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大图书馆”的工作模式——经典教育着作《帕夫雷什中学》研究之一

构建“大图书馆”的工作模式——经典教育着作《帕夫雷什中学》研究之一

一、构筑“大图书馆”工作模式——教育经典着作《帕夫雷什中学》研究之一(论文文献综述)

陈磊[1](2019)在《《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文中认为柏拉图的《理想国》是举世公认的西方经典,世界各国教育家、思想家无不从中汲取精神养料以为现实所需。但人们往往过多关注柏拉图的哲学思想,却忽略了其中所蕴含的宝贵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柏拉图系统的阐明了政治与教育的共生关系,而这一思想本质上就是思想政治教育,只不过西方并不以此称谓。本文以《理想国》为第一文本,并兼顾其与柏拉图其它对话作品之间的内在联系,将散落在《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有机整合、分门别类,凝练出正义学说、德性学说、灵魂转向学说和灵魂回忆学说四大主题,试图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逐一反观思想政治教育的本体论、本质论、认识论和方法论,深化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首先,围绕柏拉图的正义学说展开。正义是贯穿《理想国》始终的重要线索,柏拉图在“由大见小”的正义追寻中发现了城邦正义和个人正义,并开启了个人与共同体统一关系的探讨,但共同体的和谐运作才是柏拉图正义理论的根本重心。对于其正义观的局限性,马克思从历史唯物主义角度出发,以全人类的解放为目标,实现了对前人思想成果的继承和超越。而柏拉图正义学说中对最高价值本体善的主张,以及对个人和共同体的相关论述也具有积极意义,是反观思想政治教育本体论的重要参照。从个体维度为个人探求生命意义的根基;从国家维度为国家政权的合法性和真理性确立依据。其次,围绕柏拉图的德性学说展开。柏拉图为了解决哲学与政治的冲突,拯救城邦于危亡,提出了将哲人德性与城邦政治和解的“哲学王”主张。他认为,“哲学王”对理想城邦的治理就是教化公民适应城邦共同体的政治体系和生活方式,教育是城邦的头等大事。而国家共同体之所以能够成为“真正共同体”,同样需要通过教育来实现共同体中每个成员在思想观念上对国家意识形态的认同,教育是通向未来“真正共同体”的政治行动。这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具有内在一致性,思想政治教育本质上就是要通过共同体的价值完成对人的教育,在公共政治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使人成为公民;在个体德性层面的价值目标是使人成为人。再次,围绕柏拉图的灵魂转向学说展开。柏拉图的灵魂转向学说寓意深邃,而且与其正义思想紧密相关。柏拉图在找到大写的城邦正义后,根据“由大见小”的类推,论证了个人灵魂的正义即灵魂中理性、激情和欲望三要素的井然有序。可柏拉图对这种“短路径”的论证并不满意,有关善的理念的“长路径”方法呼之欲出。柏拉图通过太阳喻、线段喻和洞穴喻完成了对理念论的解说,并提出灵魂转向就是为了观照最高的善。可以说,灵魂转向既是“哲学王”解救囚徒走出洞穴获取真理的关键,也是人们从可见世界抵达可知世界的必要跨越,更是思想政治教育实现价值共识需要突破的认识论难解。思想政治教育的认识论本性,就是教育主体和价值认同主体之间达成价值共识的视域融合和思想统一经历。最后,围绕柏拉图的灵魂回忆学说展开。柏拉图最早是在中期对话《美诺篇》中提出的灵魂回忆说,他不但在《美诺篇》和《斐多篇》中对灵魂回忆说进行了循环论证,而且在《理想国》中也对回忆说给予了充分肯定。柏拉图认为,知识是不朽的灵魂所固有的,学习就是回忆灵魂前世固有的知识。灵魂回忆说澄清了人类知识获取的应然途径。真正的教化不是知识的施与,而是对本体实在的挖掘,激发并滋养本体的一切潜能,实现从自为到本有的灵魂本真状态。而柏拉图继承其师苏格拉底的对话和诘问教学方法潜移默化启发人们回忆灵魂中的固有真知,既孕育了隐性思想政治教育的雏形,又为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的研究奠定了重要根基。综上,柏拉图不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有重大贡献,而且他理解和思考问题的方式也应当被确立为典范。正是如此,柏拉图的《理想国》才具有恒久的思想魅力,他深邃洞见中所蕴含的丰富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也有待人们继续深入发掘,返本开新。

