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光缓存器论文-赵迎,于玥,刘赟

全光缓存器论文-赵迎,于玥,刘赟

导读:本文包含了全光缓存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全光缓存器,AWG,FBG

全光缓存器论文文献综述

赵迎,于玥,刘赟[1](2017)在《一种全光缓存器的设计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在介绍了全光缓存器主要种类和特点的基础上,分析了现有全光缓存器存在的主要问题,给出了解决该问题的一些方法 ,最终提出了一种全光缓存器并完成了其结构设计与控制策略分析。(本文来源于《科技视界》期刊2017年05期)

张丽,孙慧萍,韩丙辰[2](2016)在《基于波导阵列的全光缓存器的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概述了现有主要的全光缓存器的种类、技术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波导阵列与光纤光栅的全光缓存器。该系统具有低成本、集成度高等优点。同时,给出了对于不同条件下信号处理的分析以及相应的控制策略。对不同波长的信号缓存与多个信号的缓存工作机理及逻辑关系给出了分析与讨论,佐证了系统构思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5期)

张丽,孙慧萍,韩丙辰[3](2016)在《偏振旋转效应在全光缓存器中的应用与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建立了在调制器中TM模与TE模对应折射率分布函数的数学模型。研究了光生载流子浓度与泵浦光强的函数关系,并通过仿真量化分析其数据变化规律。研究探讨了在不同光强下,TE模与TM模对应的相位分布特性,从而提出了一种新式的全光缓存器的设计思路,并通过仿真分析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系统具有稳定的数据输出能力,方法可行。(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2期)

王川[4](2015)在《基于双狭缝微环谐振腔的全光缓存器及调谐技术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网络交换节点为了实现高效交换,总是需要同时处理多个输入信号,而要得到顺利的输出就需要按照一定的规则安排每一路信号,使它们互不干扰地快速通过,这个过程中就需要用到光缓存器,对光信号进行缓存,避免信道冲突。可调谐全光缓存器避免了光电转换引起的速度瓶颈,为光信号提供可控的延时,替代传统的存储转发。但是至今仍没有实用的可调谐全光缓存器,因此还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研究。本论文用光学微环谐振腔作为光缓存器的基本延时单元,由多个基本单元级联实现较大带宽上的较大延时量。为了实现更高的器件集成度,需要研究如何在缩小微环半径的同时保持器件系统性能。普通条形波导在强烈弯曲时将产生较大的损耗和色散,我们对波导结构进行改良,使用特殊的水平双狭缝结构,在提高对光的限制作用的同时利用这种结构的色散可控性,通过结构优化实现极低的高阶色散,以尽量保持信号质量。首先对微环谐振腔的延时及色散原理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水平双狭缝波导进行研究,仿真了波导结构参数对高阶色散的影响,完成用于全光缓存器的波导结构设计和优化;基于游标效应,级联多个轨道型微环并进行光缓存器件级设计,根据总延时谱的性能,计算并优化器件结构,得到具有大带宽、高平坦延时的多微环谐振腔全光缓存器的具体结构参数;最后分析器件制造误差的影响和调谐方法,对各参数的抖动进行模拟分析,提出利用热光效应能方便地改变光缓存器的延时时间,该调谐方法还可用于弥补工艺过程引起的参数误差。基于双狭缝波导微环谐振腔的可调谐全光缓存器能够在通信波长内同时实现宽带低色散和可调的平坦高延时,在保证信号质量的前提下为高速信号提供充分且灵活的缓存,并且器件的尺寸微小,利于进行集成。当需要更高缓存带宽或缓存时间时,只需增大微环个数,实现更大的延时带宽积。本论文提供的多环光缓存器结构和设计及优化方法能用于更大规模的微环谐振腔全光缓存器。(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5-05-01)

