磷素效率论文_陈晓影,刘鹏,程乙,董树亭,张吉旺

导读:本文包含了磷素效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效率,冬小麦,根系,磷肥,产量,土壤,花生。

磷素效率论文文献综述

陈晓影,刘鹏,程乙,董树亭,张吉旺[1](2019)在《土壤深松下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根系分布及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大田试验与土柱试验相结合的方式,设置距离地表-5 cm (P5)、-10 cm (P10)、-15 cm (P15)和-20 cm(P20)施用磷肥处理,以不施磷肥为对照(CK),研究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根系分布、干物质积累与产量形成及磷肥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施用深度显着影响夏玉米根系干重及根长,表现为P15>P10>P20>P5>CK。与常规磷肥施用深度(P5)处理相比,P15处理玉米籽粒产量两年平均提高23.1%,根干重及总根长两年平均提高13.1%、22.9%; P15、P20处理均增加了-20 cm以下土层的根干重比例及根长比例,土柱试验分别达到35.4%和36.4%、58.7%和59.3%,大田试验根干重两年均达到19.0%,根长比重分别达到39.8%和39.9%。根系分布的优化促进了植株磷素积累与转运, P10、P15、P20处理较P5处理磷积累量2年平均提高10.6%、25.2%和14.7%,磷转运量平均提高46.9%、76.6%和57.6%,籽粒产量相应增加12.9%、23.1%和10.6%。P15比P5处理的磷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效率和表观利用效率两年平均值分别提高19.1 kg kg~(–1)、19.1 kg kg~(–1)和25.2%。磷肥深施能够增加深层土壤根系的分布比例,提高植株对磷肥的吸收、利用效率,显着提高夏玉米产量,在本试验条件下以磷肥集中施用在-15 cm处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10期)

