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儒释互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终南文化,儒释道,文化-心理结构,和合文化
儒释互补论文文献综述
宋虹桥[1](2016)在《终南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终南山地带作为十叁朝古都京畿,为儒释道文化的互补和合提供了天然环境。从西周建都于终南山北麓,至秦汉、隋唐时期,是终南文化融汇儒、佛、道等各家学说,充分发展、并确立自己作为中国传统主流文化地位的重要时期。终南儒释道之互补和合,概括起来,主要体现在终南山优越的地理位置、朝廷的政策基础、民族的文化-心理结构、民间的生产方式和民众的处世方式等方面,彰显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兼容并蓄。(本文来源于《人民论坛》期刊2016年23期)
王敏[2](2016)在《感受儒释道互补的传统智慧》一文中研究指出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以儒释道叁家为主的精神文化不仅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而且其浓厚的本土文化气息也铸就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生活和行为方式。感受并把握儒释道互补的传统智慧,有利于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社会现实,用传统智慧精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实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儒释道的内涵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起,一直就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广泛渗透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儒家思想对中国(本文来源于《知识文库》期刊2016年12期)
张广保[3](2015)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结构 儒释道互补互融》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不断发展壮大,这在世界文明史中是一个奇迹,而创造这一历史奇迹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独特的儒、释、道叁家互补互融的叁元一体的稳定文化结构。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曾经历过几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这就是由春秋战国以前的华夏民族,到秦汉时期形成的汉民族,以及今天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在这个过程中,中华民族不断发展壮大,生存地域也随之扩大。然而也要看到,中华民族在历史上也曾历经坎坷,其主体民族多次被草原游牧民族征服,(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5年01期)
曾明[4](2014)在《吕本中“活法”说探源——从儒、释、道互补说起》一文中研究指出"活法"说是中国诗学的核心命题之一,但对吕本中建构这一理论的渊源,还有深入研讨的价值。本文从宋代是一个儒释道叁教合流的时代入手,在仔细研读基本文献的基础上,认真爬剔清理,微观的文献解读、文字校勘和宏观的理论阐释、分析考论相结合,上探其源,下明其变,匡正了一些误识。(本文来源于《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4年05期)
牟钟鉴[5](2014)在《人文与宗教的互补——儒释道融合的重要经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回顾中华文明史,我们会发现,异质文明之间的对话与交融早已在中国进行,而且很成功。主要表现在儒、释、道叁种文化的对话与合作,形成中华文明多元通和的发展模式。儒释道的融合在一定意义上乃是人文与宗教的互补。回观中华儒释道叁家融合的过程,人道与神道,人文与宗教,一直彼此相摄,叁家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并无不可逾越的界限。它们共同为铸造仁慈、民本、中和、弘毅、尚德、信义、勤俭、宽容的中国精神作出了重大贡献,也为今日世界文明对话树立了良好的榜样,提供了有益的经验。(本文来源于《探索与争鸣》期刊2014年04期)
王伟[6](2012)在《“儒释互补”:丰子恺的艺术审美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对20世纪中国美学的深入研究中,丰子恺的艺术审美理论逐渐得到重视。本文结合20世纪中国美学发展的历史背景,对丰子恺艺术审美理论进行了系统的梳理和阐释,重新挖掘了丰子恺艺术创作背后的理论内涵,确立其在20世纪中国美学史上真正的地位。(本文来源于《当代文坛》期刊2012年02期)
赵杰[7](2011)在《儒释道伊的互补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精神,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中的精神文明载体是各民族的文化,而其中的宗教文化由诸多大小板块组成,其中主要有儒、释、道、伊4块。这4块虽大小各异,和而不同,但却能融会贯通,互补互济,共同构成有机的文化精神大系。 儒家入(本文来源于《中国民族报》期刊2011-08-12)
王平[8](2011)在《儒释道互补与新旧文化的冲突——论明清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儒释道思想观念是传统文化心理的重要内容,同时,明中叶以来以王艮、何心隐、李贽等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其学说具有近代解放因素的民主思想和鲜明的启蒙色彩,它势必要与传统思想观念发生冲突碰撞,从而影响着明清小说的创作。就明清小说创作的基本情况看,一方面,传统文化心理始终占据着主导地位,叁家思想互补渗透于小说创作的诸环节之中;另一方面,新的文化思潮对小说创作也产生了重要影响,从而形成了明清小说复杂而新颖的文化心理特征。(本文来源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宋志明[9](2010)在《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于和合文化,可以从多角度来解读。有人从中读出一种文化战略,有人从中读出一种社会理想,都讲出了一番道理。我别出心裁,想把合和文化解读为一种健全的心态。在我看来,“和合”一词中的“合”,应该是指人的多种精神诉求的集合。道理很简单,只有在具备两个以上要素的情(本文来源于《光明日报》期刊2010-11-29)
王萍[10](2010)在《吴融诗歌中的儒、释互补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代的文化发展模式是儒、释、道叁教并重,各取其长,一方面激发了唐朝士子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另一方面也培养了他们空灵豁达、富于浪漫精神的人生境界以及艺术创造的(本文来源于《中国宗教》期刊2010年06期)
儒释互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孕育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文明史,而以儒释道叁家为主的精神文化不仅决定了中国文化的基本面貌,而且其浓厚的本土文化气息也铸就了中国人独特的心理生活和行为方式。感受并把握儒释道互补的传统智慧,有利于我们更加清醒的认识社会现实,用传统智慧精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实力,努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儒释道的内涵儒家思想从汉武帝时起,一直就是中国古代的正统思想。广泛渗透并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生活,儒家思想对中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儒释互补论文参考文献
[1].宋虹桥.终南儒释道互补的和合文化[J].人民论坛.2016
[2].王敏.感受儒释道互补的传统智慧[J].知识文库.2016
[3].张广保.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结构儒释道互补互融[J].中国宗教.2015
[4].曾明.吕本中“活法”说探源——从儒、释、道互补说起[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
[5].牟钟鉴.人文与宗教的互补——儒释道融合的重要经验[J].探索与争鸣.2014
[6].王伟.“儒释互补”:丰子恺的艺术审美理论[J].当代文坛.2012
[7].赵杰.儒释道伊的互补丰富了中华民族精神[N].中国民族报.2011
[8].王平.儒释道互补与新旧文化的冲突——论明清小说的文化心理特征[J].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11
[9].宋志明.儒释道互补与心态和合[N].光明日报.2010
[10].王萍.吴融诗歌中的儒、释互补思想[J].中国宗教.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