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迎春林业地区人民医院影像科黑龙江迎春158403)
【摘要】目的:探讨CT影像检查在胆囊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胆囊癌患者的临床及CT影像学资料。结果:32例胆囊癌患者经CT扫描检查显示,浸润型13例、肿块型16例、结节型3例。结论:采用CT检查对胆囊癌的大小、边界、密度、形态、周围组织及周围器官侵犯情况都能清晰显示,在临床中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关键词】胆囊癌;CT影像;诊断价值
【中图分类号】R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155-02
胆囊癌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较为罕见,其发生率约占0.4%~6%,但早期胆囊癌确诊却较为困难[1],其主要因早期无特异性征象,早期症状类似于胆囊炎,因此常因误诊或误治而失去最佳治疗时机,直到晚期时,会严重危胁着患者的生命健康。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提高,CT在临床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使胆囊癌术前诊断率得到了提高。本研究对32例确诊为胆囊癌患者的CT表现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与分析胆囊癌的CT影像诊断价值,现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经手术和(或)病理活检证实的32例胆囊癌患者,其中男性患者14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41~82岁,平均(53.5±4.8)岁。32例胆囊癌患者中,16例临床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不适,3例患者表现为食欲不振及消瘦,10例表现为腹痛伴黄疸,3例患者无明显临床症状。
1.2方法
CT扫描采用Sensation4层螺旋机及GElightspeedultra16层螺旋CT机做腹部扫描,矩阵512×512,层厚5.0mm,螺距为1.375。所有病例均作平扫加双期或三期扫描。检查前4~6h禁食,扫描前30min口服800~1000ml清水作为对比剂,以充盈胃及小肠。常规仰卧位,扫描范围自膈顶至髂嵴水平,选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90~100ml,经肘静脉高压注射器注射,注射速率2.5~3.0ml/s,扫描时间8s~15s。增强图像拆薄后自动传至工作站(W4.2),重建层厚1.25mm,重建间隔1.25mm。成像方法主要为多平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等。所有重建图像及横断面图像,由2位以上资深医师共同阅片。
1.3胆囊癌分型的诊断标准[2]
①结节型:患者胆囊癌病灶的直径不足3cm,其肿瘤的形态为结节样。②肿块型:患者胆囊癌病灶的直径超过了3cm,其肿瘤的形态为肿块。③厚壁型:患者的胆囊壁发生局限性或弥漫性不规则增厚,其胆囊壁的厚度在3.5mm以上。
2.结果
2.1CT直接征象
胆囊癌分三型:①腔内型:5例,病灶大小0.5~2.8cm。胆囊腔存在,胆囊壁受侵,病灶由胆囊壁向腔内突出呈结节和肿块。②肿块型:20例,病灶大小3.2~7.5cm,肿块边界清晰,肿块从胆囊壁向胆囊腔内生长,造成胆囊腔缩小或完全闭塞,肿块位于颈部胆囊可增大,肿块边缘见较窄的低密度带环绕,增强扫描时肿块强化较明显。③浸润型:7例,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或局限性增厚,边界不清晰,表面不光整,未见典型肿块。
2.2CT间接征象
