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杀伤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细胞,杀伤性,荧光,麻醉性,芬太尼,核力,自然。
杀伤性论文文献综述
R.Bilham,V.Gaur,生冬梅[1](2020)在《成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建筑物》一文中研究指出世界1/4的人口居住在伊朗、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孟加拉国、斯里兰卡和缅甸。这些国家位于或接近正在与欧亚板块南缘碰撞的阿拉伯和印度板块北缘(见图1a)。碰撞发生在大陆中部,因此,历史上地震摧毁了许多定居点,尤其是在伊朗(1)。自1900年以来,地震造成的死亡人数超过了此前所有世纪地震造成的死(本文来源于《世界地震译丛》期刊2020年01期)
高美欣,何玲玲,杨君茹,张健,张福阳[2](2019)在《自然杀伤性T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自然杀伤性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NKT cell)是一种非传统T淋巴细胞,既表达自然杀伤性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 cell)的相关受体,也表达T细胞受体。近年来,不断有新的NKT细胞亚群被发现,不同亚群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不尽相同。在肝脏疾病中,活化的NKT细胞功能和作用复杂多变,其机制尚未十分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深入探讨NKT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对延缓肝病病理进程至关重要。(本文来源于《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期刊2019年03期)
曹卉,高元慧,郑琳麟,刘克辉,黄邓高[3](2019)在《双标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系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表达荧光素酶(Luc)及绿色荧光蛋白(GFP)双标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CIK)细胞系。方法体外原代培养C57BL/6小鼠CIK细胞,使用构建好的表达Luc及GFP的慢病毒载体包装重组慢病毒,感染培养第14天的CIK细胞,嘌呤霉素筛选2 w后,采用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GFP表达情况,PCR、基因测序及体外活体成像系统对感染后的CIK细胞表达Luc进行验证。结果 Luc-GFP-CIK双标细胞系构建成功,能够稳定表达Luc及GFP。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显示转染后CIK细胞形态正常且表达GFP;PCR和测序结果显示转染后CIK细胞获得Luc基因;体外活体成像系统检测显示转染后CIK细胞表达Luc。结论初步构建了简便、安全的双标CIK细胞系,该方法便于普及,可为CIK细胞在体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前期基础和实验工具。(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16期)
胡陈[4](2019)在《六君子汤对脾虚痰湿型糖尿病胃轻瘫的胃动素、CD8+CD28+杀伤性T细胞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六君子汤对脾虚痰湿型糖尿病胃轻瘫的胃动素、CD8+CD28+杀伤性T细胞的影响。方法:选取120例脾虚痰湿型糖尿病胃轻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n=60)与观察组(n=60),对照组给予枸橼酸莫沙必利分散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六君子汤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血清胃动素及免疫状态。