姚珊[2](2019)在《冬小麦—夏玉米体系磷肥利用效率对塿土磷素肥力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塿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磷肥利用效率(PUE)和土壤磷素肥力的关系,可以界定土壤磷素的最佳管理范围及合理的施磷量,为实现作物高产和减少磷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塿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控制条件(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两个方面,研究磷肥利用效率与土壤磷素肥力水平的关系。控制条件(盆栽)试验采取塿土长期定位试验5个不同磷素肥力水平的土壤(F1、F2、F3、F4、F5),大田试验选取田间4个不同磷素肥力水平的土壤(F1、F2、F3、F4),每个磷素水平土壤上均设置5个施磷量(0、30、60、90、120 kg P_2O_5/ha)。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控制条件(盆栽)试验土壤速效磷含量水平较低(Olsen-P含量小于15 mg/kg)时,增施磷肥可显着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籽粒产量;所有施磷处理较不施磷处理小麦增产52.2%~119.7%、玉米增产94.7%~212.7%。而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15 mg/kg时施磷肥效果不显着。经过两季作物种植,除F2施磷量60 kg/ha、120 kg/ha和F5施磷量120 kg/ha较不施磷显着提高了全磷含量外,其它磷素水平土壤经过两季作物种植,均对土壤全磷无显着影响。所有磷素肥力土壤上,施用磷肥总体上可显着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施磷处理较不施磷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依次增加-4.08~434.69%、26.49~112.77%、6.74~48.24%、4.07~43.65%和-4.84~28.29%。冬小麦磷肥利用效率(PUE)与土壤初始速效磷(Olsen-P)含量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初始Olsen-P含量为33 mg/kg时冬小麦PUE达到100%。夏玉米PUE在P30处理下随土壤磷素水平的提高呈二次抛物线形式增加,土壤初始Olsen-P含量为12 mg/kg时玉米PUE达到100%,当土壤初始Olsen-P含量为34 mg/kg时玉米PUE达到最大值155%;在P60、P90和P120处理时,玉米PUE随土壤初始Olsen-P含量上升而直线增加,土壤Olsen-P含量分别达到12 mg/kg、17 mg/kg和14 mg/kg后保持不变。整个冬小麦-夏玉米体系PUE随土壤初始Olsen-P的变化趋势和夏玉米类似,冬小麦(P30)和夏玉米(P30)总施磷量(P_2O_5)为60 kg P_2O_5/ha,当土壤初始速效磷含量约为18mg/kg时体系PUE达到100%,当土壤初始速效磷含量约为40 mg/kg时体系PUE达到最大值。同一磷素肥力水平土壤上,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PUE均显着降低,尤其是施磷量高于60 kg/ha之后。关中塿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土壤磷素(Olsen-P)管理的最佳范围为17~40mg/kg,体系总推荐施磷量为60~120 kg P_2O_5/ha。2.大田试验土壤磷素肥力水平较低时(Olsen-P 10 mg/kg),无论小麦还是玉米,施用磷肥均可明显提高籽粒产量(小麦不显着),其它磷素肥力水平土壤上磷肥无明显增产效果。两年结果显示,冬小麦磷肥利用效率(PUE)与土壤初始Olsen-P含量之间基本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冬小麦PUE为100%时所对应的土壤初始Olsen-P为31~33 mg/kg,此时施磷量为60 kg P_2O_5/ha。两年夏玉米PUE与土壤初始Olsen-P含量的关系可用线性或线性平台模型描述,在一定Olsen-P范围内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夏玉米PUE为100%时所对应的土壤初始Olsen-P约为18 mg/kg,此时施磷量为60 kg P_2O_5/ha。两年冬小麦-夏玉米体系PUE与土壤初始速效磷的关系基本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体系总施磷量为120 kg P_2O_5/ha,土壤Olsen-P含量达到该区夏玉米磷农学阈值(Olsen-P 13 mg/kg)时,两年小麦-玉米体系周年PUE可达80%~83%;土壤Olsen-P含量达到该区冬小麦磷农学阈值(Olsen-P 17 mg/kg)时,两年小麦-玉米体系周年PUE可达85%~87%;土壤Olsen-P含量约为28 mg/kg时,两年小麦-玉米体系周年PUE为100%;土壤Olsen-P含量达到该区磷素环境阈值(Olsen-P 40 mg/kg)时,两年小麦-玉米体系周年PUE可高达115%,此时出现磷素肥力耗竭。