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世纪暖期论文_蒋诗威,周鑫

导读:本文包含了中世纪暖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中世纪,海平面,宁武,中美洲,地区,小冰期,中国。

中世纪暖期论文文献综述

蒋诗威,周鑫[1](2019)在《中国东南地区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夏季风降水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部季风区过去千年季风降水演变研究已取得大量研究成果及重要阶段性进展,然而,该区域南方记录指示的降水变化趋势有所差别,主要表现为对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相对干湿的认识不一致。筛选整理了17个已发表的中国东部南方地区过去千年的地质和史料记录,将这些结果按照研究材料划分为湖泊沉积、泥炭沉积、近海沉积和史料集成4组分别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多种研究材料重建的中国东南地区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季风降水相对变化趋势表现不一致。导致差异的原因主要是年代框架的不确定性和代用指标指示意义的不明确,也可能是东南地区降水演变本身存在区域差异。因此,为进一步探讨中国东南地区过去千年的季风降水演变历史及驱动机制,应在相关区域重建更多年代精准和指标可靠的季风降水序列。(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7期)

李开封,高文华,李溯源,武大伟[2](2018)在《中世纪暖期豫北地区干旱灾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以洪涝、干旱为代表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探讨现代变暖背景下相关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十分重要.中世纪暖期(900-1300年)是距今最近的一次气候温暖期,研究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可为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相关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豫北地区为例,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统计了研究区中世纪暖期旱灾的强度等级与时间变化特征,并对中世纪暖期旱灾发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在901-1300年的400年间,共发生旱灾116次,平均每3.45年发生一次;其中以1级普通旱灾为主,共计发生111次,占旱灾总次数的95.7%;2级大旱灾仅发生5次,占旱灾总次数的4.3%;没有3级特大旱灾发生.在季节分布上,豫北地区该时期发生的旱灾多集中在夏季和春季,其次为秋季,冬季发生次数最少.从整体来看,前期(901-1020年)旱灾发生具有较频繁的波动变化;中期(1021-1200年)旱灾前段发生次数较多,后段发生次数减少;后期(1201-1300年)豫北地区旱灾发生次数同样先增后降,但在末期又有所增加.旱灾的这一整体发生情况与该区气候的波动变化密切相关.(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李开封,高文华,赵延粉,武广洋,潘燕芳[3](2017)在《中世纪暖期豫北地区水灾灾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以洪涝、干旱为代表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大,由此给人类社会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探索有关未来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十分重要。中世纪暖期是距今最近的一次气候温暖期,研究这一时期自然灾害发生的规律,可为未来相关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以豫北地区为例,通过对历史资料的统计和分析,研究了该地区中世纪暖期水灾的发生强度、发生时间等特点,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在这一时期共发生水灾97次,平均约4.12 a发生一次;其中1级普通水灾和2级大水灾,分别占水灾发生总次数的84.5%和15.5%,期间没有3级特大水灾发生。在时间上,豫北地区水灾发生情况表现出前期水灾发生次数偏多,后期则偏少的整体分布情况,而且水灾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差异:主要发生在秋季和夏季,分别占水灾发生总数的59.6%和32.6%,春季和冬季水灾发生次数较少,只有水灾发生总数的4.5%和3.4%。(本文来源于《自然灾害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刘斌,刘健,王志远[4](2016)在《中世纪暖期南北半球气候变化特征与成因的模拟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通用地球系统模式CESM过去1500年气候模拟试验结果,对比分析中世纪暖期南、北半球气候变化特征及成因,对认识南、北半球暖期气候变化规律及其与外强迫变化的关系有重要科学意义。结果表明:中世纪暖期全球及南、北半球总体是变暖的,但仍存在峰谷变化,高纬地区增温幅度大于低纬地区,北半球中世纪暖期比南半球更为明显,其距平变幅也大于南半球。全球降水距平基本为正,南、北半球降水变幅基本相当,降水变化显着区域集中于低纬地区。太阳辐射是影响中世纪暖期全球及半球气温变化最显着的因素,火山活动对北半球气温变化也有较显着的影响。从全球尺度来看,降水由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共同影响,其中太阳辐射影响最为显着,但从半球尺度来看,火山活动是影响半球降水的重要因素。(本文来源于《地理研究》期刊2016年09期)