结果:观察组治疗后的血清胃动素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的外周血样本与胃粘膜组织样本的CD8+CD28+杀伤性T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脾虚痰湿型糖尿病胃轻瘫的治疗中采用六君子汤,能够提高平胃动素含量与CD8+CD28+杀伤性T细胞的百分比,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包头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张光辉,邵小燕,严小敏[5](2019)在《CIK与NK细胞联合应用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CIK与NK细胞联合应用对肿瘤细胞的杀伤功能。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7月收治的10例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患者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分别诱导扩增制备成CIK、NK细胞。分别检测CIK、NK及两者联合应用对肿瘤细胞K562的杀伤率。结果:在效靶比5∶1、10∶1、20∶1条件下,CIK/NK 1∶1联合组对K562肿瘤细胞的杀伤率分别为(48.1±1.9)%、(61.3±2.5)%、(81.2±2.6)%,高于CIK组的(31.2±1.5)%、(42.7±2.1)%、(61.3±2.2)%和NK组的(35.4±1.7)%、(46.2±2.3)%、(63.5±2.1)%,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CIK、NK细胞联合应用的效果优于单独使用,证实两者的共同作用可以提高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毒性,在临床中可联合两种细胞应用于肿瘤的免疫治疗。(本文来源于《生物化工》期刊2019年01期)
郭琳[6](2019)在《PD-1抗体抗癌新发现:杀伤性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由树突状细胞启动》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观点认为,PD-1抗体抗癌机制为PD-1抗体与T细胞上PD-1受体结合并直接激活T细胞启动免疫反应。然而,事情并非这么简单。最近,麻省总医院的GARRIS等在《Immunity》上发表的研究成果进一步解析了PD-1抗体抗癌的机制。该研究发现,当PD-1抗体与T细胞上PD-1受体结合后,由树突状(本文来源于《海南医学》期刊2019年01期)
谭仲甫[7](2018)在《美媒:芬太尼已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一文中研究指出强效麻醉性镇痛药芬太尼在美国因滥用而酿成社会危机。美国《星条旗报》网站15日称,芬太尼已成为导致美国公共卫生危机最危险的一种药物,危害已经相当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只需要100磅芬太尼就足以杀死数百万人!报道称,芬太尼作为阿片类麻醉药品,最大的(本文来源于《环球时报》期刊2018-12-17)
Khawar,Ali,Shahzad(哈瓦)[8](2018)在《杀伤性PLGA纳米粒诱导小鼠同种皮肤免疫耐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治疗移植排斥的理想方法是诱导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因为后者不会损害宿主的整体免疫功能,极大降低移植排斥治疗中感染等疾病的发生率。纳米技术的发展,极大促进了抗原特异性免疫耐受诱导技术的提高。已有研究者开发出可以靶向杀伤同种抗原特异性T、B淋巴细胞和抗原提呈细胞的纳米颗粒,并在诱导移植耐受中得到有效证实。纳米仿生颗粒在世界范围内被认为是自身免疫性疾病和同种异体移植排斥反应的有效免疫调节剂,但目前大多数纳米仿生颗粒的设计思路主要集中在包裹缓释可溶性抗原、毒素或细胞因子,并让细胞通过吞噬或胞饮作用吞噬纳米粒子进而诱导致耐受性抗原提呈细胞如调节性DC,再通过后者诱导抗原特异性T细胞凋亡或抑制,很少有研究关注仿生纳米颗粒与抗原特异性T细胞的直接接触。而且以往研究中,仿生纳米颗粒所负载的调节分子种类较少,多种免疫调节分子的联合递送很少见。研究目的:本研究制备聚乳酸-羟基乙酸纳米粒(PLGA-NPs)并在其表面共价偶联同种靶向抗原H-2K~b-Ig二聚体、负调节分子抗-Fas单抗、PD-L1-Fc和TGF-β以及抗吞噬分子CD47-Fc,研制可生物降解的、能直接靶向结合同种反应性T细胞的、多效能的杀伤性PLGA纳米粒,进而探索其在小鼠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中治疗皮肤移植排斥的疗效,作用机制以及可能引发的毒副作用等。研究方法及结果:1、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征:采用复乳溶剂挥发法制备了两种规格的PLGA纳米粒。