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强震下地基液化是导致桥梁基础破坏的重要原因之一。文章基于OpenSees有限元数值平台,采用多屈服面塑性本构模型模拟砂土的非线性变形特征,建立可液化场地基础-土动力相互作用二维数值模型,对比分析了单室地下连续墙与2×2群桩基础在液化场地的动力响应问题。结果表明:数值模拟较好地再现了离心机振动台试验测得的超静孔隙水压力、加速度响应及基础变形累积过程。在动荷载作用下,地下连续墙基础较桩基础模型中,超孔隙水压力上升缓慢,土体液化程度低;基础本身变形小、沉降少,偏转程度低;场地土体侧向变形程度小,更具抗液化优势。研究结果为液化场地桥梁抗震设计提供了可靠依据。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王川
关键词: 液化场地,地下连续墙,动力响应
来源: 四川建筑 2019年06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Ⅱ辑
专业: 公路与水路运输
单位: 西南交通大学地球科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372292)
分类号: U443.1
页码: 173-175+178
总页数: 4
文件大小: 3796K
下载量: 20
相关论文文献
- [1].基于离散元方法的竖直群桩冰荷载分析[J]. 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 2017(01)
- [2].群桩施工信息化管理[J]. 居业 2016(08)
- [3].斜桩布置对微型桩群桩承载力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J]. 福建建设科技 2015(02)
- [4].水平偏心受荷群桩p乘子计算[J]. 岩土力学 2019(12)
- [5].水平偏心受荷群桩的非线性分析(英文)[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2020(03)
- [6].液化场地桥梁群桩-土耦合体系强震反应分析[J]. 地震工程学报 2016(06)
- [7].考虑群桩加筋效应的桩基沉降计算方法研究[J]. 建筑结构学报 2016(06)
- [8].基于p—y曲线的侧向受荷群桩分析[J]. 山西建筑 2015(21)
- [9].群桩的回转及水平动力刚度和阻尼[J]. 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2010(06)
- [10].能量桩群桩数值模拟及热-力响应分析[J]. 青岛理工大学学报 2020(01)
- [11].饱和砂土场地2×2高承台直斜群桩动力响应规律研究[J]. 防灾减灾工程学报 2020(02)
- [12].群桩加固液化地基的数值模拟研究[J]. 江苏建材 2020(03)
- [13].隧道开挖条件下2×2被动群桩遮拦效应的数值分析[J]. 现代隧道技术 2016(04)
- [14].液化场地斜直交替群桩-土-桥梁结构动力特性分析[J].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4(05)
- [15].软土地层桥梁群桩基础沉降模型[J]. 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3)
- [16].群桩施工全过程数值模拟[J]. 工业建筑 2010(S1)
- [17].黏土中超长群桩竖向承载力模型试验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09(09)
- [18].微型钢管群桩在四川高速公路运营期路基病害处治中的应用实例[J]. 公路 2020(02)
- [19].分布荷载作用下部分埋入群桩的水平振动研究[J]. 水资源与水工程学报 2017(04)
- [20].基于试验法对圆形空心群桩承受侧向压力作用下的研究[J]. 中国水运(下半月) 2013(02)
- [21].大直径超长群桩有效桩长问题的有限元参数分析[J].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2(03)
- [22].超深群桩对邻近已有隧道的影响研究[J]. 岩土工程学报 2011(S2)
- [23].微型群桩注浆和预应力锚索在滑坡治理中的应用[J]. 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 2010(06)
- [24].基于OpenSees的不同频率正弦波下群桩动力响应数值模拟与试验对比分析[J]. 地震研究 2020(03)
- [25].饱和砂土中直群桩及土体地震动力响应特征研究[J]. 振动与冲击 2020(18)
- [26].砂土地基中摩擦型能量桩群桩热力学特性研究(英文)[J]. 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 A(Applied Physics & Engineering) 2018(08)
- [27].超长密集群桩对邻近隧道影响的数值分析[J]. 交通科学与工程 2012(02)
- [28].基于上限定理的抗滑群桩设计理论研究[J]. 自然灾害学报 2010(05)
- [29].超长群桩竖向承载群桩效应模型试验研究[J]. 延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02)
- [30].开挖条件下非均质地基中被动群桩水平反应分析[J]. 岩土工程学报 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