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军周如意潘泽意阳晓林涂小磊(湖北省广水市第二人民医院外二科湖北广水432721)
【中图分类号】R619+.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16-0093-02
【摘要】目的探讨胃肠手术后胃肠外瘘的治疗方法。方法总结我院近10年来胃肠手术后胃肠外瘘20例经验教训并讨论治疗方法。结果本组20例,治愈15例,转院2例,死亡3例。结论胃肠手术后胃肠外瘘的关键:早期诊断、充分引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治疗。
【关键词】胃肠外瘘治疗
胃肠道手术后较严重的并发症之一就是胃肠外瘘。其处理难度高.治疗周期长.经费大.且死亡率高。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20例中.男18例.女2例.年龄32岁-65岁,平均年龄45岁,原发性疾病:十二指肠10例.胃Ca3例.阑尾炎2例.结肠Ca3例.结肠外伤1例.小肠憩室1例,出现瘘的时间2-10天
1.2临床表现及诊断
本组病例肠外瘘发生时间2-10天。患者表现:腹痛,腹胀,发热引流管引流出胃肠内容物,并发水电解质平衡失调,营养不良等。诊断有消化液流出较易诊断,可结合B超,CT及消化道造影等明确诊断。
1.3治疗情况:早期均行引流管低位引流,配合强有力的抗生素和加强营养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必要时手术治疗。
2结果
20例中死亡2例,转院2例,治愈16例,手术治疗2例,再次手术2例,治愈率80%。
3讨论
外瘘是腹部外科常见而严重的并发症。肠瘘发生后出现一系列病理生理变化,主要有大量肠液和营养物质丢失,引起腹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失衡,肝肾功能损害,低蛋白血症,败血症等。高位肠瘘病死率在20%左右。胃肠外瘘的主要原因有:(1)基础疾病:糖尿病,低蛋白血症,肿瘤术后等都有影响愈合导致肠瘘的可能。(2)腹部外伤检查不全面,遗漏胃肠穿孔。(3)术中损伤未及时发现。(4)缝合技术原因:张力过大,过稀或过密。(5)吻合口感染。(6)胃肠减压不到位或吻合口远端有梗阻。(7)引流管放置位置不妥压迫吻合口或远端。其诊断较易:腹部手术出现腹痛,发热,引流管引流出胃肠内容物及胆汁样物一般易确定,并可口服泛影葡胺行胃肠造影来确定部位及瘘口大小。其治疗:目前趋于保守治疗,充分引流,控制感染,加强营养支持治疗是治疗的关键。可使用双腔引流管,或放置多个引流管,适当低压冲洗吸引[1],并应用强有力的抗生素。行细菌培养+药敏试验并针对性用药,迅速控制感染,并用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早期有条件行中心静脉持管胃肠营养补充。我们主要采用外周静脉胃肠外营养。病程控制到一定阶段后使用肠内营养管(鼻胃管或鼻肠管)或空肠造瘘管等,采用肠内+肠外营养的方式支持治疗。
另外我们常规使用善宁抑制胃肠液的分泌,减少消化液的丢失内环境平衡的恢复,有利于控制腹腔感染和促进造瘘口愈合[2]。部分病例再次手术放置空肠造瘘管供给能量或后期手术行瘘管切除除,肠端端吻合术。但手术率明显下降,主要起因于保守治疗。
结论: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手术指征的不断放宽,手术范围扩大,胃肠吻合器的应用。肠瘘的发生率较前增高。但并不可怕,肠瘘早期诊断,充分引流,控制感染,营养支持治疗是治疗肠瘘的关键,非手术治疗是术后肠外瘘的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黎介寿,任建安,尹路,等.肠外瘘的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2,40(2):100-103.
[2]张超,蔡志明,余佩武.28例小肠瘘的肠外营养治疗分析[J].重庆医学,2004,33(1):8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