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弥散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椎体,骨质疏松,水泥,成形术,泰勒,均匀,燃料。
弥散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沈熠辉[1](2019)在《基于弥散光纤的囊肿光分布计算机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囊肿组织的光学特性,基于光在生物组织中的传输理论,对传输过程进行Monte Carlo模拟,得出激光经过复杂的生物组织后的光能量分布,为接下来的囊肿光学检测方法提供有效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计算机》期刊2019年32期)
王芳芳,郜顺兴,王拴池,张楠,褚定坤[2](2019)在《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PVP手术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患者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8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PVP治疗,根据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分为A组(17例)、B组(30例)、C组(21例),比较叁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时,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B组、C组Cobb角度明显低于A组,C组Cobb角度明显低于B组(P<0.05),B组、C组ODI评分明显低于A组,C组ODI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随访期间,B组、C组术后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均明显低于A组(χ~2=4.692,5.208,P<0.05)。结论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PVP手术患者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越高,术后疼痛程度越轻,脊柱功能障碍指数越低,骨丢失量越小,且预后更好。(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邵珂,吉立新[3](2019)在《不同程度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的弥散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不同程度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PVP)术后骨水泥的弥散分布规律。方法 回顾性分析青岛大学医学院骨外科2016年7月—2017年3月因骨质疏松椎体压缩骨折(OVCF)行PVP10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MRI检查骨折水肿信号的面积及椎体压缩程度,对所选病例分为4组(Ⅰ型1组24例,Ⅱ型2组26例,Ⅲ型3组27例,Ⅳ型4组23例),并将骨水泥弥散等级分为3级。记录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的VAS评分、ODI评分、骨水泥弥散等级情况,并对术后1周ODI评分、骨水泥沿骨折线弥散等级与骨折类型3个变量进行Spearman相关性分析。结果 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感染等严重手术并发症发生,其中4例(Ⅲ组1例,Ⅳ组3例)骨水泥少量渗漏至椎旁静脉丛,无椎管内及椎间隙骨水泥渗漏。各组患者术后VAS评分、ODI评分较术前显着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术后1周ODI评分Ⅰ组(37.92±8.43)、Ⅱ组(39.67±9.26)与Ⅲ组(30.53±8.65)、Ⅳ组(32.48±9.24)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水泥弥散等级情况:对4组患者行独立样本非参数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Ⅰ组、Ⅱ组与Ⅲ组、Ⅳ组分别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周评分与骨折类型、骨水泥弥散等级呈负相关,骨折类型与骨水泥弥散等级呈显着正相关。结论 术前水肿信号的面积大小将影响骨水泥沿骨折线的弥散等级从而导致早期临床效果的差异,其面积越大,术后早期效果越好,临床上要尽量使骨水泥均匀且充分地弥散。(本文来源于《创伤外科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廉超[4](2019)在《3D打印制备核素分布高度均匀的弥散型核燃料芯块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高速发展,传统能源已经不能满足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化石能源面临枯竭。同时在传统化石的能源的使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排放二氧化碳和氮氧化合物等有害气体,这是造成环境污染的主要原因,为了深入贯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必须寻找新的替代能源。核能是一种清洁安全的能源,也是目前最具潜力的一种新能源,与传统化石能源相比,核能具有能量密度高、零碳排放、储量丰富等优点。然而,在核能的使用过程中会产生大量高放乏燃料,其中对环境危害最大的是237Np、241Am、243Am、244Cm、245Cm次锕系核素(MA)和137Cs、90Sr、99Tc、147Pm等裂变产物,若不加以安置处理对环境危害极大。