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论文和设计-严青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污水循环利用的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包括变电站,变电站设置有围墙,变电站位于围墙内;还包括生态道路结构、污水池和浇灌管道;生态道路结构倾斜设置在围墙外侧,生态道路结构由围墙外侧向外延伸;生态道路结构包括靠近围墙的起始端和远离围墙的结束端,起始端的海拔高度高于结束端的海拔高度;污水池位于围墙内侧的地面下,污水池与浇灌管道的上端通过污水管相连通;浇灌管道位于生态道路结构的土壤层中,且与生态道路结构相平行,浇灌管道上设置有出水结构。其结构简单,能够对污水进行循环利用,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还减少了变电站的运营成本。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包括变电站(1),所述变电站(1)设置有围墙(11),所述变电站(1)位于围墙(11)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生态道路结构(2)、污水池(3)和浇灌管道(4);所述生态道路结构(2)倾斜设置在围墙(11)外侧,所述生态道路结构(2)由围墙(11)外侧向外延伸;所述生态道路结构(2)包括靠近围墙(11)的起始端(21)和远离围墙(11)的结束端(22),所述起始端(21)的海拔高度高于结束端(22)的海拔高度;所述污水池(3)位于围墙(11)内侧的地面下,所述污水池(3)与浇灌管道(4)的上端通过污水管(5)相连通;所述浇灌管道(4)位于生态道路结构(2)的土壤层中,且与生态道路结构(2)相平行,所述浇灌管道(4)上设置有出水结构。

设计方案

1.一种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包括变电站(1),所述变电站(1)设置有围墙(11),所述变电站(1)位于围墙(11)内;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生态道路结构(2)、污水池(3)和浇灌管道(4);

所述生态道路结构(2)倾斜设置在围墙(11)外侧,所述生态道路结构(2)由围墙(11)外侧向外延伸;

所述生态道路结构(2)包括靠近围墙(11)的起始端(21)和远离围墙(11)的结束端(22),所述起始端(21)的海拔高度高于结束端(22)的海拔高度;

所述污水池(3)位于围墙(11)内侧的地面下,所述污水池(3)与浇灌管道(4)的上端通过污水管(5)相连通;

所述浇灌管道(4)位于生态道路结构(2)的土壤层中,且与生态道路结构(2)相平行,所述浇灌管道(4)上设置有出水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生态道路结构(2)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两侧植被恢复带(23)、运输带(24)、中间植被恢复带(25)、运输带(24)和两侧植被恢复带(23);

所述运输带(24)、两侧植被恢复带(23)分别以中间植被恢复带(25)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呈对称分布。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浇灌管道(4)包括浇灌主管(41)和若干浇灌支管(42),所述浇灌主管(41)与浇灌支管(42)相连通,所述浇灌支管(42)分别位于所述浇灌主管(41)的两侧;

所述浇灌主管(41)位于中间植被恢复带(25)中心线上,且与污水管(5)相连通;

所述浇灌支管(42)与浇灌主管(41)相垂直,且延伸至两侧植被恢复带(23)中心线上;

所述出水结构分别均匀设置在所述浇灌支管(42)与浇灌主管(41)上。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出水结构为若干浇灌孔(43),所述浇灌孔(43)分别均匀设置在所述浇灌主管(41)、浇灌支管(42)的底部;

所述浇灌支管(42)上的浇灌孔(43)位于所述两侧植被恢复带(23)的中心线上。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浇灌主管(41)的终端顶部设置有清掏井(411),所述清掏井(411)与浇灌主管(41)相连通。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污水泵(6),所述污水泵(6)连通污水池(3)和污水管(5)。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带(24)为泥结碎石路面。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水管(5)与污水池(3)的连接处位于变电站(1)地面以下30cm处。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运输带(24)的宽度为0.5-1m;

所述中间植被恢复带(25)的宽度为1m-2.7m;

所述两侧植被恢复带(23)的宽度为大于或等于0.2m。

10.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中间植被恢复带(25)与两侧植被恢复带(23)种植的植物为狗牙草、苔草或者莎草。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生态道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

背景技术

随着“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战略的展开,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越来越受到重视。变电站内外通常设置有绿化道,以最大限度减少道路硬化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在对绿化道进行灌溉时,常常采用喷灌或者滴灌的方式。上述两种灌溉方式虽然实现了节约用水的目标,但是却存在施肥方式不便捷的缺点。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污水循环利用的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包括变电站,所述变电站设置有围墙,所述变电站位于围墙内;还包括生态道路结构、污水池和浇灌管道;