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纳米粒的形状和大小,激光粒度检测仪分析纳米粒的直径分布,Zeta电位仪检测其表面的zeta电位。结果显示,所制备的两种规格的PLGA纳米粒均呈规则圆形,表面光滑,其粒径分别为202.4nm和78.8 nm(分别称为200nm和80 nm粒子),平均Zeta电位分别为-3.09mv和-8.63mv。而后,通过改良的EDC/NHS化学法将聚乙烯亚胺(PEI)结合于纳米颗粒表面,使其表面功能化,布满-NH_2~+基团,从而能够共价偶联蛋白分子。2、杀伤性PLGA纳米粒的制备及表型分析:在PEI修饰的PLGA纳米粒表面偶联BSA,用Micro BCA微量蛋白定量试剂盒分析PLGA纳米粒表面的最大蛋白负载量。结果显示,1 mg的直径200 nm和80 nm粒子表面的最μμ大蛋白吸附量分别为75.31μg和77.51μg。以此为基础,在表面功能化的PLGA纳米粒表面联合吸附H-2K~b-Ig二聚体、抗-Fas单抗、PD-L1-Fc、TGF-β和CD47-Fc等5种免疫分子,制备多效能靶向杀伤性PLGA纳米粒。通过相应的荧光单抗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H-2K~b-Ig二聚体、抗-Fas单抗、PD-L1-Fc和CD47-Fc四种分子均成功吸附于PLGA纳米粒表面。因为没有相应的荧光标记的抗TGF-β单抗,所以TGF-β的表面负载没有检测。3、小鼠同种皮肤移植模型的建立和杀伤性PLGA纳米粒的体内治疗:7-8周龄的雄性C57BL/6小鼠(H-2K~b)作为皮肤供者,H-2K~b基因突变的C57BL/6小鼠(bm1鼠,H-2K~(bm1))作为皮肤受者,建立同种异体皮肤移植模型。在皮肤移植后第9、11和13天,将直径200 nm的杀伤性PLGA纳米粒经尾静脉输注治疗叁次,同时设立7种对照PLGA纳米粒治疗组。每天观察皮肤移植物存活状态,第15天时通过免疫荧光法检测受者皮肤移植物中同种反应T细胞、CD4~+和CD8~+T细胞的浸润程度。结果显示,杀伤性PLGA纳米粒能强有力地抑制移植排斥,延长皮肤移植物存活期达45天(MST 61天),其他对照组(PBS、Blank NPs、NP~(aFas)、NP~(Kb)、NP~(CD47)、NP~Kb/aFasb/aFas and NP~(Kb/aFas/PD-L1/TGFβ)等)的MST则分别为16、19、22、27、27、36和41天。第15天,H-2K~b-Ig二聚体的原位荧光染色显示,皮肤移植中浸润的H-2K~b同种抗原反应性T细胞减少79.8%;单抗荧光染色显示,皮肤移植物中浸润的CD8~+T细胞和CD4~+T细胞分别减少了48.9%和36.4%;HE染色显示炎性细胞的浸润也明显减少。另外,直径80 nm的杀伤性PLGA纳米粒的治疗仅使皮肤移植物的存活期延长了22天,效果明显弱于200 nm的杀伤性PLGA纳米粒,因此后续研究中只关注200 nm的杀伤性PLGA纳米粒。4、杀伤性PLGA纳米粒的体内作用机制:第叁次治疗后的2天(第15天),H-2K~(b-)Ig二聚体染色和流式分析显示,杀伤性PLGA纳米粒(Killer NPs)治疗组移植鼠脾脏淋巴细胞群中,H-2K~b特异性同种反应CD8~+T细胞的频率下降了90.3%,对照组CD47~-killer NPs(NP~(Kb/aFas/PD-L1/TGFβ))and Anti-Fas~-killer NPs(NP~(Kb/PD-L1/TGFβ/CD47))分别下降了62.6%和51.9%,而无关同种抗原靶向的对照组(H-2K~d killer NPs)只下降了12.6%。在外周血中,80.7%的H-2K~b特异性同种反应CD8~+T细胞被Killer NPs治疗所清除;同时,Killer NPs治疗导致移植鼠脾脏中CD8~+T细胞的凋亡率增高3倍,CD47~-killer NPs和Anti-Fas~-killer NPs对照组分别增高113.5%和48.2%,而H-2K~d killer NPs对照组只有轻微增高。外周血中的情况与此相似;Killer NPs治疗还使移植鼠脾脏活化状态的CD8~+T细胞频率下降了67.8%,使受者T细胞在体外与供者脾细胞混合培养中的同种增殖能力降低了50%;另外,Killer NPs治疗还导致移植鼠脾脏和淋巴结中CD4~+/CD25~+/Foxp3~+的调节性T细胞频率分别升高了81.7%和80.1%。5、杀伤性PLGA纳米粒的体内示踪、组织分布和与免疫细胞的接触:ICG标记的杀伤性PLGA纳米粒经尾静脉输注皮肤移植鼠,利用小动物活体远红外成像仪在不同时间点观察纳米粒的体内运行规律,另在2 h时取移植鼠各器官进行离体器官成像。结果显示,Killer NPs可通过血液系统分布于脾脏、淋巴结、肝、肾、肺、心脏和皮肤移植物局部,荧光强度在30 min至4 h间最强,体内滞留时间可达30 h以上。同时,H-2K~(b-)killer NPs(non-targeting killer NPs),CD47~-killer NPs和Blank NPs等对照纳米粒的体内运行和组织分布与Killer NPs呈现部分差异,且体内滞留时长明显缩短,分别为24 h,24 h和18 h。