目前分离嬗变是公认的最有效的处理乏燃料的方法,我国的ADS工程具有的很强的嬗变能力,可以将乏燃料中的长寿命放射性核素转变为短寿命核素甚至无放射性核素。由于ADS反应堆具有高中子通量和更硬的中子能谱,对核燃料的要求更高,大量研究表明,弥散型核燃料更能满足ADS嬗变次锕系核素核燃料的要求。将核燃料颗粒均匀地弥散分布在导热系数高的惰性基体材料中,发生核反应时,基体材料可以及时地传递出裂变能,降低了核燃料中心地温度。与此同时,基体材料可以有效地容纳裂变碎片和裂变气体,维持核燃料芯块的结构不变,使得核燃料达到较大的燃耗深度。因此,开展弥散型核燃料的制备研究有利于我国实现乏燃料嬗变和核工业可持续发展。与传统核燃料不同,弥散型核燃料是由燃料相和基体相组成,传统制备弥散型核燃料都是使用粉末冶金法,首先制备燃料微粒,再将燃料颗粒和惰性基体材料粉末机械混合冷压成型,最后高温烧结得到燃料芯块。由于燃料相和基体相材料的差异,通过这种方式制备出的弥散型核燃料内的燃料分布必定是随机的。在芯块中,每一个核燃料颗粒都是一个热源,核素分布的不均匀性会在反应堆的热工、中子以及核燃料的结构性能上带来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本文采用一种新的制备方法,将3D打印技术和弥散型核燃料的制备相结合,采用不同的3D打印技术,设计并制作核素分布高度均匀的弥散型核燃料。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1.搭建组装基于毛细管的微流体控制装置,以氧化镁粉末为原料,利用聚乙烯醇-硼酸凝胶反应体系,制备出氧化镁凝胶微球,并探究凝胶微球粒径和球形度的影响因素。最后制定合适的烧结曲线,得到可用于制备弥散型核燃料的氧化镁微球。2.将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应用于弥散型核燃料的制备,设计一条制备路线。使用PA12作为有机粘合剂,确定粘合剂和和氧化镁微球的最佳配比,制作出核燃料初胚。探究了激光参数对初胚的影响,并确定了最佳激光烧面参数,根据粘合剂的特性,制定脱脂和烧结升温曲线。3.引入立体光刻技术,利用紫外光固化制备弥散型核燃料,分析了氧化镁粒径对氧化镁浆料粘度的影响,制作出低粘度高含固量的氧化镁浆料。采用合适的后处理方法,制备出高密度的核燃料芯块。4.从芯块的微观结构、核素分布和密度方面,比较传统粉末冶金法、选择性激光烧结技术和立体光刻技术,确定弥散型核燃料的最佳制作方法以及对应的工艺参数。(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期刊2019-05-09)
[5](2017)在《弥散分布纳米级析出物提高Bi_2Te_3的功率因子》一文中研究指出Hirafumi Hazama等人通过细心控制烧结温度和退火温度,以及随后液相淬火,成功合成了含有Ga_2Te_3析出物的Bi_2Te_3。弥散分布在Bi_2Te_3里面的纳米级Ga_2Te_3析出物,起了能量过滤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00nm的Ga_2Te_3析出物,提高了n-型Bi_2Te_3的功率因子(PF值),而毫米级Ga_2Te_3则无这种功能,而且均匀分布比不均匀分布的纳米级Ga_2Te_3析出的,提高PF值更明显。本研究制出的Bi_(1.9)Ga_(0.1)Te_3,在300K的PF值为2.80×10~(-3)W/(m·K~2),比通常n-型Bi_2Te_3高0%。(本文来源于《金属功能材料》期刊2017年06期)
唐冲,吴四军,刘正,张光武[6](2017)在《高黏度骨水泥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弥散分布特点》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研究高黏度骨水泥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后的弥散分布特点,评价高黏度骨水泥在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研究北京大学首钢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诊治的单椎体骨质疏松性压缩骨折病例76例,均应用高黏度骨水泥行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统计所有患者临床基本信息、骨水泥CT弥散分布、骨水泥终板分布、手术前后的视觉模拟评分、功能障碍指数、手术时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椎体后凸角(Cobb角)、骨水泥注入量、骨水泥渗漏情况等指标,运用SPSS 20.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后的VAS评分、ODI、伤椎椎体前缘高度、椎体后凸角均较术前有显着改善(P<0.05);骨水泥椎体单侧弥散分布7例(9.2%)、双侧不对称弥散14例(18.4%)、双侧对称弥散患者55例(72.4%);同时骨水泥未弥散至终板的患者4例(5.3%),弥散至单侧终板18例(23.7%)、双侧终板54例(71.0%);骨水泥渗漏19例(25%)。结论高黏度骨水泥单侧PVP手术能有效缓解疼痛症状,使骨水泥对称的弥散至椎体前柱两侧以及椎体上下终板,恢复椎体高度,使伤椎均衡强化、获得更好的生物力学性能,增加伤椎刚度和强度,减少手术椎体再骨折风险,但并未增加骨水泥渗漏风险。(本文来源于《实用骨科杂志》期刊2017年10期)
