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疑问语气词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语气词,疑问,方言,内江,桐乡,助词,主观性。
疑问语气词论文文献综述
胡利权[1](2019)在《内江方言疑问语气词“呢”的声韵调》一文中研究指出内江方言疑问语气词"呢"的口语读音的声母是无半元音[j]、[w]的零声母,韵母是特殊的没有记入内江方言音系的[],声调也是内江方言四声之外的也不能认为是第五个声调的特殊读法33调。(本文来源于《内江师范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田蜜[2](2019)在《浅论宁波方言中的疑问语气词》一文中研究指出宁波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北吴)甬江小片,有其特有的一套语气词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宁波方言中的疑问语气词。宁波方言由于地区的不同存在差异,为实现较为清晰的说明,本文将以本人所在的宁波市海曙区的宁波方言为说明对象。普通话中也有一套疑问语气词系统,可将其作为宁波方言疑问语气词研究的辅助工具。本文试图借助普通话中疑问语气词的意义用法来更明确地阐释方言疑问语气词的具体意义及用法。(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11期)
何文彬[3](2018)在《疑问语气词“呢”的主观性与主观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研究普通话中疑问语气词"呢_2"(区别于陈述语气词"呢_1")的主观性和主观化问题。"呢_2"具有表达主观性,这使它成为疑问语气词,它的认知主观性来源于"呢,"的状貌义,正是这一点使它区别于"吗";"呢"在句中的不同功能是"呢_2"的进一步发展。共时主观化方面,我们认为是非问中的"呢"可能在"呢_1"发展到"呢_2"的过程中起了关键作用;历时主观化方面,我们梳理了一个从先秦的"尔",经过"那""聻""在""里""哩",最后到"呢"的复杂交织的过程。总的来看,从主观性角度出发,有助于我们认识"呢"的多样的性质和功能,从主观化角度出发,有助于我们梳理"呢"的复杂的发展过程。(本文来源于《语言历史论丛》期刊2018年01期)
徐婧怡[4](2018)在《疑问语气词的古今对比——以“哉”“乎”“吗”“呢”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气词是汉语较为独有的特色,而由于语气词的性质和它多变的用法,引起了学术界广泛的关注。本文主要通过对从上古就出现了的疑问语气词"哉"、"乎"的发展演变进行讨论。探寻古代疑问语气词和现代疑问语气词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从而探讨他们之间的关联性。(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8年24期)
王红生[5](2018)在《论句尾动词“为”的疑问语气词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何(以)X为"中"为"起初是个动词,这种句式的最初形成是语用机制驱动的结果。在此基础上,以下几个相互关联的因素进一步促使句尾动词"为"语法化为疑问语气词:首先,"何(以)X为"中动词"为"的地位降低,而"X"的核心地位及动作性凸显和提升;其次,语言单位"何"包含若干言语单位,通过联想机制,其中作宾语的"何1"逐渐被作状语的"何2"代替;最后,在句意自足的条件下,句尾"为"成为羡余成分并被赋予表疑问语气的特定价值,"何1"虽已被"何2"代替,但"何1"的疑问特征会传染给"为",使句尾"为"也带上疑问特征,最终使"为"进一步语法化为疑问语气词。(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4期)
许丽庆[6](2018)在《试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及发展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语气词"吗"是现代汉语中较为重要的语气词,关于它的来源,学者众说纷纭,下面就近代汉语语气词"吗"的形成及发展大胆分析一下。(本文来源于《汉字文化》期刊2018年09期)
杨致远[7](2018)在《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疑问语气词“吧”“吗”“呢”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疑问语气词的正确运用与否直接关系留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和交际效果,相关调查结果表明,留学生在使用疑问语气词时存在不少偏误。如何改进目前的疑问语气词教学,帮助留学生更好地掌握疑问语气词的正确用法,是对外汉语教学界亟待解决的一个问题。本文基于大规模语料,以疑问语气词“吧”“吗”“呢”为研究对象,揭示叁者在句法环境和语用功能的异同,调查留学生对叁者使用特点的掌握情况,归纳其中的偏误类型,思考改进疑问语气词“吧”“吗”“呢”的对外汉语教学策略,希望能对汉语疑问语气词系统的对外汉语教学有所裨益。本文借鉴前贤的研究结果,着重从句法环境和语用功能上对疑问语气词“吧”“吗”“呢”分别加以研究,并运用对比分析等方法,总结出叁个疑问语气词的异同点。