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温效应论文-王尧龙,崔秀明,蓝磊,陈卫东,李瑞博

光温效应论文-王尧龙,崔秀明,蓝磊,陈卫东,李瑞博

导读:本文包含了光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七,立体栽培,光照,温度

光温效应论文文献综述

王尧龙,崔秀明,蓝磊,陈卫东,李瑞博[1](2015)在《立体栽培叁七的光温效应及对光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立体栽培下的叁七(叁年生)为研究对象,对温室大棚内垂直层迭立体栽培结构下,不同层及同层不同位置(左、中、右侧)的光照强度、气体温度、土壤温度及光合特征等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光照强度、气体温度和土壤温度日变化均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同层不同位置,光照强度表现为上层无显着差异,中下层左右两侧相同,且显着高于中间位置,气体温度表现为每层的左中右位置均无显着差异,土温表现为苗床中间土层(12 cm)土壤温度最低,并呈向上下表面逐渐升高之趋势;叁七净光合效率表现为上层>中层>下层;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净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显着相关,蒸腾速率与光照强度和气体温度显着相关,说明叁七叶片净光合速率受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受气体温度和土壤温度间接影响。综上所述,研究表明叁七立体栽培模式可行,改进苗床架构模式以提高中下层光照强度、增加苗床厚度以降低土壤温差和加强温室通风以调控气体温度等方式为今后提高立体栽培叁七种植技术的改进方向。(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期刊2015年15期)

杨楠,李广[2](2014)在《免耕旱地小麦产量的光温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光温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影响的机制和规律,设计光照和温度2因素7水平的模拟试验,运用模型模拟1971-2005年35a间光照和温度变化下小麦的产量,并采用回归方法分析免耕覆盖(NTS)、传统耕作(T)和免耕(NT)3种耕作措施下,年平均光照和温度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小麦产量随年平均光照和温度的升高呈二次抛物线型下降变化,且NTS的减产效应大于T和NT。当光照不变、年均温升高时,3种耕作措施下小麦均表现为减产,且年平均温度每升高1℃,最大减产率可达16.2%,平均减产率7.6%。当温度不变、年平均光照增加时,3种耕作方式下小麦产量均降低,且年平均光照每增加1MJ·m-2,小麦最大减产率可达13.8%,平均减产率3.9%。3种耕作方式中,NTS的产量改变率均大于T和NT,表明光照或者温度升高相同的值时,NTS耕作措施下的小麦产量减产效应大于其他两种耕作方式。相反,如果降低相同的温度或者光照,NTS的增产效应明显大于其他两种耕作方式。(本文来源于《草业科学》期刊2014年04期)

林晓,罗赟,王红清[3](2014)在《草莓日光温室立体栽培的光温效应及其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日光温室立体栽培的光温效应,以‘章姬’草莓为试材,分析测定支架型、双H型和A字型3种立体栽培架的光温条件,及其对草莓早期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立体栽培架的光温条件差异较大,不受遮光影响的支架型、双H型上层和A字型上层有较好的光温条件。光合有效辐射对草莓的早期产量影响较大,相关性分析显示早期产量与光合有效辐射极显着相关,相关系数为0.70。不同立体栽培架上栽植草莓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平均单果重没有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4年02期)

袁明,宁海龙,王守义,王连霞,郭泰[4](2013)在《光温效应对大豆品种黑河45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自然条件下,对大豆品种黑河45分别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佳木斯、绥化和黑河4个地点进行分期播种,研究不同光温生态条件对大豆生育进程、形态性状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光温效应对大豆的影响机制,为大豆生态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黑河45的生育进程及产量性状都受光温效应的影响。在出苗~始花期阶段,温度的升高能使生育天数缩短;始花期到成熟期温度的升高、日照的减少能使单株荚数、生育天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增加。在同一地点的不同播期间光温效应对产量性状的影响存在着比较差异。2008年绥化以5月23日播期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最高;2009年佳木斯以5月27日播期、黑河以5月11日播期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产量最高;齐齐哈尔2009年6月13日播期和2010年5月27日播期的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最高。(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3年03期)

