裂谷陆缘论文_周志超

导读:本文包含了裂谷陆缘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裂谷,白云岩,成矿,同位素,碎屑,特征,阿尔卑斯。

裂谷陆缘论文文献综述

周志超[1](2018)在《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地壳薄化作用与强伸展裂谷体系发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海是西太平洋地区最大的边缘海,其形成演化经历了晚白垩世末-早始新世开始的多幕裂陷作用,最终在~33 Ma(大洋钻探349航次U1435钻孔)发生大陆岩石圈的完全破裂和随后的海底扩张。南海E次海盆在24-26 Ma(C7-C6,大洋钻探Leg 184航次U1148钻孔)发生扩张脊向南的跃迁。在~16 Ma(C5c)时,南海E次海盆和SW次海盆的海底扩张作用同时停止。通过对大西洋两岸(中挪威-扬马延岛-东格林兰岛、纽芬兰-伊比利亚、巴西安哥拉)、阿尔卑斯山古特提斯、红海-亚丁湾、印度西部和东部、澳大利亚西部和墨西哥湾等被动大陆边缘的研究,地质学家建立了被动大陆边缘地壳减薄、破裂与盆地发育的两种端元模式,即贫岩浆型和富岩浆型。南海由于不发育富岩浆型被动大陆边缘岩石圈破裂相关的大规模玄武岩流(SDRs),一直被认为是贫岩浆型被动大陆边缘,其演化过程与破裂机制可以对比大西洋两岸纽芬兰-伊比利亚共轭被动大陆边缘。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被认为是伊比利亚型被动大陆边缘,即陆壳通过一组向海倾的大型拆离断层及其作用下剥露的岩石圈地幔(蛇纹石化橄榄岩)与洋壳相分隔。2016-2017年国际大洋钻探367和368航次在南海北部陆缘洋陆边界附近实施了7个钻孔(U1499/U1500/U1501/1502/U1503/U1504/U1505),重点解决陆壳与洋壳过渡带内沉积基底的物质属性问题,尤其是调查是否发育类似纽芬兰-伊比利亚共轭被动陆缘的蛇纹石化地幔橄榄岩。初步钻探结果表明,以上七个钻孔没有钻遇蛇纹石化橄榄岩,但是U1504和U1501分别钻遇基底的变质岩和沉积岩。南海的形成演化过程与发育模式可能与伊比利亚-纽芬兰共轭被动大陆边缘存在明显差异。基于独特的大地构造背景,构建不同于世界其它被动大陆边缘(尤其是研究相对成熟的大西洋两岸和阿尔卑斯山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有着南海地区特色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减薄-破裂过程与机制以及不同结构类型与构造演化过程的裂谷盆地发育具有重要意义。南海地区,尤是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的岩石圈结构已经被广泛研究,研究方法包括叁维剪切波速度模型、重力二维和叁维密度反演、OBH/ESP/OBS/OOS测线以及长电缆深二维地震反射剖面,构建了板块或盆地级别的叁维岩石圈结构和盆地内部级别的二维岩石圈结构。高精度的盆地内部隆起-坳陷(或凸起-凹陷)级别的岩石圈结构没有得到解决。南海北部大陆边缘陆架区地壳轻微-中等薄化背景下的控凹断裂发育特征、演化过程以及裂陷结构已经有了比较好的研究。但是在靠近洋壳的陆坡区,南海北部陆缘发育了一系列的地壳强烈减薄的裂谷体系(凹陷)。基于二维地震资料的研究,这些凹陷的控凹断层发育、裂陷结构及地壳强烈薄化机制仍未很好解决且存在很大的争议。因此,本次研究涉及叁个主要研究内容,分别为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新生代地壳薄化状态与空间差异、地壳强烈减薄区裂谷体系发育特征、地壳强烈减薄与大陆岩石圈最终破裂机制。本次研究共收集长电缆深二维地震反射剖面344条(长度>20000 km),基本覆盖南海北部大陆边缘中段。由于长电缆深二维地震反射剖面记录深度大于10 s(TWT),可以有效识别莫霍面的地震相,表现为连续的强振幅反射界面。因此通过长电缆深二维地震反射剖面可以进行高精度的叁维地壳结构研究,解析莫霍面埋深及地壳厚度等信息。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新生代地壳薄化作用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表现为侧向上(由西向东)地壳轻微-中等-强烈减薄带发育宽度的差异与正向上(由陆向洋)多个地壳强烈减薄中心(遗弃的强烈伸展的裂谷体系与大陆岩石圈破裂相关的裂谷体系)的发育。