邵双龙[5](2015)在《中世纪暖期渤海沿岸内涝现象的出现及其成因的个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世纪暖期(公元900-1300年)是距今最近一次百年尺度上的暖期波动,对这一时段相关问题的研究,能够加强对现代气候增暖过程中所引起的相关问题的认识。本文以渤海沿岸延芳淀变迁为例,旨在研究中世纪暖期气候对沿海水环境影响问题。本文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分析,重建延芳淀地区辽代之前、辽代、辽代以后的水环境变迁情况。即:辽代之前,研究地区处于漯水和潞水两条河流下游漫流区,是一个典型的河网沼泽平原;辽代,出现积水现象,形成湖泊;辽之后,渐渐地由成片湖泊解体为几个较小的湖泊,最后被开垦为农田。其中,辽代是延芳淀水域面积最大的时期,并重点重建这一时期延芳淀积水四至范围,以及通过辽代捺钵等政治活动反映的延芳淀大湖景观。重建永定河在魏晋南北朝、唐、宋辽、以及元这四个时段流路位置,发现永定河在北魏时期和辽、宋、金时期的河道经过延芳淀发育区域。其它时期的河道则不在研究区域内。北魏研区域是河网密布的冲积扇平原的景观并没有形成成片的水域。而辽、宋、金时期区域发育形成延芳淀。由此看来永定河在研究区发育的两个时期,形成了不同的景观。这表明永定河河道变迁可能并不是影响延芳淀形成的主导因素。湖泊形成扩大的主要影响因子可能是气候变化。结合已有研究表明中世纪暖期苏北海岸,太湖沿岸、杭州湾地区出现海岸线后退现象同延芳淀积水有很好的同期性。中国东部沿海海岸向后退和沿岸积水现象,可能和中世纪暖期渤海海平面上升波动有关。(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5-05-01)

邵双龙,潘威[6](2014)在《中世纪暖期渤海沿岸内涝现象的出现及其成因的个案研究——以北京延芳淀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主要通过对历史文献和考古资料的分析,重建延芳淀地区辽代之前、辽代、辽代以后的水环境变迁情况。即:辽代之前,该地区处于漯水和潞水两条河流下游漫流区,是一个典型的河网沼泽平原;辽代,出现积水现象,形成湖泊;辽之后,渐渐地由成片湖泊解体为几个较小的湖泊,最后被开垦为农田。其中,辽代是延芳淀水域面积最大的时期,重点重建这一时期延芳淀积水四至范围。通过与中世纪中国东部温度及其他积水地区的比较,延芳淀出现在中世纪暖期最温暖的时段。这种大面积积水现象,可能和中世纪暖期渤海海平面上升波动有关。(本文来源于《地球环境学报》期刊2014年06期)

张小艳,周亚利,庞奖励,鹿化煜,黄春长[7](2012)在《光释光测年揭示浑善达克沙地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深入了解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浑善达克沙地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对沙地5个具有代表性的风成砂——砂质土剖面序列进行了光释光测年研究。结合粒度、磁化率、烧失量等气候替代性指标及地层中的文化遗存分析,得到了浑善达克沙地近2ka来的环境变迁记录:距今1.45~1.10ka和0.83~0.58ka,浑善达克沙地发育砂质土层,气候温暖湿润,与中国唐朝暖期和元朝暖期相对应,欧洲此时经历了中世纪暖期,该地自然环境条件比较优越,旱作农业文化发展。距今1.10~0.83ka和0.58~0.20ka,浑善达克沙地发育浅黄色砂层,气候干旱寒冷,沙丘活化,分别与我国宋辽和清朝冷期相对应,其中宋辽冷期是中世纪暖期的气候波动,清朝冷期则对应于欧洲小冰期,游牧文化发展。浑善达克沙地地层序列、气候替代性指标及其所保存的人类文化遗存揭示了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2ka以来,气候经历了暖湿与冷干的交替变化,自然环境变化影响了人类生产生活方式。沙地气候事件可能对我国相应时期朝代的兴亡产生过重大影响。(本文来源于《第四纪研究》期刊2012年03期)

陈秀玲,刘秀铭,李志忠,姜修洋,雷国良[8](2012)在《中国中世纪暖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对中世纪暖期(MWP)的时空分异和区域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关系到对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驱动力的正确认识,也有助于客观地解析20世纪气候变化增暖的历史地位.本研究对中国疆域内各个地区MWP的一些成果进行梳理和再思考,表明MWP在中国疆域内的存在是毋庸置疑的,但不同地区MWP表现出明显的时空差异.中国中东部地区在800—1300 AD存在明显温暖期,各种地质记录和文献记载都有较明显反映;虽然西北部MWP表现不很明显,但是众多石笋、湖泊沉积和风沙沉积也记录了500—1500 AD间呈现温暖湿润的气候特征;青藏高原各地MWP的表现差异明显,其中800—1100 AD暖期是高原东北部最暖的时期,而南部和西部最暖期分别出现于1150—1400 AD和1250—1500 AD.太阳辐射变化和火山活动可能是形成MWP的基本原因,而中国叁大自然区下垫面条件的复杂多样性造成MWP发生过程和表现形式的时空分异.(本文来源于《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2年01期)

王绍武[9](2012)在《干旱——中世纪暖期的无声杀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暖化》一书由美国学者布赖恩.费根(BrianFagan)着,并于2008年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中文译本(苏月译)。费根在大学学习考古学及人类学,曾任加利福尼亚大学巴巴拉分校人类学教授。这本书以作者丰富的历史学知识及对气候学的准确认识,生动地描绘了中世纪暖期(公元800—1300年)的气候影响。在(本文来源于《气候变化研究进展》期刊2012年01期)

