临床应用。

脉络丛前动脉论文文献综述

姜恒,谢拥军,聂政,马大军[1](2011)在《脉络丛前动脉显微解剖结构的临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脉络丛前动脉显微解剖结构的临床应用及其意义。方法用体视显微镜和手术显微镜对21例(42侧)成人脑标本进行观察,研究脉络丛前动脉显微解剖结构特点。结果脉络丛前动脉来源于颈内动脉者37侧(88.1%);来源于大脑中动脉者3侧(7.2%);来源于后交通动脉者2侧(4.8%)。左侧脉络丛前动脉比右侧粗大者占78.9%。脉络丛前动脉的起始处管径变异较大,平均(0.79±0.27)mm。管径从起始部发出随行程延伸越来越细,中段管径0.35~0.71 mm;末段管径0.16~0.33 mm。脉络丛前动脉主干长(2.88±0.48)cm。海马旁回钩前沟定位与交点的距离右侧为(11.17±1.78)mm,左侧为(10.93±2.13)mm。结论双侧脉络丛前动脉管径无明显差异,发生痉挛易导致视束的供血障碍。相关颞叶内侧附近手术时,海马旁回钩前沟定位比较准确,手术时要注意在以海马旁回钩前沟为标志的交点处保护脉络丛前动脉。(本文来源于《局解手术学杂志》期刊2011年02期)

尹方明,李铁林,王兴海,段传志,柯以铨[2](2004)在《海马旁回与脉络丛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颞叶手术避免损伤脉络丛前动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4具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部标本显微解剖,观察脉络丛前动脉与海马旁回钩及其前沟的关系。结果:海马旁回钩前沟至脉络丛前动脉和海马旁回钩的交点的距离左侧为(11.61±2.02)mm,右侧为(11.54±1.67)mm。结论:颞叶钩回及杏仁体、海马切除时,以海马旁回钩前沟为标志,在其后的上述距离,注意勿伤及脉络丛前动脉主干。(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2004年03期)

李少华,刘学钧,王远福,田清友[3](1996)在《脉络丛前动脉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脉络丛前动脉与视束病变关系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用体视显微镜和手术显微镜对100侧成人脑标本的脉络丛前动脉进行解剖观察,对其中50~70岁60侧脑标本的颈内动脉,脉络丛前动脉做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脉络丛前动脉92%起自颈内动脉,是视束血供的主要动脉。观察发现,60侧标本中颈内动脉管壁内有粥样硬化斑块,纤维斑块及中膜钙化等病变者占88.3%(53侧),与颈内动脉相应的脉络丛前动脉内有斑块形成并阻塞管腔者占3.8%(2侧),管腔缩小者占6.7%(4侧)。结论:50岁以上,突然视力改变,有视野缺损,眼底正常,无视神经萎缩,可能是脉络丛前动脉的病变所致。(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期刊1996年04期)

祁建,王绪,邹雄伟[4](1985)在《脉络丛前动脉放射诊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脉络丛前动脉(脉络膜前动脉)虽然比较细小,但在颈内动脉造影片上它的显影率可高达95%左右。脉络丛前动脉居于脑的中央部,走行和邻接关系相对恒定,在进行颈内动脉造影时,观察其形态和位置的改变常常?诊断颅内某些疾患的仅(本文来源于《临床放射学杂志》期刊1985年02期)

王绪,祁建,邹雄伟[5](1983)在《脉络丛前动脉的X线解剖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脉络丛前动脉虽然比较细小,但在脑血管造影片上可有95%友右的显示率;因其位置近于颅腔中心,供血范围较广,走向及邻接关系相对固定,是一个很好的诊断学标志。有些颅内疾患因部位特殊、脉络丛前动脉可能是唯一的观察对象。为了提高x线诊断水平,我们调查了50例100侧大脑半球,观察了100例正常脑血管造影片,复习有关文献(1~7),对脉络丛前动脉进行了系统的x线解剖学研究。在此基础上,又对100例经过手术证实的颅内疾患之脑血管造影片进行回顾性阅片,以了解该动脉的异常x线表现。现将研究结果报告于后,以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徐州医学院学报》期刊1983年02期)

祁建,王绪,邹雄伟[6](1983)在《脉络丛前动脉X线诊断的应用解剖》一文中研究指出脉络丛前动脉(旧名脉络膜前动脉)虽然比较细小,却是一支很重要的脑血管,它除了参加形成侧脑室脉络丛外,并发出多数分支分布到颞叶钩回、视束、外侧膝状体、中脑、丘脑、内囊和基底节等结构,在颈内动脉造影的X线片上,它的显影率可高达95%左右。由于脉络丛前动脉所处的特有位置以及比较恒定的走行和分布,在进行脑血管造影时,观察其形态和位置的改变常常是诊断颅内某些疾患的仅有证据。随着国内X线脑血管造影技术的推广和普及,脉络丛前动脉对诊断颅内疾患的意义越来越为放射科、神经外(本文来源于《徐州医学院学报》期刊1983年01期)

脉络丛前动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为颞叶手术避免损伤脉络丛前动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4具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部标本显微解剖,观察脉络丛前动脉与海马旁回钩及其前沟的关系。结果:海马旁回钩前沟至脉络丛前动脉和海马旁回钩的交点的距离左侧为(11.61±2.02)mm,右侧为(11.54±1.67)mm。结论:颞叶钩回及杏仁体、海马切除时,以海马旁回钩前沟为标志,在其后的上述距离,注意勿伤及脉络丛前动脉主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脉络丛前动脉论文参考文献

[1].姜恒,谢拥军,聂政,马大军.脉络丛前动脉显微解剖结构的临床应用研究[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1

[2].尹方明,李铁林,王兴海,段传志,柯以铨.海马旁回与脉络丛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2004

[3].李少华,刘学钧,王远福,田清友.脉络丛前动脉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J].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1996

[4].祁建,王绪,邹雄伟.脉络丛前动脉放射诊断的应用解剖学研究[J].临床放射学杂志.1985

[5].王绪,祁建,邹雄伟.脉络丛前动脉的X线解剖学研究[J].徐州医学院学报.1983

[6].祁建,王绪,邹雄伟.脉络丛前动脉X线诊断的应用解剖[J].徐州医学院学报.1983

论文知识图

内囊的血液供给-图2 大脑内静脉系统1.丘纹...脉络丛前动脉与海马旁回钩的关系切除海马暴露脉络丛前动脉内囊的血液供给-图1 纹状体、内囊的血液供...脉络丛前动脉大脑中动脉M1段的显微解剖

标签:;  ;  ;  ;  ;  ;  ;  

脉络丛前动脉论文_姜恒,谢拥军,聂政,马大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