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新生代地壳薄化作用的空间差异与伸展作用开始之前地壳垂向结构的空间差异有关,发育特征与机制和中-北大西洋伊比利亚-纽芬兰、爱尔兰被动大陆边缘存在明显差异。中-北大西洋海底扩张经历了由南向北扩展的过程,V型盆地是伸展作用由南向北迁移过程中发育的分叉裂谷带。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遗弃的强烈伸展的裂谷体系的发育与洋盆海底扩张的侧向扩展无关。在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本次研究共收集到的叁维地震工区面积为约21000 km~2。在叁维地震工区内,地震波有效记录深度为8或9 s(双程旅行时间)。在白云凹陷和荔湾凹陷,有19口钻井钻遇裂陷层,可以有效约束关键地震反射界面(Tg、T80、T70、T60和T30等)的解释。中海石油(中国)有限公司2015年在长昌凹陷集中采集了90条长电缆深二维地震反射测线覆盖范围为~3700 km~2,总长度为~5300 km,最大记录深度为12 s(TWT)。利用叁维和二维地震反射资料对白云凹陷。荔湾凹陷和长昌凹陷新生代控凹断层和关键构造界面进行解释,构建伸展断裂体系和裂陷结构。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中段遗弃的强烈伸展的裂谷体系白云凹陷发育向陆倾的作用于壳内的多级拆离体系,包含向陆倾的低角度主拆离断面及其上覆的向陆倾的铲式分支伸展断层和向洋倾斜的断块,控制白云凹陷不对称裂陷结构的形成。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中段遗弃的强烈伸展的裂谷体系荔湾凹陷发育单一的、大型的、向洋倾的、低角度甚至近于平卧的、有着非常大的水平位移(~60-70 km)并且作用于壳内的拆离断层,拆离断层之上没有发育次级分支断层。荔湾凹陷拆离断面受到岩浆底辟作用(~33 Ma和24 Ma)的强烈改造,在凹陷内部形成一系列穹隆状的构造高。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中段遗弃的强烈伸展的裂谷体系长昌凹陷发育单一的、向陆倾的、高角度铲式的、现今依然活动并且作用于壳-幔边界的拆离断层,拆离断层之上没有发育次级分支断层。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新生代中段的伸展作用经历了早期的纯剪切伸展模式到后期的简单剪切模式的转变,并且简单剪切伸展变形发育时间有着由东向西逐渐变晚的特征。综合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中段遗弃的强烈伸展裂谷体系(白云凹陷、荔湾凹陷和长昌凹陷)地壳结构和裂陷结构的研究,分析地壳强烈减薄的机制。结合国际大洋钻探349、367和368航次的钻探结果,揭示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中段在~33Ma时大陆岩石圈最终破裂的机制。对比分析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中段与典型的贫岩浆和富岩浆型被动大陆边缘远端边缘的构造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中段新生代的地壳强烈减薄的机制包括由陆向洋相继的断层活动(白云凹陷)、基于深度的伸展与岩石圈地幔的强烈上拱作用(荔湾凹陷)和地壳伸展脆性化(长昌凹陷)。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大陆岩石圈破裂的机制为作用于强烈减薄的正常地壳之上的构造-岩浆事件(~33 Ma),与典型的贫岩浆被动大陆边缘(作用于剥露的蛇纹石化橄榄岩之上的构造-岩浆作用)和富岩浆型型被动大陆边缘(作用于强烈减薄并且发生大规模岩浆侵入或底侵的地壳之上的构造-岩浆事件)存在明显的差异。南海北部被动大陆边缘中段与典型的贫岩浆和富岩浆型被动大陆边缘相比,有着不同的拆离断裂体系(拆离断层组合、角度、水平位移和拆离深度)、差异的地壳减薄(由陆到洋,由西向东)、远端边缘垂向和侧向结构、洋陆边界属性、岩浆活动、大陆岩石圈破裂机制和远端边缘基底地形。本文针对这些差异性的分析,构建了不同于世界其它被动大陆边缘(尤其是研究相对成熟的大西洋两岸和阿尔卑斯山特提斯被动大陆边缘)、有着南海地区特色的大陆岩石圈伸展-减薄-破裂过程与机制以及不同结构类型与构造演化过程的裂谷盆地发育。(本文来源于《中国地质大学》期刊2018-05-01)