赵安臻,卢学嘉,贾溢豪,曹永盛[5](2014)在《基于对称SEED的全光缓存器工作速率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介绍了对称自电光效应器件(S-SEED)的基本结构及工作原理。基于S-SEED的纯电容模型,利用理论分析,得出S-SEED全光缓存器工作速率与外加偏置电压、入射光功率、入射光波长等参数之间的关系。为优化器件性能,利用数值分析,对不同偏压、不同光功率与不同光波长入射下的S-SEED全光缓存器的工作速率特性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减小外置偏压与增大入射光功率均可提高S-SEED全光缓存器的工作速率;不同光波长入射时,该缓存器工作速率基本不变。(本文来源于《新型工业化》期刊2014年04期)

杨昭怡[6](2014)在《基于SOA的全光缓存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信息和通讯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关键节点的交换速率与交换容量有了更高的要求,但是目前通信网中的交换仍然在电域中进行,“光-电-光”的转换限制了交换速率与交换容量,而全光网络的提出从源头上解决了这一问题,因此全光分组交换成为提高光网络节点交换能力的最佳方法之一,其中全光缓存器作为全光交换的重要部件,其性能的好坏对光网络的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就针对基于量子点SOA与增益透明SOA的全光缓存器进行了分析研究。论文对量子点SOA的基本理论与动态模型进行了分析,基本理论包括量子点SOA的结构、工作过程、载流子浓度速率方程、增益与相移的关系,基于这些基本理论,论文中详述量子点SOA的仿真方法,建立了光脉冲在量子点SOA中传输的仿真模型,对单脉冲以及连续脉冲信号在DLOB中缓存后的脉冲形状进行了理论计算,从理论上证明了量子点SOA可以应用于光纤型全光缓存器,并对码型效应会有明显的改善。通过对比量子点SOA与普通体材料SOA的注入电流、控制光功率与相移之间的关系,得出量子点SOA可以在相对较小的注入电流下得到与普通体材料SOA同样大小的相移,并且线宽增强因子相对较大的量子点SOA对控制光的功率要求更小。介绍了基于增益透明SOA偏振调制作用与相位调制作用的全光缓存器。阐述了增益透明SOA的基本理论,仿真了电流与信号光注入之后载流子变化的过程以及辅助光与信号光之间光-光作用导致的相位变化。利用这种增益透明SOA的相位调制作用,本文最后提出了一种基于级联型增益透明SOA的码型转换系统,通过叁个级联增益透明SOA的相位调制作用实现OOK-8PSK的码型转换,避免了交叉增益调制与四波混频效应。对产生的8PSK码型信号进行判决,精确解调出码型转换前的OOK信号,验证了系统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4-03-07)

王拥军,张晓磊,吴重庆,王智,尚超[7](2013)在《基于大动态延迟范围全光缓存器的时隙处理》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利用级联型双环耦合全光缓存器(DLOB)进行全光时隙处理的方案,并对光分组的时隙压缩、时隙扩展、时隙交换或重排等全光时隙处理功能进行了实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经过两级DLOB,数据速率为2.448Gb/s的两个光分组的时间间隔可以在24.3μs110ns之间进行压缩,或在100ns26.11μs之间进行扩展,并且可以达到无误码输出。这种利用级联DLOB对光分组的时隙处理方法,对全光缓存器的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激光》期刊2013年10期)

王拥军,吴重庆,王智,尚超,杨昭怡[8](2013)在《延时可配置的全光缓存器阵列》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以基于平行排列3×3耦合器的双环耦合全光缓存器为缓存主体、以非线性光纤环路镜或马赫-曾德尔干涉仪为选择开关的可动态配置延迟的全光缓存器阵列方案。理论与实验证明,该缓存器阵列可实现不同延迟时间的配置,输出信号能满足进一步传输的要求,并可有效降低网络拥塞,减少丢包率。(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3年07期)