高丽萍[2](2018)在《精神成长视野中当代大学生数字化阅读问题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阅读自古就是人类认识世界、传承文明的一种重要途径,更是一项潜移默化的精神活动,是人类独特的生活方式。正如德国着名哲学家叔本华曾说:“在身体方面,人靠所吃的东西而生活;在精神方面,人靠所读的东西而生活。”书籍无疑是人类最宝贵的精神财富,自从书籍产生以后,阅读就成为了人们持续不断的一种精神生活方式。它记录了人类精神成长的历程,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精神成长史,人类的精神发育正是从阅读开始的。进入21世纪的信息社会,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媒体的发展,一种新的阅读方式——数字阅读悄然走进了人们的日常生活。数字阅读以丰富的内容,便捷的获取方式,直观生动的形象快速吸引了读者的兴趣,同时以其资源的互动性,分享的实时性适应了快节奏的生活方式,使其一跃成为人们的主要阅读方式。然而我们在为这一进步欢呼的同时,也应该保持理性的眼光,从精神成长的视角去分析这种新的阅读方式,会发现这种阅读方式也会导致人们特别是大学生的阅读出现碎片化、快餐式,浅阅读,娱乐化等不良的阅读倾向,影响其思维发展,诱导浮躁,功利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大学生的精神成长及其终生发展。论文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为导论。主要阐述了论文的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研究综述,研究思路与方法,以及本文的创新之处。第二部分是论文的立足点,主要阐述了阅读对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价值,一个人的精神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首先阐述了阅读对大学生精神成长的奠基作用;其次还从心理生活,文化生活,心灵生活三个方面分析了阅读对大学生精神生活的丰富。再次从理想信念的确立,道德修养的提升,美好心灵的培育角度分析了阅读对大学生精神境界提升的作用。第三部分结合时代背景,首先肯定了数字化阅读的优势及其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其次结合大学生数字化阅读中出现的问题,重点阐述其对精神成长的重要影响。第四部分从引领大学生精神成长的角度,阐述了优化大学生数字化阅读的策略,主要从明确数字化阅读认知,创新数字化阅读推广,增强媒体文化反哺意识,创设数字化阅读环境几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贺新宇[3](2016)在《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典型的多民族国家,我国56个民族在96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地域上长期共存、在大多数历史时期共生共荣、和谐共处,其经长期历史演化而形成的“多元一体”发展格局尤其是多样性发展特征表现在政治、经济、历史、文化、教育等层面,为探寻全球化时代如何保持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和谐发展与教育传承提供了难得的具有世界意义的样本。同时,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对我国民族教育与国家安全的现实挑战与我国民族地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又对传承民族文化多样性特征基础上我国民族地区教育的和谐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因此,论文试图从教育与文化两个纬度,围绕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目标进行跨学科的民族教育问题的综合研究,认真厘清这些关系的特征及其内在的作用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力图构建一个充分体现多元文化时代特色、适应少数民族地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发展需要的系统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理论体系,即“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理论。全文坚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多元”与“教育和谐”的基本理念,在马克思主义文化发展理论和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指导下,充分汲取西方多元文化教育理论与和谐教育理论、我国古代“和合论”与当代多元一体化教育等理论的营养,比较、借鉴世界各国多元文化教育与和谐教育的经验与教训,借助国内文化学、社会学、教育学和民族学等学科的研究成果,以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主要样本,在对民族地区多元文化教育现状和民族教育非均衡发展现状抽样调查的基础上,客观分析了我国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发展等各种非和谐现象及其成因,指出了当前我国民族地区学校在课程设计与实施中所存在的文化多样性缺失、主流文化中心倾向和少数民族儿童失学、辍学与学业失败问题、文化认同迷失问题以及双语教学、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对上述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客观分析和探讨,提出了多元文化背景下开展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一系列实践策略和建议。作者认为,民族地区和谐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宏观的教育资源均衡配置到中观的和谐学校建设再到微观的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等多个层面去整体建构。就宏观层面而言,民族地区教育的和谐、均衡发展是构建和谐教育并进而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和前提,为此,需要从政策制定、教育立法、资源配置、教师交流、监测评价、优化布局等层面,以教育公平为基本价值取向努力实现;就中观层面而言,从民族地区学校和谐文化建设到和谐师生关系的构建,从基于文化理解的多元和谐的课程设计、实施到尊重差异、合作共享的课堂教学生态、切合民族地区实际的民汉双语教学的开展以及拥有跨文化理念与技能的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都是和谐学校建设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再从微观层面而言,人的全面、充分、自由、和谐发展是教育追求的终极理想目标,而基于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构建和谐社会的现实需要,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具体目标是帮助不同民族的每一位学生在获得多元文化相应知识、拥有“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意识、培养跨文化适应能力的同时,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辩证取舍、美人之美、和而不同之观念和消除偏见、歧视的情感、态度以及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的文化价值观,获得相应的消解文化冲突的社会行为技能,从而在享受丰富多彩的多元文化的基础上和谐发展,最终实现各民族的普遍繁荣与和谐共处。为此,论文对立足多元民族文化以促进民族地区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问题、从民族文化认同到中华文化认同的多层次文化认同的系统建构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吴飞飞[4](2016)在《高中语文“碎片化”阅读研究》文中提出“碎片化”阅读现象的产生以及普及有着深刻的时代背景。经济的发展、社会科技的进步、浮躁求快心理的盛行、阅读载体的日新月异、阅读时间的支离破碎、人们阅读行为的嬗变等等都是“碎片化”阅读这一特定的阅读模式的催化剂。它与创统的纸质阅读有着本质的区别,有着零碎性和间断性、娱乐性和浅薄性、交互性和多元性、移动化和科技化的典型特征。它对高中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了深远而复杂的影响。通过对高中生“碎片化”阅读的问卷调查和访谈,了解高中生群体中“碎片化”阅读的现状,探究“碎片化”阅读带来的方方面面的影响,并分析总结出“碎片化”阅读的优点和不足。在“碎片化”阅读中,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化需求,自由的选择阅读内容,这有利于激发其阅读兴趣;丰富的内容,有利于开阔其阅读视野,促进阅读能力的提升;同时,阅读有利于调动其直觉思维、活跃发散思维、灵活集中思维;并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刺激表达欲,促使学生参与生活写作。但是,“碎片化”阅读会造成注意力分散和涣散,使得注意力的指向性和集中性不足,从而浪费阅读时间;同时,“碎片化”阅读往往浅尝辄止,不利于文本细读和整体感知,拾掇的碎片信息易造成理解偏差;“碎片化”阅读的动机往往是娱乐和消遣,这不利于审美感知的培养和审美能力的发展;阅读内容缺乏内部联系,获取信息片段化而又主动或被动的中断阅读过程,不利于培养逻辑思维、激发想象力;同时,阅读获取的意义缺乏整体性,记忆缺乏长效性,不利于知识系统性的学习和积累。所以,基于“碎片化”阅读的现状、优点和不足,本研究提出了一些可行的优化策略,主要以下四个方面着手:高中生的自我完善;学校的引导和教育;社会的配合,营造良好环境;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