①肝直接受侵或远处肝转移:胆囊与肝脏的问隙消失,肿瘤与正常肝脏组织分界不清,6例。②肝门区、胰头区腹腔淋巴结转移尤其是腹主动脉旁淋巴结肿大,直径>1.5cm,常合并胆囊结石,腹水形成,其增强扫描后肿大淋巴结强化不明显,8例。③肝转移:表现为肝内多个大小不等、边缘不清、密度不均匀、形态不规则的低密度影,部分可融合成块,10例。④侵犯肝十二指肠韧带、胰头等局部管壁僵硬或形成软组织肿块,5例。⑤淋巴结肿大压迫胆总管形成肝内外胆管扩张,3例。
2.3胆囊癌分期
I期:肿瘤局限于胆囊腔内,未发现远处转移病灶;Ⅱ期:肿瘤浸及胆囊壁的全层,与周围器官分界欠清晰,未发现远处转移病灶;Ⅲ期:肿瘤侵及肝组织,未发现远处转移病灶及侵犯其他脏器;Ⅳ期:病变侵及2个脏器或以上或病变侵及1个脏器或以上同时伴有远处转移。CT分期I期4例、Ⅱ期14例、Ⅲ期9例、Ⅳ期5例。
3.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显示,胆囊癌的发病率在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中位居第五位。此病可分为结节型胆囊癌、肿块型胆囊癌和厚壁型胆囊癌。此病患者在发病的晚期其病情发展较快,通常可伴有黄疸、腹痛、发热等症状。近年来,临床上将多层螺旋CT检查法应用于胆囊癌的诊断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是,有研究证实,由于胆囊癌患者在发病的早期缺乏特异性表现,因此,使用此种检查方法对其进行检查时可出现误诊的情况。
胆囊癌主要与慢性胆囊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胆囊息肉以及原发性肝癌等进行鉴别。①胆囊癌与慢性胆囊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鉴别。胆囊癌、慢性胆囊炎及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三者均可造成胆囊壁的增厚,通常认为慢性胆囊炎多呈“双边”或“多边”的均匀一致性增厚,内壁较为光整,胆囊壁柔软,胆囊腔形态正常。增强扫描胆囊壁完整环形均匀一致轻度强化,私膜线无中断、破坏现象,对周围脏器系慢性侵润,范围较局限,表现为“侵而不连”,胆囊与周围脏器界面尚存[3]。胆囊炎“晕征”即胆囊壁水肿或胆囊周围积浓,CT表现为围绕胆囊出现轮廓清楚的曲带状低密度影,有并发症胆囊炎和胆囊癌合并胆囊炎均可出现“晕征”,但并发症胆囊炎“晕征”较为常见,很少有胆囊窝软组织肿块,因此“晕征”有一定鉴别意义。黄色肉芽肿胆囊炎壁可为不均匀增厚,但增厚的囊壁强化呈环形强化和“夹心饼”征,单发或多发低密度结节灶,私膜线完整、囊壁光整及囊腔变窄但不闭塞的征象有助于本病的诊断。②结节型胆囊癌与胆囊息肉鉴别。两者均为胆囊私膜局限性隆起病变,通常认为直径<1cm为良性,>1cm,或肿瘤位于胆囊颈部的,应高度警惕为恶性。胆囊息肉生长较慢,常借蒂与囊壁相连,基底部较窄,邻近胆囊壁无增厚。增强扫描时胆囊私膜完整,囊壁柔软,无僵硬感,病灶强化程度低于胆囊癌。③胆囊癌侵犯肝脏与原发性肝癌侵犯胆囊的鉴别。胆囊癌多易侵犯肝脏,多伴有结石,增强扫描为渐进性强化;而肝癌极少侵犯胆囊,肝癌发生门静脉癌栓远高于胆囊癌,增强扫描时肝癌典型性“快进快出”强化特点与胆囊癌渐进性强化有着明显不同,且肝癌多伴有肝硬化病史。
综上所述,对胆囊癌患者行CT影像扫描,可观察胆囊癌病区的病理变化以及是否发生转移,进而结合患者病史与实际情况进行分析判断,并给予治疗方案,针对胆囊癌好发的胆囊颈部与病区扫描相互结合,及时处理遗留问题。
【参考文献】
[1]陶永君.42例胆囊癌的CT影像诊断分析[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4,8(8):78-79.
[2]晏争研.多层螺旋CT检查在诊断胆囊癌中的临床价值[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6):108-109.
[3]阂钢,白卓杰,王小进,等.多层螺旋CT在胆囊癌临床诊断中的应用[J].中国医学装备,2015,12(6):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