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人类学思维范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人类学,范式,思维,自然,权利,形而上学,人类。
人类学思维范式论文文献综述
杨明,李北柿,邹月玲[1](2013)在《人类学思维范式下的经济平等观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经济快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过程中,民众对经济平等的诉求也越来越强烈。而经济平等观需要建立在合理的思维范式基础之上,在探讨理性之根源的叁种不同思维范式中,把社会实践活动作为意识来源的人类学思维范式体现出了思维进路的内在合理性。基于人类学思维范式的思维进路,人类社会制度及其经济运行机制的变革决定了经济平等观内涵的变迁。我国当代经济平等观原则及其现实化路径应体现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本文来源于《商业时代》期刊2013年12期)
姬海涛[2](2012)在《人类学思维范式的生成》一文中研究指出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去理解,本文主要从人类学思维范式的视角阐述马克思哲学的这一本质规定。这一问题直接关涉着马克思哲学的两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对象和思维方式的人类学向度。文章也主要围绕着这两个方面,把马克思哲学置于整个西方哲学的背景之下,特别是以德国古典哲学以来的人类学思想的演进为基础,阐述这一理论的来源、内涵、思维方式及其对当代哲学的影响。本文首先指向的是马克思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来源问题。文章认为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人类学就作为一条潜在的线索构成了对主体形而上学的反叛,这一内容及其思维方式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是相矛盾的,即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始终存在着先验与经验、应然与实然、思维与存在的矛盾,这构成了后起哲学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和空间。针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困境,非主流哲学直接从人类感性的生活出发,要求以人类学为基础,重新理解哲学和人类学的关系;而青年黑格尔派则要求哲学与人的结合,要求从人出发理解哲学。但是由于非主流哲学的非理性的形而上学思想和为此采用的艺术审美活动的思维方式,以及青年黑格尔派对于抽象的人的崇拜的局限性,这一人类学和主体形而上学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马克思则通过劳动实践消解了这种主体形而上学和人类学的矛盾。通过对于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的具体描述,主体就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着具体规定的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总体的生命生产的有限主体。这样的话,在社会历史领域就瓦解了建立一切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主体就只能是有限的主体,和人类学就具有了内在的统一性。这样就使辩证法、历史方法和人类学内在地结合在一起,解决了以往哲学的这种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的矛盾问题,这使哲学的对象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正是在这一点上,本文认为马克思开启了当代哲学的大门,即转向了现实的人类生活世界,这不仅是对象而且是思维方式的整体转型。而马克思哲学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是通过对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总体的生命生产的描述分析而打开和进入生活世界的大门的,这有其明显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因而在马克思哲学之后,当代西方哲学从整体上出现了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向,但是他们主要是通过人的经验、语言文化活动而打开生活世界的大门的,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然而从人类学思维范式的角度说,两者并不矛盾,即他们都是站在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的基础上反对主体形而上学的,都转向了人类现实的生活世界。所以这就要求在一种“合理”的基础上与当代西方哲学展开对话,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这样通过对于马克思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来源、内涵及其在当代的影响的阐述,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思维范式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理论基础的,这一哲学精神是内在于哲学的历史传统的,甚至说就是哲学的本真精神。马克思是第一个把这一思想系统地阐述出来并确立起来的当代哲学家,马克思哲学是属于当代西方哲学的,但这并不否认两者之间的区别。(本文来源于《南开大学》期刊2012-11-01)
