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输性能论文-郑军

网络传输性能论文-郑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网络传输性能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认知无线电,次用户,多跳传输,性能边界

网络传输性能论文文献综述

郑军[1](2019)在《认知无线电网络中次用户传输性能边界建模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推动了包括智能电网、车联网、物联网等新型网络不断涌现,使得各种无线设备的数量出现爆发式增长,给稀缺的频谱资源带来了巨大的压力。认知无线电技术因其允许次用户在主用户频谱空洞中进行数据传输,而成为缓解频谱资源不足与需求增大这一矛盾的关键技术之一。在保障主用户性能的前提下、同时最大程度提高次用户性能成为当前认知无线电网络研究的关注点。目前研究成果主要从性能期望值的角度展开,然而网络的随机性会导致次用户性能偏离期望值,因而有文献对次用户性能边界做了探讨,但尚未有较为系统的研究成果。因此,本文以次用户的性能边界研究为核心,对次用户传输过程中的关键技术进行建模,综合分析了主用户状态、频谱感知错误、多址接入、信道衰落和多跳等因素对次用户吞吐率边界和延时边界这两个关键性能参数的影响,最后提出基于延时边界约束的网络参数优化方法。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首先,对次用户传输中多址接入机制的性能边界展开研究,提出了基于延时边界的参数优化方法,为次用户传输性能边界分析奠定基础。本文针对次用户的竞争接入和非竞争接入两种典型的接入机制,分析了次用户在主用户频谱空洞中动态接入的随机特征,建立了以服务曲线所表示的边界模型,研究了主用户状态和多址接入机制对次用户延时边界的影响。通过理论和仿真分析,本文发现当次用户数增加时,非竞争接入方式的延时边界随之线性增大,而竞争接入方式的延时边界随之指数增大,表明竞争接入方式的延时边界会因为次用户数增加而迅速恶化,由此,本文提出了基于延时边界的参数优化方法。其次,对次用户多跳传输性能边界展开研究,提出了基于次用户数驱动的多跳策略,提升了端到端延时性能,为优化次用户多跳传输性能提供理论依据。在已有的边界建模研究中,往往考虑数据与服务之间的相关性,以简化性能边界分析,而本文则提出了与次用户数据相互独立的有损过程以构建次用户的边界模型,从而得到了更紧致的延时边界。针对多跳传输性能分析中经典的逐跳迭加方法的局限性,本文提出一个基于串联等效的端到端边界模型,获得更紧致的端到端延时边界。进一步研究端到端延时边界与跳数的关系,发现延时边界与跳数之间满足线性尺度规律。通过理论和仿真分析,本文发现主用户状态和竞争次用户数对次用户性能边界的影响比感知错误所产生的影响更强;此外,多跳传输的端到端延时边界与跳数呈线性关系,与竞争次用户数呈指数关系。基于端到端延时边界与次用户数和跳数的不同关系,本文提出了基于次用户数驱动的多跳策略,提升了端到端延时性能。最后,研究了衰落信道中次用户的传输性能边界,提出了基于衰落敏感的多跳策略,降低了端到端延时,为优化次用户在衰落信道中的传输性能提供理论基础。由于无线信道存在衰落,而香农定理则准确表征了衰落信道的服务能力,为了利用香农定理构建次用户在衰落信道中传输的边界模型,本文从变换域角度出发,建立了次用户在主用户频谱空洞中传输的变换域多跳传输边界模型,将主用户状态和信道衰落融入模型中,分析了信道衰落和多跳对端到端延时边界的影响。研究表明端到端延时边界与信道衰落的减弱呈负指数关系,而与跳数呈线性关系。基于此,本文提出了基于衰落敏感的多跳策略,降低了端到端延时。综上所述,本文围绕次用户传输的边界模型展开研究,分析了次用户的传输性能边界,提出了基于性能边界的网络参数优化方法,对于认知无线电技术在新型网络中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9-09-01)