综上,塿土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土壤速效磷大概控制在17~28 mg/kg的范围内,体系总推荐施磷量120 kg P_2O_5/ha。在此范围内管理,既可保证作物的产量,又可提高小麦-玉米体系周年磷肥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闫恒辉[3](2019)在《不同比例分层施磷对冬小麦产量和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磷肥分层条施对冬小麦磷素利用效率及籽粒产量的调节作用,研发高产高效施肥技术。本试验选用高产冬小麦品种山农32,于2016-2018年冬小麦生长季在山东省泰安市道朗镇玄庄村进行。以全生育期不施磷处理(T1)为对照(仅施等量氮钾肥),在施磷量相等的条件下,设置磷肥单层条施处理T2、T3和T4,施肥深度分别为8、16和24 cm;设置磷肥分层条施处理T5、T6和T7,施在8、16和24 cm土层深处的磷肥比例分别为1:2:3,1:2:1和1:1:1。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处理对土壤供磷强度的影响在0-24cm土层深度范围内,各土层在冬小麦生长季的平均土壤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提高。随着施磷深度的增加,土壤磷素生物有效性显着升高。T3和T6处理8-16cm土层速效磷含量较其他处理显着提高51.0%-113.0%。相关分析表明,开花期8-16 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有效态无机磷总量与地上部磷素积累量和籽粒产量均呈显着正相关关系。说明提高8-16 cm土层土壤供磷强度有利于冬小麦开花期地上部磷素积累,增加籽粒产量。2、不同处理对冬小麦根系形态和生理特性的影响磷肥适当深施或在各土层合理分配有利于优化冬小麦根系形态和分布。T3和T6处理较T2处理显着促进返青后根系下扎,与其他处理相比,8-16 cm土层的根长密度和根表面积密度显着增加,根系平均直径显着降低10.2%-16.5%。施磷提高了冬小麦花后0-40 cm土层根系活力。磷肥施于8 cm深处对提高0-8 cm土层根系活力无明显作用。深施磷处理可提高8-40cm土层根系活力。T3和T6处理对8-16 cm土层根系活力提高的幅度更大。3、不同处理对冬小麦花后旗叶光合荧光及衰老特性的影响磷肥单层条施处理间比较,T3处理冬小麦开花后旗叶S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净光合速率(Pn)、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均显着高于T2和T4处理,而开花后14~28d的旗叶MDA含量则显着低于T2和T4处理。T6处理与T3处理比较,冬小麦开花后旗叶SOD、CAT活性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无显着差异。说明磷肥单层条施于16cm土层深处或按1:2:1的比例分层条施于8、16和24cm土层均能提高冬小麦旗叶抗氧化酶能力,促进光合同化。4、不同处理对冬小麦干物质积累及分配的影响磷肥单层条施处理间比较,随着施磷深度的增加,冬小麦拔节后群体数显着增加。开花期到成熟期单茎重和群体干物质量均表现为T3>T2、T4,且T3处理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显着高于T2和T4处理15.7%-38.8%和6.8%-13.7%。各磷肥分层条施处理间比较,T5和T7处理拔节后群体数显着高于T6处理5.5%-10.5%。开花期到成熟期单茎重和群体干物质量表现为T6>T5、T7。增加16cm土层施磷量有利于拔节后干物质的快速积累,并使其干物质积累量在开花期至成熟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T3和T6处理较T2处理显着提高拔节后群体数6.1%-8.0%,但与T4、T5和T7处理相比,群体数则降低5.0%-10.9%;T3和T6处理开花后单茎重和干物质量显着高于其他处理12.4%-21.0%和5.3%-11.9%,花后干物质同化量及其对籽粒的贡献率,成熟期干物质在叶片、茎秆+叶鞘和籽粒中的分配量亦显着提高。5、不同处理对冬小麦产量和磷素利用率的影响磷肥单层条施处理间比较,随着施磷深度的增加,冬小麦成穗数显着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T3处理成穗数居中,穗粒数与千粒重显着高于T2和T4处理,籽粒产量提高28.7%-31.0%。磷肥分层条施处理间比较,与T5和T7处理相比,T6处理籽粒产量最高。T6处理成穗数显着减少5.6%-10.5%,穗粒数和千粒重显着增加5.2%-16.2%,T5和T7处理间无显着差异。T3和T6处理的磷素吸收效率和磷肥偏生产力最高,且二者之间无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大学》期刊2019-03-27)

