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罗廷论文_水新营

导读:本文包含了鲍罗廷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黄埔军校,蒋介石,苏联,国共合作,斯大林,莫斯科,中共中央。

鲍罗廷论文文献综述

水新营[1](2019)在《陈独秀与鲍罗廷的合作岁月》一文中研究指出陈独秀与鲍罗廷,一个是中共中央最高领导人,一个是俄共(布)中央政治局派驻中国担任国民党和国民政府的顾问,并对中国共产党负有重要的指导责任。鲍罗廷在中国国民革命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不过,在陈独秀和他领导中国革命的合作过程中,更多的是矛盾和分歧。推进国共合作中分歧初显1923年8月2日,俄共(布)中央政治局根据斯大林的建议,任命鲍罗廷为孙中山的政治顾问,责成鲍罗廷在与孙中山的工作中,要"遵循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利益,决不要迷恋于在中国培植共产主义的目的"。(本文来源于《红岩春秋》期刊2019年11期)

叶介甫[2](2018)在《孙中山与鲍罗廷》一文中研究指出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1884年7月9日出生在俄国维帖布斯克州雅诺维奇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他在拉脱维亚度过了幼年和少年时代。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联顾问,也是这一时期在中国具体贯彻执行共产国际决定的主要代表。他在协助孙中山改造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和第一次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协助中共广东区(本文来源于《工会信息》期刊2018年22期)

陶诗秀[3](2018)在《鲍罗廷其人其事》一文中研究指出鲍罗廷(1884一1951)这个名字对中国人民并不陌生。他1923年受共产国际委派来华工作,任孙中山先生的首席政治顾问;1927年武汉革命政府解体后,离华回国。他来华以前的经历,一般鲜为人知;离华以后的情况也是一个谜。其实,鲍罗廷的生平极其丰富多彩,他的足迹遍及欧、亚、南美、北美洲,许多(本文来源于《粤海风》期刊2018年03期)

蔡雅雯[4](2018)在《论谭延闿与鲍罗廷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谭延闿和鲍罗廷二人共同经历了第一次国共合作从建立到破裂的全过程。鲍罗廷来华后,虽没有直接和谭延闿建立联系,但两人分别在政治和军事上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事业。孙中山去世后,谭、鲍二人谨遵孙中山遗愿,共同维护新叁民主义,促成广州国民政府成立,支持工农运动,反对“西山会议”派以及调和“中山舰事件”等。随着革命进程不断发展,迁都事件后,谭延闿思想开始向右转变。大革命危机时期,鲍罗廷虽采取战略退缩政策,但也无法挽救国共破裂局面。本文分四个部分来分析谭延闿和鲍罗廷之间的关系。第一部分:“谭延闿与鲍罗廷相识于国共合作形成时期”,以孙中山为主线分析两人对建立第一次国共合作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同时两人积极推动国民革命运动发展,不遗余力地宣传新叁民主义。第二部分:“联合维护国共合作统一战线”,谭、鲍二人共同与右派进行斗争,并坚决维护国共合作的基本原则和方针政策,他们的关系也因多次合作而日益亲近。此时,鲍罗廷认为谭延闿是坚定不移的国民党左派人物。第叁部分:“国共合作出现分裂,谭、鲍二人共同勉力维持大局”,随着北伐的推进,迁都问题被提上议程,国民党右派的反革命面目日益表露。此时谭延闿虽开始出现右倾思想,但总体上还是和鲍罗廷一起继续维持国共合作。第四部分:“谭延闿与鲍罗廷关系的评价”,分别从两人自身的角度出发,分析了大革命时期两人相互信任和配合的原因。(本文来源于《湘潭大学》期刊2018-06-01)

胡晓莉[5](2017)在《广州时期鲍罗廷与蒋介石之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蒋介石与鲍罗廷的关系一直是学界备受关注的问题之一。探究鲍罗廷对蒋介石"情有独钟"的原因,可以从叁方面加以阐述,分别是:鲍罗廷眼中的蒋介石、鲍罗廷与蒋介石相互借重以及鲍罗廷"钟情"蒋介石的苏联因素。(本文来源于《红广角》期刊2017年Z4期)

