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可溶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可溶性,受体,血清,蛋白,糖尿病,补体,细胞。
可溶性论文文献综述
张国跃,冯斌,王梦琪,康小凤,南荣华[1](2019)在《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跳骨片中可溶性砷、汞含量》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测定跳骨片中可溶性砷、汞含量的原子荧光光度法。方法汞测定条件,总灯电流为30 m A,光电倍增管负高压为210 V,原子化器高度为10 mm,载气流量为40 m L/min,屏蔽气流量为1 000 m L/min,水浴恒温振荡仪温度为(37±1)℃;砷测定条件,总灯电流为60 m A,光电倍增管负高压为240 V,其余同汞测定条件。结果砷和汞进样量在0~40 ng范围内与荧光强度值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分别为98. 90%和100. 08%,RSD分别为1. 43%和3. 21%(n=6),精密度试验的RSD均小于1%(n=7)。结论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重复性好,可真实模拟体内环境,准确测定可溶性砷、汞的含量。(本文来源于《中国药业》期刊2019年24期)
吴玉成,李云升,桑运锋,张增堂[2](2019)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清和肽素及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水平变化及其预测价值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临床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重要方式,但ACS患者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较高,而其预测指标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目的分析ACS患者PCI前后血清和肽素及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 (sST2)水平变化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济南市人民医院行PCI的ACS患者106例,比较其PCI前1 d及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记录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比较有无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PCI前Id、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与ACS患者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绘制ROC曲线以分析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对ACS患者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1) PCI后第3天ACS患者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低于PCI前1 d (P<0.05)。(2)随访期间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10例(9.4%),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21例(19.8%)。有支架内血栓形成、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PCI前1 d及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分别高于无支架内血栓形成、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者(P<0.05)。(3) 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CI前1 d及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水平与ACS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P<0.05);PCI前1 d及PCI后第3天血清sST2水平与ACS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亦呈正相关(P<0.05)。(4)ROC曲线显示,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水平预测ACS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0[95%CI(0.663,0.912)]、0.910[95%CI(0.814,0.964)];PCI后第3天血清sST2水平预测ACS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AUC分别为0.777[95%CI (0.603,0.899)]、0.807[95%CI (0.682,0.894)];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联合sST2水平预测ACS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AUC分别为0.886[95%CI(0.811,0.942)]、0.952[95%CI(0.886,0.976)]。结论 ACS患者PCI后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明显降低,而PCI前1d及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均与ACS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且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尤其是二者联合对ACS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较高。(本文来源于《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吴静[3](2019)在《长期健身运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长期健身运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sICAM)-1的影响。方法选择78例老年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划分成长期运动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在实验期间不进行任何运动,长期运动组坚持健身运动。结果长期运动组体重指数(BMI)、腰臀比(WHR)实验后与实验前和对照组相比变化明显(P<0.05),腰围、臀围实验后及实验前与对照组相比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长期运动组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高密度脂蛋白含量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变化明显(P<0.05),叁酰甘油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产生了很大变化(P<0.05);在实验后,长期运动组总胆固醇、叁酰甘油、高密度脂蛋白含量产生了明显变化(P<0.05),低密度脂蛋白也比对照组变化大(P<0.01)。长期运动组动脉粥样硬化指数(AI)实验后及实验前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明显(P<0.05),sICAM-1实验后及实验前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明显(P<0.01);长期运动组空腹血糖实验后与实验前相比变化明显(P<0.01);长期运动组空腹血糖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明显(P<0.05);长期运动组舒张压(DBP)实验后与实验前和对照组相比变化明显(P<0.05),收缩压(SBP)实验后与实验前及对照组相比变化明显(P<0.01)。长期运动组握力、坐位体前屈、静息心率实验后及实验前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明显(P<0.05),肺活量实验后及实验前与对照组相比变化明显(P<0.01)。结论长期健身运动能够降低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sICAM-1,有助于糖尿病患者的康复。(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23期)
孙金辉,胡哲,初晓雨,郭奎,王晓钧[4](2019)在《马CD63分子的克隆与可溶性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CD63是巨噬细胞表面的跨膜蛋白,已经证实其对人类免疫缺陷病毒Ⅰ型(HIV-Ⅰ)在人巨噬细胞中的复制有重要作用。为了探讨马传染病病毒与巨噬细胞的相互作用,对马巨噬细胞的表面蛋白(CD63)进行体外表达,通过跨膜区分析软件分析CD63蛋白的跨膜结构,利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不同片段大小的重组质粒,并进行原核表达及诱导条件的优化。结果表明:全长CD63在原核系统中不表达,截短CD63蛋白为包涵体表达,当低温诱导时截短CD63可获得可溶性表达,大小约为20 ku。说明成功获得CD63可溶性表达蛋白。(本文来源于《黑龙江畜牧兽医》期刊2019年23期)