王婧月,胡德益,孙娟,唐晓燕,陈光登[4](2019)在《大麦株高近等基因系的磷素利用效率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明确大麦株高对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采用土培盆栽试验,以4对两种遗传背景下的大麦株高近等基因系为材料,设置施磷(P_2O_5:60 mg·kg~(-1)土)和不施磷两种磷处理,于成熟期采样,分析其农艺性状、磷含量、磷素利用效率等差异。结果表明,施磷处理下大麦近等基因系株高、单株产量、单株秸秆干重及收获指数均较不施磷处理增高,高秆大麦的株高、穗长、芒长、产量及收获指数均显着大于矮秆大麦,而其单株秸秆干重小于矮秆大麦。施磷处理下近等基因系根系、秸秆、籽粒磷含量及磷积累量整体高于不施磷处理。不施磷处理下,高秆大麦的秸秆磷含量及磷积累量整体小于矮秆大麦,而其籽粒磷积累量整体大于矮秆大麦,最大高出矮秆大麦89.87%。施磷处理下大麦的根系、秸秆及籽粒磷素利用效率小于不施磷处理,秸秆磷素利用效率变化最大,施磷为不施磷的25%~68%,其中高秆大麦变化幅度大于矮秆大麦。经相关性分析,大麦单株产量与籽粒磷积累量呈显着正相关,与根系磷积累量呈极显着或显着负相关;穗长与秸秆磷利用效率、株高与磷收获指数以及芒长与磷收获指数在施磷和不施磷处理下分别呈显着负相关和正相关。相较于矮秆大麦,高秆大麦在低磷环境下具有更高的收获指数及磷收获指数,说明高秆大麦具有更高的耐低磷特性。因此,在缺磷土壤中选择株高较高的大麦能获得更好的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麦类作物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贺鑫,齐冰洁,王敏,孙艳楠[5](2019)在《低磷胁迫下燕麦不同磷效率品种生物量及磷素营养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燕麦不同磷效率品种对低磷胁迫响应特征的差异,选择磷高效燕麦品种‘V7’、‘56’和磷低效燕麦品种‘60’、‘65’为材料,采用溶液培养试验,研究不同磷效率燕麦品种在正常供磷1 mmol/L (HP)和低磷胁迫0.1 mmol/L (LP)处理下,燕麦植株生物量、磷素浓度及磷素吸收效率的差异。主要结果有:(1) LP处理下磷高效燕麦品种‘V7’、‘56’的根系、地上部、全株生物量及根冠比显着高于磷低效燕麦品种‘60’、‘65’,磷低效品种‘60’和‘65’的LP处理根系、地上部和全株生物量及根冠比均显着低于HP处理,而磷高效品种‘V7’和‘56’在LP和HP间无显着差异。(2) LP处理下磷高效燕麦品种‘V7’和‘56’的根系、地上部和整株磷浓度显着高于磷低效品种‘60’和‘65’,两个磷低效品种LP处理根系、地上部和整株磷浓度显着低于HP处理。(3) LP处理下磷高效燕麦品种‘V7’和‘56’的根系和植株磷吸收效率显着高于燕麦磷低效品种‘60’和‘65’,LP处理下磷低效燕麦品种‘60’和‘65’根系和整株磷吸收效率磷吸收率较HP处理显着降低,分别下降64.5%和47.9%,表明磷高效燕麦品种对低磷环境适应性更强。(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9年22期)

