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这个赤道附近的“小红点”,人口大约560万,国土面积仅约为720平方公里,道路就占据了12%土地总量,机动车保有量接近100万辆。但即使是高峰期,也只有少数几条道路出现短时拥堵,市内交通可以用“顺畅”来描述。如何才能做到路网通畅?
卫星镇——“公开的秘密武器”
新加坡是较为典型的多中心布局,由多个卫星镇组成,卫星镇之间由高速公路、地铁连接。每个卫星镇按照人口规模和布局配置相应的商业、学校、医疗等设施,居民基本生活需求可以就近解决,极大减少了交通出行压力。
范坚强说:“你把鱼缸放下,回家去吧,我和一杭有事要谈。”陈前台低低应了一声,去了。一杭问:“因为出了车祸,所以找我作替罪羊,是吧?”
除了结合城市规划通盘考虑,新加坡政府还制定了具有前瞻性的专项交通规划。
1996年发布的《打造世界一流的陆路交通系统》白皮书,阐述了新加坡城市交通发展理念和策略,指出实现该目标的关键是打造世界一流的公共交通系统,同时明确私人交通必须为享受通畅、无拥堵的出行“付费”。
材料力学主要解决三类问题:强度问题、刚度问题和稳定性问题[1-2]。强度是指杆件在外载荷作用下抵抗断裂和过量塑性变形的能力。刚度是指杆件在外载荷作用下抵抗弹性变形的能力。稳定性在材料力学中范围比弹性力学中的窄了很多,特指杆件在轴向压力作用下保持其原有平衡状态的能力。这三类问题反映了固体构件在外载荷作用下力学性能的三个不同的侧面。这三类问题的计算公式大部分情况下可以统一表示为:横截面内力/包含横截面几何性质的参数≤许可量。
5年后,新加坡政府发布《新加坡陆路交通总体规划(2013)》,评估2008~2012年落实前一份规划的情况,明确新加坡面临居民期望提升、出行需求增加、轨道交通更加容易发生拥挤等挑战,提出实现更好的通达性、提供更好的服务、建设宜居和包容的社区、减少对私家车出行的依赖等四项策略。
拥车证制度控增量
陆交局数据显示,2009年以前,新加坡汽车数量的年均增长率大约为3%;2009年开始,这一数据降至1.5%;到2012年,汽车数量的增长率进一步降至约1%;2013年2月至2015年1月,汽车数量的年均增长率维持在大约0.5%。目前,这一增长率不超过0.25%,几乎是零增长。
数据显示,ERP系统使新加坡市中心高峰时段车流量减少,平均车速提高20%。ERP系统运营时间内,市中心车流量减少了大约13%。
《太湖流域管理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于2011年11月1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流域综合性行政法规,标志着太湖流域管理进入了依法治水的新阶段。记者日前就《条例》在江苏省的贯彻实施情况采访了江苏省水利厅厅长吕振霖。
新加坡汽车依赖进口,买车需要缴纳进口关税,再加上注册费、保险费等其他费用,在新加坡拥有一辆汽车需要缴纳的税费甚至可能超过车价本身。然而,高价竞拍获得的拥车证有效期一般是10年。若到期没有更新拥车证,汽车会被自动撤销注册,也就不能上路了。
2008年,新加坡政府发布《新加坡陆路交通总体规划(2008)》,提出建设以人为本的综合交通系统,优先发展公共交通、有效管理道路使用、制定满足不同群体需求的发展策略。
1990年以来实施的拥车证制度,让新加坡有效控制汽车数量增长。
ERP高峰限流
互联网思维强调形成开放式、扁平化的关系,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与平台思维具有内在一致性。当前,教育平台多样,各类在线教育平台提供更多免费的、切实满足学生需求、具有更好教育体验的产品。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可以从平台思维中汲取经验和智慧,在更宽广的视野中寻找思维灵感,结合相关教育主题,打造高校育人新平台,整合实践、文化、服务等育人体系,聚合多边育人载体。依靠平台建立互动体系,实时反馈教育效果,不断迭代更新教育方式和内容,完善教育工作体系,实现高校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平台模式的变革。
ERP系统的收费在0.5新元至5新元不等,收费标准随车型、日期、时段及道路实时状况而调整。陆交局每3个月会对电子道路收费系统进行评估,适时调整收费。每年6月和12月学校放假期间,道路收费价格会相应下调。
新加坡还从疏导流量方面入手,设计电子道路收费(ERP)系统,缓解高峰时段闹市的拥堵。
新加坡是全球第一个采用ERP系统的国家,这一系统于1998年投入使用。截至2018年,新加坡共有93个电子收费闸门,这些闸门遍布新加坡各大高速公路和主干道。当汽车通过电子闸门时,闸门上的传感器接收到汽车车载单元的感应信号,车载单元绑定的储值卡或信用卡会自动扣费,车主无须停车。如果卡内金额不足或车辆经过闸门时卡没有插好,车辆信息会被记录下来,罚单随后会寄到车主手中。
新加坡陆路交通管理局(简称“陆交局”)会根据每年淘汰车辆的数量和道路建设情况确定每年新发放拥车证的数量。陆交局每月拿出一定数量的拥车证,按5个类别分两次竞拍,竞拍全程公开透明。一张拥车证的成交价为大约4万至5万新元(1新元约合5元人民币)。
高峰出行公交比例将达70%
陆交局数据显示,新加坡私家车每年平均行驶里程自2007年起逐年下降,2013年首次跌破1.8万公里纪录。较高的驾车成本促使人们更多地选择公共交通。
2012年以来,新加坡政府推出11亿新元的改善巴士服务计划,出资添购车辆、扩充巴士路线;同时积极拓展地铁网络、增购地铁列车。
2.4.3 受皮区护理 术后3 d是皮瓣存活的关键,皮瓣血管危象往往在这一时期发生。每3小时观察并记录,从皮瓣的远端观察皮瓣的颜色、温度和肿胀程度。植皮区皮肤正常应红润与健侧皮肤一致,如皮肤颜色大片变暗,应及时通知医师处理[2]。观察敷料包扎的松紧度,发现异常及时处理记录交班,严格床边交接班。减少创面摩擦力。在无菌操作下协助医师做好伤口换药,每日予0.05%氯已定溶液、0.02%聚维酮碘溶液消毒创面、观察术区情况,询问患者有无不适主诉。指导正确的排便方法,术前3 d给予留置导尿,大便时予便盆轻置于下方,植皮区创面边缘用油纱覆盖保护好敷料边缘以免大便污染,便后用生理盐水棉球清洗肛门。
据《新加坡陆路交通总体规划(2013)》,地铁网络到2030年将扩大到360公里,地铁站步行10分钟范围涵盖八成居民家庭,出行20公里以内耗时少于1小时的比例达到85%。预计到2020年,居民高峰时段公交出行的比例将提高到70%,2030年时将提高到75%。
为应对新加坡炎热多雨的天气,政府在组屋区至地铁或巴士站的步行区间内新建了不少有盖走道,方便民众搭乘公共交通工具。巴士及地铁之间的换乘线路设计科学,通常情况下不会拥挤。
(包雪琳)
摘自《环球》
本栏编辑:周晨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