阎贫,王彦林,钟广见[2](2017)在《大陆地幔窗:南海东北部陆缘的极端裂谷拉张与台湾弧陆碰撞》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大陆与大洋板块汇聚时,通常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而弧陆碰撞则代表了大陆俯冲到大洋板块之下。以往解释弧陆碰撞发生的模型中通常都假定陆块前存在大洋板片,位于前端的大洋板片俯冲到另一侧的大洋之下,形成火山弧,并拖曳后方的大陆板片向火山弧碰撞、俯冲。(本文来源于《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中国岩石圈结构与深部作用、专题2: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期刊2017-10-15)

孙自明,何治亮[3](2016)在《裂谷与被动陆缘迭合盆地的盐构造与油气成藏——以西非下刚果—刚果扇盆地和宽扎盆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西非海岸的加蓬、下刚果—刚果扇和宽扎等盆地均为典型的裂谷与被动陆缘迭合含盐含油气盆地,经历了裂谷期(早白垩世凡兰吟期—巴列姆期)、过渡期(阿普第期—早阿尔必期)和被动陆缘期(早白垩世阿尔必期—现今)3个演化阶段,沉积了裂谷期陆相地层、过渡期蒸发岩和被动陆缘期海相地层3套地层层序。古近纪以来,受非洲大陆隆升和大西洋被动陆缘持续沉降的影响,以过渡期蒸发岩为滑脱层,形成了变形特征迥异的盐上和盐下构造变形层;前者为盖层滑脱型构造,变形强烈,盐构造样式类型多样,从陆向海具有明显的构造分带特征;后者属于基底卷入型构造,变形微弱,基本保持了裂谷盆地的原始构造面貌。盐构造变形不仅控制盐上层系储层发育和圈闭形成,而且盐岩层本身又是盐下层系良好的区域盖层,尤其是盐岩层急剧增厚的深水—超深水地区,客观上对盐下和盐上油气系统具有明显的分隔作用,即盐下层系生成的油气仅在盐下层系运移聚集;但在盐岩层厚度急剧减薄或缺失的浅水至陆上地区,盐窗发育,加之断裂的垂向沟通,盐下油气可以向盐上层系运移并聚集成藏。(本文来源于《石油实验地质》期刊2016年03期)

韩思宇,刘家军,杨喜安,陈思尧,程文斌[4](2013)在《陆缘裂谷盆地的形成演化与VMS矿床形成特征和成因类型的关系:以云南鲁春铜矿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云南鲁春铜矿位于"叁江"地区金沙江造山带内的鲁春—红坡牛场裂谷盆地。研究发现,鲁春铜矿赋存于一套以长英质为主的双峰式火山岩中,矿体分布呈"上层下脉"状,具有"上黄下黑"的金属分带特征,矿石矿物以方铅矿、闪锌矿和黄铜矿为主。而地球化学特征显示矿石与蚀变围岩及矿区火山岩的微量元素配分特征具有良好的相似性。矿石硫化物的δ34S值为11.5‰~17.8‰,矿石铅同位素比值为206Pb/204Pb=18.498~18.626,207Pb/204Pb=15.588~15.760,208Pb/204Pb=38.430~38.974。阐述了鲁春—红坡牛场裂谷盆地的演化历史以及盆地内大量双峰式火山岩具有洋脊或板内拉张的特征,陆缘火山弧中重新拉张塌陷形成裂谷盆地,造成基底玄武岩浆上侵,从而导致大规模双峰式火山岩的喷发,这一系列特殊的构造背景和成矿环境促进了地壳内热液循环系统的形成,含矿热液的上升喷流和矿质沉淀集积,最终导致矿床形成。(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3年06期)