张富凯[2](2019)在《5G网络多媒体传输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数量的大量增长以及移动业务新需求的不断出现,传统移动通信系统难以满足未来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5G(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提供大带宽、低时延、海量接入和高移动性等特性,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主要研究方向。与此同时,传输控制协议是互联网自诞生至今的经典研究问题之一,是互联网性能优化的重要改进方向。尤其随着多媒体业务不断出现,流媒体技术已经成为5G网络研究重点问题之一。因此,本文针对5G网络中非对称链路这一特性,基于实时传输协议/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P/RTCP)研究5G网络中流媒体传输控制协议及其改进。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对比分析了流媒体传输控制协议的研究进展和RTP/RTCP协议的拥塞控制策略,然后,分析了非对称链路的特点和对传输性能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非对称链路中对传输控制协议(TCP)以及RTP/RTCP协议的改进方案,为后续针对非对称链路中对流媒体传输性能的改进提供了基础。其次,本文以移动边缘计算(MEC)为应用场景,提出一种基于时延的RTP/RTCP协议,一方面克服了传统的RTP/RTCP协议基于丢包率判断网络拥塞对无线环境的不适用性,另一方面发送方使用交付速率进行拥塞避免,克服了拥塞避免过程中发送方乘法减少发送速率,导致过度降低发送速率降低流媒体传输性能。同时,针对非对称链路中上行链路拥塞对下行链路吞吐量产生影响的问题,对往返时延的测量进行改进,提出改进的基于时延的RTP/RTCP协议。仿真验证,本文所提出的算法,不仅可以在无线环境下的非对称链路中提高传输性能,而且可以在拥塞控制方面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提高网络吞吐量。事实上,该算法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流媒体传输的稳定性要求,有助于流媒体的平滑传输。(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4)

刘丙旭[3](2019)在《社会属性感知的协作无线网络数据传输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协作无线网络(Cooperative Wireless Network,CWN)中数据传输可靠性和高效性是关键问题,为了成功将数据传输至目的节点,可充分利用节点间相遇机会,以“存储-携带-转发”方式进行数据协作传输,因此节点的传输能力对数据传输成功率以及网络资源利用率的优化至关重要。此外,在数据转发过程中,中继节点的选择不仅需要考虑物理层因素,还需要分析节点间社会关系对它的影响。随着多媒体实时业务的广泛应用,传输能力对于评估网络的业务承载能力至关重要,直接影响数据传输的速率以及用户的体验。针对上述问题,本文对数据传输过程展开了深入研究,对社会属性与数据传输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入挖掘,并对数据传输的每个阶段进行建模分析,进而对后续CWN性能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CWN的概念进行了总结,针对应用场景进行了概括,并对相关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进而,对CWN数据传输性能及其性能分析方法进行了总结。提出了CWN中社会属性感知的数据传输能力影响分析。提出一个新颖的分析框架去建模数据转发过程,以此获知社会属性约束下的CWN网络性能,如端到端传输能力。特别地,首先考虑受社会属性影响的节点之间的社交关系;进而,利用数据传输概率和数据接收概率对节点的数据转发行为进行建模;最后,分析数据转发过程,并依次为依据,推导出了平均端到端传输能力的闭合表达式。数值结果表明,本文理论模型可精确地反映社会属性影响下的数据传输能力。提出了CWN中节点兴趣驱动的数据传输能力影响分析。从内容流行度角度对数据进行挖掘、分析和量化,分析内容流行度下节点对数据的兴趣指标,推导稳定兴趣量化值。进而,结合网络特性,即节点自动组合社区,分析社区影响下的网络数据传播特性,推导节点兴趣驱动下数据传输能力的上下界及其变化情况对网络性能的影响。数值结果表明,本章理论分析框架可精确反映节点兴趣趋势以及其对数据传输能力的影响。(本文来源于《重庆邮电大学》期刊2019-06-02)