利用PE标记的Killer NPs经尾静脉输注皮肤移植鼠,流式分析也显示Killer NPs在外周血、脾脏和淋巴结中存在一定的频率;荧光单抗染色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移植鼠脾脏组织切片中,大量Killer NPs累积于红髓和边缘区,与CD8~+T细胞有较多的荧光共定位,而与CD4~+T细胞、B细胞、单核细胞和DC细胞接触较少。相比较而言,CD47~-killer NPs在红髓和边缘区分布较少,而与上述除B细胞外的诸多免疫细胞呈明显增多的荧光共定位。这些结果提示:在H-2K~b-Ig靶向抗原的引导下,killer NPs在体内可以与CD8~+T细胞直接接触,并且在CD47-Fc分子保护下被巨噬细胞和DC细胞吞噬的现象较少。6、杀伤性PLGA纳米粒治疗对机体整体免疫功能的影响和毒副作用:在killer NPs第叁次治疗后2天,流式分析显示移植鼠脾细胞群中CD3~+T细胞、CD4~+T细胞、B细胞和NK细胞的频率未明显下降;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实验显示受者T细胞对第叁方脾细胞的同种增殖能力没有明显下降;细胞毒实验显示NK细胞对肿瘤细胞的非特异性杀伤活性也没有下降;移植鼠载瘤实验显示killer NPs治疗并未显着降低治疗鼠的整体抗肿瘤能力。在killer NPs末次治疗后第2、17和32天,移植鼠血常规检测显示外周血中8种细胞群的数量或比例未有明显下降;生化指标分析显示肝功能和肾功能也未受明显损伤;各器官组织切片的HE染色结果显示移植鼠的脾、肾、肝、心和肺等重要脏器未见明显病理损伤。这些结果初步提示:killer NPs的体内治疗未导致移植鼠其他免疫细胞种群的明显的非特异性杀伤,未导致移植鼠整体免疫功能的明显下降和主要脏器的可见的毒副作用。结论:在PLGA纳米粒表面负载靶向抗原、多种负免疫调节分子和抗吞噬分子,成功制备直径200nm的、可生物降解的、多效能的杀伤性PLGA纳米粒。其经血液循环分布于同种皮肤移植鼠体内多种组织器官,在淋巴器官与同种抗原反应性CD8~+T细胞直接接触,诱导其凋亡、抑制其活化和同种增殖能力,促使调节性T细胞增殖,导致移植鼠体内大多数同种抗原反应性CD8~+T细胞被选择性清除,移植物局部浸润大幅减少,从而有效抑制皮肤移植排斥,大幅延长移植物存活期,同时对机体其他免疫细胞、整体免疫功能和主要脏器未见明显的毒副作用。本研究为同种异体移植排斥的特异性免疫疗法提供了新的策略和思路。(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期刊2018-06-04)
梁海盈[9](2018)在《《中国核力量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第3-5章)汉译实践报告》一文中研究指出这是一份根据桂林市政府数字传播与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与广西师范大学的英译中合作项目而写的翻译实践报告,笔者负责翻译源语文本的部分章节。得益于自身军事实力的增强,中国的国际核地位不断提升。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巩固自身核地位,中国必须继续提高军事实力,包括军事文化软实力。其中,军事翻译在国家安全方面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值得学术界更多的关注。基于此,笔者选取了一份军事文件——《中国核力量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翻译其中的第叁至第五章节。该部分主要为国外主流军事出版物对中国核力量的详细评估,对中国核政策与核行动的看法,以及对局部地区核态势的概述和分析。本次翻译实践报告主要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附录1的翻译材料及其译文,笔者借助相关翻译软件,主要是Transmate,对所选军事文本的部分章节进行英译汉的翻译。为保证译文质量,笔者在译前仔细查阅了相关背景资料,并认真学习了相关军事知识。第二部分是报告主体,笔者对所选翻译部分的文本特点和译文进行分析,分为四个章节:第一章为翻译项目简介,介绍项目背景和报告结构;第二章为翻译过程描述,包括译前准备、文本分析、平行文本、质量控制;第叁章为翻译案例分析,从词汇、句法、篇章叁个层面对译文进行分析;第四章为总结,总结翻译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阐述笔者完成此翻译项目的感想和收获,说明此项目对今后类似研究的启示,并指出此项目的不足之处。笔者希望通过此次翻译项目,一方面提高自身的翻译技能,更好地把握军事文本的特点,掌握军事翻译的翻译方法;另一方面希望为推动国内军事翻译研究、促进国内外军事交流贡献一己绵薄之力。(本文来源于《广西师范大学》期刊2018-05-01)