所述生态道路结构倾斜设置在围墙外侧,所述生态道路结构由围墙外侧向外延伸;

所述生态道路结构包括靠近围墙的起始端和远离围墙的结束端,所述起始端的海拔高度高于结束端的海拔高度;

所述污水池位于围墙内侧的地面下,所述污水池与浇灌管道的上端通过污水管相连通;

所述浇灌管道位于生态道路结构的土壤层中,且与生态道路结构相平行,所述浇灌管道上设置有出水结构。

进一步的,所述生态道路结构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两侧植被恢复带、运输带、中间植被恢复带、运输带和两侧植被恢复带;

所述运输带、两侧植被恢复带分别以中间植被恢复带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呈对称分布。

进一步的,所述浇灌管道包括浇灌主管和若干浇灌支管,所述浇灌主管与浇灌支管相连通,所述浇灌支管分别位于所述浇灌主管的两侧;

所述浇灌主管位于中间植被恢复带中心线上,且与污水管相连通;

所述浇灌支管与浇灌主管相垂直,且延伸至两侧植被恢复带中心线上;

所述出水结构分别均匀设置在所述浇灌支管与浇灌主管上。

进一步的,所述出水结构为若干浇灌孔,所述浇灌孔分别均匀设置在所述浇灌主管、浇灌支管的底部;

所述浇灌支管上的浇灌孔位于所述两侧植被恢复带的中心线上。

进一步的,所述浇灌主管的终端顶部设置有清掏井,所述清掏井与浇灌主管相连通。

进一步的,还包括污水泵,所述污水泵连通污水池和污水管。

进一步的,所述运输带为泥结碎石路面。

进一步的,所述污水管与污水池的连接处位于变电站地面以下30cm处。

进一步的,所述运输带的宽度为0.5-1m;

所述中间植被恢复带的宽度为1m-2.7m;

所述两侧植被恢复带的宽度为大于或等于0.2m。

进一步的,所述中间植被恢复带与两侧植被恢复带种植的植物为狗牙草、苔草或者莎草。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循环利用的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其结构简单,能够对污水进行循环利用,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还减少了变电站的运营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生态道路结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浇灌管道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1-变电站;11-围墙;2-生态道路结构;21-起始端;22-结束端;23-两侧植被恢复带;24-运输带;25-中间植被恢复带;3-污水池;4-浇灌管道;41-浇灌主管;411-清掏井;42-浇灌支管;43-浇灌孔;5-污水管;6-污水泵。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说明。

如附图所示,一种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包括变电站1,所述变电站1设置有围墙11,所述变电站1位于围墙11内;还包括生态道路结构2、污水池3和浇灌管道4;所述生态道路结构2倾斜设置在围墙11外侧,所述生态道路结构2由围墙11外侧向外延伸;所述生态道路结构2包括靠近围墙11的起始端21和远离围墙11的结束端22,所述起始端21的海拔高度高于结束端22的海拔高度;所述污水池3位于围墙11内侧的地面下,所述污水池3与浇灌管道4的上端通过污水管5相连通;所述浇灌管道4位于生态道路结构2的土壤层中,且与生态道路结构2相平行,所述浇灌管道4上设置有出水结构。

生态道路结构2从靠近围墙11的起始端21向远离围墙11的结束端22方向向下倾斜设置。浇灌管道4的上端是指靠近生态道路结构2起始端21的一端。污水池3位于围墙11内侧的地面下,主要收集和储存变电站工作人员日常生活产生的废水。污水池3与浇灌管道4 通过污水管5相连通,污水管将污水池3中的污水输送至浇灌管道4中,再通过浇灌管道4 上的出水结构流出。出水结构具有多种具体实施方式:第一种具体实施方式,出水结构为设置在浇灌管道4上的出水孔,污水从出水孔流出,浇灌植物。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出水结构为设置在浇灌管道4上方的喷头,喷头与浇灌管道4相连通,污水从喷头中喷洒而出,浇灌植物。

为了方便运输车辆通行,最大限度减少生态破坏,所述生态道路结构2包括从左至右依次设置的两侧植被恢复带23、运输带24、中间植被恢复带25、运输带24和两侧植被恢复带 23;所述运输带24、两侧植被恢复带23分别以中间植被恢复带25的中心线为对称轴呈对称分布。运输带24为车轮行驶通道,中间植被恢复带25位于行驶的车轮之间。