姚珊,张东杰,Batbayar,Javkhlan,刘琳,李若楠[6](2018)在《冬小麦-夏玉米体系磷效率对鴥土磷素肥力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鴥土区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磷肥利用效率(PUE)和土壤肥力(磷素)的关系,可以界定土壤磷素的最佳管理范围及合理施磷量,为实现作物高产和减少磷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鴥土长期定位试验5个不同磷素水平的土壤,有效磷含量依次为3.90 (F1)、15.00 (F2)、23.60 (F3)、35.70 (F4)和50.00(F5) mg/kg进行盆栽试验,供试作物为小麦‘小偃22’和玉米‘郑单958’。每个磷素水平土壤上设置5个施磷量(P2O5 0、30、60、90、120 kg/hm~2)。作物成熟后,收获地上部所有植株,晒干、脱粒后测定地上部生物量、籽粒产量,籽粒和秸秆样品粉碎后测定其含磷量。作物收获后均匀采集盆内土样约50 g/盆,风干并混匀后分别过1 mm和0.15 mm筛,测定土壤速效磷和全磷含量。计算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磷肥利用效率与土壤磷素水平的关系。【结果】F1土壤增施磷肥可显着提高小麦和玉米的籽粒产量,与P0相比,所有施磷处理小麦增产52.2%~119.7%、玉米增产94.7%~212.7%;F2、F3、F4和F5土壤磷肥增产效果不显着。经过两季作物种植,与P0相比,F2土壤施磷60 kg/hm~2、120 kg/hm~2和F5土壤施磷120 kg/hm~2显着提高了全磷含量,其他磷水平土壤全磷含量无显着变化;F1、F2、F3、F4和F5土壤施磷处理的土壤速效磷含量分别增加了-4.08%~434.69%、26.49%~112.77%、6.74%~48.24%、4.07%~43.65%和-4.84%~28.29%。冬小麦磷肥利用效率(PUE)与土壤Olsen-P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 <0.05),P30、P60、P90和P120线性关系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996、0.899、0.760和0.820。夏玉米PUE在P30下随土壤磷素水平的提高呈二次抛物线形式增加,据此可得出在Olsen-P为12.32 mg/kg时PUE达到100%,当土壤速效磷为33.63 mg/kg时PUE达到最大值155.24%;在P60、P90和P120时,PUE随土壤Olsen-P含量上升而直线增加,Olsen-P分别达到12.22 mg/kg、16.64 mg/kg和14.39 mg/kg后维持在一个水平。整个冬小麦-夏玉米体系PUE随土壤速效磷的变化趋势和夏玉米类似,冬小麦(P30)和夏玉米(P30)总施磷量为P2O5 60 kg/hm~2时,可算出土壤速效磷为17.97 mg/kg时PUE达到100%;当速效磷达到40.11 mg/kg时,PUE达到最大值131.51%。在同一磷素水平土壤上,随施磷量增加,小麦和玉米PUE均显着降低,尤其是施磷量高于60 kg/hm~2后。【结论】关中鴥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小麦季土壤速效磷应大致控制在17~40 mg/kg范围内,玉米季土壤速效磷控制在13~34 mg/kg范围内进行管理;整个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将土壤速效磷大概控制在17~40 mg/kg范围内,总推荐施磷量为P2O5 60~120 kg/hm~2为宜。(本文来源于《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张连娅,王瑞雪,郑毅,汤利[7](2019)在《不同形态磷肥对红壤玉米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施用不同形态磷肥对玉米干物质累积、产量、磷素吸收累积动态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探讨低磷红壤玉米对施用不同形态磷肥的响应。结果表明,在等养分施用量的条件下,与过磷酸钙(SSP)和钙镁磷肥(CMP)处理相比,施用磷酸二铵(DAP)和磷酸一铵(MAP)处理在玉米大喇叭口期、抽穗期、成熟期的地上部干物质累积量、磷素累积量及经济学产量和玉米磷肥利用效率均较高。至成熟期,施用DAP较SSP和CMP处理玉米地上部干物质累积提高46.7%和72.9%、磷素累积增加68.8%和100.5%,其子粒磷素累积量增加88.7%和101.4%。与施用SSP和CMP处理相比,施用DAP处理玉米子粒产量依次提高47.1%和73.8%。(本文来源于《玉米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沈浦,吴正锋,郑亚萍,孙学武,郑永美[8](2018)在《花生磷素利用效率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花生(Arachis hypogaea L.)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其产品富含脂肪和蛋白,在国民生产中有极高的营养价值和经济价值。磷是核酸、核苷酸、蛋白、磷脂等重要组成成分,是花生生长发育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近二十年来,我国花生需磷量增加了一倍,每年吸收的磷量约7~9万吨。随着全球高品位磷资源加快耗竭、环境污染风险大,如何通过合理的管理措施有效提高磷肥利用效率,已成为花生栽培研究中的难点问题。耕作措施作为一种重要农业管理措施,在不额外增加磷肥投入情况下,能够打破土壤板结、改善土壤性质,促进地下结实作物(如花生)的生长发育。当前,探究花生磷吸收利用与不同土壤耕作措施的关系,是花生养分资源高效利用研究的热点之一。【材料与方法】在青岛市莱西市棕壤花生田开展耕作试验,2017年根据当地种植习惯设置4个处理:①免耕;②浅耕20 cm;⑧深耕30 cm;④深松30 cm。花生种植的垄距85 cm,株距为20 cm,每穴播2粒种子。供试花生品种为花育33号,肥料为叁元复合肥和硫酸钾,每公顷施肥量为氮(N)112.5 kg、磷(P)49.1 kg、钾(K)123.7 kg,种植期间其他田间管理一致。收获期进行收获测产和取样,花生植株养分及品质指标等的测定,参照土壤农化分析等进行。【结果与分析】(1)花生植株总吸磷量以深耕和浅耕处理最高(25.4~25.5kg/hm~2),深松和免耕处理较低(24.1~24.3 kg/hm~2);植株不同部分磷吸收量表现为荚果(占植株总吸收量的70.4%~83.3%)>茎叶针(占14.2%~26.1%)>根部(占1.8%~3.6%)。花生磷吸收量对土壤紧实状况的响应为负相关关系,尤以荚果磷吸收量的响应更为显着,土壤容重每增加0.1 g/cm~3,荚果磷吸收量下降1.1 kg/hm~2。(2)不同耕作处理磷肥的表观回收率(植株总吸磷量占施磷量的百分比),以深耕和浅耕处理较高(51.8%~52.0%),深松和免耕处理较低(49.1%~49.4%)。磷肥偏生产力(磷肥投入量对产量的责献率)、磷素生理利用效率(植株总吸磷量对产量的贡献率)和磷收获指数(荚果磷吸收量占植株总吸磷量的比例)均表现为深耕和浅耕处理最高、深松处理次之、免耕处理最低的趋势。(3)花生磷的吸收促进了产量增加,以及产油量、蛋白质和蔗糖总量等提升;荚果磷吸收量每增加1.0kg/hm~2,花生产量增加280kg/hm~2。与此同时,花生磷吸收量与钙、镁吸收量呈显着正相关关系,且荚果中磷对钙、镁的响应程度大于根茎叶针等部分的响应程度。【结论】通过耕翻20~30 cm等适宜的耕作措施,能够有效改善田间的生长环境,提高花生磷素利用效率,促进花生磷与钙、镁等元素的协同吸收,提高花生的荚果产量与品质状况。(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0-14)