袁明[5](2013)在《早熟大豆品种合丰42号播期光温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喜温短日照作物,光周期和温度对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在自然条件下,对早熟大豆品种合丰42号分别在3个不同地点进行分期播种,研究不同光温生态条件对大豆生育进程、形态性状、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光温效应对早熟大豆的影响机制,为早熟大豆生态育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合丰42号的生育进程、农艺性状和产量性状都受光温效应的影响。(本文来源于《作物杂志》期刊2013年01期)

杨再强,黄海静,金志凤,李永秀,黄川容[6](2011)在《基于光温效应的杨梅生育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杨梅发育对光温的反应过程,利用不同的地点、年份和品种试验资料,建立了以光温效应(Photo-thermal effectiveness,PTE)为尺度参数的杨梅生育期模拟模型,并运用独立的数据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模型对杨梅雌花序出现、雌花开放、展叶、坐果、果实成熟等生育期所需天数的模拟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回归估计标准误差(RMSE)分别为2.51、1.83、2.68、2.70和2.45 d;与以有效积温法(RMSE分别为8.02、7.81、5.46、5.40和11.83 d)和PAR日积分法(RMSE分别为8.28、11.0、8.52、5.56和6.87 d)为尺度的发育模型相比,模拟精度分别提高了8.6%和10.2%。(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11年07期)

刘剑丽,宁海龙,孙培乐,宋兆华,冯涛[7](2011)在《春大豆播期光温效应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来自中国北纬22.7°~50.2°不同地点的19个春播大豆品种在2 a中分4个时期(4月21日、5月15日、6月11日、7月1日)进行播种,建立了春播大豆的生育进程、形态性状、产量相关性状的光温效应模型,通过模型参数分析了生态性状的光温效应,探讨了不同生态类型的特征。结果表明:在出苗至初花阶段,光温效应总体表现为缩短生育日数。在前3个播期下,光温效应减少终花至成熟阶段的生育日数,在第Ⅳ播期下,光温效应延长终花至成熟阶段的生育日数。在出苗至初花阶段,光温效应增加株高和主茎节数、地上生物产量。在初花至终花阶段,光温效应降低株高和主茎节数、生物产量,在终花至成熟阶段,光温效应均增加地上生物产量。在前2个播期下,光温效应通过初花至终花阶段增加百粒重,终花至成熟阶段增加单株荚数、单位面积粒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第Ⅳ播期下,光温效应通过初花至终花阶段增加单位面积粒数,终花至成熟阶段的增加单株荚数和百粒重,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在选育品种时,应选择苗期发育较慢,而在开花期生长速度快的品种。对于早播(前2个播期)条件下,需选育(用)中晚熟的品种,在开花期坐荚率和结实率高、在鼓粒期鼓粒速度快的品种类型;而对于晚播(第Ⅳ播期)条件,需选育(用)早熟的品种,尤其是终花至成熟阶段的生育日数短的品种,在开花期坐荚率高、鼓粒期结实率高的品种类型。(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1年03期)

