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微钻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钻头,神经网络,复合材料,微观,岩石,火成岩,正态分布。
微钻头论文文献综述
孟令浩[1](2019)在《微钻头用WC-Ni/高强钢复合界面显微组织及扩散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电子行业的不断发展,电子产品对轻、薄和小型化精细部件的需求不断增加,用于加工印刷电路板的微钻头的用量和性能要求不断提高。WC是目前加工微钻头的使用比较广泛的材料,WC微钻头在硬度和耐磨性等方面表现出优异的性能。但这种材料断裂韧性较差且价格昂贵,因此开发性能优异和成本低的复合微钻头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冷压成型-真空烧结”的方法采用特制模具制备了一种用于微钻头以Ni为粘结剂的WC/高强钢复合材料。研究了WC/高强钢复合材料、WC-Ni/高强钢复合材料在不同烧结温度、不同保温时间的条件下的显微组织、硬度、复合材料界面的元素扩散和物相组成。所得结论如下:(1)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WC组织致密度提高,烧结温度为1340℃时致密度最高,未添加Ni元素的WC组织致密度为76.75%,添加Ni元素的WC组织致密度为96.19%。当烧结温度达到1320℃后,继续提升烧结温度对致密度的提升效果降低。(2)随着保温时间的增加WC组织致密度提高,保温时间为120min时致密度最高,未添加Ni元素的WC组织致密度为77.31%,添加Ni元素的WC组织致密度为88.79%。当保温时间超过90min后,继续增加保温时间对致密度的提升效果降低。(3)1320℃烧结温度、保温90min制备的WC与高强钢复合材料得到相对较好的综合性能,未添加Ni元素的WC组织硬度可达1968HV,添加Ni元素的WC组织硬度可达1076HV。添加Ni元素对芯部高强钢的硬度影响变化较小。(4)WC与高强钢复合材料在复合界面处发生了元素扩散,在复合界面处形成了一定宽度的过渡层,复合材料的结合为冶金结合。Fe元素扩散现象较为明显,W元素扩散现象不明显。添加Ni元素的复合材料中,Ni元素发生扩散,观察界面线扫描图发现Ni元素对Fe元素的扩散有促进作用。(5)在WC与高强钢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形成了Cr_2Fe_(14)C、(Fe,C)等相。添加Ni元素的复合材料比未添加Ni元素的复合材料增加了Fe_3Ni_2、Ni_(17)W_3等新相,新相的生成导致复合材料中游离的C元素增加,降低了复合材料中WC组织硬度。(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王超[2](2019)在《微钻头用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界面显微组织及扩散行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用于加工印刷电路板的微钻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碳化钨(WC)硬质合金由于具有优异的耐磨性、硬度和断裂强度,是制造微钻头应用最广泛的材料,但是这种材料断裂韧性较低且成本昂贵,因此开发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的复合微钻头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特制模具采用“冷压成型-真空烧结”的方法制备了用于微钻头的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超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等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和不同碳化钨颗粒粒径对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WC晶粒平均尺寸逐渐变大,WC组织的孔隙逐渐减少,致密度提高。当烧结温度为1340℃时,致密度达到98.03%。(2)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中WC一侧的硬度呈增大趋势。当烧结温度为1340℃时,WC的硬度达到1575HV_(0.1);且在靠近结合界面处WC硬度较其他位置更高;芯部的高速钢材料的硬度随烧结温度的变化不大,都在500HV_(0.1)左右。(3)WC粉末颗粒粒径越小,WC晶粒平均尺寸越小,WC致密度越高。当WC粉末颗粒粒径为100nm,致密度达到91.22%。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在界面处几乎都存在微孔隙和微裂纹,当烧结温度为1300℃,WC颗粒粒径为200nm时,复合材料界面处缺陷最少,界面结合最好。(4)WC粉末颗粒粒径越小,复合材料中WC一侧的硬度越高。