于天一,王春晓,孙学武,吴正锋,郑永美[9](2018)在《不同产量水平及磷利用效率花生磷素及干物质累积、分配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产量及磷利用效率(简称磷效率)花生品种的干物质及磷素累积、分配特性,为高产及磷高效利用花生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在山东莱西和招远两基点大田条件下,研究了34个花生品种的产量及磷效率差异,以两指标平均值为基准,将供试品种划分为高产磷高效(简称双高型)、高产磷低效、低产磷高效和低产磷低效(简称双低型)四大类型,并分析了不同类型花生磷素及干物质累积、分配特点。【主要结果】(1)34个品种中有27个的产量及磷效率类型在两试验点表现一致,占供试品种的79.4%,总体表现稳定。(2)当产量类型相同时,花生磷效率主要取决于植株磷浓度及累积量,器官中磷浓度偏高及营养体磷积累过多,是磷低效的主要原因,基于花生磷高效植株适宜的磷浓度为0.49%-0.55%;双高型品种具有较高的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而生物产量与高产磷低效型无显着差异;双低型品种磷收获指数低于低产磷高效型,其多吸收的磷素主要用于茎、叶、针等无经济价值的器官,对产量的贡献较小。(3)与低产型品种相比,生殖体及整株较高的磷累积量以及干物质生产能力是高产品种的显着特征,磷浓度及磷收获指数对产量影响较小。综上,较高的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和干物质生产能力,以及适当偏低的植株磷浓度和适中的磷累积量是高产磷高效花生的主要特征。(本文来源于《2018年山东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08-25)