杨明,李建珊[3](2010)在《现代技术的演进与人类未来之命运探析——基于人类学哲学思维范式的透视》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现代技术的演进,自主性理论认为,现代技术成为了对世界的构建方式,人类并不能控制和确定技术的演进方向;而按照马克思主义人类学哲学思维范式,对技术及其演进方向的把握应该置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过程之中,在以私有制和商品交换为基础的资本主义制度中,不同利益集团博弈形成的合力推动技术演进,从而使技术超越了人类的有效控制。对技术进行约束、克服其异化,根本在于实现自然主义、人道主义与共产主义的统一。(本文来源于《前沿》期刊2010年23期)
刘兴凯,张九海[4](2009)在《人类学思维范式下的循环经济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诉求的循环经济模式既是人类学思维范式发展的直接结果,同时也是人类学思维范式在当代社会的彰显。人类学思维范式是循环经济理论基础研究的首要问题与逻辑前提,基于此视角,循环经济首要的生态伦理价值在于彻底还原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本质,更为重要的是内在地凸显了循环经济的文化底蕴。对于循环经济而言,人类学思维范式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有助于我们超越这种技术范式的生产方式层面而使得循环经济成为人的一种新的生活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期刊2009年06期)
仪平策[5](2006)在《人类学思维范式及其转型——关于艺术人类学学理基础的研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我们当代美学/文艺学/艺术学界崛起了一种新的学术态势和方向,那就是审美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研究的崛起。从学术背景讲,审美文化人类学、艺术人类学等研究的崛起,一方面可看作中国当代美学/艺术学研究逐步从本质主义的理论思辨向艺术存在、审美文化的具体研究转型的一大表征,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类学特有的学术功能和思维范式适应了美学/艺术学等学科的学术转型的内在需要,它实际上构成了当今中国艺术人类学研究之所以成为可能的一个重要的学理基础。再从国际学术走向看,艺术人类学的崛兴也绝非偶然。自19世纪人类学(这里指与体质人类学相对的文化人类学)产生以(本文来源于《2006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期刊2006-12-23)
史洪飞,陈如松[6](2006)在《康德人类学思想与现代思维范式的逻辑关联》一文中研究指出德国古典哲学确立了哲学以人为端点和终点的根本原则,这个原则是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的根本原则。康德是这一根本原则的开创者,其人类学思想为这一原则提供了理论和逻辑的论证。(本文来源于《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06年06期)
杨明,李建珊[7](2006)在《人类学思维范式下的自然权利》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权利思想是现代环境伦理意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丰富的内容。探讨自然权利思想如何建立时应采取人类学思维范式的哲学思维进路。而自然权利的实现有赖于人类对人与自然、人与人两大关系的协调。(本文来源于《自然辩证法通讯》期刊2006年02期)
仪平策[8](2005)在《经典人类学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之同异——关于审美文化人类学的学理基础的研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文化人类学研究的崛起是近些年中国当代美学/文艺学领域出现的一个值得关注的学术态势。从学术背景上讲,这一方面无疑是中国当代美学于世纪交替之际所表现出来的从本质主义的理论建构向艺术存在、审美文化研究转型的一大表征,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人类学特有的学术功能和思维范式适应了美学/文艺学这一学术转型韵内在需要,它实际上构成了当今中国审美文化人类学研(本文来源于《东方丛刊(2005年第3辑 总第五十叁辑)》期刊2005-09-01)
刘兴凯,杨明[9](2005)在《人类学哲学思维范式下的自然权利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权利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自然权利论者认为生命和自然界有一定的权利,但在阐释或论证自然何以有权利时却存在欠缺之处。对自然权利观念建立的合理性和可能性应当从权利概念的本质性含义着手,并且立足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世界来加以探讨。自然权利主要涉及的是人与自然的关系,但它又和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紧密相联。自然权利观念在实践中的贯彻有赖于人类社会关系的和谐。(本文来源于《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05年02期)