罗宇鸿,付俊,吴雪江,夏小琴,关云艳[5](2019)在《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及糖基化终产物在脓毒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髓样细胞表达的触发受体-1(sTREM-1)与血清糖基化终产物(AGEs)对脓毒症患者疾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选择56例脓毒症患者和56例一般感染患者,分别于入院当天采血检测sTREM-1与AGEs的表达水平,入院后3、6 d重复检测sTREM-1与AGEs的表达水平,同时记录序贯性器官功能衰竭评分标准(SOFA评分)及患者20 d生存情况。结果:sTREM-1、AGEs在脓毒症组明显高于一般感染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脓毒症组治疗好转,sTREM-1、AGEs不同程度地相应下降,在脓毒症组治疗恶化,sTREM-1、AGEs不同程度地相应升高,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脓毒症患者sTREM-1、AGEs表达水平与SOFA评分呈正相关(P<0.05)。结论:sTREM-1、AGEs的表达水平与脓毒症疾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其可作为预测脓毒症病情严重程度及临床预后的实验室指标。(本文来源于《临床急诊杂志》期刊2019年12期)
赵继坤[6](2019)在《替比夫定联合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红细胞补体受体1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替比夫定联合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红细胞补体受体1(sCR1)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8年1月本院收治的62例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1例。对照组给予替比夫定治疗,观察组给予替比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比较两组谷丙转氨酶(ALT)、白蛋白(ALB)、总胆红素(TBIL)、Child-Pugh评分、血清sCR1水平、乙肝病毒的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转阴率、乙肝e抗原(HBeAg)转阴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ALT、TBI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ALB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hild-Pugh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HBV-DNA和HbeAg转阴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清sCR1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替比夫定联合恩替卡韦治疗可降低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sCR1水平,改善肝功能,提高乙肝病毒清除率。(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创新》期刊2019年34期)
周春雷,陈如萍,王凯,高强,穆红[7](2019)在《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对成人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sTfR)对成人缺铁性贫血(IDA)的诊断价值,观察sTfR与传统IDA评价指标血清铁(SI)和总铁结合力(TIBC)之间的相关性,分析sTfR以及sTfR/SI比值的诊断效能。方法选取IDA患者79例,其他类型贫血患者50例(肾性贫血患者35例、巨幼细胞性贫血患者7例、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8例),以同期体检健康者60名作为正常对照组。留取研究对象血清标本,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sTfR,比色法测定SI和TIBC。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sTfR及sTfR/SI比值的诊断效能,采用回归分析评价sTfR与SI、TIBC的相关性。结果在成年健康人群中,男性和女性的sTf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89);IDA组sTfR水平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贫血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sTfR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985(P<0.01),最佳临界值为77.42 nmol/L,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67%、96.08%;sTfR与SI呈曲线负相关(r=-0.796,P<0.01),与TIBC有较高相关性(r=0.668,P<0.01),呈线性正相关;IDA组sTfR/SI比值明显高于其他类型贫血组和正常对照组(P<0.01);sTfR/SI比值的AUC为0.998(P<0.01),最佳临界值为11.84,敏感性为93.70%,特异性为100.00%。结论 sTfR在IDA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sTfR/SI比值可以作为IDA的诊断指标,且诊断效能优于sTfR单项检测。(本文来源于《检验医学》期刊2019年11期)
顾静,陆燕,方勇,仲怀琴,缴克华[8](2019)在《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与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sPD-1)与2型糖尿病(T2DM)患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7例T2DM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另外选择33例糖耐量正常者作为对照组。T2DM患者根据有无CAS斑块分为2组:T2DM无CAS组40例和T2DM并CAS组47例。检测并比较各组血清sPD-1浓度和生物化学指标。分析sPD-1与各指标的相关性。用ROC曲线分析sPD-1对T2DM并CAS斑块的预测价值。结果 T2DM无CAS组的sPD-1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T2DM并CAS组的sPD-1浓度显着高于对照组和T2DM无CAS组(P<0.05)。sPD-1与年龄、腰臀比、甘油叁酯、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空腹胰岛素、高敏C反应蛋白呈正相关(P<0.05),与性别(以男性为参照)、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脂蛋白(a)呈负相关(P<0.05)。ROC分析提示sPD-1对T2DM并CAS斑块形成的诊断价值为中等(P<0.05)。结论血清sPD-1可能参与T2DM及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发展过程,对T2DM并CAS斑块形成有预测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动脉硬化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齐红燕,杨爱君,李海燕[9](2019)在《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胎盘生长因子、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及脂联素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妊娠高血压疾病(PIH)患者血清胎盘生长因子(PLGF)、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sFlt1)及脂联素(APN)的表达水平及其相关性。方法选取2017年5月至2019年1月确诊的111例PIH患者(观察组)及同期产检的38例(对照组)健康孕妇作为研究对象。观察组根据疾病情况分为妊娠高血压组(GH组,31例)、先兆性子痫组(PE组,40例)和子痫组(EG组,40例)。比较4组研究对象血清PLGF、sFlt1及APN水平,并分析观察组各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 GH组血清PLGF、APN水平低于对照组,血清sFlt1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PE组血清PLGF、APN水平低于GH组(P<0.05),血清sFlt1水平高于GH组;EG组血清PLGF、APN水平低于PE组,血清sFlt1水平高于PE组(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PLGF与sFlt1水平呈负相关,PIGF与APN水平呈正相关,sFlt1与APN水平呈负相关(P<0.05)。结论血清PLGF、sFlt1、APN水平与PIH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且各指标间具有明显相关性,因此可作为PIH诊断及治疗效果评估的生物学指标。(本文来源于《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期刊2019年34期)