鲁法云,张军利,于宏,赵凤,赵巍[7](2017)在《均匀化工艺对3104铝合金中弥散相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导率测试仪对3104铝合金不同均匀化条件下的弥散相析出情况进行研究。结果表明,3104铝合金铸锭中只有存在少量Al_(12)Mn_3Si弥散相,均匀化后基体中析出大量Al_(12)Mn_3Si弥散相,呈点状或短棒状,合金电导率升高。随时均匀化温度升高,弥散相发生粗化和回溶,密度减小,尺寸增大,并且合金电导率逐渐降低。因此,经600℃×10 h均匀化弥散相的密度最低,尺寸最大,为400~500 nm。均匀化升温降温速率对弥散相析出有影响,均匀化升温速率减慢,弥散相数量增加,尺寸减小;均匀化冷却速率增加,数量减少,尺寸略有减小;而样品重新在500℃保温2 h后,弥散相数量明显增加,电导率升高,但相互之间差别不大。因此,3104铝合金铸锭在较高温度下(580℃以上)保温较长时间,有利于获得合理的弥散相粒子分布。(本文来源于《材料热处理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庾正伟,王录全,刘海,冷茂林,黄健民[8](2017)在《燃料相体积分数对U-Mo/Al弥散型燃料板的铀分布均匀性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原有混合工艺对20%~30%燃料相体积分数的U-Mo微球和铝粉进行混合后,制备成燃料板,分析燃料板的铀分布均匀性,获得燃料相体积分数对铀分布均匀性的影响规律。燃料板的铀均匀性采用γ射线吸收法进行检测。检测结果表明,在20%~26%燃料相体积分数范围内铀分布均匀,当燃料相体积分数增加到28%以上时,铀分布均匀性逐渐变差。在此基础上,对原有混合工艺不适用的燃料相体积分数进行混合工艺参数优化。燃料相体积分数为28%和30%的混合工艺经优化后,铀分布均匀性得到显着提升。(本文来源于《新技术新工艺》期刊2017年01期)
卢云龙,李明,曹润清,王泽玉,陈洪猛[9](2016)在《联合时频分布和压缩感知对抗频谱弥散干扰》一文中研究指出频谱弥散(SMSP)干扰是一种专门对抗线性调频脉冲雷达的有源欺骗干扰。针对SMSP干扰的抑制问题,该文根据该干扰的时频分布特性,提出一种联合时频分布和压缩感知的干扰抑制算法。该方法通过在时频域丢弃SMSP干扰信号,保留属于目标信号的时频点,并根据保留的时频点与雷达回波频谱间的线性关系,建立压缩感知最小问题求解模型并利用正交匹配追踪方法重构目标信号,实现对SMSP干扰的抑制。Monte Carlo仿真结果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子与信息学报》期刊2016年12期)
王平,陈国谦[10](2016)在《底面吸收明渠流动中弥散过程二维浓度分布的解析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带界面吸收的污染物弥散过程在生态环境等众多应用领域具有基础地位。界面吸收导致弥散断面浓度呈现显着的非均匀分布,已有研究断面平均浓度分布的弥散理论无法全面刻画带界面吸收的弥散过程。本文发展并提出了基于浓度矩和广义弥散理论的Aris-Gill弥散模型,解析研究了带底面吸收的明渠流动中泰勒弥散过渡段二维浓度分布,获得了底面吸收条件下各阶断面浓度分布渐近解析解。该模型展开至四阶项,考虑了弥散过渡段断面平均浓度分布的偏度和峰度效应,分析了底面吸收对各阶浓度展开的影响。本研究定性和定量揭示了带底面吸收的弥散过程中断面浓度非均匀分布,刻画了二维浓度演化的物理过程和机理。(本文来源于《2016年全国环境力学学术研讨会摘要集》期刊2016-10-26)
弥散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分析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患者经皮椎体成形术(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患者临床疗效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收治的68例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行PVP治疗,根据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分为A组(17例)、B组(30例)、C组(21例),比较叁组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骨折椎体局部后凸Cobb角、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术后1周时,C组VAS评分明显低于A组(P<0.05);术后1周、术后3个月时,B组、C组Cobb角度明显低于A组,C组Cobb角度明显低于B组(P<0.05),B组、C组ODI评分明显低于A组,C组ODI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随访期间,B组、C组术后水泥渗漏等并发症均明显低于A组(χ~2=4.692,5.208,P<0.05)。结论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与骨质疏松性压缩性骨折PVP手术患者存在一定的量效关系,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越高,术后疼痛程度越轻,脊柱功能障碍指数越低,骨丢失量越小,且预后更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弥散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沈熠辉.基于弥散光纤的囊肿光分布计算机模拟[J].现代计算机.2019
[2].王芳芳,郜顺兴,王拴池,张楠,褚定坤.骨水泥弥散分布等级与骨质疏松压缩性骨折PVP手术临床疗效的关系研究[J].实用骨科杂志.2019
[3].邵珂,吉立新.不同程度椎体压缩骨折行经皮穿刺椎体成形术后骨水泥的弥散分布规律[J].创伤外科杂志.2019
[4].廉超.3D打印制备核素分布高度均匀的弥散型核燃料芯块的研究[D].中国科学技术大学.2019
[5]..弥散分布纳米级析出物提高Bi_2Te_3的功率因子[J].金属功能材料.2017
[6].唐冲,吴四军,刘正,张光武.高黏度骨水泥在单侧经皮椎体成形术中的弥散分布特点[J].实用骨科杂志.2017
[7].鲁法云,张军利,于宏,赵凤,赵巍.均匀化工艺对3104铝合金中弥散相分布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17
[8].庾正伟,王录全,刘海,冷茂林,黄健民.燃料相体积分数对U-Mo/Al弥散型燃料板的铀分布均匀性影响[J].新技术新工艺.2017
[9].卢云龙,李明,曹润清,王泽玉,陈洪猛.联合时频分布和压缩感知对抗频谱弥散干扰[J].电子与信息学报.2016
[10].王平,陈国谦.底面吸收明渠流动中弥散过程二维浓度分布的解析研究[C].2016年全国环境力学学术研讨会摘要集.2016