郑毅剑[4](2019)在《基于宽带卫星网络的互联网协议传输性能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宽带卫星通信技术日益成熟,覆盖范围广,支持开展不同类型的业务,适用于不同的环境,建设成本相对较低,能够为移动通信、导航、气象等领域提供技术支持。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导致网络资源传输量大增,消耗大量的传输带宽,需要将卫星通信融入到互联网中来。TCP协议在数据通信协议中处于非常重要的地位,鉴于卫星网络的一些特性,会严重影响TCP的性能,导致卫星信号数据的传输受到限制,网络传输效率不高。因此,本文提出基于宽带卫星网络的TCP协议传输性能研究,期望解决TCP协议存在的不足,从而有效提升网络传输效率。本章首先概述了课题研究的意义、背景、内容以及现状等内容。然后介绍了宽带卫星通信的基本概念、特点、应用情况以及发展前景。概述了系统的TCP/IP协议簇分层模型、TCP/IP协议关系。介绍了TCP协议包括拥塞控制、流量控制、差错控制、连接管理等机制,指出了卫星网络传输在TCP协议方面存在的缺点。文章提出卫星网络对TCP协议的改进方向,包括优化TCP参数、设置代理端、端到端的协议修改以及协议欺骗技术等措施,并提出了卫星链路解决方案。接着介绍了不同TCP版本的特点,主要包括Tahoe、Reno、NewReno以及Sack等不同版本,重点介绍了Vegas的工作机制,探讨了该协议的算法模型,指出它存在的持续拥塞、不公平性、路径变更、不兼容问题、带宽利用等问题,分析了Vegas阀值门限给网络带来的吞吐量影响。最后研究了仿真软件NS2和STK的特点和构成,介绍了NS2网络仿真步骤。对Vegas算法进行了改进,完成对卫星间动态距离进行测算,提出了卫星网络中计算最小的往返时延的方法。重点开展了仿真实验,指出实验使用的仿真软件,配置了仿真环境,场景仿真Vegas算法以及Vegas_Sat算法,并对它们的仿真效果,包括吞吐量、时延等进行比较,指出了优化改进后的Vegas_Sat算法具有更好的性能。通过本课题的研究,有效提升了TCP/IP业务在卫星通信中的应用水平,提高网络传输效率,改善网络传输的稳定性、可靠性,实现卫星通信跨越式发展。(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9-05-10)

詹宁华[5](2019)在《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PEMFC气体扩散层的两相传输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交通运输业的飞速发展,能源的短缺及空气污染等问题日益严重,寻求一种高效、清洁、可靠的新型绿色能源成为研究的热点。相比于传统化石能源剧烈的燃烧过程,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roton exchange membrane fuel cells,PEMFCs)能够在高效的催化剂下进行平稳的化学反应将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具有较高的能源转换效率、清洁无污染、可靠性高以及快速启动等优势。然而水管理问题仍限制着PEMFC的进一步大规模商业化推广,其中,气体扩散层(gas diffusion layer,GDL)作为PEMFC中负责催化层及流道之间的反应气体和液态水的扩散和传输的关键的多孔部件,了解其孔隙空间结构对GDL内两相传输性能的影响有利于优化水管理,提高电池的性能和寿命。近年来,基于侵入逾渗算法的孔隙网络模型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并成功应用于PEMFC中多孔材料中的两相流动规律的研究。本文主要通过孔隙网络模型(pore network model,PNM)从孔隙尺度的水平上研究的气体扩散层基质层(gas diffusion backing layer,GDBL)和微孔层(micro-porous layer,MPL)的孔隙空间结构对其液态水传递和反应气体扩散的影响。主要的研究内容如下:1.利用计算机随机算法重构具有不同结构的GDL的纤维堆迭模型,并采用两步搜索算法提取GDL模型中的空间孔隙信息构建拓扑空间等价孔隙网络(topologically equivalent pore network,TEPN)模型,并基于该模型进行两相流模拟。2.运用上述构建的TEPN模型研究纤维半径、纤维密集度和纤维堆迭层数对单层GDL的孔隙空间结构及其传质性能的影响,并对TEPN中的孔隙信息、流体传输链路信息和液态水准静态侵入路径过程中被液态水阻断的配位数的积分进行分析,从孔隙尺寸的角度探索研究单层碳纸中纤维制备参数—孔隙空间结构—两相传质性能的内在联系。3.采用规则孔隙网络模型研究孔隙率梯度对带有MPL的双层GDL的两相传质性能的影响。分别研究了MPL孔隙率梯度值(MPL底子层和顶子层的孔隙率比分别为0.38:0.38(无梯度)、0.375:0.385、0.37:0.39、0.36:0.4、0.34:0.42和0.32:0.4)、孔隙率梯度化MPL的厚度(30μm、50μm、70μm和90μm)及梯度化MPL中子层数量(单层、双层、叁层和四层)对GDL(MPL+GDBL)整体的两相传质能力的影响。最后,分析了MPL存在裂缝的情况下孔隙率梯度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9-04-25)

郭建伟[6](2019)在《优化网络传输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Windows Server版本的演进,其功能也变得越来越强大。但是,对于任何版本的Windows Server来说,如何优化和提高网络管理的能力,始终使其重点发展的方向。在最新的Windows Server 2016中,其网络管理与维护的功能得到了进一步的强化。灵活的使用其内置的各种网络优化技术,对于提高网络运维的效率是极为重要的。这里就从DVMQ,RDMA,SMB Direct,SR-IOV,数据中心桥接,QoS,RSS等方面,来讲述了优化网络性能的方法。(本文来源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期刊2019年03期)