董秀荣,王荣堂[8](2011)在《地膜覆盖作物农田光温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地膜覆盖作物农田光温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夏季作物旺长期(棉花开花~吐絮期、玉米抽雄穗~乳熟期、大豆开花~结荚期)地膜覆盖作物枝叶茂盛,白天所截留的太阳总辐射量多,作物中下部光照强度小于对照地,且地膜覆盖作物农田土壤温度低于对照地,其中白天地面最高温度降温较明显,棉花、玉米与大豆农田土壤温度比对照分别降低3.1、2.7、2.5℃,其光温效应可有效减轻夏季高温对作物的危害而利于增产。(本文来源于《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陈宗玲,刘鹏,张斌,汪佳易,宋生印[9](2011)在《立体栽培草莓的光温效应及其对光合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选用中型玻璃温室、中型塑料温室和大型塑料温室3种日光温室,采用立体A字架模式下,基质栽培‘章姬’草莓,研究温室环境对立体栽培草莓光合的影响。结果表明:立体架上层草莓根际温度高于中、下层。上层草莓叶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双峰型,而中、下层呈单峰型。面东与面西草莓叶片净光合速率及光合有效辐射日变化在中、下层有显着差异。中、下层叶片日平均光合有效辐射值分别为上层的51.21%~62.49%和33.64%~44.86%,日平均净光合速率分别为上层的62.42%~77.98%和42.14%~53.51%。表明‘章姬’草莓对弱光环境具有一定的适应能力。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温室立体栽培模式下草莓叶片的净光合速率的大小以受光合有效辐射大小的影响为主,受空气温度的影响为辅,且不受根际温度影响的制约。(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1期)

费志宏[10](2009)在《中国大豆不同生态类型光温效应的比较及GmFT基因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是喜温短日作物,短日照和高温促进大豆的生长发育,光周期和温度对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生长发育的影响不同。为明确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光周期效应、温度效应和光温互作效应,进一步揭示光周期和温度对不同类型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及其相互关系,通过自然光照、短日照(12h)和长光照(16h)叁种光周期处理,并以春播模拟低温、夏播模拟高温条件,形成长日+低温、长日+高温、短日+低温、短日+高温的光温组合,对国家大豆品种区域试验的15个不同生态类型的对照品种进行了光温反应特性研究。同时对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在各种光温条件下的反应进行分析。GmFT基因在大豆光周期反应中起关键作用,其表达水平和表达模式受光周期直接调控。为进一步揭示大豆生长发育过程中光周期和温度的相互关系,以光周期反应钝感的黑河27和光周期反应敏感的自贡冬豆为实验材料,在人工气候室进行不同光温处理,分析GmFT基因在单叶中的表达变化与光温反应关系。本文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大豆品种开花前、后光周期反应敏感性及开花前短日后效应,在不同生态类型间表达强弱上具有较强的一致性,品种的光周期反应敏感性在出苗至生理成熟期间表现较稳定。缩短日照加速大豆品种生殖发育,延长日照促进营养生长。供试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开花前光周期的敏感性和开花前短日后效应强弱均为:南方夏大豆>黄淮海夏大豆>南方春大豆>北方春大豆区。延长初花后光照时间,使大豆品种成熟延迟。供试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开花后光周期敏感性强弱顺序为:南方夏大豆>南方春大豆>黄淮海夏大豆>北方春大豆,其中黄淮海夏大豆的开花后光周期敏感性与南方春大豆接近。2.大豆品种出苗至开花阶段,高温促进大豆发育,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开花前感温性表现为:南方夏大豆>南方春大豆>北方春大豆>黄淮海夏大豆。高温促进大豆种子萌发出苗,缩短播种至出苗的时间,这种效应在不同生态类型大豆品种中没有明显区别。3.光周期和温度对大豆发育存在明显的互作,高温能够加强短日照对发育的促进效应,低温则弱化短日照对发育的促进效应;短日照能够增强高温对发育的促进作用,长日照则减轻高温对发育的促进作用。升高温度对光周期反应敏感性的促进效应、缩短日照对温度反应敏感性的促进效应随品种适宜推广区域纬度的降低而减弱。4.长日照和高温使初花节位升高、植株高度和底荚高度增加、主茎节数增多。供试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初花节位、株高和主茎节数对光周期反应的敏感性强弱表现为:南方夏大豆>黄淮海夏大豆>南方春大豆>北方春大豆区。在品种能正常成熟的前提下,长日照使品种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增加;短日照使北方春大豆和黄淮夏大豆百粒重增加、南方夏大豆百粒重减小、对南方春大豆无明显影响。供试不同类型大豆品种单株产量对光周期反应敏感性强弱为南方夏大豆>黄淮夏大豆>南方春大豆>北方春大豆。缩短光照使北方春大豆的蛋白质含量下降、南方春大豆和夏大豆的蛋白质含量有小幅增加。开花前经过短日诱导、开花后延长光照使北方春大豆蛋白质含量增加、南方春大豆和夏大豆蛋白质含量降低。缩短光照使北方春大豆、黄淮海夏大豆和南方夏大豆的脂肪含量增加。开花前经过短日诱导、开花后延长光照使北方春大豆和黄淮海夏大豆脂肪含量降低、南方春大豆和夏大豆脂肪含量增加。北方春大豆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随日照长度缩短而降低;南方夏大豆蛋白质和脂肪总含量随日照长度缩短而增加。5.GmFT是植物PEBP基因家族FT-like亚家族的基因,具有与FT、Hd3a等FT-like基因相似的功能,为促进大豆开花的成花诱导基因。短日照促进光周期反应敏感品种自贡冬豆GmFT的表达;在短日照条件下,低温促进自贡冬豆GmFT的表达;在长日照条件下,温度的高低对自贡冬豆GmFT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不同光周期处理对光周期反应钝感品种黑河27GmFT的表达影响较小;高温促进黑河27GmFT的表达。(本文来源于《沈阳农业大学》期刊2009-05-08)