尹倩[6](2017)在《鲍罗廷与维经斯基有关中国革命问题思想观点的比较研究(1920-1927)》一文中研究指出五四运动后的中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探索中国革命,并与共产国际建立了密切联系。共产国际成为中国革命进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1920年,是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建立革命联系的开端。在中国错综复杂的革命形势下,这种联系主要表现在共产国际和苏俄(1922年后为苏联)政府通过派遣代表来华,帮助成立中国共产党并制定理论策略,直接参与国共合作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等大量活动,实现对中国革命的帮助和指导。从1920年到1927年国民革命的失败,其间来华时间最长者当属鲍罗廷与维经斯基。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关系的相关课题研究中,学术界对共产国际驻华代表的研究着述颇丰,对鲍罗廷和维经斯基的针对研究数量亦相当可观,但却未有关于二者的比较研究。因此,文章将以《共产国际、联共(布)与中国革命档案资料丛书》等文献材料为基础,在学习和了解相关研究成果的前提下,对鲍罗廷与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问题思想观点做一比较,以期从此特定角度为丰富和深化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研究奉献绵薄之力。本文之所以围绕鲍罗廷和维经斯基这两位代表进行比较研究,一是因为他们驻华时间长,驻华期间基本经历了中国大革命这一特殊且重大的历史时期,提出了许多有关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思想观点;二是由于二人特殊的身份,使得他们的思想行为与共产国际、苏联政府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值得深究。本文以1920年至1927年鲍罗廷和维经斯基对中国革命基本问题的理论和实践为研究对象,分析他们在中国革命领导权、国共合作统一战线、土地革命、武装斗争等问题的思想观点,辨析和梳理其中的异同,并在自己很有限的认识和研究水平的基础上,尽可能做出客观公正的判断和评价。本文在结构设计上,也大体按上述有关中国革命的几个基本问题依次安排。做此比较研究的目的与学术价值,在于加深理解共产国际与中国革命的密切关系,从而深化认识中国共产党把握中国革命规律的历史过程,从一个侧面考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的了解和感悟。(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7-05-01)

孙果达[7](2016)在《鲍罗廷的绝密使命》一文中研究指出1923年1月4日,联共政治局会议做出了一个绝密决定:"采纳外交人民委员部关于赞同越飞同志的政策的建议,该政策旨在全力支持国民党,并建议外交人民委员部和我们共产国际的代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赴华落实这一绝密任务的就是鲍罗廷。忠实执行"国苏合作"1924年10月8日,苏联的第一批武器从海参威运抵广州。孙中山随即于11(本文来源于《党史纵横》期刊2016年08期)

宋一平[8](2016)在《鲍罗廷与黄埔军校》一文中研究指出苏联顾问鲍罗廷积极参与了黄埔军校的筹建工作,在力促孙中山创办军校、支持蒋介石出任校长、争取苏联在人财物上的大力支持、重视军校的政治工作等方面有过重要的贡献或作用。(本文来源于《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韦希成[9](2016)在《何凤丹义释鲍罗廷夫人》一文中研究指出1927年7月,福建寿宁籍北京高等审判厅刑事庭庭长、大法官何凤丹义释苏联共产党人鲍罗廷夫人等4人一案,曾遍传京津,轰动国际社会。何凤丹,原名何隽,字景常,寿宁县斜滩镇人,生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1913年毕业于北京政法学校,1916年毕业于司法讲习所,历任北京高等审判厅推事等职。何凤丹胸怀政治抱负,追求进步,在北京求学时就(本文来源于《炎黄纵横》期刊2016年04期)

孙果达[10](2016)在《鲍罗廷来华任务考》一文中研究指出鲍罗廷,1923年9月由苏联政府派遣到中国,是1923~1927年间共产国际驻中国代表和苏联驻中国国民党代表,任孙中山国民政府的首席政治顾问。可以说,鲍罗廷赴华的唯一任务是"全力支持国民党",尤其是扶助蒋介石执政。(本文来源于《上海党史与党建》期刊2016年03期)

鲍罗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米哈伊尔·马尔科维奇·鲍罗廷,1884年7月9日出生在俄国维帖布斯克州雅诺维奇村的一个贫苦家庭里。他在拉脱维亚度过了幼年和少年时代。是我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的苏联顾问,也是这一时期在中国具体贯彻执行共产国际决定的主要代表。他在协助孙中山改造国民党、推动国共合作和第一次革命统一战线的建立、协助中共广东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鲍罗廷论文参考文献

[1].水新营.陈独秀与鲍罗廷的合作岁月[J].红岩春秋.2019

[2].叶介甫.孙中山与鲍罗廷[J].工会信息.2018

[3].陶诗秀.鲍罗廷其人其事[J].粤海风.2018

[4].蔡雅雯.论谭延闿与鲍罗廷关系[D].湘潭大学.2018

[5].胡晓莉.广州时期鲍罗廷与蒋介石之关系[J].红广角.2017

[6].尹倩.鲍罗廷与维经斯基有关中国革命问题思想观点的比较研究(1920-1927)[D].西南交通大学.2017

[7].孙果达.鲍罗廷的绝密使命[J].党史纵横.2016

[8].宋一平.鲍罗廷与黄埔军校[J].广东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16

[9].韦希成.何凤丹义释鲍罗廷夫人[J].炎黄纵横.2016

[10].孙果达.鲍罗廷来华任务考[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6

论文知识图

鲍罗廷-鲍罗廷作曲家鲍罗廷罗易,马纳本德拉·纳特《图画时报》51 1923 年 10 月 21 日,孙中山鲍罗廷

标签:;  ;  ;  ;  ;  ;  ;  

鲍罗廷论文_水新营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