当WC粉末颗粒粒径为100nm,烧结温度为1320℃时,WC最高硬度值达1680HV_(0.1)左右;且在靠近结合界面处WC硬度较其他位置更高;芯部的高速钢材料随WC颗粒粒径的变化不大,都在500HV_(0.1)左右。(5)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在界面处发生了元素扩散现象,形成了一定宽度的过渡层,复合材料的结合为冶金结合,复合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高强钢基体和WC发生反应形成了Cr_2Fe_(14)C、(Fe,C)、CoCx、Co_6W_6C和Fe_7W_6等新相。当烧结温度为1300℃时,Fe元素和Co元素在界面处都发生了明显的扩散,且在过渡层区域内Fe、W和Co元素同时存在;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Fe、Co、Cr元素扩散越来越明显。(6)当WC粉末颗粒粒径为200nm时,在过渡区域内,Fe元素和Co元素在界面处都发生了明显的扩散;随着WC颗粒粒径的增大,元素扩散趋势减弱。当WC粉末颗粒粒径为300nm或500nm时,在复合材料界面处Fe元素和W元素未发生明显扩散现象,只有Co元素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扩散。(本文来源于《辽宁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和雅楠[3](2018)在《硬质合金微钻头的电解抛光加工机理及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电解抛光技术是通过电化学方法对金属进行表面精密加工的方法。本论文以硬质合金微钻头试样为研究对象,采用试验研究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电解抛光后的硬质合金微钻头的表面形貌、微观组织、耐磨性及耐蚀性能进行系统研究,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电解抛光硬质合金微钻的工艺参数进行分析,并利用RBF神经网络模型对硬质合金微钻的表面粗糙度进行预测研究,研究电流密度、极间距以及抛光时间对硬质合金试样表面粗糙度、残余应力以及表面粗糙度的影响。通过摩擦磨损试验发现,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合金试样表面粗糙度逐渐下降,当电流密度为8 A/dm~2,极间距为20 mm,抛光时间为120 s时,硬质合金微钻表面粗糙度达到最小值0.28。且经正交试验极差分析可知,工艺参数对硬质合金微钻抛光后表面粗糙度影响大小顺序为电流密度>时间>极间距。通过残余应力测试可知,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加,硬质合金微钻的残余应力先减小后增加,当电流密度为8 A/dm~2,极间距为20 mm,抛光时间为120 s时,时,残余应力值为最小值-238 MPa;通过正交试验可知,工艺参数对残余应力影响大小顺序为:极间距>电流密度>时间。通过腐蚀速率测试可知,随着电流密度逐渐增加,硬质合金腐蚀速率先减小后增加,当电流密度为8 A/dm~2,极间距为20 mm,抛光时间为120 s时,,硬质合金腐蚀速率达到最小值581 mm/a。通过正交试验可知,工艺参数对残余应力影响大小顺序为:电流密度>时间>极间距。经SEM分析,当电流密度8 A/dm~2,极间距20 mm,抛光时间120 s时,抛光效果显着改善,增加了硬质合金微钻耐磨性能。且当电流密度8 A/dm~2,极间距20 mm,抛光时间120 s时,硬质合金微钻经腐蚀后表面的腐蚀产物较少,表面较为平整。经AFM分析,当电流密度8 A/dm~2,极间距20 mm,抛光时间120 s时,硬质合金表面颗粒粒径较小,并均匀分布于表面。经TEM分析,当电流密度8 A/dm~2,极间距20 mm,抛光时间120 s时,硬质合金微钻头抛光后显微组织较为均匀,孔隙较少,结构较为紧密。将RBF神经网络与硬质合金微钻制备工艺相结合,建立了RBF神经网络预测模型。通过RBF神经模型对硬质合金微钻抛光后表面粗糙度数据的训练,验证最后5组试验数据得出,硬质合金微钻抛光后表面粗糙度最小误差为3.23%,说明RBF神经网络可以较好的预测电解抛光后硬质合金微钻的表面粗糙度。(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8-06-02)