若干浇灌管道4可以相平行设置,浇灌管道4分别位于中间植被恢复带25、两侧植被恢复带23中心线上。由于设置有若干浇灌管道4,浇灌管道4需要分别与污水池3相连通,就需要与浇灌管道4数量相等的污水管5连接污水池3与浇灌管道4。因此,上述存在连接方式复杂的缺点。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优选的,所述浇灌管道4包括浇灌主管41和若干浇灌支管42,所述浇灌主管41与浇灌支管42相连通,所述浇灌支管42分别位于所述浇灌主管41的两侧;所述浇灌主管41位于中间植被恢复带25中心线上,且与污水管5相连通;所述浇灌支管42与浇灌主管41相垂直,且延伸至两侧植被恢复带23中心线上;所述出水结构分别均匀设置在所述浇灌支管42与浇灌主管41上。污水从污水管5流到浇灌主管41中,再从浇灌主管41流到浇灌支管42中,污水最终从出水结构排出,浇灌植物。

出水结构的第二种具体实施方式中,喷头向空中喷洒污水,容易对空气造成污染。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优选的,所述出水结构为若干浇灌孔43,所述浇灌孔43分别均匀设置在所述浇灌主管41、浇灌支管42的底部;所述浇灌支管42上的浇灌孔43位于所述两侧植被恢复带23的中心线上。浇灌孔43分别均匀设置在浇灌主管41和浇灌支管42的底部,污水排出后直接渗入土壤中,不会污染空气。由于浇灌主管41位于中间植被恢复带25的中心线上,因此浇灌主管41上浇灌孔43排出的污水能够均匀浇灌中间植被恢复带25种植的植物。浇灌支管42上的浇灌孔43位于两侧植被恢复带23的中心线上,污水从浇灌孔43排出,能够均匀浇灌两侧植被恢复带23种植的植物。

为了对浇灌主管41进行清理,防止堵塞。优选的,所述浇灌主管41的终端顶部设置有清掏井411,所述清掏井411与浇灌主管41相连通。清掏井411位于浇灌主管41的终端顶部,当污水中的残渣沉积在浇灌主管41的终端时,可通过清掏井411进行人工或者机械清掏。

当污水池3中的污水较多时,污水的最高水位高于污水管5的入口,污水由于自身重力,通过污水管5向浇灌管道4流出。当污水池3中的污水较少时,污水最高水位无法达到污水管5的入口,因此,污水无法排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优选的,还包括污水泵6,所述污水泵6连通污水池3和污水管5。污水泵6能够将污水池3中的污水抽到污水管5中,进而实现引流的作用,将污水排出。

为了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所述运输带24为泥结碎石路面。泥结碎石路面是经碾压后灌泥浆,依靠碎石的嵌锁和粘土的粘结作用形成的路面。由于不会对路面进行硬化,因此在保证通行的前提下,能最大程度减小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为了方便污水排出,优选的,所述污水管5与污水池3的连接处位于变电站1地面以下 30cm处。污水管5靠下安装有利于污水排出。

为了保证车辆通行,优选的,所述运输带24的宽度为0.5-1m;所述中间植被恢复带25 的宽度为1m-2.7m;所述两侧植被恢复带23的宽度为大于或等于0.2m。

植物生长过高,容易对车辆底盘造成损害。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优选的,所述中间植被恢复带25与两侧植被恢复带23种植的植物为狗牙草、苔草或者莎草。狗牙草、苔草或者莎草均为草本植物,且高度适宜,不会对行进中的车辆底盘造成损害。

以上为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从实施过程可以看出,本实用新型提供一种污水循环利用的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其结构简单,能够对污水进行循环利用,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还减少了变电站的运营成本。

设计图

一种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17526.9

申请日:2019-01-04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0(成都)

授权编号:CN209428875U

授权时间:20190924

主分类号:E01C 9/00

专利分类号:E01C9/00;A01G25/02

范畴分类:36A;36E;

申请人: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第一申请人: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申请人地址:610000 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青南路33号1栋302号

发明人:严青;何清怀;曾媛;张体强;卓越;侯国彦;陈笠;文兴;丁少华;刘红志

第一发明人:严青

当前权利人:四川电力设计咨询有限责任公司

代理人:何强;杨冬

代理机构:51226

代理机构编号:成都希盛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变电站生态道路结构论文和设计-严青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