王萍[5](2015)在《教学智慧生成研究》文中提出人是需要教育的唯一生命,人潜藏着许多未经开发的萌芽,人只有通过教育才成其为人。时代要求学校所培养的人才,不但需具备一定的知识储备,还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与能力,以便适应持续变化的环境。也就是说,学生为了自己的现在和将来,必须养成学习、工作与生活的智慧。只有智慧的教育才能培养出智慧的人;只有智慧的教学才会营造智慧的课堂;只有智慧的课堂才能陶养出有智慧的学生。智慧的教育期待智慧的教师;智慧的教学呼唤智慧的教师;智慧的学生渴盼智慧的教师。建设一支拥有智慧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已成为时代赋予教师教育的历史使命。由此,深入探讨教学智慧的内涵与特征,探求教学智慧的价值与意义,探究教学智慧的缺失,研究教学智慧生成的内部要素、外部环境、形成机制与培养路径,有着积极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本研究突出理论与实践的融合,将理论研究与扎根性研究结合起来,实施了文献研究法、案例研究法、叙事研究法、生活体验研究法与现场研究法。教学智慧是什么?它是指教师在与学生交往促进彼此发展的课堂教学活动过程中,教师所表现出的聪明才智;教师对教学活动本质的把握;教师在教学中深刻洞悉、敏锐反应、机智应对、善于创造、正确解决教学问题的综合能力;教师实施合理教学、实现高效教学的一种品质;师生教学生活所表现出的一种自由、和谐、开放、创造的生态;教师真正尊重师生生命、热爱教学生活的状态;教师教学中求真、求善、求美的生活方式;师生共同幸福成长的境界;教学智慧的终极指向是学生智慧的发展。教学智慧的本质属性表现为主体性、实践性、创造性、个性化和系统性。同时,教学智慧也具有情境性、缄默性、动态性、审美性与向善性等特点。教学智慧与教学个性、教学机智、教学艺术、教学技能和教学模式彼此之间,既有各自边界,又存在相互联系。教学智慧的价值何在?重视、认识和认同教学智慧的意义与价值,是教师专业成长的需要,是教师致力于教学智慧培养的前提。教学智慧作为教师教学的一种综合的能力、状态和境界,其最终指向是为了学生的发展。但在促进学生发展的过程中,教学智慧的价值并不是中立的,也不是唯一的,而是多元价值负载的。对于教师,教学智慧的追求与培养,可以使教师体验到人生的价值与意义,提升教师的生命境界,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使教师享受到职业幸福,以构筑教师的美好生活;对于学生,教学智慧的价值,具体表现于它能够促进学生认知发展,涵养德性,润泽生命和培育智慧,以引领学生的和谐成长;教学智慧对于教学活动,主要表现为它能够回应教学的本真目的,应对教学的复杂品性,顺应教学的生成特性,以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教学智慧对于社会发展,主要表现了它能够培养智慧性人才和构建智慧性社会,从而来推动社会的健康发展。教学智慧缺失的表现与根源是什么?教学活动是非常复杂的一种个体行为,教师从事这样一种活动,没有成熟的人生思想、社会思想、教育思想等作指导,便很难保证取得有价值的效果。教师需要过一种有智慧的教学生活,课堂教学呼唤教学智慧。教师教学智慧缺失问题是摆在学校面前,甚至社会面前亟待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教学智慧的缺失,主要表现为教师教学病态、学生发展扭曲、课堂教学变形。究其因,从教师个人、学校、社会三个视角来分析,有教师个人素养不足的原因,也有学校环境支持不利的原因,还有社会因素影响不良的原因。教学智慧生成包括哪些内部要素?教学智慧生成的内部要素是教学智慧研究的核心问题。立足于教学智慧生成的理论逻辑与教学智慧生成的实践样态分析,基于系统论思想的视域,本研究得出,教学智慧生成的内部要素主要包括认知性要素、知识性要素、技能性要素和情意性要素。认知能力是教师对教学及相关活动进行感知、理解、判断以及对问题解决的能力,是智慧生成的关键要素,具体包含教师教学的感性能力、知性能力和理性能力。智慧不是知识,但智慧的形成必须以知识为基础。教学智慧的养成,要求教师须拥有一个更加合理的知识结构,其知识包括本体性知识、条件性知识、实践性知识和支持性知识。课堂教学活动必须依靠教师的教学技能,就教学智慧的生成而言,教师在教学技能实施方面突出表现在教学活动的课前设计、课中教学和课后检评环节中。情感不仅是智慧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还为智慧的生成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教学智慧生成的情意品质具体表现为教师的职业情感、人格特质、伦理情怀和审美情趣。影响教学智慧生成的环境因素是什么?教学智慧的生成,不但需要教师自身具备一定的素质能力,还要求有一个适宜智慧生长的环境。以教师为主体,以课堂教学为中心进行考察,影响智慧生成的环境因素,由内到外,或者说从近及远,可以分为课堂环境因素、学校环境因素和社会环境因素。其中,课堂环境因素包括典型情境、课堂气氛、师生关系和教室环境;学校环境因素包括校长领导、教学管理、同侪关系和校园文化;社会环境因素包括教育事件、教育政策、教育制度和教育氛围。教学智慧生成的机制是什么?从系统论中得到启示,教学智慧是由多种要素构成的系统整体,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结构及其内在机制。从教学智慧的横向结构分析了构成教学智慧诸要素之间的关系,在第一层级结构中,认知性要素是生成教学智慧的“关键”要素;知识性要素是生成教学智慧的“基础”要素;技能性要素是生成教学智慧的“媒介”要素;情意性要素是生成教学智慧的“动力”要素。以此类推,各类要素的组成作为第二层级结构,再把各种成分包含的具体的次级成分作为第三层级结构,各要素成分之间相互联系,也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从教学智慧的纵向结构分析,教学智慧生成大致可以经历三个标志性阶段,即自发阶段、自觉阶段和自由阶段。从教学智慧的整体结构分析,教学智慧若以“四棱锥”表示,环境以“球形体”表示,二者结合则形成“教学智慧生成系统”模型,教学智慧在纵横相连、内外相接、多方整合中生成。教学智慧生成的策略有哪些?为了促进教学智慧的生成,第一,应导正教学智慧生成的价值认同,通过为教师提供社会支持与导引个体反思进行;第二,应提升教学智慧生成的素质能力,要求教师练就认知能力,积淀知识素养,锻造技能素质,涵养情意品质。第三,应构建教学智慧生成的生态课堂,要求营建生活课堂,建立和谐课堂,构筑创新课堂,追求高效课堂;第四,应营造教学智慧生成的学校环境,可以通过培育智慧型校长,实施人本化管理,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营造书香型校园来进行;第五,应优化教学智慧生成的社会环境,可以通过完善教育政策制度,发挥专家引领作用,提升公民教育素养来进行。另外,还要注意整合协调教学智慧生成系统的内外各要素和因素;关注教学智慧生成的自发、自觉与自由阶段样态;培育教学智慧,既是过程,也是结果,但过程更重于结果。