王林林[4](2017)在《基于机器视觉的微钻头刃面质量检测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微钻头是PCB板生产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微钻头的生产及检测的质量和效率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微钻头检测效率,本文以面阵相机采集的图像为基础,根据机器视觉与图像处理技术,选择最佳的处理算法,对采集图像进行处理判断。并且为了提高系统的准确性和控制生产成本,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工作:提出了由工业相机、镜头、特种光源、图像采集卡、工控电脑等硬件构成的检测系统的方案,此系统能获取高质量的微钻头刃面图像;分析对比多种图像预处理方法并选择双边滤波和改进Canny算法作为图像预处理方法,实现刃面图像的滤波和轮廓提取;基于Shi-Tomasl角点检测、模板匹配、轮廓矩匹配算法来实现微钻头刃面质量的检测;基于OpenCV、C++、Visual Studio 2010,设计了相关算法的检测系统软件,通过软件实现微钻头刃面质量的检测,并显示相关检测结果。在检测系统软件上进行了刃面检测验证,检测结果表明,本系统具有实现微钻头刃面质量检测的功能,能够实现微钻头刃面的质量检测。(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7-06-01)
林敏,陈红,杨迎新,陈炼[5](2017)在《岩石可钻性微钻头结构的分析与改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PDC钻头几何学理论和分析方法,对影响岩石可钻性测定的关键因素之一——可钻性微钻头的结构合理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标准微钻头存在PDC齿的侧圆柱面与岩石试样的井底表面相干涉的问题。研究了微钻头的侧转角、后倾角和厚度对齿-岩干涉的影响规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微钻头结构的改进,得到了能避免干涉现象的PDC微钻头结构方案。(本文来源于《钻采工艺》期刊2017年03期)
郑健[6](2016)在《用于黄铜加工的微钻头上下料机械手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机械手是一种高级的机械装置,它可以模仿人手的精细动作,通过人为设定程序、动作轨迹以及要求后,让机械手自动实现一系列动作,例如:抓取、移动等操作。本文以用于黄铜加工的新型微钻头为应用背景,对国内外现有的研究成果做了介绍,结合他们的研究成果,同时依据用于黄铜加工的新型微钻头上下料机械手的装备需求,对电动机以及手指的设计提出了自己的建议。(本文来源于《世界有色金属》期刊2016年24期)
葛动元,姚锡凡,向文江[7](2013)在《混合变异神经网络与模糊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在微钻头检测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微钻头检测的要求,提出了基于混合变异神经网络-模糊自适应粒子群优化拟合微钻头特征曲线的新方法。实验中所设计的神经网络与需要拟合的方程相一致,在神经网络训练以及粒子个体的每一次迭代之后,对所得到的神经网络的权值进行归一化处理,该处理相当于权值一种特定的变异操作。同时为了获得全局最优解,在求解中引入模糊自适应粒子群优化被,并根据粒子个体纵向与横向运动轨迹的特性,采用模糊逻辑推理,自适应地调整惯性因子。在求解系统达到全局平衡点时,根据最优粒子的位置矢量获得微钻头的特征曲线的拟合方程,并据此求得微钻头的结构参数与刃面缺陷。所提出的方法为微钻头以及其他工件特征曲线的拟合提供了一个新的解决方案。实验结果表明,与传统的检测方法相比较,该方法具有较高检测精度。(本文来源于《光学学报》期刊2013年03期)
张强[8](2012)在《火成岩岩石可钻性的微钻头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岩石可钻性是选择钻头、预测钻井改进工艺和实行定额管理的主要依据。目前我国主要采用微钻头法测定岩石可钻性,并通过大量岩芯测试结果回归出低层统计可钻性梯度公式用于实际。(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期刊2012年04期)
葛动元,姚锡凡,向文江[9](2011)在《基于侧向连接Sanger算法实现微钻头棱边投影的拟合》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微钻头的圆角、外径等的检测,研究了微钻头棱边投影的拟合方法。首先,采用印刷电路板(PCB)微钻头高精度自动化检测系统采集图像。在对微钻头棱边投影的椭圆方程进行拟合时,以采样点坐标的组合矢量坐标到超平面距离的平方和为目标函数。然后,根据求解目标,设计一个有侧向连接的Sanger网络,以采样点坐标组成的矢量坐标为Sanger网络的输入。最后,采用自适应次分量的提取方法,以自相关矩阵的最小特征值所对应的特征向量为超平面的拟合系数,即椭圆方程拟合系数,得到微钻头的圆角、外径等技术指标。这种自适应Sanger网络在工件形状误差检测中的应用方法能满足微钻头检测的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光学精密工程》期刊2011年03期)
孙艳红,谢丽梅[10](2011)在《微钻头接近折断时钻削扭矩分布规律的MATLAB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大量钻削试验,对微钻头正常钻削和接近折断两种状态下的钻削扭矩信号的变化规律进行对比,得出了钻削扭矩增大是微钻头折断的主要原因,钻削扭矩信号能够准确反映微钻头的实际工作状态。应用MATLAB软件对试验获得的钻削扭矩信号进行统计分析及假设检验,证明在该试验条件下,微钻头接近折断时其钻削扭矩极限值服从正态分布,分散性小,进一步证实钻削扭矩作为在线监测的目标具有可行性。(本文来源于《汽车工艺与材料》期刊2011年02期)