张建锋,江先亮,金光[7](2018)在《基于人流量的蜂窝网络传输性能测量》一文中研究指出与传统网络不同,LTE网络存在误码率高、时延较大和终端移动等特点,使TCP拥塞控制算法(Congestion control Algorithms,CCAs)的表现受到影响。实验通过在日常生活中的场景中测试,比较Cubic及其竞争对手New Vegas、BBR等算法的表现,了解不同CCAs在上述因素影响下,传输性能产生的变化。在分析测量结果后,得到的结论如下:人流增大时,New Vegas在时延方面表现较好,BBR在下行速率则拥有较好的表现,BBR在上行速率方面几乎不受人流量变化的影响且一直表现较好。(本文来源于《无线通信技术》期刊2018年03期)

查成超[8](2018)在《基于混合网络编码的无线中继传输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无线传输网络中,由于发送节点和接收节点之间的物理距离较远或者信道衰落特别的严重,因此需要通过一定中继节点进行中继数据传输,扩大数据传输的范围。至今学术界一直在探索最大化中继信道交互信息的中继转发方法,网络编码也由此诞生。网络编码的出现给现代通信技术的发展带来了革命性的影响,最显着的贡献在于提高了有线通信网络中数据传播的吞吐量。在无线通信领域中,物理层网络编码的提出进一步减少了传输数据的时间,提高了频谱利用率,相比于传统的网络编码方案吞吐量有了进一步的提升。本文以传统网络编码与物理层网络编码之间的融合作为研究点,构建了基于Y型中继网络的混合网络编码的编码模型,并将Y型中继网络进行通信场景的扩展基于扩展的Y型中继网络模型下设计了一种混合网络编码的中继传输机制。在扩展Y型中继网络场景中,物理层网络编码出现当源节点发送数据包给目的节点,而目的节点此时并没有数据包给源节点的情况时,物理层网络编码会衰减成为传统中继存储-转发的情况。为了解决此问题引入混合网络编码的方法,当物理层网络编码失效时,中继节点可以使用传统网络编码进行数据传输。通过使用马尔科夫状态转移概率分析的方法,推算出在扩展Y型中继网络场景下,存储-转发方案,传统网络编码方案,物理层网络编码方案,混合网络编码方案中的吞吐量表达式,以及在各个方案中使中继节点不饱和的充分必要条件。通过仿真的结果与分析,证明在扩展Y型中继场景下,混合网络编码方案与PNC方案、HNC方案和NNC方案相比,网络吞吐量有了一定提升,吞吐量的最大增益可以分别达到123.3%、163.7%和188.6%。此外我们还发现在混合网络编码方案中当物理层网络编码发生概率比较小时,中继节点传出概率不应过大而影响高层网络编码发生的概率。最大网络吞吐量性能也会随着每组通信子网节点数的增加而降低。(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4-10)

池维健[9](2018)在《基于用户态的无线网络传输性能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无线网络应用广泛,已经成为用户终端接入网络的主要方式,并且随着无线网络业务的高速发展,特别是移动业务的发展,用户终端对无线网络下数据传输的性能要求越来越高,需要能够保证无线网络下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但是无线网络中存在丢包率高、连接切换频繁等问题,这就需要能够提供更好的传输控制机制。本文针对上面提到的问题进行相应的设计和改进,给出了跨层解决方案以及高效可靠的消息传输机制这两部分内容,详细工作如下:(1)基于用户态协议栈给出无线网络跨层解决方案:构建了基于用户态的无线网络跨层框架,利用此框架能够将网络底层信息及时地分发到对应层进行处理,对应层利用这些信息对网络通信进行相应地优化。跨层框架包含叁个模块,分别为协议扩展模块、跨层管理器和跨层控制模块。其中,协议扩展模块用来定义事件和导出参数,跨层控制模块可以订阅相应的事件,两个模块之间由跨层管理器进行协调调度。当事件触发时,协议扩展模块会及时通知跨层管理器,并发送其参数;跨层管理器会根据订阅记录触发相应的跨层控制模块来对事件进行处理;跨层控制模块访问相关参数来执行跨层优化策略。(2)构建高效可靠的消息传输机制:利用FEC前向编码与ARQ自动请求重传技术,提高无线网络下数据传输的差错恢复能力。该传输机制对原始数据进行编码,并结合重传策略,保证了无线网络下数据传输的实时性和可靠性。经实验验证,在存在一定丢包率的情况下,与只使用重传策略的传输机制相比,该传输机制能够在保证数据传输可靠性的同时,也能很好地保证其传输的实时性。另外,在该传输机制中加入了QoS策略模块,用来满足用户特定业务的服务质量需求。(3)最后,实现部署了无线网络数据分发系统,经过实验,验证了设计方案。(本文来源于《电子科技大学》期刊2018-03-23)