刘滨[10](2017)在《葡萄膜炎小鼠肝脏和脾脏来源的自然杀伤性T淋巴细胞的不同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自然杀伤T淋巴细胞(NKT细胞)在不同的器官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与作用。然而,NKT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的肝脏和脾脏中是否发挥不同的作用现在依然不清楚。本研究的目的是研究NKT细胞在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肝脏与脾脏的不同作用。方法:27只小鼠随机分成9组,每组3只,并用不同的免疫方法进行免疫。免疫组成分主要包括IRBP(1-20)多肽,完全弗氏佐剂,结核菌素等。小鼠诱导后第13天被处死,然后从淋巴结和脾脏中制备IRBP诱导的T淋巴细胞、单核细胞以及特异性NKT细胞。特异性T淋巴细胞分别与NKT细胞进行共培养,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T细胞表面以及细胞内IFN-γ和IL-17的表达水平。同时,使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方法检测细胞上清中IFN-γ和IL-17的表达水平。结果:肝来源的NKT细胞可有效抑制Th1、Th17细胞的分化,而脾脏来源的NKT细胞的抑制分化作用较弱。免疫后肝脏来源和脾脏来源的NKT细胞与T细胞的比值显着不同步。此外,不同的免疫方法可使小鼠产生不同的免疫应答。当小鼠接受相同抗原免疫时NKT细胞的产生具有记忆效应。结论: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中肝脏来源和脾脏来源的NKT细胞在抑制Th1和Th17细胞分化方面具有多样性,肝脏来源的NKT细胞比脾脏来源的NKT细胞功能更强大。此外,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小鼠接收相同抗原免疫时,在产生NKT细胞方面具有记忆效应。(本文来源于《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期刊2017-12-06)
杀伤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自然杀伤性T细胞(natural killer T cell,NKT cell)是一种非传统T淋巴细胞,既表达自然杀伤性细胞(natural killer cell,NK cell)的相关受体,也表达T细胞受体。近年来,不断有新的NKT细胞亚群被发现,不同亚群的结构、功能和调节机制不尽相同。在肝脏疾病中,活化的NKT细胞功能和作用复杂多变,其机制尚未十分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深入探讨NKT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及机制对延缓肝病病理进程至关重要。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杀伤性论文参考文献
[1].R.Bilham,V.Gaur,生冬梅.成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建筑物[J].世界地震译丛.2020
[2].高美欣,何玲玲,杨君茹,张健,张福阳.自然杀伤性T细胞在肝脏疾病中的作用与机制研究进展[J].中国肝脏病杂志(电子版).2019
[3].曹卉,高元慧,郑琳麟,刘克辉,黄邓高.双标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性细胞系构建[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4].胡陈.六君子汤对脾虚痰湿型糖尿病胃轻瘫的胃动素、CD8+CD28+杀伤性T细胞的影响[J].包头医学院学报.2019
[5].张光辉,邵小燕,严小敏.CIK与NK细胞联合应用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研究[J].生物化工.2019
[6].郭琳.PD-1抗体抗癌新发现:杀伤性T细胞的抗肿瘤活性由树突状细胞启动[J].海南医学.2019
[7].谭仲甫.美媒:芬太尼已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N].环球时报.2018
[8].Khawar,Ali,Shahzad(哈瓦).杀伤性PLGA纳米粒诱导小鼠同种皮肤免疫耐受的研究[D].东南大学.2018
[9].梁海盈.《中国核力量与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第3-5章)汉译实践报告[D].广西师范大学.2018
[10].刘滨.葡萄膜炎小鼠肝脏和脾脏来源的自然杀伤性T淋巴细胞的不同作用[C].2017年第五次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论文摘要集(上册).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