白冰[6](2015)在《1956: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艰难探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学本土化是百年来中国教育学研究一直相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几代教育学人试图改造中国教育学“先天不足”的理论“心结”,是建构中国化教育学的必要路径和旨归。纵观教育学本土化的历程,虽然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对象、不同的争论焦点,但暗含的规律性特征仍然有许多相同和相通。新中国的教育学是在全面向苏联学习的过程中重构和发展的,对我国的教育理论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在新阶段教育改革的背景下,也有人反思说,当前影响教育进步的“顽疾”恰恰是因为挥之不去的苏联“阴霾”。那么,叶澜先生总结的,中国教育学多次“整体转向”或“推倒(抛弃)”重来式的发展样态,是否就是中国教育学发展的宿命?这其中有什么问题?有没有合理性?教育学本土化作为一个旧问题,有太多的前辈进行过细致考究,形成了许多真知灼见。但它既是一个教育理论中的宏观性大问题,具有“元研究”性质,同时从发生学角度看,它也是一个具体的复杂性问题。因此,本人想采取一种“聚焦式”的研究,试图通过爬梳找出一点理论线索。1956年在新中国的历史上是一个既平常又特殊的年代。说平常,是因为它与1949、1919、1840年等许多近代史上的重要时间节点相比,并没有那样的轰轰烈烈;说特殊,是因为在中国知识分子的心中这却是一个春风拂面的年月。中共八大吹响了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号角;知识分子问题会议凝聚起人心、汇聚起智慧力量、掀起了向科学进军的热潮;毛泽东主席提出了着名的指导全国科学文化工作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这一系列政策方针的提出,使得长期以来教条主义、形式主义的空气一下子舒缓起来,不论是政治、经济,还是文化,学者们对于问题的讨论似乎一下子开阔起来。教育研究领域也同样开始反思此前“一边倒”学习苏联的状况,开始思考并着手建构“中国自己的教育学”,教育之花也获得了短暂的绽放。本研究择取1956年这个时段作为考察的焦点,就是要通过典型性的细节还原那段发生在特定时空的历史,以期从这个小切口进入并透视那个时代教育发展的律动,力争以诚恳的态度进行客观、合理的审视和反思,努力开掘宝贵的历史镜鉴。论文从引言进入后,着重从中、西、古、今四个维度入手独立成章,每章选取一个教育事件、一个传播平台(报刊或教材)和一个人物,在展示历史常态的同时,着重突出反映暗自或微弱涌动的本土化努力。既关注教育场域中的问题,又尝试跳出教育,从大的社会发展史的角度看教育,通过回望历史,证明小众声音和萌动思想的价值及其对于当下和未来的启示。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反思教育学本土化如何处理好中西古今问题。努力做到坚持中国立场、世界眼光、尊重传统、着眼未来,构建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相统一的中国教育学理论体系,使“让人民大众享受更好的教育,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成为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永恒目标和根本动力。

陈怡婧[7](2013)在《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文本的开发》文中指出语文阅读是学生语文能力形成的基础,语文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互为补充,成为语文教学的核心。但是,目前初中学生受到社会、家庭和学校教育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课外阅读中面临时间少、文本缺、不会用等问题。本论文主要以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依据,以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等理论为指导,综合运用文献研究法、案例分析法、数据分析法、比较法,对现今语文课外阅读的现状和课外阅读的文本利用情况进行研究。文章首先指出了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文本开发的重要意义,指出了文本开发面临的困惑;其次,提出在文本选择上,必须学会利用课内外的文本资源,多角度、多元化地利用语文教材、经典名着等文本,并在使用这些文本时兼顾开发“剩余价值”和文本相互间拓展延伸,以此来提高课外阅读文本的数量与质量,拓展课外阅读的领域,最终达到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

李娜[8](2006)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精神教育分析与对策》文中提出人的精神世界的发展程度,是检验高等教育的质量标准和作为一个“受过教育的人”的内在特征,提升人的精神品质是高等教育的永恒追求;现代高等教育的价值迷失和精神发展的当代危机,呼唤精神教育。 本文研究主要采用文献法、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辩证唯物主义为基础的前提下,着眼于人之为人,就在于人不仅是一种客观的物质存在,而且人还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全面阐述了教育在人的发展历程中所担当的角色,在这个历程中,人的成长与发展表现为人的精神的成长。所谓教育培养人,就是培养人的精神,可以说建构人的精神世界从来都是教育的基本任务,真正的教育永远是寻求对人的精神的扩展与加深。尤其是高等教育,作为三级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的最高层次和最后阶段,提升人的精神品质更是高等教育永恒的追求。 本论文除了引言和结论外有四部分构成。第1章着重阐述了精神教育的起源与发展,主要论述了西方精神教育的内容和发展历史;第2章主要探讨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第3章在上述基础上介绍了我国精神教育的历史与现状,让读者认识到当今精神教育所面临的问题;第4章进一步阐述了思想政治教育中精神教育的实施对策分析,着重阐述了实施精神教育的目标要求,实施内容的创新及其具体实施策略。第2章和第4章是本文的主要创新点。全文的撰写意在让读者知道,精神教育不是功利教育,不是“顺从”教育,更不是为了“实用”而进行的教育。他旨在提高人的生活质量,旨在培养主体性的人格,旨在提升人的整体发展水平,旨在警示社会发展的基本向度。

欧家斤[9](2000)在《构筑“大图书馆”工作模式——教育经典着作《帕夫雷什中学》研究之一》文中指出现在人们都清醒地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且也涉及到社会、家庭,故提出了“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大教育”概念。据此,笔者在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时,萌发了探索构筑“大图书馆”工作模式念头。 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读物的教育作用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曾自我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在《帕夫雷什中学》里,从头到尾,我们都可以看到书籍的教育作用。该校育分发挥图书的教育作用的做法,可以成为我们构筑“大图书馆”工作模式的蓝图。 所谓的“大图书馆”工作模式,笔者认

欧家斤[10](2000)在《构筑“大图书馆”工作模式——教育经典着作《帕夫雷什中学》研究之一》文中研究说明现在人们都清醒地意识到,教育不仅仅是学校的事,而且也涉及到社会、家庭,故提出了“社会、学校和家庭教育一体化”的“大教育”概念。据此,笔者在研读苏霍姆林斯基的《帕夫雷什中学》时,萌发了探索构筑“大图书馆”工作模式念头。 苏霍姆林斯基把课外读物的教育作用提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他曾自我表白说:“无限相信书籍的教育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在《帕夫雷什中学》里,从头到尾,我们都可以看到书籍的教育作用。该校育分发挥图书的教育作用的做法,可以成为我们构筑“大图书馆”工作模式的蓝图。 所谓的“大图书馆”工作模式,笔者认