刘建宝,陈发虎,陈建徽,许清海,夏敦胜[10](2011)在《山西宁武公海湖泊岩芯的环境磁学特征及中世纪暖期湿润气候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山西宁武公海GH09B1孔2.8m长岩芯进行的磁化率、非磁滞剩磁、等温(饱和)剩磁、J-T曲线、磁滞回线和XRD等测试结果表明,GH09B1孔岩芯磁性矿物以磁铁矿为主,磁性矿物含量高的岩芯段,磁性颗粒也较细,形成于湖盆流域土壤发育较强、降水量较多的时期,而磁性矿物含量低的时期则相反.公海湖泊沉积物环境磁学参数变化主要受控于湖盆流域土壤发育程度,进而指示亚洲夏季风强弱,尤其是χ与S-300参数清晰地记录了近1200年来宁武公海地区夏季风的变化历史,发现中世纪暖期(910~1220AD)显着湿润,夏季风强盛,这一结果得到同岩芯孢粉记录的支持.3~6年分辨率的环境磁学参数记录还显示,中世纪暖期内部存在980~1050AD的次级干旱阶段.公海沉积物磁学参数记录的近千年夏季风变化与历史文献记载、万象洞石笋氧同位素和气候模拟结果一致,共同指示了中世纪暖期季风强盛的湿润气候环境且内部存在百年尺度的气候干湿波动.环境磁学参数可作为高分辨率湖泊沉积记录的季风气候变化的有效参数.(本文来源于《科学通报》期刊2011年31期)

中世纪暖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以洪涝、干旱为代表的极端气候事件发生频率不断增加,由此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因此,探讨现代变暖背景下相关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十分重要.中世纪暖期(900-1300年)是距今最近的一次气候温暖期,研究这一时期自然灾害的发生规律,可为当前全球变暖背景下相关自然灾害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以豫北地区为例,根据历史文献资料,统计了研究区中世纪暖期旱灾的强度等级与时间变化特征,并对中世纪暖期旱灾发生与气候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豫北地区在901-1300年的400年间,共发生旱灾116次,平均每3.45年发生一次;其中以1级普通旱灾为主,共计发生111次,占旱灾总次数的95.7%;2级大旱灾仅发生5次,占旱灾总次数的4.3%;没有3级特大旱灾发生.在季节分布上,豫北地区该时期发生的旱灾多集中在夏季和春季,其次为秋季,冬季发生次数最少.从整体来看,前期(901-1020年)旱灾发生具有较频繁的波动变化;中期(1021-1200年)旱灾前段发生次数较多,后段发生次数减少;后期(1201-1300年)豫北地区旱灾发生次数同样先增后降,但在末期又有所增加.旱灾的这一整体发生情况与该区气候的波动变化密切相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世纪暖期论文参考文献

[1].蒋诗威,周鑫.中国东南地区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夏季风降水研究进展[J].地球科学进展.2019

[2].李开封,高文华,李溯源,武大伟.中世纪暖期豫北地区干旱灾害研究[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李开封,高文华,赵延粉,武广洋,潘燕芳.中世纪暖期豫北地区水灾灾害研究[J].自然灾害学报.2017

[4].刘斌,刘健,王志远.中世纪暖期南北半球气候变化特征与成因的模拟对比[J].地理研究.2016

[5].邵双龙.中世纪暖期渤海沿岸内涝现象的出现及其成因的个案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6].邵双龙,潘威.中世纪暖期渤海沿岸内涝现象的出现及其成因的个案研究——以北京延芳淀为例[J].地球环境学报.2014

[7].张小艳,周亚利,庞奖励,鹿化煜,黄春长.光释光测年揭示浑善达克沙地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环境变迁与人类活动的关系[J].第四纪研究.2012

[8].陈秀玲,刘秀铭,李志忠,姜修洋,雷国良.中国中世纪暖期气候变化的基本特征[J].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12

[9].王绍武.干旱——中世纪暖期的无声杀手[J].气候变化研究进展.2012

[10].刘建宝,陈发虎,陈建徽,许清海,夏敦胜.山西宁武公海湖泊岩芯的环境磁学特征及中世纪暖期湿润气候探讨[J].科学通报.2011

论文知识图

中国中世纪暖期年、夏季和冬季...中国中世纪暖期鼎盛期(1131—1...中国和全球中世纪暖期和小冰期气...5 中世纪暖期(a)和(b), 小冰期(c...中世纪暖期浑善达克沙地古土壤(●...中世纪暖期的一些气候特征(引自...

标签:;  ;  ;  ;  ;  ;  ;  

中世纪暖期论文_蒋诗威,周鑫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