冯媛元,陈梅[10](2019)在《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血清E-选择素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其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E-选择素(ES)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与肺炎支原体肺炎(MPP)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该院收治的MPP患儿130例,根据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肌损伤分为非心肌损伤组(96例)和心肌损伤组(34例),收集MPP患儿的一般临床资料和实验室检测指标结果,分析其与MPP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关系。结果心肌损伤组患儿发热持续时间、应用大环内酯类药物时间、肺炎支原体抗体滴度,以及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肌酸激酶同工酶及心肌肌钙蛋白I(cTnI)、ES、sICAM-1水平均明显高于非心肌伤害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ES与白细胞、C反应蛋白、IL-6、TNF-α、cTnI呈正相关(r=0.344、0.428、0.560、0.362、0.475,P<0.05),sICAM-1与白细胞、IL-6、TNF-α、肌酸激酶同工酶、cTnI呈正相关(r=0.372、0.394、0.401、0.408、0.401,P<0.05)。检测ES、sICAM-1诊断心肌损伤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82、0.859,灵敏度分别为61.76%、73.53%,特异性分别为88.54%、81.25%。sICAM-1是MPP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清ES、sICAM-1可能是MPP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影响因素,且sICAM-1是其独立影响因素,可作为诊断MPP患儿发生心肌损伤的检测指标。(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9年22期)
可溶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背景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目前临床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重要方式,但ACS患者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及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较高,而其预测指标目前尚未达成共识。目的分析ACS患者PCI前后血清和肽素及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 (sST2)水平变化及其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17年6月在济南市人民医院行PCI的ACS患者106例,比较其PCI前1 d及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记录所有患者随访期间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并比较有无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PCI前Id、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与ACS患者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绘制ROC曲线以分析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对ACS患者PCI后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结果 (1) PCI后第3天ACS患者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低于PCI前1 d (P<0.05)。(2)随访期间发生支架内血栓形成10例(9.4%),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21例(19.8%)。有支架内血栓形成、有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患者PCI前1 d及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分别高于无支架内血栓形成、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者(P<0.05)。(3) 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PCI前1 d及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水平与ACS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P<0.05);PCI前1 d及PCI后第3天血清sST2水平与ACS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亦呈正相关(P<0.05)。(4)ROC曲线显示,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水平预测ACS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830[95%CI(0.663,0.912)]、0.910[95%CI(0.814,0.964)];PCI后第3天血清sST2水平预测ACS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AUC分别为0.777[95%CI (0.603,0.899)]、0.807[95%CI (0.682,0.894)];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联合sST2水平预测ACS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AUC分别为0.886[95%CI(0.811,0.942)]、0.952[95%CI(0.886,0.976)]。结论 ACS患者PCI后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明显降低,而PCI前1d及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均与ACS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呈正相关,且PCI后第3天血清和肽素、sST2水平尤其是二者联合对ACS患者支架内血栓形成、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较高。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可溶性论文参考文献
[1].张国跃,冯斌,王梦琪,康小凤,南荣华.原子荧光光度法测定跳骨片中可溶性砷、汞含量[J].中国药业.2019
[2].吴玉成,李云升,桑运锋,张增堂.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前后血清和肽素及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水平变化及其预测价值研究[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9
[3].吴静.长期健身运动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4].孙金辉,胡哲,初晓雨,郭奎,王晓钧.马CD63分子的克隆与可溶性表达[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9
[5].罗宇鸿,付俊,吴雪江,夏小琴,关云艳.血清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及糖基化终产物在脓毒症诊断中的临床价值[J].临床急诊杂志.2019
[6].赵继坤.替比夫定联合恩替卡韦对失代偿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血清可溶性红细胞补体受体1的影响[J].中国医学创新.2019
[7].周春雷,陈如萍,王凯,高强,穆红.血清可溶性转铁蛋白受体对成人缺铁性贫血的诊断价值[J].检验医学.2019
[8].顾静,陆燕,方勇,仲怀琴,缴克华.可溶性程序性死亡因子1与2型糖尿病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9
[9].齐红燕,杨爱君,李海燕.妊娠高血压疾病患者血清胎盘生长因子、可溶性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1及脂联素的表达水平及相关性分析[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19
[10].冯媛元,陈梅.肺炎支原体肺炎合并心肌损伤患儿血清E-选择素及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其意义[J].现代医药卫生.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