二、构筑“大图书馆”工作模式——教育经典着作《帕夫雷什中学》研究之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构筑“大图书馆”工作模式——教育经典着作《帕夫雷什中学》研究之一(论文提纲范文)

(1)《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选题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国外研究综述
        1.2.2 国内研究综述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论文创新及不足
        1.4.1 论文创新
        1.4.2 论文不足
第2章 正义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理想
    2.1 《理想国》中的正义内涵:个人与共同体的统一
        2.1.1 正义问题的提出:在政局的危亡与世俗的谬误中渴望正义
        2.1.2 正义内容的探寻:在个人与城邦的类比中发现正义
        2.1.3 正义理论的重心:在共同体的和谐运作中彰显正义
    2.2 马克思对柏拉图正义理论的超越
        2.2.1 分工:从“各安其位,各司其职”到“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2.2.2 个人:从“群体本位”到“人类本位”
        2.2.3 共同体:从天国的“虚假共同体”到自由的“真正共同体”
    2.3 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价值旨趣
        2.3.1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本体:真善美的统一
        2.3.2 思想政治教育在个体维度的本体论意义:探求生命意义的根基
        2.3.3 思想政治教育在国家维度的本体论意义:探求政权存在合理性的根基
第3章 个体德性与公共政治的和解是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预设
    3.1 成德居位:哲学家与政治家的统一
        3.1.1 与“哲学王”主张相关的哲思比喻
        3.1.2 成德居位“哲学王”的理想人格
        3.1.3 “哲学王”的成长与培养
    3.2 教育作为“真正共同体”的政治行动
        3.2.1 社会主义的本质
        3.2.2 共产党员的修养
        3.2.3 人民内部矛盾的解决
        3.2.4 改造我们的学习
    3.3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目标
        3.3.1 公共政治层面:使人成为公民
        3.3.2 个体德性层面:使人成为人
        3.3.3 个体德性与公共政治的和解
第4章 “灵魂转向”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核心
    4.1 《理想国》中的灵魂学说
        4.1.1 三位一体的灵魂观
        4.1.2 欲望的分类
        4.1.3 城邦的退化与灵魂的堕落
    4.2 柏拉图的灵魂转向学说
        4.2.1 “灵魂转向”的认识基础
        4.2.2 “灵魂转向”的外在建设
        4.2.3 “灵魂转向”的内在建设
    4.3 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认同问题
        4.3.1 通往价值共识的逻辑阶梯
        4.3.2 价值认同教育的困境分析
        4.3.3 “主体间性”是价值认同的核心认识论问题
第5章 “回忆说”视域下的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5.1 柏拉图的灵魂回忆说
        5.1.1 灵魂不朽
        5.1.2 灵魂转世
        5.1.3 灵魂回忆
    5.2 回归教育本真的探寻
        5.2.1 教育是激发回忆能力的具身学习
        5.2.2 教育是师者的授业解惑和人格范导
        5.2.3 教育是引发内省的向自身的回归
    5.3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论
        5.3.1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概念界定和特征分析
        5.3.2 隐性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开发与优化
        5.3.3 构筑显隐并举的思想政治教育格局
结语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后记

