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复苏预后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心肺复苏术,心脏停搏,利钠肽,脑,预后
复苏预后论文文献综述
张雄,张松涛,刘雯雯,陈赵乐,赵威[1](2019)在《心肺复苏成功后心脏骤停患者BNP水平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心肺复苏(CPR)成功后心脏骤停患者血清B型钠尿肽(BNP)水平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方法按CPR后不同时间血清BNP的变化特点将患者分为A、B、C组,A组20例,B组26例,C组28例。A组为CPR成功后不同时间段血清BNP水平持续保持<200 pg/ml者;B组为CPR成功后3 h及12~24 h血清BNP水平≥200 pg/ml者;C组为CPR成功后3 h的BNP水平升高且≥200 pg/ml,但12~24 h的BNP水平较3 h有所降低者。对所有患者随访6个月,观察其6个月后CPR与心力衰竭相关死亡情况及无病生存情况。结果 A组病死率低于均B组和C组,且C组病死率低于B组(P<0.01)。Cox风险比例模型分析提示血清BNP水平是心脏骤停患者CPR成功后影响患者的预后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CPR成功抢救回心脏骤停患者后其血清BNP水平会随着获救后时间进行大量持续性增高表达,对患者心功能不全的出现及提示出现预后不良现象的作用。CPR后早期可根据BNP水平及变化趋势能有效判断患者近期临床及心功能预后。(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陈兴华,邓海霞,颜宁钟[2](2019)在《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早期脑复苏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NSE水平及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早期脑复苏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及评估其对预后的价值。方法:将92例心脏骤停后出现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脑复苏亚低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在自主循环恢复后0. 5、2、6、12、24 h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两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NSE水平。在心肺复苏后24、48、72 h记录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的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的复苏有效率及存活率。结果:自主循环恢复后,两组S-100B蛋白、NSE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 <0. 05);自主循环恢复后2、6、12、24 h,治疗组S-100B蛋白、NSE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同期水平(P <0. 05);心肺复苏后12、24、48、72 h,两组GCS评分均明显升高(P <0. 05),且在心肺复苏后48、72 h,治疗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的同期水平(P <0. 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9. 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 30%(P <0. 05)。治疗组存活率为30. 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 86%(P <0. 05)。结论:参附注射液有效降低心脏骤停后早期脑复苏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NSE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存活率。(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徐菲菲,张代君,刘姝,肖维蓉[3](2019)在《连续EEG监测在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呼吸心跳骤停,心肺复苏术后患者的预后与脑电图之间的关系,为临床治疗及决策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对14例因不同原发疾病导致呼吸心跳骤停,并进行了心肺复苏术的患者进行临床指标和脑电图指标的判定,分析脑电图的动态变化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10例患者中,1~4周内意识恢复(本文来源于《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期刊2019-10-18)
李少杰,陈喜彬,石秀茹[4](2019)在《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于我院EICU、综合ICU、创伤骨科收治的患者60例,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0例,分别采用常规液体复苏和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比两组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预后。结果两组患者病死率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病死时间显着长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MODS、ARF及DIC等并发症发生率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血红蛋白和血小板计数显着高于对照组,血乳酸显着低于对照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急救中,采用限制性液体复苏可以显着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预后,提升患者获益。(本文来源于《海峡药学》期刊2019年10期)