微钻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随着我国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用于加工印刷电路板的微钻头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碳化钨(WC)硬质合金由于具有优异的耐磨性、硬度和断裂强度,是制造微钻头应用最广泛的材料,但是这种材料断裂韧性较低且成本昂贵,因此开发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的复合微钻头材料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自行设计的特制模具采用“冷压成型-真空烧结”的方法制备了用于微钻头的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通过光学显微镜、扫描电镜、能谱仪、X射线衍射分析仪、超高温激光共聚焦显微镜和显微硬度计等分析测试技术研究了不同烧结温度和不同碳化钨颗粒粒径对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显微组织和硬度的影响。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WC晶粒平均尺寸逐渐变大,WC组织的孔隙逐渐减少,致密度提高。当烧结温度为1340℃时,致密度达到98.03%。(2)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复合材料中WC一侧的硬度呈增大趋势。当烧结温度为1340℃时,WC的硬度达到1575HV_(0.1);且在靠近结合界面处WC硬度较其他位置更高;芯部的高速钢材料的硬度随烧结温度的变化不大,都在500HV_(0.1)左右。(3)WC粉末颗粒粒径越小,WC晶粒平均尺寸越小,WC致密度越高。当WC粉末颗粒粒径为100nm,致密度达到91.22%。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在界面处几乎都存在微孔隙和微裂纹,当烧结温度为1300℃,WC颗粒粒径为200nm时,复合材料界面处缺陷最少,界面结合最好。(4)WC粉末颗粒粒径越小,复合材料中WC一侧的硬度越高。当WC粉末颗粒粒径为100nm,烧结温度为1320℃时,WC最高硬度值达1680HV_(0.1)左右;且在靠近结合界面处WC硬度较其他位置更高;芯部的高速钢材料随WC颗粒粒径的变化不大,都在500HV_(0.1)左右。(5)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在界面处发生了元素扩散现象,形成了一定宽度的过渡层,复合材料的结合为冶金结合,复合材料在制备过程中高强钢基体和WC发生反应形成了Cr_2Fe_(14)C、(Fe,C)、CoCx、Co_6W_6C和Fe_7W_6等新相。当烧结温度为1300℃时,Fe元素和Co元素在界面处都发生了明显的扩散,且在过渡层区域内Fe、W和Co元素同时存在;随着烧结温度的升高,Fe、Co、Cr元素扩散越来越明显。(6)当WC粉末颗粒粒径为200nm时,在过渡区域内,Fe元素和Co元素在界面处都发生了明显的扩散;随着WC颗粒粒径的增大,元素扩散趋势减弱。当WC粉末颗粒粒径为300nm或500nm时,在复合材料界面处Fe元素和W元素未发生明显扩散现象,只有Co元素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扩散。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微钻头论文参考文献
[1].孟令浩.微钻头用WC-Ni/高强钢复合界面显微组织及扩散行为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9
[2].王超.微钻头用碳化钨/高强钢复合材料界面显微组织及扩散行为研究[D].辽宁科技大学.2019
[3].和雅楠.硬质合金微钻头的电解抛光加工机理及工艺研究[D].东北石油大学.2018
[4].王林林.基于机器视觉的微钻头刃面质量检测系统设计[D].贵州大学.2017
[5].林敏,陈红,杨迎新,陈炼.岩石可钻性微钻头结构的分析与改进研究[J].钻采工艺.2017
[6].郑健.用于黄铜加工的微钻头上下料机械手的优化研究[J].世界有色金属.2016
[7].葛动元,姚锡凡,向文江.混合变异神经网络与模糊自适应粒子群优化算法在微钻头检测中的应用[J].光学学报.2013
[8].张强.火成岩岩石可钻性的微钻头试验研究[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
[9].葛动元,姚锡凡,向文江.基于侧向连接Sanger算法实现微钻头棱边投影的拟合[J].光学精密工程.2011
[10].孙艳红,谢丽梅.微钻头接近折断时钻削扭矩分布规律的MATLAB实现[J].汽车工艺与材料.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