(2)精神成长视野中当代大学生数字化阅读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选题缘由和研究意义
        1. 选题缘由
        2. 研究意义
    (二) 国内外研究综述
        1. 关于数字化阅读的研究
        2. 关于精神成长的研究
        3. 数字化与大学生精神成长的研究
    (三)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 研究思路
        2. 研究方法
    (四) 创新之处
        1. 研究角度的创新
        2. 观点的创新
一、阅读对大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性
    (一) 青年时代的阅读影响着整个人生的精神走向
    (二) 丰富大学生的精神生活
        1. 丰富大学生的心理生活
        2. 丰富大学生的文化生活
        3. 丰富大学生的心灵生活
    (三) 提升大学生的精神境界
        1. 促进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建立
        2. 促进大学生道德修养的提升
        3. 促进大学生审美意识的培养
二、大学生数字化阅读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精神成长的负效应
    (一) 大学生数字化阅读及其存在的问题
        1. 网络化的阅读倾向
        2. 热衷碎片化阅读
        3. 快餐化的阅读方式
        4. 娱乐化的阅读目的
    (二) 对大学生精神成长的负效应
        1. 弱化专注和理性思维能力
        2. 制约想象力和创造力
        3. 容易偏离主流价值,混淆是非观念
        4. 影响大学生的精神状态
三、引导数字化阅读,促进大学生精神成长
    (一) 引导大学生增强阅读管理,提升阅读素养
        1. 坚持数字化阅读与传统阅读相结合
        2. 明确阅读目的,以精神养成为最终目标
        3. 提升阅读品位,注重阅读质量
        4. 培养阅读定力,练就阅读耐心
        5. 习惯在阅读中思考,把二者结合起来
    (二) 创新校园阅读服务,增加相应指导
        1. 开设阅读教育课程,培养信息素养
        2.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激发阅读热情
        3. 组织丰富阅读活动,增强阅读能力
        4. 建设书香校园,营造校园良好阅读环境
    (三) 增强媒体责任,强化文化反哺意识
        1. 增强职业道德,净化传媒内容
        2. 创建资源平台,打造精品阅读空间
        3. 进一步提升媒体传播内容的文化底蕴
    (四) 加强网络管理,重塑网络新风尚
        1. 与时俱进的加强网络立法
        2. 坚持不懈的加大执法力度
        3. 同心协力的进行技术研发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3)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论
    一、研究缘起及背景
        (一)我国民族地区文化多元与中华民族一体发展的现实背景
        (二)全球化背景下文化多元化对我国民族教育与国家安全的现实挑战
        (三)民族地区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与民族教育失谐发展的现实矛盾
    二、研究意义
        (一)研究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的实践意义
    三、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文献的总体分布
        (二)国内相关主题研究的基本情况
        (三)国外相关研究的基本情况
        (四)已有研究述评
    四、主要概念及其关系界定
        (一)多元文化与民族文化
        (二)多元文化教育与民族教育
        (三)和谐社会与和谐教育
    五、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目标
第一部分 现实考量:民族地区教育发展中的问题与思考
    一、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与和谐教育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的多元化特征
        (二)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与和谐教育现状调查—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三)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多元文化与和谐教育现状概析
    二、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失谐发展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一)我国教育非均衡发展的宏观现实
        (二)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失谐发展现状调查—以凉山彝族自治州为例
        (三)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失谐发展的成因分析
        (四)民族地区教育非均衡失谐发展的负面效应
    三、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与教学中的主流文化中心倾向
        (一)宏观课程设计中多元民族文化的相对缺失
        (二)民族地区学校课程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三)以教科书为代表—教学内容中的主流文化中心倾向
        (四)民族语言在教学中运用的问题及分析
    四、民族地区学校教师队伍的现状与问题
        (一)凉山民族地区学校教师队伍现状调查
        (二)民族地区学校教师多元文化与和谐教育的理念与技能问题
        (三)民族地区缺乏民汉双语教师问题
        (四)民族地区代课教师的现状与分析
    五、学业失败与认同迷失:民族儿童和谐发展面临的现实问题
        (一)少数民族儿童失学、辍学与学业失败问题的文化学分析
        (二)少数民族儿童文化认同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六、反学校文化:民族地区和谐学校构建中的不和谐音
        (一)“反学校文化”的涵义与类型
        (二)民族地区反学校文化的成因分析
        (三)反学校文化对民族儿童和谐发展的影响
        (四)研究民族地区反学校文化的教育意义
第二部分 研究依据:从理论基础、政策法规到国际比较
    一、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理论基础
        (一)从多元文化主义到多元文化教育理论
        (二)从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到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三)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理论到多元一体化教育理论
        (四)从和合论到和谐教育思想
    二、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政策法规依据
        (一)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文化与教育层面的解读
        (二)我国现行促进民族地区教育公平的法律和法规
        (三)中国共产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三、国外多元文化教育与和谐教育的实践与比较分析
        (一)美国的多元文化社会与多元文化教育
        (二)冲突与融合:法国的多元文化和谐之旅及其现实困境
        (三)变革与发展中的澳大利亚多元文化和谐教育
        (四)南非:废除种族隔离制度后的多元文化教育实践
        (五)印度的多层次种族社会与多元文化教育
        (六)各国多元文化教育与和谐教育政策、实践之比较分析
第三部分 均衡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和谐的宏观构建
    一、教育公平与均衡发展
        (一)公平、社会公平与教育公平
        (二)教育公平的历史与现实
        (三)民族教育均衡发展:基于教育公平的现实追求
    二、均衡发展——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的环境建构
        (一)教育公平与和谐:和谐社会的基本保障
        (二)均衡发展是民族地区教育公平与和谐的宏观前提
        (三)民族教育均衡发展的可行性分析
    三、民族教育均衡与和谐发展的路径解析
        (一)民族教育均衡与和谐发展的政策建构
        (二)着眼民族教育均衡与和谐发展,推动民族教育立法
        (三)促进教师良性流动,有效解决民族地区区域内师资配置失衡问题
        (四)构建民族教育均衡发展监测体系,促进教育资源和谐共享
        (五)大力发展寄宿制学校,搭建民族地区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重要平台
第四部分 和而不同:民族地区学校、课程与教学的和谐建构
    一、和谐取向的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建设
        (一)学校教育与学校文化
        (二)民族地区学校文化特征分析
        (三)于多元中求和谐:民族地区学校文化建设的基本思路
    二、民族语言文字传承与民汉双语教学
        (一)语言文字与文化传承
        (二)中国少数民族地区民汉双语现象概析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与少数民族和谐双语教学
        (四)双语教学的理论与政策依据
        (五)提高民汉双语教学实效性的策略分析
    三、基于多元文化的和谐课程建构
        (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与多元文化教育
        (二)民族学校课程文化与民族儿童和谐发展
        (三)民族学校多元和谐课程的建构策略
    四、课堂教学中的多元文化与和谐教育
        (一)民族地区学校和谐课堂的基本特征
        (二)民族地区学校和谐课堂的建构策略
    五、引领和谐:民族地区跨文化教师队伍建设
        (一)多元文化背景下的教师角色转变
        (二)民族地区跨文化教师的专业化标准
        (三)基于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跨文化教师培养策略
第五部分 和谐发展: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之鹄的
    一、立足多元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地区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一)文化与人的全面和谐发展
        (二)多元民族文化与学生道德教育
        (三)多元民族文化与学生跨文化能力的培养
        (四)多元民族文化与学生和谐人格养成(个性发展)
        (五)多元民族文化与学生心理健康
    二、从民族文化认同到中华文化认同的系统建构
        (一)认同与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二)关于民族文化的同质性
        (三)中华文化认同的历史与现实
        (四)从民族认同到中华文化认同:各民族学生多层次文化认同的建构
    三、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理念
        (一)多元一体
        (二)辩证扬弃
        (三)美人之美
        (四)和而不同
    四、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和谐教育的培养目标(个体层面)
        (一)认知(知识)目标
        (二)技能目标
        (三)情感与态度目标
        (四)价值观目标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在学期间参与科研工作情况

(4)高中语文“碎片化”阅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碎片化”阅读的概述
    1.1“碎片化”阅读的概念解说
    1.2“碎片化”阅读与传统阅读的区别
2.“碎片化”阅读产生的原因和特点分析
    2.1“碎片化”阅读产生原因分析
    2.2“碎片化”阅读的特点分析
3.高中“碎片化”阅读的调研
    3.1 高中“碎片化”阅读的现状分析
    3.2“碎片化”阅读对高中生产生的影响的调查结果分析
4.“碎片化”阅读的利弊分析及褒贬态度
    4.1“碎片化”阅读给高中生带来的积极影响
    4.2“碎片化”阅读给高中生带来的消极影响
5.高中语文“碎片化”阅读的优化策略
    5.1 高中生的自我完善
    5.2 学校的引导与教育
    5.3 社会配合,营造良好环境
    5.4 家庭教育的积极配合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Ⅰ
    附录Ⅱ
后记