杨奎锋,范宏瑞,胡芳芳,王凯怡[5](2013)在《白云鄂博陆缘裂谷系沉积物源与超大型稀土矿床含矿白云岩的成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白云鄂博群尖山组H_4岩性段石英砂岩中的碎屑锆石年龄纪录了华北克拉通北缘两期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一组年龄集中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初期(2379~2596 Ma),另一组年龄集中在古元古代晚期(1761~1946 Ma),该结果与白云鄂博地区基底岩石的锆石年龄相吻合。白云鄂博群沉积碳酸盐岩的全岩~(207)Pb-~(206)Pb等时线年龄1649±45 Ma,代表了白云鄂博群的沉积时代。白云鄂博地区沉积灰岩、白云岩与含矿白云岩的Pb同位素组成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在Pb同位素组成和构造图解中,含矿白云岩都集中在地幔演化线附近,靠近亏损地幔端元[(~(206)Pb/~(204)Pb)_i=15.04~1 6.49,(~(207)Pb/~(204)Pb)_i=15.17~15.28,(~(208)Pb/~(204)Pb)_i=31.20~36.40],而白云鄂博群中的灰岩、白云岩则位于造山带演化线附近,靠近深海沉积物端元[(~(206)Pb/~(204)Pb)_i=17.28~19.35,(~(207)Pb/~(204)Pb)_=15.47~15.69,(~(208)Pb/~(204)Pb)_i=36.62~37.12]。(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期刊2013-01-17)

杨奎锋,范宏瑞,胡芳芳,王凯怡[6](2012)在《白云鄂博陆缘裂谷系沉积物源与超大型稀土矿床含矿白云岩的成因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白云鄂博群尖山组H4岩性段石英砂岩中的碎屑锆石年龄纪录了华北克拉通北缘两期重要的构造岩浆事件,一组年龄集中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初期(2379~2596Ma),另一组年龄集中在古元古代晚期(1761~1946Ma),该结果与白云鄂博地区基底岩石的锆石年龄相吻合。白云鄂博群沉积碳酸盐岩的全岩207Pb-206Pb等时线年龄1649±45Ma,代表了白云鄂博群的沉积时代。白云鄂博地区沉积灰岩、白云岩与含矿白云岩的Pb同位素组成存在非常大的差异,在Pb同位素组成和构造图解中,含矿白云岩都集中在地幔演化线附近,靠近亏损地幔端元[(206Pb/204Pb)i=15.04~16.49,(207Pb/204Pb)i=15.17~15.28,(208Pb/204Pb)i=31.20~36.40],而白云鄂博群中的灰岩、白云岩则位于造山带演化线附近,靠近深海沉积物端元[(206Pb/204Pb)i=17.28~19.35,(207Pb/204Pb)i=15.47~15.69,(208Pb/204Pb)i=36.62~37.12]。(本文来源于《地质学报》期刊2012年05期)

Whitmarsh,R,B,马建华[7](2001)在《贫岩浆陆缘从裂谷到海底扩张的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伊比利亚西部—纽芬兰共轭陆缘大约于133Ma前开始经历早白垩世最后的裂谷和海底扩张期。阿尔卑斯特提斯陆缘在晚叁迭世/早侏罗世经历了最后的裂谷期 ,形成了利古里亚—皮埃蒙特海 ,该海区海底扩张导致的岩浆活动开始于160~165Ma之前。伊比利亚西部和阿尔卑(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动态》期刊2001年12期)

Alvaro,Marquez[8](1999)在《墨西哥火山带碱性及钙碱性火山作用:活动陆缘与地幔柱有关的岩浆作用及延伸裂谷的例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向东扩延的墨西哥火山带是由钙碱性和大洋岛屿玄武岩(以下简称OIB)类火山岩组成的,其成因和演化还是个谜。支持该火山是由于消减作用而产生的主要证据是因为它有着经典板块构造背景,与消减性大洋板块有关(Cocos及Rivera板块),而且带内大部分熔岩具备...(本文来源于《海洋地质动态》期刊1999年06期)

陈刚[9](1994)在《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早古生代裂谷陆缘结构及其演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早古生代为界于秦祁贺叁叉裂谷系之秦岭、贺兰裂谷间的大陆边缘。根据早古生代海平面升降变化历史,以早奥陶世冶里—亮甲山期大规模海退为界,将其沉积层序划分为寒武系和奥陶系两大复合层序。以层序构型为基础,再造了该时期的裂谷陆缘结构,即寒武纪以“坡—折—坪”(裂谷边坡—陆架边缘坡折—内陆架台坪)为特征的缓坡型陆缘;奥陶纪以“坡—肩—盆”(裂谷边坡—陆架边缘肩隆—内陆架拗陷盆地)为特征的分异型陆缘。前者主要定型于中寒武世(536—517Ma);后者主要发育于早奥陶世马家沟期(490—468.6Ma)。早古生代裂谷期后经受了叁个阶段具不同方式的改造,即前二迭纪以继承性为特点的改造、二迭纪一早中叁迭世以统一均衡沉降为特点的改造和晚叁迭世后以差异沉降为特点的改造。最终塑造了现今的构造面貌。根据对早古生代裂谷陆缘结构的沉积特征以及被后期改造之后的现今构造面貌分析,认为研究区下古生界天然气赋存应以深盆气为主要形式,且分为两种成因类型、叁大赋存系统:中东部(定边—靖边)复式向斜型和西部(环县—泾川)前渊拗陷型两大深盆气赋存系统及南部(宁县—彬县)常规圈闭型天然气赋存系统。(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1994-05-04)