杨立红[5](2019)在《新法复苏技术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效果及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法复苏技术新生儿窒息的临床效果以及应用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随机选取2016年3月至2019年1月我院收治的28例新生儿窒息患儿。其中2016年3月至2017年12月对照组14例患儿为旧法复苏技术治疗。观察病死率、血气水平以及48 h后FiO2、OI。结果两组患儿均获得成功抢救,无病死发生,观察组14例患儿血气水平以及48 h后FiO2、OI明显优于对照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取新法复苏技术治疗新生儿窒息有利于提升呼吸功能改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和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期刊2019年79期)
李林,彭爽[6](2019)在《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接受目标温度管理时存在心动过缓对其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分析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接受目标温度管理时存在心动过缓对其预后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3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叁医院接受心肺复苏治疗的100例心跳呼吸骤停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中心率正常的患者设为REF组(n=50),将其中存在心动过缓的患者设为OBS组(n=50)。对两组患者均进行目标温度管理。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心率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水平。结果 :在接受目标温度管理时、接受目标温度管理后24 h、48 h及72 h时,OBS组患者的心率均慢于REF组患者,P <0.05;OBS组患者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的水平均低于REF组患者,P <0.05。结论 :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接受目标温度管理时存在心动过缓症状可促进其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的恢复。(本文来源于《当代医药论丛》期刊2019年19期)
张艳利,于海侠,张倩,崔艳艳,郭金朋[7](2019)在《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联合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胱抑素 C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搏骤停的患者给予心肺复苏(CPR)成功后血清白细胞介素(IL)-6、胱抑素(Cys)C在不同时间水平的变化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检测114例CPR患者血清IL-6水平,根据CPR后即刻、12 h、24~48 h的血清IL-6升高时间分为3组,A组:叁个时间点的血清IL-6水平一直<200 pg/ml,B组:叁个时间点的血清IL-6水平持续升高,且一直≥200 pg/ml;C组:CPR后12 h、24~48 h的血清IL-6水平持续升高,但24~48 h较12 h时降低。检测每个时间点血清Cys C的水平,超声心动图检测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叁组患者分别随访CPR后6个月死亡情况。结果 LVEDD与LVEF随着血清IL-6、Cys C水平的变化而变化。生存分析结果显示,A组和C组患者随访6个月的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和C组患者比较,统计学无差异(P>0.05)。结论血清IL-6、Cys C联合检测有望成为预测CPR患者近期预后的很好的指标。(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18期)
徐彦立,张思森,刘青,魏义胜[8](2019)在《早期充分液体复苏达标后不同液体负平衡量对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早期充分液体复苏达标后不同液体负平衡量对脓毒性休克(septic shock,SS)预后的影响。方法 150例SS患者,按早期目标指导性治疗(early target-guided therapy,EGDT)方案充分液体复苏达标后,随机分为3组,均采用限制性补液策略,给予不同液体负平衡量治疗5 d:A组(50例)-250 mL/d,B组(50例)-500 mL/d,C组(50例)-750 mL/d。负平衡量治疗5 d后观察心率、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心脏指数(CI)、胸腔内血容积指数(ITBVI)、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肺血管通透性指数(PVPI)、中心静脉血氧饱和度(ScvO_2)、氨基末端B型利钠肽前体(NT-proBNP)、血乳酸、急性生理和慢性健康状况(APACHE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SOFA)评分及血管活性药物、利尿剂用量,记录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随访28 d内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 B组患者的心率、MAP、CVP、ITBVI、EVLWI、PVPI、cTnI、NT-proBNP、血乳酸、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呋塞米用量均低于A组(P <0.05),B组患者的HCT、CI、ScvO_2、PaO_2/FiO_2及液体负平衡5 d内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均高于A组(均P <0.01)。B组患者的心率、HCT、血乳酸、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机械通气时间、住ICU时间及液体负平衡5 d内血管活性药物用量均低于C组(P <0.05),B组患者的MAP、CVP、ITBVI、EVLWI、PVPI、cTnI、NT-proBNP、CI、ScvO_2、PaO_2/FiO_2及呋塞米用量均高于C组(P <0.05)。治疗后28 d内,B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均低于A组(P <0.05);C组患者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与A、B两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EGDT达标后液体负平衡量(-500 mL/d)较为适宜,既保证器官组织的有效灌注,又减轻了肺水肿,获得了更好的肺顺应性和氧合,缩短机械通气及ICU时间,降低了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本文来源于《实用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17期)