(5)教学智慧生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 研究缘起
    二、 文献综述
    三、 研究目的与意义
    四、 研究内容与框架
    五、 研究思路与方法
第一章 教学智慧的阐释
    一、 教学智慧的涵义
        (一) “智”与“慧”
        (二) 智慧
        (三) 教学智慧
    二、 教学智慧的本质属性
        (一) 主体性
        (二) 实践性
        (三) 创造性
        (四) 个性化
        (五) 系统性
    三、 教学智慧的表现特点
        (一) 情境性
        (二) 缄默性
        (三) 动态性
        (四) 审美性
        (五) 向善性
    四、 教学智慧相关概念辨析
        (一) 教学智慧与教学个性
        (二) 教学智慧与教学机智
        (三) 教学智慧与教学艺术
        (四) 教学智慧与教学技能
        (五) 教学智慧与教学模式
第二章 教学智慧的价值
    一、 构筑教师的美好生活
        (一) 教师体验人生意义
        (二) 提升教师生命境界
        (三)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四) 教师享受职业幸福
    二、 引领学生的健康成长
        (一) 促进学生认知发展
        (二) 涵养学生德性养成
        (三) 滋养学生智慧生长
        (四) 润泽学生生命成长
    三、 促进教学的有效实施
        (一) 回应教学的本真目的
        (二) 应对教学的复杂品性
        (三) 顺应教学的生成特性
    四、 推动社会的良性发展
        (一) 培养智慧性人才
        (二) 构建智慧性社会
第三章 教学智慧的缺失
    一、 教学智慧缺失的表现
        (一) 教师教学病态
        (二) 学生发展扭曲
        (三) 课堂活动变形
    二、 教学智慧缺失的根源
        (一) 教师个人素养不足
        (二) 学校环境支持不利
        (三) 社会因素影响不良
第四章 教学智慧生成的内部要素
    一、 认知性要素
        (一) 感性能力
        (二) 知性能力
        (三) 理性能力
    二、 知识性要素
        (一) 本体性知识
        (二) 条件性知识
        (三) 实践性知识
        (四) 支持性知识
    三、 技能性要素
        (一) 课前设计技能
        (二) 课中教学技能
        (三) 课后检评技能
    四、 情意性要素
        (一) 职业情感
        (二) 人格特质
        (三) 伦理情怀
        (四) 审美情趣
第五章 教学智慧生成的环境因素
    一、 课堂环境因素
        (一) 典型情境
        (二) 课堂气氛
        (三) 师生关系
        (四) 教室环境
    二、 学校环境因素
        (一) 校长领导
        (二) 教学管理
        (三) 同侪关系
        (四) 校园文化
    三、 社会环境因素
        (一) 教育事件
        (二) 教育政策
        (三) 教育制度
        (四) 教育氛围
第六章 教学智慧生成的机制
    一、 横向结构分析
        (一) 第一层级结构
        (二) 第二层级结构
        (三) 第三层级结构
    二、 纵向结构分析
        (一) 自发状态
        (二) 自觉状态
        (三) 自由状态
    三、 整体结构分析
        (一) 结构模型
        (二) 结构关系
第七章 教学智慧生成的策略
    一、 导正教学智慧生成的价值认同
        (一) 提供社会支持
        (二) 导引个体反思
    二、 发展教学智慧生成的素质能力
        (一) 练就认知能力
        (二) 积淀知识素养
        (三) 锻造技能素质
        (四) 涵养情意品质
    三、 构建教学智慧生成的生态课堂
        (一) 营建生活课堂
        (二) 建立和谐课堂
        (三) 构筑创新课堂
        (四) 追求高效课堂
    四、 创设教学智慧生成的学校环境
        (一) 培育智慧型校长
        (二) 实施人本化管理
        (三) 打造学习共同体
        (四) 营造书香型校园
    五、 优化教学智慧生成的社会环境
        (一) 完善教育政策制度
        (二) 发挥专家引领作用
        (三) 提升公民教育素养
结语:追寻智慧的教学生活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6)1956: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艰难探索(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方法
        (三)研究可能的新意
    三、文献综述
        (一)五十年代苏联教育学在我国的传播
        (二)五十年代教育学中国化探索
        (三)五十年代教育领域的大批判与大讨论
        (四)何谓本土化、为何本土化与如何本土化
    四、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第一章 1956:变革年代的中国和世界
    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
        (一)社会主义改造任务的提出
        (二)《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助推社会主义改造
        (三)教育领域的社会主义改造
    二、知识界的“春天”
        (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的召开
        (二)“双百方针”的提出
    三、中共八大的“号角”
        (一)中共八大取得的主要成果
        (二)关于中共八大的评价
    四、冷战背景下的国际风云
        (一)苏共二十大风波
        (二)“波匈事件”与社会主义阵营危机
        (三)中、苏、美大国关系及美国教育改革
第二章 立足国情,着力破解亟待解决的教育问题
    一、“快、省、多、好”地发展教育事业
        (一)教育方针的逐步明确
        (二)教育发展的基础和方向
    二、《人民日报》的教育话语
        (一)从“社论”读教育热点
        (二)从“社论”看教育主张
        (三)从“社论”挖教育问题
    三、审时度势的毛泽东
        (一)“喜忧参半”的总体心态
        (二)教育思想的新拓展
        (三)既反保守又反冒进的新主张
第三章 面向世界,理性学习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
    一、深入的中外教育交流
        (一)学习中小学教师访苏代表团报告
        (二)苏联教育专家在中国
        (三)向民主德国的先进经验学习
    二、译介工作打开遥望世界的“天窗”
        (一)放眼看世界的思想准备
        (二)教育领域的译报编辑概况
        (三)同一杂志传递出不同的声音
    三、打破教条的凯洛夫
        (一)苏联《教育学》的样板
        (二)凯洛夫访华对教育研究的建议
第四章 回望传统,注重汲取民族优秀的教育思想
    一、全面发展与因材施教问题大讨论
        (一)全面发展问题的论争
        (二)因材施教是否应该作为教育方针
        (三)讨论的总结与反思
    二、教育史教材建设与传统教育思想研究
        (一)新中国第一个中国教育史研究班
        (二)教育史教材概观
        (三)关于孔子教育思想研究
    三、秉持传统的梁漱溟
        (一)毛泽东对梁漱溟思想的批判
        (二)梁漱溟教育思想批判的反思
        (三)梁漱溟中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启示
第五章 守正拓新,努力构建时代需要的教育理论
    一、新中国第一套中小学教学大纲的诞生
        (一)告别“课程标准”
        (二)“教学大纲”编制始末
        (三)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编制的本土化努力
    二、《人民教育》的革新
        (一)向苏联教育刊物学习
        (二)与读者互动中开放办刊
        (三)导向教育实践的研究取向
    三、守正创新的曹孚
        (一)扎实的求学经历
        (二)丰富的教育实践和研究历程
        (三)教育学中国化的探索
结语 教育学本土化如何处理好中西古今问题
    一、“古今中外法”与教育学研究
    二、基于中国教育发展需要,科学把握本土问题
    三、避免拿来主义,在中西互动中合理借鉴外来理论
    四、挖掘优秀传统教育资源,赋予理论新生命
    五、扎根中国教育实践,创生中国教育新理论
参考文献
附录 1956 年中国教育大事年表
后记

