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废两改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国民政府,币制,货币,制度改革,银本位,北洋,利益集团。
废两改元论文文献综述
陈海忠[1](2019)在《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一文中研究指出1925年东征军在汕头首先强力实施"废两改元",国民政府随后经过1927—1929年汉口、福州、青岛等地的实践,积累了相应经验,直至1933年历时近十年方告功成。在这一过程中,汕头先行废两改元成为后来主张者的有力佐证,也成为后来改革者的范本。废两改元是近代经济发展对市场统一、金融统一的需求,也是近代社会对结束地方割据、实现国家统一的内在诉求。但实质上它是国民党在建构统一的国家权力过程中与地方势力之争,废两改元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国民政府的政治控制力与财政实力。(本文来源于《近代史学刊》期刊2019年01期)
王忠宝[2](2019)在《利益集团与民国“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利益集团的视角,应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及工具,剖析1928-1933年"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从对立阻滞、僵局突破、改革推进、改革实施以及全国推行等阶段中,各个利益主体从双边分歧到多边促成的博弈过程。采用利益集团均衡混合策略的分析方式得出结论:"废两改元"是一个从双边分歧到多边促成的演变过程。"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是各个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相互博弈的结果。在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下,中国金融领域中存在着钱庄、外商银行和华商银行叁股势力强大的(本文来源于《中国经济史研究》期刊2019年02期)
申艳广[3](2019)在《天津银行公会与废两改元在天津的实施》一文中研究指出废两改元是南京国民政府为了改变货币制度中"两元并用"的混乱局面而进行的一项重要币制改革。倾向于近代化经营管理的银行及其代言人主张废除银两,只用银元,改变在洋厘和往来结算等方面长期受制于钱庄的局面。以与废两改元有直接利益关系的天津银行公会为中心,考察废两改元在天津的实施过程,对币制改革及近代金融业史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马银伶[4](2017)在《民国时期废两改元制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明清时期,白银作为主要货币流通,随着国外银元的涌入和国内自铸银元的发行,银两和银元并用,成色的差异和币种的繁多,造成我国近现代货币体系的混乱。在这样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在强有力的政府主导下推行货币制度改革,在经过多次尝试和努力之下,1933年国民政府终于成功实施"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为推动我国货币制度的转型和经济发展及社会进步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梳理民国时期废两改元的历史背景,重点探寻民国时期废两改元的原因及发展历程,并分析废两改元的历史意义。(本文来源于《合作经济与科技》期刊2017年15期)
王忠宝[5](2017)在《利益集团与民国“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废两改元”是1933年南京国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推行的一项货币制度改革。主要目标是废除银两货币,由国家构建统一标准的银元货币体系,最终实现中国货币制度的统一。具体内容是废除地方省份银元的铸造发行权,取缔各个省份的造币厂,由中央政府统一管辖,并建立中央造币厂,按照统一标准发行铸造银元作为国币;确定各个地区银两货币与银元国币的兑换标准,国内各个金融机构按照标准限期把银两兑换成银元;在对外贸易和国际汇兑中,把银元国币作为国际货币折算标准,废除银两折算标准。近代中国的社会经济结构经历了一个从传统农业经济向现代资本主义经济转变的过程。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进入到半封建半殖民地的近代社会,外国商品和资本从东南沿海城市逐步流向内地广大农村地区,中国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经济在这种冲击下逐步解体,在这个过程中,中国传统的货币体系遭受着严重冲击。清末时期,明清以来传统白银与铜钱并行的货币体系在外国银元的强力冲击下开始解体。在外国资本输入和国际贸易过程中,国外大量的银元流入中国,按枚计算的白银铸币在日常交易中极其方便,银两称重货币充分暴露出自身的缺点,造成银元铸币在货币市场中大量流通。在近代社会发展中,中国的民族工商业得到了长足发展,催生了以市场为主导的现代经济快速发展。近代中国传统狭小的区域市场被突破,各个地区之间市场的联系愈加密切。在区域之间商品交易中,标准不一的银两货币,不同国家的银元货币以及不同地区的自铸银元造成近代中国货币体系极其混乱。当时流通的金属货币包括银两、银元、铜元等。银两是一种落后的称重货币,各地区的成色和平砝标准千差万别,必须经过复杂的鉴别和兑换才能使用,银元货币因为各个地区铸造的样式和标准不统一,种类达十数种之多。这一时期,国内各类金融机构发行着大量可与金属货币随时兑换的纸币,进一步恶化着中国混乱的货币体系。面对着国内混乱的货币制度,历届政府和有识之士不得不思考如何统一货币制度,结束国内货币的混乱状态。“废两改元”成为实现国内货币体系统一的改革方案。任何一次改革都会牵动社会不同群体的根本利益,这些利益群体也必将成为影响改革进程的力量主体。在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下,金融领域中形成了钱庄、外商银行和华商银行叁股势力强大的利益集团,钱庄利益集团代表着传统金融资本的力量,在近代金融体系中发挥着基础作用;外商银行利益集团代表着外国资本在中国的发展力量,在近代金融体系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华商银行利益集团代表着近代中国现代金融资本的发展力量,在近代金融领域中快速崛起。“废两改元”触犯了钱庄利益集团和外商银行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他们作为银两货币体系下的既得利益者,成为了改革的阻力;而以突破传统银两货币体系为目标的华商银行利益集团则成为改革重要推动者。钱庄、外商银行和华商银行在此消彼长的金融体系中,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围绕着“废两改元”展开了博弈和斗争,影响着“废两改元”在不同阶段启动和实施的进程。1928-1929年,政府启动的“废两改元”币制改革,因为传统钱庄利益集团的力量大于华商银行利益集团,改革遭遇阻滞。1930-1933年国内外政局发生巨变,冲击着国内金融体系,叁大金融利益集团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代表改革力量的华商银行利益集团快速崛起,最终改革获得成功,实现了近代中国货币体系的统一。“废两改元”对中国金融、贸易和市场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中国融入世界金融货币体系打下了坚实基础。这次改革实现了银元货币铸造发行的统一,废除了地方政府在货币铸造发行的权力,增强了政府对金融货币体系的影响力;改革大大节约了交易成本,推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外商银行对中国白银进出口业务和国际汇兑业务的垄断力量,为中国现代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保障,为1935年的法币改革做好了充分准备。通过对利益集团与“废两改元”相互关系的研究,可以得出结论,利益集团的狭隘性影响着“废两改元”币制改革的进程;强力政府在“废两改元”币制改革中发挥着主导作用;而近代中国传统金融资本衰落与现代金融资本崛起的必然引发“废两改元”币制改革的成功实施。(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7-05-01)