王国欢,李敏,于仕[10](2018)在《复杂网络通信信息传输性能优化设计仿真》一文中研究指出对复杂网络通信信息的传输过程的分析,能够有效提高复杂网络通信的质量。对信息传输性能的优化,需要构建通信信息辅助决策模型,对传输信息可用频段进行估测,完成通信信息传输性能的设计。传统方法通过获取上界矩阵和下界矩阵,并计算其矩阵之间的关联度,忽略了对传输信息可用频段的估测,导致优化效果不理想。提出基于信息辅助决策模型的复杂通信信息传输性能优化方法。依据大数据技术,对通信信息全面分析挖掘,对传输中的通信信息定位采样,评估采样信息传输体系的健康度,引入可视化方式,构建智能化运行辅助决策模型,对电离层传输可用频段进行估测,获取符合条件的工作频率,完成复杂网络通信信息传输性能的优化。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通信信息的传输性能更优,有效提高了复杂网络通信的质量。(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仿真》期刊2018年01期)

网络传输性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移动终端数量的大量增长以及移动业务新需求的不断出现,传统移动通信系统难以满足未来日益增长的应用需求。5G(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作为下一代移动通信系统,能够提供大带宽、低时延、海量接入和高移动性等特性,已经成为国内外学术界和工业界的主要研究方向。与此同时,传输控制协议是互联网自诞生至今的经典研究问题之一,是互联网性能优化的重要改进方向。尤其随着多媒体业务不断出现,流媒体技术已经成为5G网络研究重点问题之一。因此,本文针对5G网络中非对称链路这一特性,基于实时传输协议/实时传输控制协议(RTP/RTCP)研究5G网络中流媒体传输控制协议及其改进。本文主要工作如下:首先,本文对比分析了流媒体传输控制协议的研究进展和RTP/RTCP协议的拥塞控制策略,然后,分析了非对称链路的特点和对传输性能的影响,并重点分析了非对称链路中对传输控制协议(TCP)以及RTP/RTCP协议的改进方案,为后续针对非对称链路中对流媒体传输性能的改进提供了基础。其次,本文以移动边缘计算(MEC)为应用场景,提出一种基于时延的RTP/RTCP协议,一方面克服了传统的RTP/RTCP协议基于丢包率判断网络拥塞对无线环境的不适用性,另一方面发送方使用交付速率进行拥塞避免,克服了拥塞避免过程中发送方乘法减少发送速率,导致过度降低发送速率降低流媒体传输性能。同时,针对非对称链路中上行链路拥塞对下行链路吞吐量产生影响的问题,对往返时延的测量进行改进,提出改进的基于时延的RTP/RTCP协议。仿真验证,本文所提出的算法,不仅可以在无线环境下的非对称链路中提高传输性能,而且可以在拥塞控制方面提高网络带宽利用率,提高网络吞吐量。事实上,该算法还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对流媒体传输的稳定性要求,有助于流媒体的平滑传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网络传输性能论文参考文献

[1].郑军.认知无线电网络中次用户传输性能边界建模与分析[D].华中科技大学.2019

[2].张富凯.5G网络多媒体传输性能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9

[3].刘丙旭.社会属性感知的协作无线网络数据传输性能分析[D].重庆邮电大学.2019

[4].郑毅剑.基于宽带卫星网络的互联网协议传输性能的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9

[5].詹宁华.基于孔隙网络模型的PEMFC气体扩散层的两相传输性能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9

[6].郭建伟.优化网络传输性能[J].网络安全和信息化.2019

[7].张建锋,江先亮,金光.基于人流量的蜂窝网络传输性能测量[J].无线通信技术.2018

[8].查成超.基于混合网络编码的无线中继传输性能研究[D].电子科技大学.2018

[9].池维健.基于用户态的无线网络传输性能优化[D].电子科技大学.2018

[10].王国欢,李敏,于仕.复杂网络通信信息传输性能优化设计仿真[J].计算机仿真.2018

标签:;  ;  ;  ;  

网络传输性能论文-郑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