(7)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文本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提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章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概述
    第一节 课外语文阅读活动与语文课外阅读活动
        一、语文课外阅读活动有名无实的现状
        二、课外语文阅读活动蓬勃但无序的状态
        三、取课外语文阅读活动之长,补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之短
    第二节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内容与作用
        一、语文课外阅读的内涵与外延
        二、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内容
        三、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作用
    第三节 语文课外阅读活动的文本困惑
        一、缺乏文本
        二、不会选择利用文本
        三、阅读指向脱离“语文”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文本的选择
    第一节 充分挖掘教科书文本的“剩余价值”
        一、教材文本的多元价值
        二、“一课一得”产生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
        三、课外阅读运用教材文本“剩余价值”的意义
    第二节 正确使用读本
        一、语文课外阅读需要读本阅读
        二、语文课外阅读中读本阅读缺失的原因
        三、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有效把握读本阅读
    第三节 文学经典的选择
        一、文学经典的含义
        二、文学经典在语文课外阅读中的突出作用
        三、选择适合学生条件的文学经典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文本开发的实施
    第一节 对课本“剩余价值”的开发利用
        一、突破教材缺乏知能体系的瓶颈
        二、按能力发展的要求建构“山寨版”的体系
        三、课外阅读指向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
    第二节 由课本到读本的拓展
        一、由课文延伸到读本的相似文章
        二、由课文中的作者延伸到读本中作者的其他文章
        三、由课文向读本多维发散延伸
    第三节 由片段到整本书的拓展
        一、由课文阅读引出名着片段阅读
        二、由名着片段阅读引出整部名着阅读
        三、由一部名着阅读引出其他名着阅读
    第四节 由纸质文本阅读向非纸质文本阅读的拓展
        一、充分利用网络、电子书等媒介资源
        二、加强对非纸质文本选择和使用的指导
    本章小结
结语
参考文献
读研期间科研情况统计
后记

(8)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精神教育分析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第1章 精神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1 精神教育的定义
    1.2 精神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第2章 精神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之间的关系
    2.1 思想政治教育中精神教育的理论基础
    2.2 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2.3 精神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2.3.1 精神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2.3.2 精神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地位与作用
第3章 我国精神教育的历史与现状
    3.1 我国精神教育的历史考察
    3.2 我国精神教育令人堪忧的现状分析
        3.2.1 随着经济的发展的负面效应导致探索者日渐减少
        3.2.2 精神教育师资质量不高
        3.2.3 父母素质低下,无法承担起对子女进行精神教育的重任
        3.2.4 我国传统僵化的教育体制的弊端
        3.2.5 社会不正之风盛行,精神教育阵地退居二线
        3.2.6 精神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的落后、形式单一
        3.2.7 经济发展不平衡,精神教育无用武之地
第4章 思想政治教育中精神教育实施对策分析
    4.1 思想政治教育中实施精神教育对精神因素重要性的再认识
    4.2 精神教育实施原则和目标
        4.2.1 精神教育实施原则
        4.2.2 精神教育的目标规范
    4.3 不断充实精神教育的内容
        4.3.1 加强精神追求教育
        4.3.2 注重精神淬砺教育和抗挫折教育
        4.3.3 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4.3.4 用劳动来陶冶人的性情,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4.3.5 培养积极心态
        4.3.6 自我控制的策略与修养是人类文明的标尺
        4.3.7 给孩子补感恩教育的课
    4.4 不断改善和加强精神教育实施的方式与策略
        4.4.1 狠抓精神信仰教育,增强社会意识
        4.4.2 加强精神教育的理论研究
        4.4.3 扩大精神教育的队伍,提高其素质
        4.4.4 政府部门重视和加强精神教育
        4.4.5 广泛开展心理咨询工作,加强精神教育力度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研究生履历

四、构筑“大图书馆”工作模式——教育经典着作《帕夫雷什中学》研究之一(论文参考文献)

  • [1]《理想国》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研究[D]. 陈磊. 吉林大学, 2019(02)
  • [2]精神成长视野中当代大学生数字化阅读问题研究[D]. 高丽萍. 华中师范大学, 2018(01)
  • [3]多元文化视域下的民族地区和谐教育研究[D]. 贺新宇. 西南大学, 2016(04)
  • [4]高中语文“碎片化”阅读研究[D]. 吴飞飞. 湖南师范大学, 2016(02)
  • [5]教学智慧生成研究[D]. 王萍. 山东师范大学, 2015(09)
  • [6]1956:中国教育学本土化的艰难探索[D]. 白冰. 东北师范大学, 2015(10)
  • [7]论初中语文课外阅读活动中文本的开发[D]. 陈怡婧. 苏州大学, 2013(11)
  • [8]我国思想政治教育中精神教育分析与对策[D]. 李娜. 大连海事大学, 2006(07)
  • [9]构筑“大图书馆”工作模式——教育经典着作《帕夫雷什中学》研究之一[J]. 欧家斤.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0(01)
  • [10]构筑“大图书馆”工作模式——教育经典着作《帕夫雷什中学》研究之一[J]. 欧家斤. 中小学图书情报世界, 2000(01)

标签:;  ;  ;  ;  ;  

构建“大图书馆”的工作模式——经典教育着作《帕夫雷什中学》研究之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