刘兴凯,杨明[10](2004)在《自然权利的界定及其实践性意义——人类学哲学思维范式下的新思路》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权利问题是生态伦理学的基本理论问题之一 ,自然权利论者认为生命和自然界有一定的权利 ,但在阐释或论证自然何以有权利时却存在着欠缺之处。本文认为应当从权利概念的本质性涵义出发 ,立足于现实的人类生活世界来探索建立自然权利观念的合理性与可能性 ,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其实践性意义。(本文来源于《新疆社会科学》期刊2004年06期)
人类学思维范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可以从多种角度去理解,本文主要从人类学思维范式的视角阐述马克思哲学的这一本质规定。这一问题直接关涉着马克思哲学的两方面的内容,即思维对象和思维方式的人类学向度。文章也主要围绕着这两个方面,把马克思哲学置于整个西方哲学的背景之下,特别是以德国古典哲学以来的人类学思想的演进为基础,阐述这一理论的来源、内涵、思维方式及其对当代哲学的影响。本文首先指向的是马克思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来源问题。文章认为在德国古典哲学中人类学就作为一条潜在的线索构成了对主体形而上学的反叛,这一内容及其思维方式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基础是相矛盾的,即在德国古典哲学中始终存在着先验与经验、应然与实然、思维与存在的矛盾,这构成了后起哲学进一步发展的契机和空间。针对德国古典哲学的困境,非主流哲学直接从人类感性的生活出发,要求以人类学为基础,重新理解哲学和人类学的关系;而青年黑格尔派则要求哲学与人的结合,要求从人出发理解哲学。但是由于非主流哲学的非理性的形而上学思想和为此采用的艺术审美活动的思维方式,以及青年黑格尔派对于抽象的人的崇拜的局限性,这一人类学和主体形而上学的矛盾并没有得到妥善的解决。马克思则通过劳动实践消解了这种主体形而上学和人类学的矛盾。通过对于一定历史阶段的实践的具体描述,主体就被定义为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从事着具体规定的以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总体的生命生产的有限主体。这样的话,在社会历史领域就瓦解了建立一切形而上学的可能性,主体就只能是有限的主体,和人类学就具有了内在的统一性。这样就使辩证法、历史方法和人类学内在地结合在一起,解决了以往哲学的这种哲学基础和方法论的矛盾问题,这使哲学的对象和思维方式都发生了质的变化。正是在这一点上,本文认为马克思开启了当代哲学的大门,即转向了现实的人类生活世界,这不仅是对象而且是思维方式的整体转型。而马克思哲学在这一转型过程中的特殊性就在于,他是通过对现实的人的物质生产为基础的总体的生命生产的描述分析而打开和进入生活世界的大门的,这有其明显的合理性和优越性。因而在马克思哲学之后,当代西方哲学从整体上出现了向生活世界回归的趋向,但是他们主要是通过人的经验、语言文化活动而打开生活世界的大门的,所以这两者之间的区别也是明显的。然而从人类学思维范式的角度说,两者并不矛盾,即他们都是站在现实的人的感性活动的基础上反对主体形而上学的,都转向了人类现实的生活世界。所以这就要求在一种“合理”的基础上与当代西方哲学展开对话,正确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当代性问题。这样通过对于马克思哲学人类学思维范式的来源、内涵及其在当代的影响的阐述,本文认为马克思哲学的人类学思维范式是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理论基础的,这一哲学精神是内在于哲学的历史传统的,甚至说就是哲学的本真精神。马克思是第一个把这一思想系统地阐述出来并确立起来的当代哲学家,马克思哲学是属于当代西方哲学的,但这并不否认两者之间的区别。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人类学思维范式论文参考文献
[1].杨明,李北柿,邹月玲.人类学思维范式下的经济平等观解读[J].商业时代.2013
[2].姬海涛.人类学思维范式的生成[D].南开大学.2012
[3].杨明,李建珊.现代技术的演进与人类未来之命运探析——基于人类学哲学思维范式的透视[J].前沿.2010
[4].刘兴凯,张九海.人类学思维范式下的循环经济解读[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9
[5].仪平策.人类学思维范式及其转型——关于艺术人类学学理基础的研讨[C].2006年中国艺术人类学学会成立大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2006
[6].史洪飞,陈如松.康德人类学思想与现代思维范式的逻辑关联[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
[7].杨明,李建珊.人类学思维范式下的自然权利[J].自然辩证法通讯.2006
[8].仪平策.经典人类学与现代人类学思维范式之同异——关于审美文化人类学的学理基础的研讨[C].东方丛刊(2005年第3辑总第五十叁辑).2005
[9].刘兴凯,杨明.人类学哲学思维范式下的自然权利解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
[10].刘兴凯,杨明.自然权利的界定及其实践性意义——人类学哲学思维范式下的新思路[J].新疆社会科学.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