杨恒山,张瑞富[10](2018)在《深松措施下不同施磷深度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及磷素吸收效率的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深松措施下不同施磷深度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及磷素吸收效率的研究,明确不同施磷深度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和磷肥吸收效率的差异性,揭示施磷深度对春玉米磷素吸收效率和产量的调控效应,以期为春玉米高产栽培减磷增效提供理论参考.采用土柱试验和大田试验相结合的方法,磷施深度设6 cm(P6,常规施磷深度),12 cm(P12),18 cm(P18),24 cm(P24),并以不施磷肥为对照(CK),研究不同施磷深度对春玉米根干重、根条数、比根长、磷素吸收效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分析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及磷素吸收效率的差异性.不同施磷深度春玉米籽粒产量在土柱栽培条件下表现为P18>P12>P24>P6,大田栽培条件下2年均表现为P12>P6>P18>P24.吐丝期根干重在土柱栽培条件下0-20 cm土层表现为P18>P12>P6>P24;20-40 cm土层表现为P18>P24>P12>P6;大田栽培下0-20 cm土层2014年以P6最大,P12次之,P24最小;2015年以P12最大,P6次之,P24最小;20-40 cm土层2年以P12最大,P24最小.吐丝期根条数土柱栽培条件下10 cm土层处以P6最大;20 cm土层处以P12最大;30 cm,40 cm土层处均以P18最大.吐丝期比根长土柱栽培条件下0-20 cm土层表现为P18>P24>P6>P12;20-40 cm土层以P18最大,P12次之,P24最小;40-60 cm土层以P12最大,P18次之,P6最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磷素效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研究塿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磷肥利用效率(PUE)和土壤磷素肥力的关系,可以界定土壤磷素的最佳管理范围及合理的施磷量,为实现作物高产和减少磷素损失提供理论依据。本文以塿土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为研究对象,从控制条件(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两个方面,研究磷肥利用效率与土壤磷素肥力水平的关系。控制条件(盆栽)试验采取塿土长期定位试验5个不同磷素肥力水平的土壤(F1、F2、F3、F4、F5),大田试验选取田间4个不同磷素肥力水平的土壤(F1、F2、F3、F4),每个磷素水平土壤上均设置5个施磷量(0、30、60、90、120 kg P_2O_5/ha)。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控制条件(盆栽)试验土壤速效磷含量水平较低(Olsen-P含量小于15 mg/kg)时,增施磷肥可显着提高冬小麦和夏玉米的籽粒产量;所有施磷处理较不施磷处理小麦增产52.2%~119.7%、玉米增产94.7%~212.7%。而土壤速效磷含量高于15 mg/kg时施磷肥效果不显着。经过两季作物种植,除F2施磷量60 kg/ha、120 kg/ha和F5施磷量120 kg/ha较不施磷显着提高了全磷含量外,其它磷素水平土壤经过两季作物种植,均对土壤全磷无显着影响。所有磷素肥力土壤上,施用磷肥总体上可显着提高土壤速效磷含量,施磷处理较不施磷处理土壤速效磷含量依次增加-4.08~434.69%、26.49~112.77%、6.74~48.24%、4.07~43.65%和-4.84~28.29%。冬小麦磷肥利用效率(PUE)与土壤初始速效磷(Olsen-P)含量之间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初始Olsen-P含量为33 mg/kg时冬小麦PUE达到100%。夏玉米PUE在P30处理下随土壤磷素水平的提高呈二次抛物线形式增加,土壤初始Olsen-P含量为12 mg/kg时玉米PUE达到100%,当土壤初始Olsen-P含量为34 mg/kg时玉米PUE达到最大值155%;在P60、P90和P120处理时,玉米PUE随土壤初始Olsen-P含量上升而直线增加,土壤Olsen-P含量分别达到12 mg/kg、17 mg/kg和14 mg/kg后保持不变。整个冬小麦-夏玉米体系PUE随土壤初始Olsen-P的变化趋势和夏玉米类似,冬小麦(P30)和夏玉米(P30)总施磷量(P_2O_5)为60 kg P_2O_5/ha,当土壤初始速效磷含量约为18mg/kg时体系PUE达到100%,当土壤初始速效磷含量约为40 mg/kg时体系PUE达到最大值。同一磷素肥力水平土壤上,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冬小麦和夏玉米的PUE均显着降低,尤其是施磷量高于60 kg/ha之后。关中塿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土壤磷素(Olsen-P)管理的最佳范围为17~40mg/kg,体系总推荐施磷量为60~120 kg P_2O_5/ha。2.大田试验土壤磷素肥力水平较低时(Olsen-P 10 mg/kg),无论小麦还是玉米,施用磷肥均可明显提高籽粒产量(小麦不显着),其它磷素肥力水平土壤上磷肥无明显增产效果。两年结果显示,冬小麦磷肥利用效率(PUE)与土壤初始Olsen-P含量之间基本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冬小麦PUE为100%时所对应的土壤初始Olsen-P为31~33 mg/kg,此时施磷量为60 kg P_2O_5/ha。两年夏玉米PUE与土壤初始Olsen-P含量的关系可用线性或线性平台模型描述,在一定Olsen-P范围内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夏玉米PUE为100%时所对应的土壤初始Olsen-P约为18 mg/kg,此时施磷量为60 kg P_2O_5/ha。两年冬小麦-夏玉米体系PUE与土壤初始速效磷的关系基本均呈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体系总施磷量为120 kg P_2O_5/ha,土壤Olsen-P含量达到该区夏玉米磷农学阈值(Olsen-P 13 mg/kg)时,两年小麦-玉米体系周年PUE可达80%~83%;土壤Olsen-P含量达到该区冬小麦磷农学阈值(Olsen-P 17 mg/kg)时,两年小麦-玉米体系周年PUE可达85%~87%;土壤Olsen-P含量约为28 mg/kg时,两年小麦-玉米体系周年PUE为100%;土壤Olsen-P含量达到该区磷素环境阈值(Olsen-P 40 mg/kg)时,两年小麦-玉米体系周年PUE可高达115%,此时出现磷素肥力耗竭。综上,塿土区冬小麦-夏玉米种植体系,土壤速效磷大概控制在17~28 mg/kg的范围内,体系总推荐施磷量120 kg P_2O_5/ha。在此范围内管理,既可保证作物的产量,又可提高小麦-玉米体系周年磷肥利用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磷素效率论文参考文献