光温效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光温对小麦(Triticum aestivum)产量影响的机制和规律,设计光照和温度2因素7水平的模拟试验,运用模型模拟1971-2005年35a间光照和温度变化下小麦的产量,并采用回归方法分析免耕覆盖(NTS)、传统耕作(T)和免耕(NT)3种耕作措施下,年平均光照和温度变化对小麦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耕作措施下,小麦产量随年平均光照和温度的升高呈二次抛物线型下降变化,且NTS的减产效应大于T和NT。当光照不变、年均温升高时,3种耕作措施下小麦均表现为减产,且年平均温度每升高1℃,最大减产率可达16.2%,平均减产率7.6%。当温度不变、年平均光照增加时,3种耕作方式下小麦产量均降低,且年平均光照每增加1MJ·m-2,小麦最大减产率可达13.8%,平均减产率3.9%。3种耕作方式中,NTS的产量改变率均大于T和NT,表明光照或者温度升高相同的值时,NTS耕作措施下的小麦产量减产效应大于其他两种耕作方式。相反,如果降低相同的温度或者光照,NTS的增产效应明显大于其他两种耕作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光温效应论文参考文献

[1].王尧龙,崔秀明,蓝磊,陈卫东,李瑞博.立体栽培叁七的光温效应及对光合的影响[J].中国中药杂志.2015

[2].杨楠,李广.免耕旱地小麦产量的光温效应[J].草业科学.2014

[3].林晓,罗赟,王红清.草莓日光温室立体栽培的光温效应及其影响分析[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4

[4].袁明,宁海龙,王守义,王连霞,郭泰.光温效应对大豆品种黑河45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J].大豆科学.2013

[5].袁明.早熟大豆品种合丰42号播期光温效应的研究[J].作物杂志.2013

[6].杨再强,黄海静,金志凤,李永秀,黄川容.基于光温效应的杨梅生育期模型的建立与验证[J].园艺学报.2011

[7].刘剑丽,宁海龙,孙培乐,宋兆华,冯涛.春大豆播期光温效应的研究[J].大豆科学.2011

[8].董秀荣,王荣堂.地膜覆盖作物农田光温效应研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

[9].陈宗玲,刘鹏,张斌,汪佳易,宋生印.立体栽培草莓的光温效应及其对光合的影响[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1

[10].费志宏.中国大豆不同生态类型光温效应的比较及GmFT基因表达分析[D].沈阳农业大学.2009

标签:;  ;  ;  ;  

光温效应论文-王尧龙,崔秀明,蓝磊,陈卫东,李瑞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