夏学惠[10](1992)在《狼山成矿带元古宙陆缘裂谷型海底喷气沉积多金属硫铁矿床成矿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华北地台北缘狼山成矿带多金属硫铁矿床主要产出在中元古界一套含碳细碎屑岩-碳酸盐岩建造内。矿床具有明显的时控、层控和岩性控制特征。矿层的产出受陆缘裂陷槽内的次级断陷盆地控制。成矿元素具水平和垂直分带特征。含矿层内锰含量高,矿化与碳质关系密切。成矿物源主要通过裂陷槽内同生断裂活动带来成矿物质,在低补偿与超补偿过渡带富含有机质还原环境内保存并沉淀。矿床成因具有海底喷气沉积—弱改造特点。(本文来源于《化工地质》期刊1992年04期)

裂谷陆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大陆与大洋板块汇聚时,通常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而弧陆碰撞则代表了大陆俯冲到大洋板块之下。以往解释弧陆碰撞发生的模型中通常都假定陆块前存在大洋板片,位于前端的大洋板片俯冲到另一侧的大洋之下,形成火山弧,并拖曳后方的大陆板片向火山弧碰撞、俯冲。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裂谷陆缘论文参考文献

[1].周志超.南海北部陆缘新生代地壳薄化作用与强伸展裂谷体系发育[D].中国地质大学.2018

[2].阎贫,王彦林,钟广见.大陆地幔窗:南海东北部陆缘的极端裂谷拉张与台湾弧陆碰撞[C].2017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一)——专题1:中国岩石圈结构与深部作用、专题2:岩石圈构造与大陆动力学.2017

[3].孙自明,何治亮.裂谷与被动陆缘迭合盆地的盐构造与油气成藏——以西非下刚果—刚果扇盆地和宽扎盆地为例[J].石油实验地质.2016

[4].韩思宇,刘家军,杨喜安,陈思尧,程文斌.陆缘裂谷盆地的形成演化与VMS矿床形成特征和成因类型的关系:以云南鲁春铜矿为例[J].现代地质.2013

[5].杨奎锋,范宏瑞,胡芳芳,王凯怡.白云鄂博陆缘裂谷系沉积物源与超大型稀土矿床含矿白云岩的成因探讨[C].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12年度(第12届)学术论文汇编——固体矿产资源研究室.2013

[6].杨奎锋,范宏瑞,胡芳芳,王凯怡.白云鄂博陆缘裂谷系沉积物源与超大型稀土矿床含矿白云岩的成因探讨[J].地质学报.2012

[7].Whitmarsh,R,B,马建华.贫岩浆陆缘从裂谷到海底扩张的演化[J].海洋地质动态.2001

[8].Alvaro,Marquez.墨西哥火山带碱性及钙碱性火山作用:活动陆缘与地幔柱有关的岩浆作用及延伸裂谷的例证[J].海洋地质动态.1999

[9].陈刚.鄂尔多斯地块西南部早古生代裂谷陆缘结构及其演化[D].西北大学.1994

[10].夏学惠.狼山成矿带元古宙陆缘裂谷型海底喷气沉积多金属硫铁矿床成矿特征[J].化工地质.1992

论文知识图

鄂尔多斯盆地西南缘加里东期前陆盆地...中咱微陆块晚二迭世玄武岩3Y-Zr-Ti/...思茅微陆块新生代玄武岩Ti/Y-Nb/Y图...叶百寿旧庙单元与锦州阜新单元海西期...风化壳岩溶储集体发育模式(据罗平,...叶柏寿旧庙成矿单元(左)与锦州阜新...

标签:;  ;  ;  ;  ;  ;  ;  

裂谷陆缘论文_周志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