张琪[9](2013)在《基于GT-SOA偏振旋转效应的全光缓存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信息社会的高速发展对通信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光包交换网络成为未来发展的趋势,全光网络要求光信号的传输和交换都要光域进行。但现在通信系统中还存在“电子瓶颈”,光与电的转换限制着信号传输的速度,这主要是由于光缓存技术的非全光性造成的。因此研究全光缓存器对实现全光网络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利用增益透明的半导体光放大器(GT-SOA)的偏振旋转效应实现全光缓存器的系统进行了深入研究。阐述了增益透明的半导体光放大器(GT-SOA)的基本理论,其中主要包括SOA中的交叉增益调制(XGM)、交叉相位调制(XPM)和SOA偏振控制理论,分析了注入电流、光功率等对TE和TM模式折射率差的影响。对全光缓存器系统结构和原理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仿真分析了系统缓存时间、信号传输速率和不同传输码字对系统性能的影响。由于多波长系统中可能会有更为复杂的多波长信号串扰,所以本文针对多波长系统做了进一步的仿真分析。在仿真系统中成功的对10Gb/s和20Gb/s多种码字信号实现了毫秒级的缓存。在全光缓存器的实验方面,分别对SOA和DFB激光器进行了配套电路的设计和实现,对采用的器件进行了详细的结构和原理分析,根据其特性采用了一种适宜的温度控制电路的设计方案和直流驱动方案,调试完成了实验电路,结果表明SOA与DFB激光器可稳定工作。(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3-01-06)

匡海[10](2012)在《基于EAM偏振旋转效应的全光缓存器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全光网络是现代通信网的重要发展方向,全光交换是实现全光网络的重要环节,而全光交换的关键技术在于全光缓存器。通过在光层面上对数据进行缓冲和处理,全光缓存器有效提高了光交换节点的吞吐量。全光缓存器的实现方案已有很多报道,但基于电吸收调制器(EAM)的全光缓存器还未见有人研究。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电吸收调制器(EAM)偏振旋转效应的全光缓存器的设计方案。本文对EAM的基本原理做了说明,分析了EAM的吸收效应,指出了衡量EAM性能的一些基本指标,给出了EAM中的载流子浓度变化方程。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EAM中信号光的TE模与TM模之间的相位差,建立了EAM中相位偏转的理论模型。基于研究得到的理论模型,仿真分析了EAM中信号光TE和TM模式的吸收系数;根据Kramer-Kronig约束关系,研究了TE与TM模折射率与波长的关系,得到了泵浦光照射下,EAM中信号光两个偏振模式的相位差。并分析了信号光功率和初始自由载流子浓度对相位差的影响。基于EAM中的偏振旋转理论,本文提出了一种新型的全光缓存器实现方案,并分析了方案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北京邮电大学》期刊2012-12-10)

全光缓存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概述了现有主要的全光缓存器的种类、技术方法,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波导阵列与光纤光栅的全光缓存器。该系统具有低成本、集成度高等优点。同时,给出了对于不同条件下信号处理的分析以及相应的控制策略。对不同波长的信号缓存与多个信号的缓存工作机理及逻辑关系给出了分析与讨论,佐证了系统构思的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全光缓存器论文参考文献

[1].赵迎,于玥,刘赟.一种全光缓存器的设计与研究[J].科技视界.2017

[2].张丽,孙慧萍,韩丙辰.基于波导阵列的全光缓存器的设计[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3].张丽,孙慧萍,韩丙辰.偏振旋转效应在全光缓存器中的应用与实现[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4].王川.基于双狭缝微环谐振腔的全光缓存器及调谐技术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5

[5].赵安臻,卢学嘉,贾溢豪,曹永盛.基于对称SEED的全光缓存器工作速率特性分析[J].新型工业化.2014

[6].杨昭怡.基于SOA的全光缓存器的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4

[7].王拥军,张晓磊,吴重庆,王智,尚超.基于大动态延迟范围全光缓存器的时隙处理[J].中国激光.2013

[8].王拥军,吴重庆,王智,尚超,杨昭怡.延时可配置的全光缓存器阵列[J].光学学报.2013

[9].张琪.基于GT-SOA偏振旋转效应的全光缓存器研究[D].北京邮电大学.2013

[10].匡海.基于EAM偏振旋转效应的全光缓存器设计[D].北京邮电大学.2012

标签:;  ;  ;  

全光缓存器论文-赵迎,于玥,刘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