[1].陈晓影,刘鹏,程乙,董树亭,张吉旺.土壤深松下磷肥施用深度对夏玉米根系分布及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J].作物学报.2019

[2].姚珊.冬小麦—夏玉米体系磷肥利用效率对塿土磷素肥力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3].闫恒辉.不同比例分层施磷对冬小麦产量和磷素利用效率的影响[D].山东农业大学.2019

[4].王婧月,胡德益,孙娟,唐晓燕,陈光登.大麦株高近等基因系的磷素利用效率特性分析[J].麦类作物学报.2019

[5].贺鑫,齐冰洁,王敏,孙艳楠.低磷胁迫下燕麦不同磷效率品种生物量及磷素营养的差异[J].分子植物育种.2019

[6].姚珊,张东杰,Batbayar,Javkhlan,刘琳,李若楠.冬小麦-夏玉米体系磷效率对鴥土磷素肥力的响应[J].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8

[7].张连娅,王瑞雪,郑毅,汤利.不同形态磷肥对红壤玉米磷素吸收利用效率的影响[J].玉米科学.2019

[8].沈浦,吴正锋,郑亚萍,孙学武,郑永美.花生磷素利用效率对不同耕作措施的响应特征[C].2018中国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9].于天一,王春晓,孙学武,吴正锋,郑永美.不同产量水平及磷利用效率花生磷素及干物质累积、分配特点[C].2018年山东作物学会学术年会论文集.2018

[10].杨恒山,张瑞富.深松措施下不同施磷深度春玉米根系形态特征及磷素吸收效率的差异[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论文知识图

土壤铜胁迫对武香粳14号磷素物质生产效...不同水分条件对旱稻磷素效率的...22个甜玉米基因型磷素利用效率聚类分...鲜食期甜玉米磷素吸收利用的通径分析武香粳14号总吸磷量、磷素物质生产效率...1 不同作物生物量

标签:;  ;  ;  ;  ;  ;  ;  

磷素效率论文_陈晓影,刘鹏,程乙,董树亭,张吉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