宋振凌[6](2017)在《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币值因素——从法文化视角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南京国民政府初期银两和银元并用的格局蕴含着稳定币值的机制。在两种主币之间由银两锚定银元,而银两的币值取决于市场价格,这样货币市场就有了相对稳定的基础。在这一格局内,逐步形成了银元取代银两的情势,为"废两改元"的质变节点的到来做好了准备。"废两改元"则进一步克服了"两元并用"之弊,去除银两和银元之间比价波动的可能,于"稳定币值"这一币制改革的核心使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废两改元"作为法币改革的前奏和准备,通过在银本位制框架内废除足值货币银两而保留虚值货币银元,对币值进行稀释,向着不兑现货币体系——法币体系做出了过渡性安排,通过废除银两在法律和事实两方面的地位,排除了银两作为银元的币值参照物的存在,使得在此后的法币改革中法币作为不兑现纸币得以顺利流通。(本文来源于《贵州社会科学》期刊2017年04期)
丁吉林[7](2017)在《“废两改元”为统一货币打下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统治。从1911年开始的中华民国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1933年,蒋介石基本摆平各路军阀稳定了政权。但是,由于连年战乱,再加上洋人基本控制了中国金融,民国的金融还处在风雨飘摇之中,金融还远远没有稳定,尤其是货币没有统一。没有统一的货币,就没有统一的财政,也就不会有统一的政治和(本文来源于《全球商业经典》期刊2017年02期)
王忠宝[8](2017)在《民国时期“废两改元”货币制度的变迁——以新制度经济学为视角》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时期的"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是在政府主导下的强制性制度变迁。这次制度改革是社会经济效益更高的制度对原有低效率制度的替代,是中国货币制度的一次里程碑式的进步,进一步加快了中国金融货币与世界金融市场的接轨。借助新制度经济学的制度需求供给和制度主体的成本收益分析模式,解读"废两改元"货币制度变迁的过程。分析表明,强制性制度变迁中政府的主导力量和制度变迁阻力成本降低,是"废两改元"货币制度变迁成功的根本。(本文来源于《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1期)
王忠宝[9](2016)在《利益集团与民国时期“废两改元”货币制度的改革》一文中研究指出"废两改元"是南京国民政府推行的一项重要货币制度改革,废除了银两货币制度,统一了银元货币的铸造发行权,结束了近代中国货币种类繁多、杂乱不堪的乱象。对近代货币制度、经济生活和金融体系产生了深远影响。这次货币制度改革不同程度牵动了近代金融领域中钱庄业利益集团、新式银行业利益集团和外商银行利益集团的根本利益。本文试图从利益集团的视角研究民国"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从推行到实施的过程,分析叁大利益集团对货币制度改革的影响。(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孔鼎音[10](2016)在《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从古代至近代的货币体制,经历了一个从铜本位到银铜复本位的转变:秦统一中国后,秦始皇下令废除了六国纷繁复杂的货币体系,在全国推行半两铜钱。到了西汉时期,公元前118年,汉武帝又在此基础之上大力铸造五铢铜钱。五铢钱是中国历史上铸造时间最为长久的钱币,从西汉一直延续至唐初,历时700余年,它和半两钱一同开启了中国长达一千多年的铜本位货币制的先河,此后历朝(本文来源于《中国银行业》期刊2016年03期)
废两改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基于利益集团的视角,应用博弈论分析方法及工具,剖析1928-1933年"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从对立阻滞、僵局突破、改革推进、改革实施以及全国推行等阶段中,各个利益主体从双边分歧到多边促成的博弈过程。采用利益集团均衡混合策略的分析方式得出结论:"废两改元"是一个从双边分歧到多边促成的演变过程。"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是各个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最大化相互博弈的结果。在近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状态下,中国金融领域中存在着钱庄、外商银行和华商银行叁股势力强大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废两改元论文参考文献
[1].陈海忠.从汕头到上海:国民政府的“废两改元”之路(1925—1933)[J].近代史学刊.2019
[2].王忠宝.利益集团与民国“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研究[J].中国经济史研究.2019
[3].申艳广.天津银行公会与废两改元在天津的实施[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4].马银伶.民国时期废两改元制度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7
[5].王忠宝.利益集团与民国“废两改元”货币制度改革研究[D].辽宁大学.2017
[6].宋振凌.南京国民政府“废两改元”的币值因素——从法文化视角的考察[J].贵州社会科学.2017
[7].丁吉林.“废两改元”为统一货币打下基础[J].全球商业经典.2017
[8].王忠宝.民国时期“废两改元”货币制度的变迁——以新制度经济学为视角[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9].王忠宝.利益集团与民国时期“废两改元”货币制度的改革[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10].孔鼎音.民国时期的币制改革:废两改元与法币建立[J].中国银行业.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