我们发现疑问语气词“吧”“吗”在“NP+VP/AP+吧/吗?”,“NP+VD+VP+吧/吗?”这两种结构中使用特点大体一致,二者与“NP+VP/AP+呢?”使用特点区别较为显着。疑问语气词“吧”在“NP+VD+VP+吧/吗?”结构中,常常与“总”“未必”“不见得”等副词搭配。而“吗”在此结构中,常常与“可不是”“果真”“还要”等副词搭配。对于疑问语气词在句中位置,在联合类复句中,疑问语气词“吧”“吗”“呢”均可以出现在句末位置和非句末位置的分句后面;而在偏正类复句中,“吧”“吗”“呢”只会出现在句末,而不会出现在非句末位置的分句末尾。我们对调查问卷获得的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留学生习得疑问语气词“吧”“吗”“呢”的偏误类型是遗漏和误用,引起偏误的主要原因有留学生的英语负迁移、目的语泛化,还有教材编写等。针对疑问语气词的对外汉语教学,本文提出了一些建议。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留学生的国籍背景,进行汉语疑问语气词的对比教学,在针对其中某一个疑问语气词教学时,应该结合其他的疑问语气词对比,加强学生对于疑问语气词的辨析。在教学时,教师可以分步骤分层级地来进行疑问语气词的教学。同时,教师要找到合适的疑问语气词教学方法,如创设情景法、小组表演等。(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8-04-24)
李九慧,孙智博[8](2018)在《留学生对于疑问语气词“呢”的使用偏误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汉语语气词的特殊性使语气词无疑成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之一,又因各个语气词都具有特殊性,故本文挑选出一些在句中只可以用"呢"的情况进行讨论,最终形成A、B、C、D四式,分别是"名词性成分直接加‘呢’表位置询问""动词性成分直接加‘呢’表反向假设""在有前文的情况下,一成分后加‘呢’,表示对与情况适用对象的推移""主谓短语加‘呢’表对于正在进行的提问",其中留学生最大的问题在于B式。(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博览》期刊2018年04期)
陈路遥[9](2018)在《桐乡老城区方言疑问语气词系统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桐乡老城区方言中疑问语气词颇为丰富,适用于是非问、特指问、选择问和正反问等疑问句中,且有疑问语气词合音(甚至疑问语气词与句末表征时态的助词合音)现象。疑问语气词本身还具有特殊的语用功能,可以反映说话人的情感态度。本文在方言调查的基础上总结了11个疑问语气词,并进行了描写、解释,旨在构建起桐乡老城区疑问语气词系统,并在与普通话进行对比中探索对应规律,为吴语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语文》期刊2018年01期)
郭莹[10](2017)在《《吴越春秋》反诘问句中疑问语气词“乎”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古代汉语的句尾语气词"乎"有诸多用法,基于此,旨在对《吴越春秋》中句尾疑问语气词"乎"进行穷尽性描写,以说明本书中"乎"表示反诘语气的用法。(本文来源于《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7期)
疑问语气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宁波方言属于吴语太湖片(北吴)甬江小片,有其特有的一套语气词系统,本文主要研究宁波方言中的疑问语气词。宁波方言由于地区的不同存在差异,为实现较为清晰的说明,本文将以本人所在的宁波市海曙区的宁波方言为说明对象。普通话中也有一套疑问语气词系统,可将其作为宁波方言疑问语气词研究的辅助工具。本文试图借助普通话中疑问语气词的意义用法来更明确地阐释方言疑问语气词的具体意义及用法。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疑问语气词论文参考文献
[1].胡利权.内江方言疑问语气词“呢”的声韵调[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9
[2].田蜜.浅论宁波方言中的疑问语气词[J].青年文学家.2019
[3].何文彬.疑问语气词“呢”的主观性与主观化[J].语言历史论丛.2018
[4].徐婧怡.疑问语气词的古今对比——以“哉”“乎”“吗”“呢”为例[J].青年文学家.2018
[5].王红生.论句尾动词“为”的疑问语气词化[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6].许丽庆.试论疑问语气词“吗”的形成及发展演变[J].汉字文化.2018
[7].杨致远.面向对外汉语教学的疑问语气词“吧”“吗”“呢”研究[D].湖南大学.2018
[8].李九慧,孙智博.留学生对于疑问语气词“呢”的使用偏误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18
[9].陈路遥.桐乡老城区方言疑问语气词系统的构建[J].现代语文.2018
[10].郭莹.《吴越春秋》反诘问句中疑问语气词“乎”的研究[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