臧玉萍,李敏菁,刘帅[9](2019)在《视频脑电图监测对小儿心肺复苏术后昏迷预后的评估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心肺复苏术后昏迷患者的视频脑电图(VEEG)表现。方法选取郑州大学附属郑州儿童医院收治的21例心肺复苏术后昏迷患儿的视频脑电图结果为研究对象,脑电图检查结果采用YOUNG分级标准进行分级。结果 21例VEEG结果显示,检查脑电图时有反应性的患儿12例中好转8例(66.67%),死亡4例(33.33%)。检查脑电图时患儿无反应性9例,全部死亡(100%)。结论检查时患儿有无反应性与预后的关系呈正相关,有反应性的患儿预后较好,无反应性的患儿预后差。脑电图的分级程度与预后呈负相关,分级越高,异常程度就越高,患儿预后就越差。对心肺复苏术后昏迷的患儿进行视频脑电图检查,对患者的预后评估有重要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期刊2019年16期)
黎闯[10](2019)在《血pH值和乳酸水平判断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究心肺复苏患者应用乳酸水平和血pH值判断预后的临床价值。方法 :本次实验对象全部选自本院2016年1月~2018年10月期间心脏骤停行心肺复苏的67例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患者乳酸水平和血pH值与患者生存和死亡之间的关系。结果:生存患者和死亡患者在12小时乳酸清除率、24小时乳酸清除率、阴离子间隙、心肺复苏时间、中性粒细胞计数、白细胞计数、性别差异上,未有统计学意义(P>0.05)。生存患者和死亡患者在血pH值、乳酸水平、血肌酐、复苏到入ICU时间、年龄差异上,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Logistic回归分析,预测死亡的危险因素包括血pH值、乳酸水平。结论:在心肺复苏患者中,可根据血清乳酸水平掌握组织细胞缺氧详情,当患者血pH值较低、乳酸水平较高,患者的预后质量较差,反之则较好,可根据乳酸水平和血pH值判断患者预后质量,并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期刊2019年03期)
复苏预后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观察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早期脑复苏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水平的影响及评估其对预后的价值。方法:将92例心脏骤停后出现自主循环恢复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与治疗组,各4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脑复苏亚低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参附注射液。在自主循环恢复后0. 5、2、6、12、24 h分别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和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测定两组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NSE水平。在心肺复苏后24、48、72 h记录两组患者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的评分。记录两组患者的复苏有效率及存活率。结果:自主循环恢复后,两组S-100B蛋白、NSE的水平均明显升高(P <0. 05);自主循环恢复后2、6、12、24 h,治疗组S-100B蛋白、NSE的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同期水平(P <0. 05);心肺复苏后12、24、48、72 h,两组GCS评分均明显升高(P <0. 05),且在心肺复苏后48、72 h,治疗组GCS评分高于对照组的同期水平(P <0. 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69. 5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1. 30%(P <0. 05)。治疗组存活率为30. 4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 86%(P <0. 05)。结论:参附注射液有效降低心脏骤停后早期脑复苏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NSE水平,改善患者预后,提高存活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复苏预后论文参考文献
[1].张雄,张松涛,刘雯雯,陈赵乐,赵威.心肺复苏成功后心脏骤停患者BNP水平及与预后相关性分析[J].解放军医药杂志.2019
[2].陈兴华,邓海霞,颜宁钟.参附注射液对心脏骤停后早期脑复苏患者血清S-100B蛋白和NSE水平及预后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19
[3].徐菲菲,张代君,刘姝,肖维蓉.连续EEG监测在心肺复苏患者预后判断中的应用[C].第八届CAAE国际癫痫论坛论文汇编.2019
[4].李少杰,陈喜彬,石秀茹.限制性液体复苏对急性失血性休克患者病死率、并发症和预后的影响[J].海峡药学.2019
[5].杨立红.新法复苏技术对新生儿窒息复苏效果及预后的影响[J].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2019
[6].李林,彭爽.进行心肺复苏治疗的心跳呼吸骤停患者接受目标温度管理时存在心动过缓对其预后的影响[J].当代医药论丛.2019
[7].张艳利,于海侠,张倩,崔艳艳,郭金朋.心搏骤停心肺复苏成功患者联合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6、胱抑素C与近期临床预后的关系[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8].徐彦立,张思森,刘青,魏义胜.早期充分液体复苏达标后不同液体负平衡量对脓毒性休克预后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19
[9].臧玉萍,李敏菁,刘帅.视频脑电图监测对小儿心肺复苏术后昏迷预后的评估价值[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9
[10].黎闯.血pH值和乳酸水平判断心肺复苏患者预后的临床价值[J].包头医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